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糖尿病当然不可掉以轻心,但也不必过于惊慌。古语有云:擒贼先擒王。本书就是要带你探寻糖尿病的诱发机制,走出治疗中的误区,掌握控制血糖的关键举措,对糖尿病形成正确的认识,建立积极、科学的治病态度和人生观,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运动、情志、起居、用药等进行全面调理,改善生活的不良习惯,延缓血糖增高的持续性可能,将血糖稳定在正常标准范围,从而保证身体健康,达到控制血糖、抗衰防病、益寿延年的目的。
糖尿病并非洪水猛兽,更不必谈及色变。照着本书教给你的方法去做,你会发现,降血糖可以很轻松,拥有健康生活就是这样简单!
随着工作压力过大、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现代人的文明病。在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正逐年攀升。然而,得了糖尿病并不意味着从此就要告别健康人生,只要方法得当,糖尿病患者也可以过上轻松的生活。本书主要介绍糖尿病的饮食疗法、运动疗法、战胜糖尿病的生活术等,帮助读者轻松控制血糖、延年益寿。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从中医的角度看,糖尿病属于“消渴”的范畴,其病最早见于《内经·素问》中,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则立“消渴”专篇。但消渴并不等于糖尿病,消渴的涵义较广,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尿崩症等都有消渴症状,也属消渴之列。我国历代医家在千百年的临床实践中,对消渴的病因病理、症状、治疗等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对糖尿病的预防及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医认为,消渴病之所以发生,不外乎先天不足,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因素,耗伤肺胃肾之阴,导致阴虚燥热而发为消渴病。阴虚与燥热为其发病的主要机制,其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糖尿病患者在了解了发病的原因之后,需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消除影响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各种危险因素,这样才有助于糖尿病的治疗。
●禀赋不足,五脏柔弱
中医认为“五脏皆弱者,善病消瘅”。古代医家早已认识到消渴病发病内因起主导作用,而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糖尿病发病与遗传因素、免疫缺陷、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抵抗等内在因素密切相关。
(1)肾精虚亏:由于真阴虚亏,孤阴无依,不能管束,津液直输膀胱致小便频数而量多,浑浊黏腻如脂膏,尿有甜味。水谷精微不能充养肌肤,形体消瘦虚弱。消渴病其位在肾,其本为阴精亏虚。
(2)肾气不足:消渴病基于肾阴亏虚,阴病及阳而致肾气肾阳虚损,预示消渴病的发展加重。
(3)阴竭阳亢:多因肾阴久亏,阴精耗损,虚火上炎,一发而不可制。火游于肺而上渴,火游于胃而中饥,火烁阴精,阳强无制,阴不内守,而小便浑浊如膏,真阴遂泄,而成下消。
(4)气血皆虚:由于五脏失于肾精濡养而柔弱,气血皆虚,外因六淫乘虚而入,或饮食不节,或七情郁滞,或房劳失度等均可耗伤正气,病邪入侵,久滞化热,更耗阴伤气,阴愈虚而热愈盛,热愈盛而阴愈伤,导致恶性循环,终成消渴病。
●情志不调,郁久化火
我国历代中医学家都将精神因素视为消渴的重要病因。认为七情所伤,肝气郁结,久郁化火伤阴,上耗肺津,中伤胃液,下损肾水,为消渴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之一。这一观点与现代医学中,相关心理状态可引发糖尿病的看法十分相似。当人们处在紧张的精神状态下时,会引发内分泌紊乱,促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与胰岛素相拮抗。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人们处于焦虑状态时,血浆胰岛素含量显著降低。由此可见,心理因素会引发糖尿病,并使症状加重,与中医七情致病的理论颇为一致。
(1)上灼肺阴:肺为娇脏,五脏之华盖,其生理功能为敷布津液,通调水道。当燥热伤肺则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
(2)下耗肾水:肝肾同源,肝火亢盛,暗耗肾水。肾水被耗,化源、不足,水不能上承于肺,亦不能充养于胃,而致肺燥,胃热更甚,则出现口渴引饮无度,消谷易饥,小便浑如脂膏。
(3)中伤胃阴:郁怒伤肝,肝火亢盛,胃火偏亢。脾本为胃行其津液,复因忧思伤脾,脾失健运,不能敷布津液,胃失濡养,燥热愈炽。
●饮食不节,蕴热伤津
饮食没有规律会引发脾胃功能失调,肠胃燥结,是导致消渴的因素之一。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摄入过多糖类、脂肪等不良饮食结构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而肥胖者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出现胰岛素抵抗,可诱发2型糖尿病。 (1)脾湿内蕴: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蕴,蕴久化热,胃火炽盛,热灼阴伤,胃阴不足,津不上承于肺,而致肺燥。
(2)胃燥津伤:多因醇酒厚味不节,蕴热伤胃。水谷精微耗竭,不能充养肌肤,则形体日瘦。
(3)二阳明燥实:由于饮食不节,而致胃与大肠实热燥结。胃热化燥伤津,而消谷善饥;大肠无津以润,则大肠热结,热结上蒸于胃腑,又加重胃中燥热。最终导致手足阳明,二阳热结,大便秘结不通。
●外感六淫,化热伤阴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一些糖尿病患者是经病毒感染后,由于自身免疫反应,胰岛炎性病变,破坏胰岛细胞而发生1型糖尿病。此外,临床上常见感冒可使血糖升高,病情加重,引发2型糖尿病。这与中医六淫致病的理论对糖尿病病因认识是相同的。
(1)燥火伤肺:上焦心肺功能脆弱,外邪袭肺,肺气不宣,蕴而化热,热耗肺阴,或外感燥火,灼伤肺津,肺失治节,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于周身,直趋膀胱,出现口渴多饮,尿多而甜,导致消渴病。
(2)肺胃燥热:外感六淫之邪,化燥伤阴,热势弥漫,渴欲饮水而不能自禁,以渴饮为主,热邪仍在上焦。进一步发展,病邪由表人里,由卫分进入气分,出现口干舌燥,气短汗出,神疲乏力等肺胃热盛,耗伤气阴的证候。相当于糖尿病初期外感引发,病情加重。
●劳逸失度。房劳伤肾
过劳伤神:过度劳累,以妄为常,则易耗脾气,健运失司,水谷精微无以濡养脏腑,生化无源,气血虚亏。津血同源,血虚津亏,五脏阴液不足,脾不为胃行其津液。胃津虚乏,则胃火亢盛,火灼津伤,而出现胃热、肺燥,消渴之症。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阴血暗耗,心神失养致消渴。
过逸伤气:贪图安逸,久卧少动,则脾气受伤,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津液运行阻滞,气血瘀滞,久郁化火,出现消渴。
房劳伤肾:房事无度,损伤肾元,尤其先天不足者,肾精耗竭,燥热内生。肾主一身之阴,肾阴亏虚,则心肝肺脾胃等脏腑阴液俱虚,阴虚燥热而消渴诸症丛生。
P178-180
糖尿病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疾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病”,是消瘦烦渴之意。完整地讲,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患者常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头晕、乏力等症状。这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引起血糖升高、尿糖,致使发生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紊乱造成的。
有人说,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这一点也不夸张。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和糖尿病患病率的快速增长,糖尿病对人类的健康威胁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在逐年上升。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约3 600万,其中l型糖尿病的患者约占5%,总数约200万人;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型糖尿病,多在35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
对付糖尿病当然不可掉以轻心,但也不必过于惊慌。古语有云:擒贼先擒王。本书就是要带你探寻糖尿病的诱发机制,走出治疗中的误区,掌握控制血糖的关键举措,对糖尿病形成正确的认识,建立积极、科学的治病态度和人生观,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运动、情志、起居、用药等进行全面调理,改善生活的不良习惯,延缓血糖增高的持续性可能,将血糖稳定在正常标准范围,从而保证身体健康,达到控制血糖、抗衰防病、益寿延年的目的。
糖尿病并非洪水猛兽,更不必谈及色变。照着本书教给你的方法去做,你会发现,降血糖可以很轻松,拥有健康生活就是这样简单!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何玉花、齐海英、张璐璐、张缓、魏巍、薛翠玲、郑建斌、王维、张莉丽、苑晓丹、季慧、陈进、杨春明、张来兴、郑晓东、李淳朴、赵冰清、袁婉楠、王海峰、王涣璋、陈坚、陈辰等的鼎力支持与无私帮助,在此谨表谢意。
编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