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引发了1929年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正是这样一部风靡欧美的作品,第一次带领读者窥探华尔街和欧洲银行的内幕,揭露了在这场前所未有的金融丑闻中最不可告人的秘密:
——令华盛顿和巴黎恐慌的5页纸
——血洗无辜者
——中产阶级濒临绝境
——花旗陷落,市场崩溃
——我们想借800亿用24小时
——我们出钱,你们丢脸
——2万亿美元秘密贷款
——鲁宾和萨默斯“气疯了”
——纳税人弥补高达90%的亏损
——我们选总统,也选择了他的关系网络
——损失已达一万亿美元的”天才们”
——政府的干预让我们非常受伤
世界著名的经济政治评论家、法国最著名的国际政经记者埃里克·洛朗深入调查美国金融中心纽约、华盛顿和芝加哥以及部分欧洲银行后,以犀利而深入的笔触描绘出一幕幕钱权交易的丑态,为我们掀开了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界的画皮,揭示了各大金融机构因贪图高额利润而不惜铤而走险的事实。
书中作者首次为我们披露了引起自2007年开始的世界最大金融风暴的令人惊心动魄的内幕,世界著名金融机构老板们的玩世不恭的行为,以及乔治·布什面对这严重灾害的无能为力。书中同时描述了引起危机的世界最大十五个金融机构老板们是如何集群支持奥巴马总统竞选,以及他们用不可估量的手段,在白宫和新总统身边编织的一张令人无法摆脱、难以置信的网。
作者将内幕一层一层地揭开,让我们深入了解到了一个充满谎言、充满阴谋、充满诡异的金融世界。
贪得无厌,无法无天,这个世界就这样一步步走向了无底深渊……
我们眼下所面对的是1929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本书将为你揭开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丑闻背后究竟有些什么:美国金融界的相互勾结,欧洲金融界的共谋不足,权力当局的操控政权。一些美国银行,也就是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干着假造账目的勾当并且逍遥法外,冲击着这个账目“坏死”的世界,而这样一个世界以前则被这些银行小心翼翼地用高质量的金融产品掩盖了起来。所有这一切都只有一个目的:为华尔街那些本就坐拥亿万身价的公司负责人及其高层进一步增加财富。
在调查过程中,有四个词跃入我的脑海,可以用来描绘那些人在危机爆发前后的特点:傲慢,贪婪,无能,不负责任。这样的发现令人极度震惊:这些引发危机的人恰恰是这场危机仅有的受益者。
华尔街作为美国的金融中心,其实早在2008年10月危机达到高峰时就停止奋战了。布什(Bush)政府,以及之后的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政府,立刻为涉及数干亿美元的危机实施了漫长而有效的心肺复苏,实际上数目还远不止这些。危机还涉及许多纳税人口袋里的钱,这些纳税人在金融危机中因为那些银行的破产而变得一贫如洗。从2007年12月起经济便不景气了,美国失业人口达到650万,这个数字在2009年6月就增加了46.7万。总共有将近1400万美国人丢了工作,比1983年以来的失业总人口都要多。据统计,约有1000万至1200万美国家庭在接下来的4年中无法偿还房贷。在法国,2009年6月时失业人数已经超过了2008年一整年的失业人数。预计到了2010年,欧盟27国的失业率将达到11.5%,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超过450万欧洲人会失去工作。
我是在2009年7月15日写下这些内容的,当时有大量企业面临倒闭,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人间悲剧。在那些受到忽略、无人重视的悲剧中,数不胜数的个人与家庭在物质和精神上都遭受了极大的打击。
种种肆意妄为的黑幕,将这场危机的规模越煽越大。有些人将其比作海啸或卡特琳娜飓风——这就大错特错了。这两场灾难都是突如其来的,但2008年的那次金融危机是在很久之前便预见到的,而且也是可以避免的。然而,那些手握生杀大权的政要和机构,却采取了“不看、不听、不说”的“三不政策”。在7月15日这天,我已经算是有些后知后觉了。在夏日催人昏睡的气氛中,接连爆出三条新闻,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7月14日,《金融时报》(FinancialTimes)揭露,美国第一大投资银行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在2008年秋天抛售了价值高达7亿美元的公司股票,而这些抛售行为多数发生在该公司接受政府100亿美元资金支持期间。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亨利·保尔森(Henry PaLllson)之前曾是高盛的CEO,在进入政界之前,保尔森出让了他在该银行中的2亿美元股份。同时,他还挑了在高盛的亲信尼尔·卡什卡利(Neel Kashkari)一同进入财政部,从而将救助计划中的7000亿美元分摊给各大银行。多亏了保尔森,“平民百姓也去救助金融大亨了”。换句话说,纳税人的钱都用来拯救金融业了。
7月14日这天,巴拉克·奥巴马一脸严肃地宣称,失业率还将持续走高。他早在几个星期前就向绿地投资妥协了。他否认了之前的承诺,对于那些为美国作出过巨大贡献的金融机构,他拒绝对其CEO和高层人员的收入加以限制。奥巴马的财政部长蒂姆·盖特纳(Tim Geithner)表示,限制将“毫不奏效,只会产生反作用”。7月15日的《金融时报》对此作出回应,报道中提到,2009年高盛计划向其雇员所发放的工资和奖金总数,达到了令人咋舌的234亿美元。
华尔街和伦敦城不顾世道的困顿,继续歌舞升平。而且,几乎一直是由高盛在定基调。多年以来,该银行的领导者一直是金融界与美国当局的纽带。保尔森是这家公司的前任CEO之一,还有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正是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的财政部长,颇具影响力。
那位当年的阿肯色小政客,之所以能当选美国总统,部分是依靠了一个反华尔街的民众主义计划,但他当选后很快便积极成为金融利益的中转站和执行者。比起过于保守的罗纳德·里根(Rotlald Reagan),他更敢于冒险。他废除了在1933年“新政”中投票表决出的法律,因为该法限制和控制了银行的活动。这个灾难性的决定其实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P1-3
《银行内幕》是世界著名的经济政治评论家、法国畅销书作家埃里克·洛朗2009年的力作,这位精于国际政治经济的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揭露出一幕幕钱权结合的丑剧。通过大量的引证和采访,埃里克·洛朗为我们撕开了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界的画皮,为我们描述了各大金融机构为高额利润而不惜铤而走险的事实。
本书的翻译工作分配如下:廖蔚莹(第1~7章、第19章、尾声)、巩珊珊(第8~13章、18章)、郑斐(第14~17章),廖蔚莹、陈弘校对、统稿,陈弘策划。
陈弘廖蔚莹
华澳译社
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