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博识大明(文化名家读史录)/续写的史记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古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国著名学者、作家、主编古耜在本书中,将以散文的形式,严肃、客观地探讨明代历史,有说历史事件和现象的,也有介绍著名人物的,具体内容包括有:为患者朱元璋做的心理咨询,李自成与唐甄,朱棣制造的政治泡沫,关于柳如是等。

内容推荐

这是本文化散文集。主要以进入了明朝历史和文学典籍的人物、事件、现象为主要审视对象,包括:为患者朱元璋做的心理咨询,李自成与唐甄,朱棣制造的政治泡沫,关于柳如是等。并侧重于理性思考、分析和描述。与一般的散文篇章相比,本书所收之文章最大特点在于文化含量的充盈与丰厚。

目录

散文之中的文化投影(代前言)

朱皇帝与文人

鹃声雨梦悼英魂

文人风骨

为患者朱元璋做的心理咨询

清白的代价

东林悲风

商女的挽歌

悠悠千古一毒瘤

戚继光:风雨中的城墙

悲壮的九宫山

旧宫殿(节选)

明人笔记杂侃(节选)

铁骨孤忠

在鹰犬与勇烈之间——从周遇吉说起

李自成与唐甄

寂寞陈圆圆

古堡夕阳

严嵩父子——读《钤山堂集》

寂寞的徐霞客

笔底明珠无处卖——我看徐渭

谒张居正墓

朱棣制造的政治泡沫

天风吹我不能立

人生贵在行胸臆

[八艳]的脂粉

东坡与刚峰

看那个野性勃发的王朝——《郑和》溅起的猜想

一条船能走多远——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

大明兵裔

写入青史总断肠

关于柳如是

绵羊世界

历史不忍细看

现代散文史与文化大散文(代后记)

试读章节

人若是出身低徽,早年劳人腹枵,饥如窥灯之夜鼠;荒村破屋,寒如雪树之昏鸦:惶急求生,渺如路上之痫蚁。于人生途中遇到过许多南墙,许多白眼,许多打击,许多蔑视……胸中难免积下许多块垒,许多不平,许多自卑。这样的人无论日后如何发达,升入云霓,做了皇帝,龙袍加身。表面上雍容天相,富有四海之地,统有四海之民,看起来要多威风有多威风,可骨子里他还是不自信,还是有一种穷酸气、小家子气、恨气、躁气、戾气、脾气。他在梦中总还有一只眼睁着,这只睁着的眼老是瞄着他自己的出处,自己的来路,自己的历史,自己的过去。这种历史别人都懂得为尊者讳,不敢再提起。可他自己在潜意识中还是老背着这个包袱,放不下的。经历决定人的性格,经历就是人的血液与思维,甚至是体态和容貌。有时,它甚至比遗传的力量还要强大。这种人掌握最高权力后,他的执政方略,他的行事规则,他的风度,他的为人,他的心胸,他的手段,都会明显地凸现出他早年生活的印痕。真龙天子,九五之尊,看着紫气缭绕,城府深深,挺带派,挺唬人,那都是表象,他又不是从天上飞下来的,他也有他的性格积累期、形成期。这一特点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朱皇帝,早年家计困窘,三餐并艰,父死母亡无葬处,为求生计,少年入僧门,做小和尚,逢战乱,又游食四方,受尽人间之苦。想来这种经历在太祖心中实有一段沦肌浃髓的痛苦与恼怒,还有些种种说不清道不明又不知向谁发泄的怨气、怒气。因此这个朱皇帝坐了龙庭后,宽大的龙袍下遮盖的实际上是一个斤斤计较、阴阳怪气的小心眼儿。他当皇帝,最是重视舆论监控,一天到晚总是疑神疑鬼的,伸个鼻子到处嗅,到处抓把柄、挑毛病,看谁在那里舞文弄墨、说三道四、起刺儿、整事儿,对他这个真龙天子进行明诽、暗诽或腹诽。据明·徐祯卿《剪胜野闻》载:“太祖多疑,每虑人侮己”。杭州儒学教授徐一夔尝做贺表,其词有云:“光天之下”,又云:“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朱元璋看了发了雷霆之怒:腐儒竟敢如此埋汰朕!好像朕看不出你的贺表中字藏玄机、文蕴暗箭似的,难道你欺负朕不是文化皇帝?腐儒真的是不知道我朱重八这池子水有多深。我来分析分析你这个贺表:“‘生’是指‘僧’,说我曾做过和尚;‘光’是头发剃光之意;‘则’与‘贼’同音。”这种含沙射影法有啥新创意?对朕这样不敬的人,斩!徐一夔可真是个倒霉蛋,就无意中用了那么个“光”字,那么个“生”字,那么个“则”字,就把自己的脑袋用掉了。徐一夔的脑袋掉了后,掌管礼仪的臣子们,害怕得直哆嗦,大家一商量,我们就这么一个脑袋,要是被朱皇帝给弄下来了,谁能给安上?我们又是这样的愚昧,哪里知道皇帝喜欢哪些字眼儿,不喜欢哪些字眼儿,整日坐在那里像没头苍蝇般,瞎撞,说不上什么时候就撞到了朱元璋的鬼头刀上。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皇帝给我们写一个范文,我们进行模拟不就得了。于是他们便上了一道奏折说:“愚蒙不知忌讳,乞降表式。”朱元璋想,这就对了。因此“帝自为文传布天下”。——从这一点来看,朱元璋好像还残存点老农民的厚道,还不能说他是个最阴险最狡诈的皇帝,如果他是个最阴险最狡诈的皇帝,什么字该避讳,他秘而不宣,自家心中有数,并躲在暗地里窃笑,诱你把这样的字写出来,然后问你的罪,流放、杀头。朱皇帝那个钦定贺表传布天下后,舆论口径统一了,果然是四海宁静,天下太平,莺歌燕舞,弦管声声且异口同声。明朝的字典上再也没有“生”“光”“则”这样的字,臣子们避讳的很好,有范文供模拟很幸福,有吾皇替他们思想也很悠闲。他们在贺表这件事儿上,一点儿也不用费脑筋,只是比着朱皇帝的“范文”照抄就是了。果然,此后他们再也没有出乱子,也没有人再为贺表的事掉脑袋。

朱皇帝与他的臣子们生活的都出奇稳当。

然而文人注定是要倒霉的。朱元璋不可能为各种文体都写下一种范文供模拟,他即便是有其心,也无其力。弄文罹文网,只要有创作,还是要出乱子。文人的思想不可能永远和皇帝、和高官、和体制保持得严丝合缝,文人之险、文路之险、文运之险,就在于此。守仁与德祥本是两位僧人,僧庐中的岁月半亩花影一溪云,梵呗声声传的都是一段清寂。也可能他们是高僧吧,名声在外,必为世网所罗。明朝开国初,他们两位被召入南京,负责掌管僧寺。不幸的是这两位僧人还乐意作诗,是诗僧。僧人即便是修炼得冰心一片,澄清绝项,只会在竹影黄叶中闲坐,但只要他诗心未死,就会惹祸,会惹大祸,惹下掉脑袋的大祸。守仁写了首题翡翠的诗:“见说炎州进翠衣,网罗一日遍东西。羽毛亦足为身累,那得秋林静处栖。”德祥有《夏日西园诗》:“新筑西园小草堂,热时无处可乘凉。池塘六月由来浅,林木三年未得长。欲净身心频扫地,爱开窗户不烧香。晚风只有溪南柳,又畏蝉声闹夕阳。”朱元璋读了这两首诗后,对守仁说:“你不愿意当我的官,还说我法网太密。”对德祥说:“你的诗‘热时无处可乘凉’是说我刑法太严吗?你还说‘六月由浅’‘三年未长’是说我立国规模小而不能兴礼乐之事吗?‘频扫地’‘不烧香’是说我怕人议论而大开杀戒,不肯做善事吗?”这真是世界上最苛刻、最尖刁、最不讲理的文学批评。朱元璋将两位和尚的诗大卸八块,用显微镜一检查,看到的就都是造“反朱”的病毒了。朱元璋自己早年也是和尚,在他人生艰难辗转,衣食不济,七尺之躯难托天地之间时,是僧院收留了他,衣以衣,食以食,小和尚活下来了——且活成一个金銮殿上的王。然而却像婊子从良后,最忌人提起她在花街柳巷接客的日子一样,朱皇帝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可能是他一看到和尚就看到了早年自己当穷措大时的鬼影子,心中一百个不自在。所以他对他的“师兄”、“师弟”们决无半点恻隐之心,他更恨他们,恨他们了解自己的老底,了解自己的伤疤,了解自己落魄时的窘相。所以他只能让他们去死。他对两位和尚据诗论罪,二人皆不得善终。可叹两位高僧,大海汪洋,水势浩浩洋洋,何处不可游?偏为皇家世饵所中。“伯鸾佣工人耳,尚尔逃世;彭泽乞丐子耳,差见督邮。”守仁德祥,万松深处是尔家,缘何来此金陵尘沙喧嚣地,既来之,则哑之,为何又要作诗,惹来一场杀身祸。看来皇帝的机心是佛也无法测量到的。

世传大诗人高启因一首题宫女图诗而被朱元璋腰斩,更见朱元璋对文人之阴、之薄、之忌、之暴、之戾。高诗云:“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朱元璋定是以为高启的淋漓墨事在说宫中淫事,隐隐约约地在暗示皇帝的小老婆们耐不得冷夜中空寂、苍苔上的明月花影,就思春了,就红杏出墙了,就春光外泄了?抑或是这些宫女——皇家的闲置设备,因皇家的佳山丽水、金碧辉煌、丝管声声都不为她而设,皇家只是如西风般地卷去了她的青春,在一个花影飘摇、玉人不来的春夜,对着天边的黄月起了一缕相思、一抹薄愁、一丝怨恨,无论是起了些什么,反正都是不该起的,都透露了对吾皇的不忠。在朱元璋看来,高启的这笔是直指了皇家后院,直指了他的隐私,以朱元璋那种为人犯忌的性格,高启不被腰斩才是怪事呢。当然也有人说此事不足凭。诗人高启一直都是朱元璋的眼中钉、肉中刺,因为他的诗多含对朝廷的讥讽,对皇权的不屑。朱元璋对他是早已不能忍,暂时留着他项上的那颗人头,大约是明朝刚刚建国,朱家江山根基尚浅,朱元璋还是要装出有点文化的样子收买人心的,还要端着架子敛怒、矜持、宽容、大度,好像书底不浅似的。可是文化修养、思想水准、政治家的胸怀都没有达到那个层次,这个架子他也端不了多久,他狰狞的一面总是要露出来的。待到高启为苏州知府魏观作府治上梁文,朱元璋已是忍无可忍,终于将高启腰斩于市。两种说法不管哪一个是历史的真实,诗人高启都是死在了心意苛毒、阴狠猜忌、乍阴乍阳、阴阳不定的朱元璋手中了。

P1-4

序言

散文之中的文化投影(代前言)

古耜

显然同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巨大影响有关,近几年来,“文化散文”的概念频频出现。对此,有的作家和学者颇不以为然,他们从常识和逻辑的层面提出了诘难:“文化散文”的概念如果可以成立,那就意味着世间还有一种没有文化的散文。然而事实上,哪一位散文家笔下的作品可以同文化绝缘?这样的诘难乍一听来,似乎很有道理,只是稍加分析,即可发现,它并非真得一矢中的,无懈可击。

如众所知,在迄今为止的汉语语境里,有关“文化”的诠释,称得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倘若我们暂且摆脱概念的推敲和语词的纠缠,而单就文化一词在被使用过程中所呈现的相对稳定的“所指”意义而言,却仍然可以做以下三个层面的划分:第一、有些论者借鉴西哲的观点,把文化与文明等量齐观,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无处不在,是一个庞大无边的结构。这堪称是对文化的宽泛性理解。第二、面对人类全部的生产实践和劳动成果,更多的论者习惯于将其中那些具有精神和观念属性的东西,如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科学、教育等等,划入文化的范畴,作为文化的主体。这庶几是最常见的文化观念。第三、还有的论者喜欢沿着文本和著作的思路谈文化。在他们看来,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传统。而任何有价值、有影响的文化传统,都将依赖于精确的文字记录,都需要一系列优秀文本充当载体。惟其如此,所谓民族文化,说到底便是该民族一系列经典著作的荟萃与整合,是这些著作内容上的精华所在及其相应的富有个性的表达。这应当属于文化概念的狭义运用。

如果以上划分大抵符合实际,那么,我们不妨执此来检视一下文化散文的概念以及对它的诘难,这时,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文化散文的命名者,主要是从文化的常见意义、特别是狭义上使用该词的。按照他们的理解,文化散文就是指散文中那些以进入了历史和文学典籍的人物、事件、现象为主要审视对象,并侧重于理性考察、分析和描述的作品。它们与一般的散文篇章相比,其最大特点在于文化含量的充盈与丰厚,因此,给散文作“文化”的限定,以突出和强调其某种特征,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很有必要。而不同意文化散文的命名,并对此提出诘难的作家和学者,主要是从文化的宽泛意义上来考虑问题的。他们认为。文化是一种普遍的存在,散文更是无差别的文化载体,甚至直接就是文化的产物,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和使用文化散文的概念是不严谨的,也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应当承认,单就形式逻辑而言,以上两种观点或许都不能算错。只是一旦置之以创作实际,即可看出,前者折映着题材的嬗递与文体的变迁,即更多体现了一种艺术的敏感和精细,而后者则难免有些鲁莽灭裂,大而化之。因此,我情愿认同文化散文的命名。

既然文化散文的提出是合理而必要的,那么,文化散文的出现又给当下的散文创作带来了什么?这里,我只简要地谈两点看法:

首先,倘就整体和本质而言,文化散文是中国作家在传统文化回潮的大背景之下,从现实情境出发,进行审美意义上的文化寻根和历史反思的产物。既然是寻根和反思,那么其行文运笔,就离不开鞭辟入里的现象分析和特立独行的价值重估。关于这点,我们读那些优秀的文化散文,如余秋雨的《遥远的绝响》、王充闾的《用破一生心》、林非的《询问司马迁》、潘旭澜的《太平杂说》等,都能获得充分印证。而这种恣肆而深邃的思辨之美,正是以往过分注重抒情的散文所缺少的。因此可以说,是文化散文于有意或无意中,增添了散文文体的思想内涵和精神重量。

其次,由于文化散文大都是围绕特定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展开叙述的,所以,其字里行间很自然地融入了为完成主题表达所必需的背景介绍、资料引用、场面勾勒、器物描述等等。这时,文化散文便具有了展示文化精要,传授历史知识的作用。譬如,熊召政和王春瑜分别撰写的阅读明史系列,不仅深入揭示着历史的奥秘和本相,而且广泛涉猎了明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乃至谜团和细节。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可以作为打开明史之门的钥匙的。李元洛的古典诗词系列,融史学、诗学、人文、地理于一体,既高扬着作家的古典情怀,又畅述了诗歌的艺术三昧,其饱含的美育和诗教意义显而易见。类似的作品还有刘长春的“书海烟岚”系列,鲍鹏山的“阅读圣贤”系列等等,它们均使散文于固有的审美之外,承担起了文化传播和普及的使命。而许多读者正是通过对这类散文的阅读,开阔了眼界,强化了修养。这在民族文化遭遇削弱的今天,无疑功莫大焉。

后记

现代散文史与文化大散文(代后记)

古耜

近几年来,曾经轰动一时的文化大散文,开始不断受到来自学术界和文学界的批评。譬如,有的文章指出:某些文化大散文,篇幅很长,框架很大,但内容不过是对一般文化现象或历史结论的复述,因而显得虚浮空泛,大而无当。也有的文章认为:不少文化大散文把原本属于背景的案头资料,当成了叙述的主要对象,满足于抽空了生命体验的“掉书袋”,以致无形中丢失了艺术的魅力。还有的文章,发现了文化大散文存在的模式化、批量化倾向,觉得长此以往,只能导致审美疲劳。正是基于这样的感受和认识,有的学者便提出了“不读文化大散文”的口号。还有的论者则干脆断言:文化大散文必将寿终正寝。

应当承认,学术界和文学界对文化大散文的批评是有的放矢的,它们比较及时、也相当准确地揭示了文化大散文在经历了最初的成功乃至辉煌之后,很快就出现的一些弊端和遇到的一些问题,阐明了这些弊端和问题对文化大散文所造成的损耗与伤害。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学术界和文学界针对文化大散文所提出的全部批评,都只具有“末”的、“术”的性质,都只属于作家个体精神质地的欠缺和艺术经营的失误,而并不能说明文化大散文自身的无可救药,即它在文体上的先天不足,无法自立。因此,那种仅仅凭借文化大散文创作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就从根本上否定该文体的观点和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至少它缺乏充分的说服力。事实上,文化大散文作为一种晚近崛起的散文样式,其艺术旅程虽然尚短,但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丰赡的审美意义却已经呈显出来。在这方面,我们且不说它的优秀篇章如何以严肃而生动的言说,普及着广大读者的专业知识,提升着他们的文化修养;也姑不论它的精彩之作怎样以大胆的艺术尝试,丰富和拓展着散文文体的艺术表现力;即使单从现代散文史的角度加以观察和审视,它的宏观追求与基本风格,就很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如众所知,与中国现代小说更注重面向西方的横向移植相比,现代散文虽然也汲取异域营养,但就整体而言,是比较注重纵向借鉴和继承的,或者说是相对成功地将异域散文的营养,融入了民族审美传统之中的,这使得现代散文更切近国人的艺术心理和接受习惯,也更体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中国精神与气派。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现代散文的繁荣与发展,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之下实现的。这个大背景所特有的摧枯拉朽的历史氛围和激流勇进的精神吁求,决定了现代散文对古代散文传统的借鉴和继承,不可能是通常情况下的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而必然会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体现出实际上不乏“实用”和“功利”色彩的选择与追求。具体来说便是,现代散文家在向古代散文寻求资源时。出于对封建主义的深恶痛绝,以致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宗经”“栽道”的秦汉唐宋散文;同时,又因为精神解放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而更多地选择了主张“独抒性灵”,并以此同西方散文的“表现自我”相拍合的晚明小品。用周作人的话说便是:“中国新散文的源流我看是公安派与英国小品文两者所合成。”这种片面的、不对称的资源选择反映到创作上,则表现为:相当一部分散文作品在具备了郁达夫所肯定的“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的“个性”的同时,却在无形中丢失了秦汉唐宋散文所每见的刚健遒劲、大气宏声。后来的解放区散文虽然格局渐大,但终究少了文化的支撑。显然,这是一种不应有得失两见。其负面影响一直延续下来,甚至扩散开去——今天的散文领域,小感觉、小情调的铺天盖地和大境界、大悲悯的日趋稀少,固然是消费社会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合谋的结果,但谁又能说它与现代散文过份强化“小我”的某种定势、某种惯性毫无关系呢?

关于这点,已有敏锐的作家和学者作了精辟的论述,譬如:贾平凹在北京大学首届中国散文论坛上指出:“我们到底要继承民族的什么东西?现在,我们能看到都是在继承一些明清的东西。而明清是中华民族最衰败的时期,汉唐以前才是民族最强盛期,但汉唐的东西我们提得很少,表现出来的更少。”相比之下。余光中的见解更为具体,也更为深入。他在《十二文集散文选集自序》中写道:“五四早期的散文,最流行两千字以内的小品文,常带感性。这种文体有其清新自然的优点,却也有其局限,好像认定散文的正宗就是晚明小品,却忘了中国散文的至境还有韩潮澎湃,苏海浩茫,忘了更早,还有庄子的超逸、孟子的担当、司马迁的跌宕恣肆……两千字以内的白话散文,也自有天地足以回旋,并非没有妙品。但一般小品文格局既小,语言又稀,只像画中的册页,终难追摹荆浩、范宽,又像西画的素描、水彩,毕竟不如油画那么沉重。五四的散文多为轻工业。重工业仍待我们发展。”

沿着这样的历史线索,我们再来看文化大散文,即可发现,正是它以扩大的胸襟、高蹈的姿态和雄奇的笔力,在千年之后,衔接和赓续着秦汉散文的汪洋恣肆,继承和发扬着唐宋散文的大气磅礴。这种跨越时空的努力,不仅为当代散文打通了历史血脉,而且大大有利于今日散文领域的生态平衡,从而推动散文创作不断走向充实和高旷的境界。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应当善待文化大散文,而这种善待既体现为多创作优秀的文化大散文作品,当然也包括切实解决此一文体迄今存在的种种缺憾。

书评(媒体评论)

  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鲁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15: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