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博识清代(文化名家读史录)/续写的史记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古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国著名学者、作家、主编古耜在本书中,将以散文的形式,严肃、客观地探讨清代历史,有说历史事件的,也有介绍著名人物的,具体内容包括有:雍正一书构思始末,女人慈禧,秦淮河畔的隐士,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辛亥年的枪声等。

内容推荐

这是本文化散文集。主要以进入了清朝历史和文学典籍的人物、事件、现象为主要审视对象,包括:雍正一书构思始末,女人慈禧,秦淮河畔的隐士,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辛亥年的枪声等。并侧重于理性思考、分析和描述。与一般的散文篇章相比,本书所收之文章最大特点在于文化含量的充盈与丰厚。

目录

散文之中的文化投影(代前言)

雍正一书构思始末

一个王朝的背影

女人慈禧

古藤书屋

秦淮河畔的隐士

圣叹之叹

书味在胸有的随园庄主——袁枚

说板桥

人生从六十一岁开始——我看郑燮

梦醒时分

谁念西风独自凉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深深的车辙

大渡河钟声

刘永福:壮哉三宣堂

如汝须眉巾帼

辛亥年的枪声

崩霆琴

张謇的光帜

走近胡林翼——箴言书院纪行

他这一辈子——李鸿章

铁路与政争——以李鸿章修铁路为例

清流张佩纶

清官的吃

剃发,蓄辫,剪辫于关于辫子的历史

僧衣葬我

重读纪晓岚

曾国藩与《忮求诗》

晚清政坛上的——对杰出师生

百年一瞬——翁同稣与光绪

两颗文星的命——下关于王士稹与蒲松龄

海魂

现代散文史与文化大散文(代后记)

试读章节

关于皇帝的认识

和很多人类似,我的原始历史知识是从看戏中获取的。我原本以为皇帝是这样当:每天上朝一次,出来个太监。手执拂尘一挥,说“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如果有事,就出戏了;没事,皇帝就会回宫,去享受他的钟鸣鼎食、歌袖舞扇和佳丽三千……倘这日子也过腻了,就带上什么阿猫阿狗太监近臣,去“游春”或“巡幸”,彻底地放松快乐一下。或有艳遇、或成全破坏旁人的艳遇,获取一下彻底的心理满足……国库是他的他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钱,天下也是他的,想怎样玩就怎样玩,任何人都限制不到他的自由,而他能左右任何人的命运。

皇帝的本身是不是这样?我是在读了许多书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贞观政要才明白了。除了极个别的,如白痴刘禅、晋惠帝、明正德之流,是如上的行为。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绝大多数——平庸或杰出,一般化或有成就,有毛病是另一概念,我们不去说他——是政治家。他们和我们现实社会中的领导一样,要开会、视察、处理公务、批阅文件、排解纠纷矛盾,吃喝拉撒睡一样不少,也多不出什么。即使花钱,也是有制度的。即使睡女人,也是有规矩的。清代宗室子弟早晨五点钟便得到毓庆宫或宗学去读书,读书也是有工资的,工资也是受限制的——他们读完早课,辛劳的大臣们还没有上班呢!说皇帝最自私,这一条是我读书心得,和教科书教我们的可以“认同”,说皇帝都是吃喝玩乐、胡天胡地、不顾一切的个人享乐,实在是“戏”误导了我们的感觉。

台湾一家报纸,有次电话来访我,问我读到有个人写的关于我们一位伟人的传记吗,怎样看这个事,我说:“我们应该想一想自己,我认为他在胡说八道。有些事,即便有又如何?一个政治家,判断他优劣的标准,难道是看他有几个红颜知己或是情人?你们台湾人就这个判断人的尺子?美国人没看克林顿是坏人吧?”

那么,二月河的“标准”是什么呢?

A、看此人在位时,对发展当时的生产力,改善当时人民生活作出没作出贡献;

B、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有无成就;

C、对文化事业上的发展与兴旺有无建树。

我就是这么三条,无论对孔孟,对陈胜、吴广,对司马迁、李白,对黄道婆、蔡伦、郑和、秦桧、严嵩……对唐太宗,对康熙、雍正——都一样。这个标准对不对,当然也要实践去检验,但是我的真实认识。这种认识需要一点胆量。这个胆量来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前”是不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界定了真理的标准,取消了已经形成的中国新贱民阶层。它划时代的意义在于:讲理、情,人情天理放在一处。即是天道之所存。

历史是一种演进过程,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无例外地存在于这个过程中。后世的人们将来怎样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不知道。就我目前的识与见,如果说某一个会议能够救中国,那就是这次。——这样,关于皇帝的正面戏也才有可能去创作。因为,按照我自定的这么三条标准,正是当时当事人的社会实践,尘封了几百年,已经成了历史的积淀,应该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与了解,历史是一面镜子,照照是有点益处的吧!

王蒙说要“扫皇”,不知二月河的书在不在被扫之列。我想如果扫的有我,是我自招的,我情愿人来扫。——我的“三条”是我自定的标准,对与错我也不认为谁能人为地规定就可界定,因为这三条也要社会实践才能考定。

前几年有人拉倒了树在承德的康熙铜像,理由极简单,说是一个封建帝王,岂能在社会主义的城市中耀武扬威?我在这里大胆预言一句:康熙的铜像早晚还会再竖起来。因为他本人对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不能磨灭。就像物理学不能回避牛顿、伽利略一样。谈到华夏民族的团结,广阔的版图,我们回避不了康熙。

为什么有这个预言?因为做这个事的市长不讲理,我们从小上学,读教科书、读文学书、连环画、看戏、看电影,接受的是这样一个公式,地主=阴险、狡诈、虚伪、无耻、贪婪、凶恶、蛮横、刁顽……所有能使人妖魔化的语言都合适。我们对资本家,尤其民族资本家,有时还有点口下留情,笔下超生的言语,对地主,这是——围棋的话叫“定式”。

P2-3

序言

散文之中的文化投影(代前言)

古耜

显然同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巨大影响有关,近几年来,“文化散文”的概念频频出现。对此,有的作家和学者颇不以为然,他们从常识和逻辑的层面提出了诘难:“文化散文”的概念如果可以成立,那就意味着世间还有一种没有文化的散文。然而事实上,哪一位散文家笔下的作品可以同文化绝缘?这样的诘难乍一听来,似乎很有道理,只是稍加分析,即可发现,它并非真得一矢中的,无懈可击。

如众所知,在迄今为止的汉语语境里,有关“文化”的诠释,称得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倘若我们暂且摆脱概念的推敲和语词的纠缠,而单就文化一词在被使用过程中所呈现的相对稳定的“所指”意义而言,却仍然可以做以下三个层面的划分:第一、有些论者借鉴西哲的观点,把文化与文明等量齐观,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无处不在,是一个庞大无边的结构。这堪称是对文化的宽泛性理解。第二、面对人类全部的生产实践和劳动成果,更多的论者习惯于将其中那些具有精神和观念属性的东西,如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科学、教育等等,划入文化的范畴,作为文化的主体。这庶几是最常见的文化观念。第三、还有的论者喜欢沿着文本和著作的思路谈文化。在他们看来,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传统。而任何有价值、有影响的文化传统,都将依赖于精确的文字记录,都需要一系列优秀文本充当载体。惟其如此,所谓民族文化,说到底便是该民族一系列经典著作的荟萃与整合,是这些著作内容上的精华所在及其相应的富有个性的表达。这应当属于文化概念的狭义运用。

如果以上划分大抵符合实际,那么,我们不妨执此来检视一下文化散文的概念以及对它的诘难,这时,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文化散文的命名者,主要是从文化的常见意义、特别是狭义上使用该词的。按照他们的理解,文化散文就是指散文中那些以进入了历史和文学典籍的人物、事件、现象为主要审视对象,并侧重于理性考察、分析和描述的作品。它们与一般的散文篇章相比,其最大特点在于文化含量的充盈与丰厚,因此,给散文作“文化”的限定,以突出和强调其某种特征,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很有必要。而不同意文化散文的命名,并对此提出诘难的作家和学者,主要是从文化的宽泛意义上来考虑问题的。他们认为。文化是一种普遍的存在,散文更是无差别的文化载体,甚至直接就是文化的产物,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和使用文化散文的概念是不严谨的,也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应当承认,单就形式逻辑而言,以上两种观点或许都不能算错。只是一旦置之以创作实际,即可看出,前者折映着题材的嬗递与文体的变迁,即更多体现了一种艺术的敏感和精细,而后者则难免有些鲁莽灭裂,大而化之。因此,我情愿认同文化散文的命名。

既然文化散文的提出是合理而必要的,那么,文化散文的出现又给当下的散文创作带来了什么?这里,我只简要地谈两点看法:

首先,倘就整体和本质而言,文化散文是中国作家在传统文化回潮的大背景之下,从现实情境出发,进行审美意义上的文化寻根和历史反思的产物。既然是寻根和反思,那么其行文运笔,就离不开鞭辟入里的现象分析和特立独行的价值重估。关于这点,我们读那些优秀的文化散文,如余秋雨的《遥远的绝响》、王充闾的《用破一生心》、林非的《询问司马迁》、潘旭澜的《太平杂说》等,都能获得充分印证。而这种恣肆而深邃的思辨之美,正是以往过分注重抒情的散文所缺少的。因此可以说,是文化散文于有意或无意中,增添了散文文体的思想内涵和精神重量。

其次,由于文化散文大都是围绕特定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展开叙述的,所以,其字里行间很自然地融入了为完成主题表达所必需的背景介绍、资料引用、场面勾勒、器物描述等等。这时,文化散文便具有了展示文化精要,传授历史知识的作用。譬如,熊召政和王春瑜分别撰写的阅读明史系列,不仅深入揭示着历史的奥秘和本相,而且广泛涉猎了明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乃至谜团和细节。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可以作为打开明史之门的钥匙的。李元洛的古典诗词系列,融史学、诗学、人文、地理于一体,既高扬着作家的古典情怀,又畅述了诗歌的艺术三昧,其饱含的美育和诗教意义显而易见。类似的作品还有刘长春的“书海烟岚”系列,鲍鹏山的“阅读圣贤”系列等等,它们均使散文于固有的审美之外,承担起了文化传播和普及的使命。而许多读者正是通过对这类散文的阅读,开阔了眼界,强化了修养。这在民族文化遭遇削弱的今天,无疑功莫大焉。

后记

现代散文史与文化大散文(代后记)

古耜

近几年来,曾经轰动一时的文化大散文,开始不断受到来自学术界和文学界的批评。譬如,有的文章指出:某些文化大散文,篇幅很长,框架很大,但内容不过是对一般文化现象或历史结论的复述,因而显得虚浮空泛,大而无当。也有的文章认为:不少文化大散文把原本属于背景的案头资料,当成了叙述的主要对象,满足于抽空了生命体验的“掉书袋”,以致无形中丢失了艺术的魅力。还有的文章,发现了文化大散文存在的模式化、批量化倾向,觉得长此以往,只能导致审美疲劳。正是基于这样的感受和认识,有的学者便提出了“不读文化大散文”的口号。还有的论者则干脆断言:文化大散文必将寿终正寝。

应当承认,学术界和文学界对文化大散文的批评是有的放矢的,它们比较及时、也相当准确地揭示了文化大散文在经历了最初的成功乃至辉煌之后,很快就出现的一些弊端和遇到的一些问题,阐明了这些弊端和问题对文化大散文所造成的损耗与伤害。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学术界和文学界针对文化大散文所提出的全部批评,都只具有“末”的、“术”的性质,都只属于作家个体精神质地的欠缺和艺术经营的失误,而并不能说明文化大散文自身的无可救药,即它在文体上的先天不足,无法自立。因此,那种仅仅凭借文化大散文创作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就从根本上否定该文体的观点和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至少它缺乏充分的说服力。事实上,文化大散文作为一种晚近崛起的散文样式,其艺术旅程虽然尚短,但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丰赡的审美意义却已经呈显出来。在这方面,我们且不说它的优秀篇章如何以严肃而生动的言说,普及着广大读者的专业知识,提升着他们的文化修养;也姑不论它的精彩之作怎样以大胆的艺术尝试,丰富和拓展着散文文体的艺术表现力;即使单从现代散文史的角度加以观察和审视,它的宏观追求与基本风格,就很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如众所知,与中国现代小说更注重面向西方的横向移植相比,现代散文虽然也汲取异域营养,但就整体而言,是比较注重纵向借鉴和继承的,或者说是相对成功地将异域散文的营养,融入了民族审美传统之中的,这使得现代散文更切近国人的艺术心理和接受习惯,也更体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中国精神与气派。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现代散文的繁荣与发展,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之下实现的。这个大背景所特有的摧枯拉朽的历史氛围和激流勇进的精神吁求,决定了现代散文对古代散文传统的借鉴和继承,不可能是通常情况下的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而必然会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体现出实际上不乏“实用”和“功利”色彩的选择与追求。具体来说便是,现代散文家在向古代散文寻求资源时。出于对封建主义的深恶痛绝,以致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宗经”“栽道”的秦汉唐宋散文;同时,又因为精神解放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而更多地选择了主张“独抒性灵”,并以此同西方散文的“表现自我”相拍合的晚明小品。用周作人的话说便是:“中国新散文的源流我看是公安派与英国小品文两者所合成。”这种片面的、不对称的资源选择反映到创作上,则表现为:相当一部分散文作品在具备了郁达夫所肯定的“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的“个性”的同时,却在无形中丢失了秦汉唐宋散文所每见的刚健遒劲、大气宏声。后来的解放区散文虽然格局渐大,但终究少了文化的支撑。显然,这是一种不应有得失两见。其负面影响一直延续下来,甚至扩散开去——今天的散文领域,小感觉、小情调的铺天盖地和大境界、大悲悯的日趋稀少,固然是消费社会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合谋的结果,但谁又能说它与现代散文过份强化“小我”的某种定势、某种惯性毫无关系呢?

关于这点,已有敏锐的作家和学者作了精辟的论述,譬如:贾平凹在北京大学首届中国散文论坛上指出:“我们到底要继承民族的什么东西?现在,我们能看到都是在继承一些明清的东西。而明清是中华民族最衰败的时期,汉唐以前才是民族最强盛期,但汉唐的东西我们提得很少,表现出来的更少。”相比之下。余光中的见解更为具体,也更为深入。他在《十二文集散文选集自序》中写道:“五四早期的散文,最流行两千字以内的小品文,常带感性。这种文体有其清新自然的优点,却也有其局限,好像认定散文的正宗就是晚明小品,却忘了中国散文的至境还有韩潮澎湃,苏海浩茫,忘了更早,还有庄子的超逸、孟子的担当、司马迁的跌宕恣肆……两千字以内的白话散文,也自有天地足以回旋,并非没有妙品。但一般小品文格局既小,语言又稀,只像画中的册页,终难追摹荆浩、范宽,又像西画的素描、水彩,毕竟不如油画那么沉重。五四的散文多为轻工业。重工业仍待我们发展。”

沿着这样的历史线索,我们再来看文化大散文,即可发现,正是它以扩大的胸襟、高蹈的姿态和雄奇的笔力,在千年之后,衔接和赓续着秦汉散文的汪洋恣肆,继承和发扬着唐宋散文的大气磅礴。这种跨越时空的努力,不仅为当代散文打通了历史血脉,而且大大有利于今日散文领域的生态平衡,从而推动散文创作不断走向充实和高旷的境界。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应当善待文化大散文,而这种善待既体现为多创作优秀的文化大散文作品,当然也包括切实解决此一文体迄今存在的种种缺憾。

书评(媒体评论)

  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鲁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6: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