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理医生的窥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伯李伟
出版社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现代社会,人人有“病”。这是一个隐藏在现实下的奇幻世界,你将扮演天使或者恶魔的角色。用阅读来窥视每个人最深处最神秘的精神世界。迄今唯一从心理学角度窥视精神世界的最特别小说。

美与丑,善与恶,让你挖掘出自己人性中最原始的根本病态。

这是一本魔鬼之书,不敢正视,又不得不正视,因为它呈现的是自己的本来。

拒绝此书,就是拒绝面对自己内心的丑陋,但接受此书,却是更加地暴露了这种丑陋,因为它可以让你窥视到身边每一个人埋藏多年的秘密。

内容推荐

《心理医生的窥视》是一篇角度和手法还有想法都很特别的小说。本文通过心理治疗这个独特的角度,揭示出两个主题:1、现代社会中,人人有病,人人都有不为人道的隐秘世界;2、在社会道德整体性堕落的环境中,坚持道德底线的人处于艰难生存状态,维护道德也不得不采用非道德的手段(用心理学治疗的过程中窥视病人内心)……

久不临床的心理专家收治了几个不寻常的病人。随着治疗的进程,他窥视到了一幅幅欲望、混乱、迷茫的社会道德画卷:(第一个病人)单纯的青年人亲历过瞠目结舌的淫乱场面,(第二个病人)位高权重的官员曾被“鬼魂”吓得神经失常,(第三个病人)光鲜的电台主持人竟然长期忍受性虐待……心理专家企图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保留一点道德和单纯,但最后都无法挽救。原来所谓内心世界,时刻都在表面,探究治疗本身就是误区。

与此同时,这座城市正在酝酿一场前所未有的反腐风暴,专家的病人和利益相关人都牵扯其中,仿佛一切都是上帝设的一个局,仿佛一切在窥视到别人内心之前就已经被上帝窥视……

《心理医生的窥视》适用于:大众读者、心理学爱好研究者、白领女性、有窥视心理的人。

目录

第一章 风波

第二章 趣信

第三章 原委

第四章 考验

第五章 失忆

第六章 催眠

第七章 清洁

第八章 迷失

第九章 释梦

第十章 阔论

第十一章 庆典

第十二章 看碟

第十三章 急诊

第十四章 课题

第十五章 见鬼

第十六章 召鬼

第十七章 隐情

第十八章 妻子

第十九章 裸聊

第二十章 淫乱

第二十一章 偷窥

第二十二章 薄纸

第二十三章 温馨

第二十四章 王牌

第二十五章 家暴

第二十六章 架桥

第二十七章 复查

第二十八章 隐情

第二十九章 尖刀

第三十章 预兆

第三十一章 和尚

第三十二章 回忆

第三十三章 幽会

第三十四章 青涩

第三十五章 解谜

第三十六章 根源

第三十七章 飞逝

第三十八章 失态

第三十九章 复生

第四十章 舍利

后记

试读章节

心理医师时常碰到奇人怪事,今天来我们“心理咨询中心”的小青年就说自己见到了鬼。这个小青年只有16岁,还带着浓烈的少年气息,他说,邻居家老奶奶死后,有鬼魂从尸首里走出来。

他看见鬼魂是老奶奶死后的第二天。那天晚上,老奶奶的尸体停在治丧棚里,一群守夜人在棚里搓麻将,小青年在旁边观看。偶然的一次抬头张望,他看见了一件诡异的事:老奶奶的尸体竟然自己坐了起来!

他以为眼睛花了,揉揉眼再看,发现老奶奶确实坐起来了,只不过,坐起来的不是尸体,而是一个影子。

那个影子与老奶奶的体形一模一样,它缓缓起身,下了停尸板,轻盈地向棚外走去——不,不是“走”,准确地说是飘,它的脚一直并着,根本就没动!

小青年跟着那个影子出了丧棚,看见它徐徐往前飘,撞在楼房的高墙上。

影子并没有就此消失,它在墙角停顿了一会儿,开始顺着墙壁往上移,先是头,然后是躯干、腿,最后整个身子都上了墙,像皮影戏。

小青年见它越升越高,快够不着了,忍不住伸手摸了摸——顿时,一股透心的冰凉从指间迅速传遍全身,他激灵灵打了一个冷战……

其他人的注意力都在赌局上,只有办丧事的主人发现小青年行为异常,于是走过来拍拍他的肩,“你在做什么?”小青年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了他。

主人是死者的儿子,年已近五旬,他听了小青年的话,仔细地对那堵墙进行了观察,又回到棚里看了看母亲的遗体,感觉这事有点不可思议。他既不敢全信,也不敢不信,只好对小青年说:“不早了,你回去休息吧。”

小青年此时并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对,回到家洗了个澡就上床了。

深夜,小青年从梦中醒来,他发现自己意识清楚,但身体无法动弹!他拼命想用意识调动身体,但失败了。

他非常害怕,汗如雨下!

好在父亲这时正好起夜,弄出的声响帮助他摆脱了当时的状态……

他无比恐惧,就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父母。这个时候,他们要是找心理医师,是可以轻松地解决问题的,可他母亲说这是传说中的“鬼压身”,需要赶走附体的鬼魂,由此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方式:从农村请来一个装神弄鬼的骗子驱鬼。

骗子装模作样地用“法术”驱鬼,在他家里一阵瞎闹,还用药水把桃木剑染红,说是鬼的血……小青年被吓着了,精神从此崩溃!骗子走后不到一小时,他就面目狰狞地提着刀追着人砍,说是砍鬼……以后每隔两三天,他就要提刀发飙一次,从家里人到邻居,只有他母亲没被追砍过。

父母知道搞糟了,才在友人的介绍下找到我们中心来。

今天我们中心留守值班的是一个女医师,叫高晓琼。高晓琼有多年的临床经验,理论水平也不错,但这次却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没在第一时间控制住病人。

她在听完患者母亲的叙述后,就知道小青年已经疯了,但见小青年腼腆而规矩地坐在一边,就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直接对患者进行了询问。

她只问了两句,小青年就目露凶光,大喊:“我砍死你!”从怀里掏出一柄菜刀,劈头砍了下来。

高晓琼一惊,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但为时已晚,她能够做的只能是匆忙闪避。小青年的母亲也很惊慌,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把菜刀藏在身上的。

高晓琼闪过一刀后,小青年第二刀又砍了下来,她急忙起身往外逃!

高晓琼在前跑,小青年在后赶,小青年的母亲又在后追……

高晓琼冲出治疗室,习惯性地往我的办公室跑来。

我是这个中心的负责人,也是创办者,这个时候,正在和一个开心理诊所的同行洽谈吸收合并事宜。  所谓“吸收合并”,就是对方将诊所的所有业务带进我们中心,我们则通过扩股的方式,给予他股份,使他成为股东。中心开办7年来,已多次进行这样的扩股,高晓琼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进来的。每一次这样的扩张,都意味着中心业务取得了发展,而且所有股东的股份都以几何级的方式升值,所以,大家都乐意做这事。

实际上,那些小诊所那点业务我根本就瞧不上眼。按卫生部的规定,心理医师治疗收费每小时只有几十元,按这个标准,每天8小时满负荷工作也赚不了多少钱。我们中心不可能靠它维持生存。

我们的主要业务是给企事业单位提供心理咨询,对象都是单位或团体,方式基本上是定期心理讲座、现场排解具体问题等,只有极少数个案才会单独做心理治疗。也因为如此,我们中心的医师平常都奔忙于各企事业之间,很少在单位坐班。

这一次我要扩股,是和教育系统签署了合作协议,我们的大门上刚加挂了一块“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按照协议,我们每月至少得到各中学进行心理辅导一次。全市有上百所中学,原有的5名医师马不停蹄奔忙也应付不过来,更何况他们还有更赚钱的企业业务,所以必须增加人手。

高晓琼跑进我的办公室时,我正与对方谈到股份比例问题。她猛地撞开虚掩的门,把我们吓了一跳。

高晓琼喘着气还没来得及说话,小青年就追来了。高晓琼快速绕过办公桌,一扭身,躲到了我身后,而我就直接面对菜刀了。

她这个行为表面上看不太仗义,但从心理上说,是肯定了我在她心目中的权威——她认定我有挡风墙的作用。但她显然又疏忽了:我虽然可以挡风,却不能挡刀。当小青年挥刀砍过来的时候,我也只能闪避。

我一闪避,紧紧抓住我的高晓琼脚一崴,滑倒了。她滑倒不打紧,我却被挡住了退路!小青年第二刀砍来,我已经无处可躲。

情急之下,我抓起桌上的台灯,闭着眼迎刀磕去!

精神病人有个特点:力量大,但稳定性差。台灯与菜刀交战的结果是:我身体向后仰,受到地上高晓琼的阻绊,和她摔成了一堆;小青年受此一震,身子一歪,菜刀脱手飞出。

此时要是有人捡走菜刀,我们的威胁就解除了!但与我谈话的客人一开始就没搞明白是怎么回事,见有人挥刀行凶,更是吓傻了,坐在那里手足无措。他这一傻,给了小暴徒时间,小青年上前两步,又把刀拿在了手中!

我从地上爬起来,见到凶手又拥有了凶器,心下大骇,急忙寻找可以抵抗的物品。但小青年这次攻击的对象不是我,而是坐在沙发上一直没动窝的客人!

客人这下回过神来了,他噌地跳起来,嗖的一声冲出了房门!小青年见状,拔腿就追,在门口还把他刚赶来的母亲推了一个趔趄。

这一下算是解脱了屋里的我和高晓琼,我们长吁了一口气,稳定下心神来。我对高晓琼说:“赶快给精神病医院打电话,他们有对付疯子的办法。”说完,我疾步走出办公室,去想办法阻止小疯子行凶。

可我来到大厅,发现整个咨询中心静悄悄的,根本没有打闹的迹象,门口处的服务台也空着,服务员不知哪里去了。

P1-4

后记

我并不希望所有的人都为这部作品叫好,那样的话,我认为是失败。之所以这么说,原因是这部作品带有强烈的道德倾向和价值理念,与它观念相左的人不可能叫好。这就如同某人打了你一记耳光,你不可能反过去赞扬他的手掌漂亮一样。

写文章就得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文以载道”是根本。我写小说从来都没打算只讲故事,那样的话我根本不写,而且也甩不着我写——比我会讲故事的人多了去了!

但我并不想刻意谴责什么或赞扬什么,只想客观地反映当下这个时代。我的目的是,以后的人看到此类作品,能够大致了解这段时期是什么状态,是怎么变化发展的。现在有很多人觉得自己的作品不错,但它们起不到这个作用。

我并不是一个善于想象编撰故事的人,我所写的人和事大多是我的亲身经历,其余部分在现实中也有过类似例子。我所做的是把素材分解、整合,形成一部作品。例如书中花涌峰、韦博以及韦博妻子三个人物,他们其实都是我自己:韦博——只有如此才能在这个社会生存;韦博妻子——心灵深处纯净的人格再现;花涌峰——现实经历的真实反映。

在现实生活中,我和花涌峰一样,都被别人说成“有病”,不同的是,花涌峰确实有病,而我完全正常。我被说得最多的是生理上“有病”,但最后的效果和花涌峰一样——我对德行的坚守不仅没有获得好名声,反而换来略带嘲笑的怜悯眼光。这其中有很多人并不肯定我“有病”,但为了证明自己“正常”,他们宁愿相信我“有病”。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寓言:当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发疯以后,他们会指着唯一一个正常人说:“这是一个神经病!”

这还不是令我难过的地方。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每次与人就道德问题碰撞时,我不仅是绝对的少数派,还理屈词穷,在论据和论点上完全处于劣势!

多年来我一直在疑惑这个问题,直到汶川大地震“范跑跑”事件出现后,我才搞明白。

原来,这些人知道自己的行为不能为道德所容,他们就拼命寻找理由为自己进行“合理性’懈释——人类的语言就是这么有趣,当你想为某种行为辩解的时候,你总是找得到话说;当辩解的人具备一定知识和思辩能力,他就绝不可能在语言上被打败!

而循着道德轨迹看问题的人,他会觉得某些问题是理所当然,根本就不该辩论,所以他绝不愿意去找什么论据,阐述什么道理。

如此一来,我们就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方滔滔不绝,非常有哲理地把大众思维引向人性、生命本源……而另一方只是在大骂“无耻”“不要脸”,却画不出什么道道来。

所以,我不止一次感叹:做好人也需要能力!——是的,我没说错,现阶段的社会状态就是这样,你选择做好人,就得有做好人的能力,否则你无法存活,更遑论道德人生观……

其实,“范跑跑事件”很好解释的。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趋吉避凶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本性(不承认这一点就谈不上客观),当人感受到危险,产生的直接反应肯定是避开危险,比如一块石头从天而降,你会下意识闪避。

道德是后天社会教化的产物,它并不在第一时间反应,而是在这之后——如果“范跑跑”是一个具备良好教师德行的人,惊慌逃避的念头刚起,对几十名学生的责任感就会紧随而来,在责任感的驱使下,他会马上组织学生疏散;稍差一点的,可能在跨出几步之后,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最差的,在跨出教室门口的那一霎那,也该意识到——教室门是良知的分界线,把启己应该保护的几十个未成年孩子甩在教室里不管死活,独自跑出门去,若是有德行的教师,他的心灵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

这其中责任感出现的快慢,可能与大脑反应有关,但在道德上绝不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关系,因为它区分了人的大脑中德行的成分!它甚至与胆量无关——胆小的可能被吓瘫,跑不动,说不出话,但他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是存在的。

像“范跑跑”这样的人,不仅把学生丢下独自跑掉,事后还拼命为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化”辩解,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大脑中没有道德观念,不存在责任感。

而对于没有道德概念的人,我们是不应该去和他争论的。这就好比电脑没有安装打印机和打印驱动,你却强迫它打印出文件来,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所以,“范跑跑事件”的根本不在“范跑跑”本人,而在其父母和从小学到大学的历届老师身上——-这些人为什么没有把应有的羞耻感和社会责任感传授给他?如果传授了,为什么他没有接受到?是不是教育的方法出了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我几乎可以肯定,“范跑跑”最初的启蒙教育者——父母出了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范跑跑”也是受害者,我们应该怜悯他。要改变他这样的人,可能唯一的方法就是重新回炉教育,在他的心灵烙上“人”这种动物该具有的特性。

客观说,“范跑跑”及其支持者的辩解水平并不高,要是他们从更高层次和更深远的地方着手,你会发现道德所依赖的一切都变得不那么踏实,不那么明白了。

例如,他可以从“道德”一词的起源说起,探究一下《道德经》里“道”是什么,“德”又是什么,然后再论证一下自己的行为既符合“道”,又符合“德”……如此就“无懈可击”了。

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概念,是指的人的操守、社会责任等,它最重要的一点,是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如何划分和协调,也就是说,它是有具体所指的,与《道德经》说的“道”和“德”在概念上已经有所不同。但只要有人用这种方法来搅和,他就把自己摆在了不可战胜的位置,你拿他就没办法。

实话说,从心理的角度来诠释道德问题,尤其的男女问题,我并不够格,因为,很多该经历的我并未经历,也未作尝试性体验。为了能够把握一些实质性的东西,我甚至上黄色网站……

我能够依仗的,是多年来形成的对人的心理的把握能力,尤其是在行为心理方面。这项能力我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培养了,但没有人知道我具备这个特长。也因为如此,每每有人与我玩心理游戏还自认得逞的时候,我都暗自发笑。

但有这点特长并不足以完成这部作品,在理论上和某些情节的表现上,我还得借助更多的资料,于是又参考了一些相关书籍、影视作品……

“借”了别人的东西,就得说明白,绝不能像某些人那样,“窃书”不是“偷书”,偷了还死不认账。我也希望所有人对别人成果的运用都停留在借鉴上,而不是抄袭。

我参考和借鉴资料如下:

邰启扬著《催眠术》

张明主编《认识人性的畸变》

段超编著《越抑郁越坚强》

杜小真著《微精神分析学到底是心理治疗还是新兴宗教》  朱建军著《我是谁》

瓦西列失著《情爱论》

弗洛伊德著《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著《少女杜拉的故事》

重庆电视台节目《非常大追踪》

北京东方欢腾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情感方程式》

陈兵著《佛教修持与心理卫生》

南怀瑾讲座《<金刚经>说什么?》

董子竹著《<金刚经>到底说什么》

麦克·阿盖尔著《宗教心理学导论》

佛学经典《金刚经》

佛学经典《华严经》

对以上著作的作者和相关单位,本人表示诚挚的谢意!如有遗漏,烦请告知,我会在再版时添加上。

本书中我提到了一个观点——人类不存在恋母情结(以及恋父情结)的问题,母子之间的感情源自于整体割裂后的归依感。这个观点不是借鉴他人,是本人自创。

从弗洛伊德开始,人的整个成长过程都祓‘性”占领,使得我们不得不面对一生下来就与性欲连在一起的尴尬处境,在心理学上,“人”这个东西更是肮脏不堪,连婴儿吃奶的阶段也被冠之为“口淫期”……

其实,我们人类没有那么肮脏,凡是正常的人都可以非常清楚地感知到,我们对父母的情感与对异性的性欲完全是两回事,人的的性取向从来都不是针对直系亲属。乱伦事件的产生,都是后天因素导致的。

事实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动物界都不存在性取向针对直系亲属的情况,直系之间产下的后代痴呆、残疾就说明,上天在创造万物的时候就划定了这个界线。

可为什么人们又感觉到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恍惚存在呢?

追根溯源,这是受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弗洛伊德说是这样,大家就拿着这套说法来映照自己,仿佛好像真是那么回事——也就是说,他的学说对以后的人来说,不是成果,而是诱因。

你要不明白这其中的因果,可以这样检验一下自己:在没有听到这类说法之前,你对父母的感觉有性欲的成分吗?

子女不仅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更是父母生命的新生,地球生命能够长期存在,就在于这种延续和更替,这是万物的共有属性。基于这样一个属性,子女在父母眼中就是自身的一部分,而且是比原体更重要的部分,这也就能够解释父母在保护子女时,为什么总是能够自我牺牲。

那么,母与子(以及父与女)是否存在比母与女(以及父与子)更亲密的关系呢?

笔者认为是有的,但这不是什么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而是一种对异性的惊喜感。这种惊喜感也是人乃至所有动物的基本属性。

例如,我们看见普通的石头不会产生多少感觉,但看见稀有金属就会兴奋,原因是普通石头太常见,已经习以为常——同性别的后代对自己来说,就是已经习惯不能产生兴奋的性别。而异性后代则是一个改变,变得“不熟悉”了,新奇了,从心情上就会更加关注而给予更多的爱护……如此而已。

而诸如所谓的“口淫期”,其实就是幼小生命通过吃奶维持生命,吃奶就条件反射成为渴望的行为;幼小生命是从母体中来,是一个整体被分裂而来,当他还没有能力独立挡风抗雨时,气味、感觉都非常熟悉的母体当然是最踏实、最安全的地方……如果这一时期缺乏了吃奶和母体怀抱这些要素,他未来的心理就会扭曲。  从本源上说,人的心理就如同天上的云——不,准确地说,就像一团没有定型的软泥,你可以把它捏成任何形状;牛、马、桌子、狗屎……只要它还保持柔软,它就永远保持“可塑性”。但一旦在某个形状上烘干定型,它就不能再随意变形了。

弗洛伊德的“性原说”就是对心理问题的一次烘干定型,他把它定型后,后来的人就再也无法改变形状,只好在他的基础上延伸……但它其实本没有型,弗洛伊德给它的形状是强加的。

但为什么心理治疗运甩弗洛伊德的原理又能够解决问题呢?

这也很好解释。心理治疗的目的,是要把心中某种不良的固态东西打碎,这就好比打碎掉一具泥塑品,它既是打碎牛、马或桌子的形状,打碎的更是这团固定的泥。这团泥被打碎后,和上水,它又可以任意捏成各种形状了!——人的心理又回到本原状态。

某些水平不高的心理师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在打碎某个形状时,不自觉地又给病人加上另外一个固化的形状,这就使得原来的病刚好,新的疾病又出现……

所以,笔者的结论是:人类并没有原罪性的肮脏,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为丑恶寻找本源性的借口。

从本人决定写长篇小说开始,到这部作品问世,前后大致有6年的时间,这个跨度对于自负具备天才思维能力的我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但它却发生了!

回想起来,大概得埋怨自己提笔前看了一部《约翰·克利斯朵夫》,以至于产生这样的念头:名著都可以这样写,我为什么不能?

当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炉后,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几乎一致认定,我没有写作才能,不应该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然而,他们并不知道,一个具备高智慧的人,无论在哪个领域,只要他打定了主意,就必定能够突破。

这几年来,我几乎尝试了所有不能成功的方法,之后才转到应该的轨道上来。当我以《上帝不说话》(本书原名)为标题写这作品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已经走在正确的路上了,尽管它可能不完美或水准不高。

现在想起来,感觉自己其实一开始就知道该怎么写,却故意去尝试各种不成功的方法,似乎不把各条道都摸索一遍,心里就不舒服。这种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特性,旁人并不了解,他们只能对已经表现出的东西评价,并由此对我这个人进行定性,但他们错了。

事实上,我的这—特性使我在许多领域都比普通人多了几分理解……

好在这一切都过去了……

我写小说这几年,也是我人生低谷的几年,人生进程比较艰难,有人甚至奇怪我为什么没有崩溃。其实他们不知道,在我走过的生命时期里,已经有过好几次这样的低谷了,最早的甚至是在我完全不具备承受能力的未成年时期一我的承受能力早就得到了锻炼。相对来说,这一次并不是最痛苦的,只是时间长一点而已。

低谷时间过长,最大的“收获”就是亲人、朋友的不信任,无论你说什么,他们都会怀疑其真实性,因为“事实”摆在眼前,你无法改变自己的窘境。

有一次,我说自己基于道德的原因,拒绝了做亿万富翁的机会。一位新闻界的同仁当场咒骂我是“上嘴皮挨天,下嘴皮挨地’一吹牛都不要脸了!

也有人对我说“性格决定命运”,我对他说:“你颠倒了因果关系,应该是:有什么样的命运,上天才给你什么样的性格。”这话不知他是否听懂,反正我是越来越清楚自己的人生使命。

话虽这么说,但这么多年来,我并非随时都在坚守自己的信条,因为,我一直都没体验到“好人有好报”的结果——对德行的坚持没带给我丝毫好处,反而带来无数的烦恼。可以说,坚持到今天的我,有相当多的偶然因素,并非我坚定不移。

有很多次我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已经放弃,毫无防守,甚至与已婚女人发生瓜葛这样俗套的故事,也差点在我身上演绎……但最后什么也没发生,唯一的变化是,怀疑我有病的人又多了一个。

细究起来,大概是我多年坚持形成的惯性,总在关键时刻阻止我滑向反方向——一惯性也是一种力量,往某个方向的时阔越久,惯性的力量就越大。

这么多年来,我问心无愧的是,我一直愿意往好人这个方向走,而且一直坚持走了下来,尽管我并不完全合格,尽管中途有曲折甚至是逆行,但最后都能够回到正确的轨道上,继续前行……

几年前我曾经把这种情绪写成一段歌词,并希望哪位朋友为它谱曲,可一直未能遂意。我想,或许此书改编成影视剧时,它会以主题歌的形式出现……

既然如此,现在就把这段歌词作为这篇后记的结束语吧——

坚守

不明白为谁坚持

不知道为谁守候

当你靠近我肩头

我已不愿回头

不明白为谁坚持

不知道为谁守候

当精神和物质双重贫穷

我拿什么守候?

不明白为谁坚持

不知道为谁守候

当行李变得渐次沉重

我又如何相送?

不明白为谁坚持

不知道为谁守候

当心灵开始拒绝漂流

我却失去归路……

深秋时节

我收获下一枚苦涩的硕果

它何时播种

我竟一无所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2: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