王咪咪等编著的《医案医话医论随笔》(三)共选录1900年~1949年间中医期刊中的24种医话、随笔、笔记中的医案内容。本书所录医案虽非医案体例,但叙述病情重点突出,有对比、有分析、有方解,辨证思路则穿插于行文之中;其内容除记述证治方药之外,还广泛涉及对疾病预防、疾病护理、人文关怀、心理疗病等多方面与诊疗相关的内容,这类夹叙夹议、医话随笔式的陕案,是期刊医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更开阔读者眼界,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那一历史时期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个侧面。
王咪咪等编著的《医案医话医论随笔》(三)共选录了1900年~1949年间中医期刊中的45种医话、医论、随笔、笔记中的医案内容,多的几万字,少的数百字,希望向大家展示医案还有这样一种表现形式,而这些内容也同样是医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会向我们提供那一历史时期中医学术发展的方方面面。
中医期刊中一类重要的写作形式就是医话、医论、随笔、笔记,这一类文章有如下特点:①短小精悍,一般是就一个问题、一件事情、一味药、一个想法、一种现象提笔而就的感想、说明、体会、经验;②内容广泛,只要是与医药相关的各类内容均可在其列:医、药、病,以及服药、煎药、药物生长、鉴别,甚至疑难杂证、民俗、趣闻、饮食养生,当然也不乏一些很精彩的医案记录,都是这些专栏的内容,而《医案医话医论随笔》(三)所收的只是这些专栏中与医案有关的部分;③作者广泛,且多名家。说其广泛,是指此类栏目的作者不只有临床医家,也有药物学家、文献学者,甚至中医爱好者,且一个专栏的名称往往对一位医家多用,如沈仲圭的《非非室医案》、《非非室随笔》、《非非室医话》等,文章体裁虽不同,却是一家之言。
《医案医话医论随笔》(三)所收的医话、随笔有些是名家所涉专栏,如我们曾看到有秦伯未的《谦斋医案》、谢利恒的《澄斋医案》等,同时也有《谦斋医话》、《澄斋医话》,还有我们在本册见到的医家李健颐的《余庆轩随笔》、陈无咎的《壶叟笔记》等,那么这些医话中的医案与这些医家的医案集有什么区别呢?医家医案一般是以症状、理、法、方、药、复诊、病愈记述一个个病案,从中体现各位医家的辨证规律、用药特点、方药加减习惯及学术思想等。而本册医案不循医案体例,叙述病情重点突出,有对比、有误诊、有分析、有方解,但基本无复诊,辨证则穿插于行文之中。以《谦斋医话》中的一个病例为例:心汗先述表现:汗泄证半载,汗无昼夜,而地位仅限胸膺一部。最初以卫虚治,用黄芪、党参之属,不效;后易医以胃热辨证,处以石膏、知母、栝蒌等药,仍无动静;最后由秦老医治,诊其脉,左右两寸细数特甚,因谓之日:夫汗多由于胃虚。而亦由于阴虚,卫虚则外不固,阴虚则火郁于内……君之病乃神机曲运,思虑过度,液内涸,君火妄动,扰乱卫气,阴液外泄……是则心汗症也。随用西洋参、生地、麦冬、酸枣等,宿疾瘳也。结语:夫病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观此当益信。读者看过这样的医案会有何感想?清晰的思路,明显的对比手法,一针见血的辨证分析,耳目一新的方药应用,尤其是恰如其分的评论,是否你也会认为这就是个好医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