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散文集,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石头城里忆童年”,主要描述作者童年时代留下深刻印记的一些生活琐事,写得非常平实而生动;第二部分“凡人俗事也有情”是描述作者成年后行医过程中的生活往事,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各种影像。
作者是个著名中医医师,同时又多才多艺,擅长绘画、音乐和写作,在我们这个习惯于谈论名人生活的喧嚣的社会环境中,抽一点空读一些普通人的深刻的生活感受,有时会产生一种清新之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凡人俗事也有情(一个医学教授的人生随笔)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百先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散文集,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石头城里忆童年”,主要描述作者童年时代留下深刻印记的一些生活琐事,写得非常平实而生动;第二部分“凡人俗事也有情”是描述作者成年后行医过程中的生活往事,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各种影像。 作者是个著名中医医师,同时又多才多艺,擅长绘画、音乐和写作,在我们这个习惯于谈论名人生活的喧嚣的社会环境中,抽一点空读一些普通人的深刻的生活感受,有时会产生一种清新之感。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陈百先是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自幼喜爱绘画和文学,业余之时勤奋习画、写作。本书即为其散文作品集,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写幼时的生活记忆,另一部分写成人后的行医往事。因此,本书也可以说是一本回忆录。 目录 序一 序二 自序 石头城里忆童年 故居花露岗 民国时期的建筑 最初的记忆 在四川的抗战岁月 抗战后的花露岗 我的母亲和父亲 上学 重返故居 花露岗游同 过去的上海牛活 好人坏人 花露岗的大家庭生活 我们的外婆 我的姨父 我的大姨 爱国卫生运动 伟大的源哥 乘凉 那时的歌 花露岗的昆虫世界 外来的朋友 胡家花园 掩耳盗铃 看姨婆梳头 后门口的小贩 小书摊 楼哥和他的华侨同学 又一位新朋友 西瓜 医学的分歧 小公公利特务 我的学校 我的同学 秋游莫愁湖 中秋做客 学习的烦恼 并小寂静的夜 杨婆婆的病 秋去冬来 过年 春天姗姗来迟 黄土山 班长的家 春光都在柳梢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 雨花台 花露岗同了里的春天 流光容易把人抛 端午节 暑假来临时的变化 爸爸带着我们开始新的生活 中秋节 南京的庙 刀光剑影晤侠客 尼姑庵里的“冤案” 花露岗周围的其他小庙 千年白果树 充满阳光的美术课 养蚕人 秋游玄武湖 重阳节 看枪毙 保尔·柯察金 仁二叔 1954年的春节 由贺年片想起的故事 吃干丝干 凯先弟从上海回来 糊风筝 花露岗又一个春天 玉喜结婚 凯先牧鹅 钓鱼 渝儿姐 心中的美好 难忘的散步 别了,花露岗 凡人俗事也有情 上海的新家 难忘的小街 麻雀战 生果仁 我想写童年的几个梦 海军梦 大学梦 我的大学 解剖室的非常事件 《茶馆小调》和《红纱拉纺》 “槽头肉”小曲馆的馄饨 社教 闸北公园 识荆小皮匠 医生梦从“串联”开始 黄老门车站的故事 闯关东 白城子 初到白城二三事 接受再教育 拣煤核 画毛主席像 拖鼻涕的小资本家 1969年的年夜饭 风雪夜归人 草原医生 阿尔山下整冬菜 结了个革命化的婚 再见了,白城 我见青山多妩媚 又过起了“画家”逍遥的生活 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哀乐 吉相山斋 巴山悬壶 凡人对“文革”的看法 夜半钟卢到客船 为“官”些许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觅宝 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在讲台上 我的科研课题 让医院的白墙变得温馨起来 小荷才露尖尖角 南无阿弥陀佛 我的画家朋友 仙鹤的故事 夕阳无限好 后记 我的绘画作品选 试读章节 重返故居 1952年夏天刚放暑假,父母亲决定让我们家的三个孩子和庆庆表弟、正正表弟一起在外婆阿巴和父亲的带领下乘火车回南京花露岗,这个决定对我和我们这些小孩是一个多么令人开心的事啊!我兴奋得睡不着觉,想想在上海的生活将要换一个样子,南京花露岗的印象立即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时我正好九周岁,算起来,自1948年随父母到上海,整整在上海生活了四年,也就是说到1952年回南京时,我已别离南京有四年时间了。离别时我虽然只有五六岁,但是一回忆起花露岗来,那里的房舍、花草、树木竞也是那样清晰。说来也怪,一个九岁的孩子,居然对重返故乡也会有这么强烈的感情。 火车在沪宁线上飞驰,铁路两旁长满青草的小山岗,牵着水牛的农夫,远处的茅草房,都飞一样地向后退去。啊,这一切多美丽,多清新啊!我顾不得和表兄弟们嬉戏,贪婪地欣赏着窗外的风景,期盼着快点看到我那记忆中的花露岗。 黄昏时火车停在下关车站,我们下了火车,阿巴叫了两辆三轮车,我们坐在车上好奇地看着沿路经过的旧街小巷,那路边木头电线杆上昏黄的电灯泡,使我一下子感到仿佛到了一个清朝时的古老城镇。最后三轮车在石子铺成的小路上颠簸了一阵子,终于回到花露岗了。当我们从拥挤的三轮车上下来,踏进花露岗院宅后门进入堂屋时,天已漆黑了,我兴奋地在堂屋里又叫又跳。啊!堂屋和我记忆中的几乎一模一样,屋顶上挂着一盏又黄又亮的电灯泡,靠墙有个老式大碗橱,屋中间有一张大方桌,水磨石的地面上嵌着好看的花纹。我迫不及待地窜到堂屋的后门,想看看后花园是不是也和我记忆中的一样,可惜天太黑,只听到风声瑟瑟,草虫唧唧,但什么也看不见。我隔着门上的玻璃,呆呆地凝视着漆黑的夜空,忽然听到大人在招呼:“快来吃饭!”我蹦蹦跳跳跑到桌子边,这才看清围着桌子站着几位老人,经阿巴介绍,两位老头,一位是姨公,一位是叶二姨爹;两位老太太,一位是姨婆,一位是叶二姨妈,她们俩都有一双和阿巴一样的小脚。这个我知道,她们都是出生于清朝的人,虽然已是清朝末期,那时候的大家闺秀是必须缠小脚的,看上去她们都很老了。还有一位中年妇女就是舅母,舅母和舅舅是一家人,我是早就认得的。舅舅是妈妈的表兄,是姨婆的儿子,刚解放时他们在上海,和我们一起在航务学院里住过一段时期。 那天的晚饭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是站着吃的,姨婆把锅里的热饭一碗碗盛给我们,好像桌上只有一大碗盐水鸭,并没有其他菜。姨婆说因时间仓促,来不及做菜,必好将就吃了。那鸭子是舅舅从仓巷一个老宁号的熟莱店里买来的,微黄的皮,粉红的肉,被切成一条条长方形的刀块,整齐地排放在一张大荷叶上,鸭子连荷叶一起放在一个大蓝边碗里,荷叶发出阵阵清香,鸭肉又嫩又鲜,好吃极了,我在上海从来没有吃到过这么好吃的鸭子。在上海时,常听大人讲南京名产大萝卜、成板鸭,并以此自豪。我从未吃过成板鸭(或吃过,但并不知道),所以当时以为吃的就是成板鸭,很多年后还记得它的味道。荷叶包盐水鸭,这是我重返南京后,享受到的第一个家乡风味莱。这与我在上海生活了四年的所见所吃,迥然不同,南京以它的古朴和乡土气再次激起了我的好奇,唤起了我对它深深的热爱。 吃过晚饭,在阿巴的安排下,我们陈家三个孩子和爸爸一起又回到了从前我们陈家住过的第二栋房子的把东头,这是解放前我们住过的家,走进房里,我一看,屋里的摆设和记忆中的一样,母亲的梳妆台、大衣橱和大床还在原来的位置上,仿佛我们未曾离开过它,时间也好像只是过去了四天,并不是四年,更看不出这期间外面的壮界已经改朝换代了。我和凯先弟仍睡在靠北墙的大床上,记得在去上海前,我和渝儿姐、凯先弟三个小孩就睡在这张大床上,母亲和爸爸睡在靠南墙的大床上。那天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我一会儿想到小时候我生病了,也是躺在这张床上,妈妈就买来肉松用小碟子盛着,王妈煮好稀饭,用红糖拌成咖啡色,一起放在一个方凳子上给我吃,后来我们家的孩子,一到生病时就吃肉松,这成了惯例。一会儿又仿佛看到妈妈又半在这个梳妆台前梳头,依然肩膀上披着一块白色的毛巾。忽然我仰头看到了北墙上的窗子,外面漆黑的夜空,树在风中沙沙作响,我对自已说,快睡吧,明天早点起来,好好看看这个后花园,是否还和我记忆中的一样。 P20-21 序言 陈百先教授是沪上名医。他的病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富于爱心、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师。我曾亲眼看到很多在外院求诊无效,几近绝望的患者经陈教授诊疗后绝处逢生,重新点燃了生命之火;我也曾听到不少患者家属,诉说陈教授为他们身患重病的亲人出诊,不辞辛苦、不收任何费用的动人故事。 陈百先教授的学生都知道,他是一位学识渊博,诲人不倦的老师。同济大学医学院是所西医学院,那些大学七年制的高才生们,以全新的西医学眼光来审视“中医学”这门古老的学科。要想吸引他们,要想让他们接受中医这深奥难懂而充满自然哲学、人文内涵的医学理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要说成为他们钦佩的授课老师了,然而陈百先教授做到了。他的教学质量被学生们连续多年评为“A”,他在授课结束后,有不少同学向他询问可否报考他的研究生。 陈教授原本也是西医大学毕业,可是毕业不久他就改弦易辙了,在上海全国著名中医学家颜德馨教授处进修中医,后来成了一名中医医师。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两个医学理论与临床本质比较后作出的选择。”陈教授从事中医学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四十余年,他以自己的独创思维和执著追求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领衔的科研小组在国内外首次以微量药物追踪的实验方法证实了穴位经络给药途径的存在,为最终揭示经络的本质作出了重要贡献,此项研究获得了美国首届国际人体科学研究大会的奖牌。他潜心研究中医药治疗肿瘤疾病的理论与临床,以极大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救治了大量中晚期癌症病人,使他们的生命质量得到改善,生存时间得到延长。他主持的“蓖麻籽提取物抗肺癌的实验研究”也引起国际医学界的注视,论文被刊登在世界著名生物医学刊物《Biological Abstracts》上,他主持的“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疗法”被上海市卫生局评定为“市特色专科诊疗项目”。陈教授在教学、临床工作之余还热心于医学科普宣传工作,多年来他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各个社区讲授中医养生课共二百余场,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和好评。 由于陈教授在中医防治肿瘤方面的杰出工作,普陀区政府授予他华佗奖,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授予他“医学终身成就奖”。1997年通过博士资格评鉴及SEL考试,由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WTHO)授予他博士学位。2001年被台湾中山医学科学研究院特聘为该院院士。并于2002年后连续五年担任国家出国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评审专家。然而在陈教授获得的诸多荣誉中,他最看重的还是来自普通患者的赞誉,用陈教授自己的话来说:“对一名医生来说,这是比什么都珍贵的最高荣誉。” 陈教授很忙,专家门诊、特需门诊、教学任务以及公益活动,我一直很惊讶陈教授充沛的精力和老而弥壮的追求。陈教授是·个极富情趣的人,他在四十年繁忙的医务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孜孜不倦地自习绘画,使他潜在的艺术灵气得到了升华,终入佳境,如今他已是上海东方书画院的一级画师。所以我也一直很钦佩陈教授的多才多艺。 大概是一年多以前吧,我听陈教授讲,他想写一写自己在南京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因为这是他“不可忘却的一段记忆”。听了这番话后,我当时并没有怎么太在意,因为我觉得对他这样一位“大忙人”来说,这计划很可能只是“嘴上谈兵”而已。所以在2006年的岁末,当我面对一大摞配以插图的《石头城里忆童年》(本书第一部分)的文稿时,我是很惊讶的……我惊讶陈教授的“忙中偷闲”,更惊讶陈教授不俗的文笔和“朝花夕拾”时那种永不泯灭和藏也藏不住的童心和爱心。读着他的书稿,童年陈百先和他的姐弟们的手足之情,以及他在故居花露岗和表兄弟们及老人们的亲情,深深感动了我,引起我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在情感上产生了极大的共鸣。读完书稿后我知道随着遥远的童年、少年时代的消逝,陈百先和陈凯先兄弟俩,已走过了自己的大半个人生,如今他们可说是事业有成,陈凯先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百先成了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我掩卷沉思:陈百先当年读书时,并无“素质教育”一说,那么他的“出息”得益于什么呢?是命运、机遇、天赋、勤奋,还是良好的家庭教育?这看来是一个见智见仁,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行笔至此,我想再就上文所讲的陈百先教授身上那种“永不泯灭和藏也藏不住的童心和爱心”讲几句。作为一名教育丁作者,我常常为现在的孩子失却童心,缺乏爱心而忧虑,更常常为现在的年轻人一脸世故地嘲讽他的长辈“天真”而悲哀。是我们教育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社会、家庭,包括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人们走进了误区?不知道有幸读到此书的读者,能否从这本作者用心用情写就的书中得到些启示。 高级教师 王纪铨 2010年2月 后记 在手掌电脑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比在老式文稿纸上一一个字一个字地“爬格子”确实要省力不少。但人的习惯是顽固的,当写完《石头城里忆童年》这部分书稿后,我又回到了文稿纸上来,我总觉得在纸上写,更便于“咬文嚼字”,贯通文思。 到今天为止,我的三年多的业余写作终于画上了句号。在此我首先要感谢为我打字并输入电脑使之成书的亚声弟,同时感谢在写作过程中给我以鼓励和精神支持的詹丹先生、李振同教授、王纪铨老师、赵崇德学友和陈莉莉老师,并向支持出版此书的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有关人员致以真诚的谢意。同时在此书的插图编排和美术装帧上得到了卜海能盛美术设计制作有限公司孙湘君和孙瑜两位女士的大力相助,在此也诚挚地致以谢意。 此书写了三年,因有繁忙的医务工作要做,只得利用周末休息日和晚上的零星时间,写一点是一点,断断续续地写成的。当初只是写着好玩,想把过去岁月里的“儿人俗事”写下来,供同龄人一笑而已。但写着写着就渐渐认起真来了,做学生时我就喜欢读散文,现在我就学着用散文的形式来写我人生中经历过的一些故事,不知不觉中竟写了一百多个,这一百多个故事虽都是些真正的“凡人俗事”,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医生,一个医学教授走过的人生之路,反映了半个多世纪来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风云变幻,我想通过自己的经历,让人们了解一个从小在“应试教育”中禀赋不高的孩子,通过“素质教育”成长的过程。我要对所有成绩不好的孩子说:“不要自卑,想想你脑袋里一定也有比别人更聪明的地方,好好挖掘它,努力从自我‘素质教育’中去寻找一条成才之路吧!” 我在自序里讲过,而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繁荣,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昔日的书卷气、文明象却在减少,人情变得淡薄,目光变得功利,无怪乎中医界的泰斗裘老要大声疾呼:“还我孔孟!”我不是道德的说教者,更不是名声显赫的明星、大款,我至多是个像《围城》中钱钟书笔下的那几个小知识分子。我在平凡中度过了一生,但确实感受到了“凡人俗事”也有情,这情包含了“人之常情”、“人间真情”、“手足深情”、“诚挚友情”、“甜蜜爱情”还有“知遇之情”、“感恩之情”、“怀旧之情”……这些情是那样地时常任感动着我,激励着我。而现在在一些明星、巨富、名人的身上却不一定能看得到这许多情。 在我的亲属中正正表弟和新生姐是最热情和真诚支持我写作的。他们喜欢我写作时的童心,喜欢我诚实而质朴的语言,对我写的内容表示出了感情上极大的共鸣。他们对我后来医学上的一些成绩也不抱偏见,能够“刮日相看”地对待我,这使我tJ分感动。新生姐是现今美国非常成功的华人实业家,每次回上海都要设宴与我们相聚,先前我相送的那本《石头城里忆童年》的文稿本,她看了好几遍,还借给她的朋友看。今年5月她又回沪,前来参观“上海世博会”,还问起了我的《凡人俗事也有情》什么时候可以出版?并关心地问我出版费用上有没有问题?我十分感谢她的盛意,告诉她“已安排好了”。 正正表弟我当然是从心底里更加感激他的,他为我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对我的画和一些曾发表的论文都一直表示欣赏和赞扬。我能保持旺盛的写作热情将本书最后写成与他的热情鼓励和精神上的支持分不开。另外蓓苓为我校对,楼哥、源哥在我写作中提供了许多相关史实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说回来,我是个医生兼业余绘画爱好者,本不是舞文弄墨的里手,加上文字功底确实单薄,拙书在写作上存在着许多缺点错误与不足之处,这是一定的。望读者不吝指正。 2010年6月1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