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日记》是陈子善先生在《文汇报》笔会版开设的专栏名。顾名思义,不是天天都写的日记。本专辑收录的内容多是谈现代文学作家资料发掘,港台作家交往,文坛故实,等等。如记录和夏志清的交往,李碧华不喜应酬媒体的一面,张爱玲旧文发现,等等。本书稿装帧设计和已出版《旦暮帖》体例一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日记(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子善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不日记》是陈子善先生在《文汇报》笔会版开设的专栏名。顾名思义,不是天天都写的日记。本专辑收录的内容多是谈现代文学作家资料发掘,港台作家交往,文坛故实,等等。如记录和夏志清的交往,李碧华不喜应酬媒体的一面,张爱玲旧文发现,等等。本书稿装帧设计和已出版《旦暮帖》体例一致。 内容推荐 《不日记》是陈子善先生在《文汇报》笔会版开设的专栏名。顾名思义,不是天天都写的日记。本专辑收录的内容多是谈现代文学作家资料发掘,港台作家交往,文坛故实,等等。如记录和夏志清的交往,李碧华不喜应酬媒体的一面,张爱玲旧文发现,等等。本书稿装帧设计和已出版《旦暮帖》体例一致。 《不日记》每周一篇,八百字左右,言之有物,起承转合。 目录 题记 不日记 巴洛克·黄碧云 《桃花鱼》·陈之藩 《范泉文集》·《海外拾珠》 孙毓棠《抗戈集》题赠本 土山湾·朱维铮 文化·生活出版社 董桥七十 香港二手书店(上) 香港二手书店(下) 李碧华的《红尘》 知堂忆刘半农 知堂藏曼殊三书 司明写上海人 “最有办法的文人” 熊式一如是说 历史小故事 傅雷佚文《两种演员》 叶灵凤笔下的沈从文 《新中华》识小 周煦良释《群鸡》 笔名,笔名 “伤逝” 说新文学家的字 宗岱、洵美和巴金 北山楼碑帖 曹译莎剧限定本 拟书话 咏鲁迅诗 张充和的“贡献” 王兰儿 达夫的“志摩全集序” 亭子间里的“大司务” 《小说月报》与诺贝尔奖 夏志清书简 游戏诗《乌绒帽》 编译之误 上海美专与新文学 邬达克的故乡 胡梅尔故居 张爱玲捷克文译本 鲁迅图书馆 安娜·多勒扎洛娃 钱锺书夫妇与安娜 “天书”到中国 集外 二○一○北京张爱玲纪念研讨会开幕词 “张学”研究的一件大事 “爱玲小馆” 施蛰存:媒介中的现代主义者 岂止“可以看看” 记忆中的樊骏先生 王景山先生的《鲁迅书信考释》增订本 纸墨寿于金石 毛尖的《永远和三秒半》 咪咪噜是谁? 略谈日记与日记研究 《中国毛边书史话》小序 写在封底或腰封上的话 莫言手稿,比诺贝尔奖离我们更近 香港访学日志(一九九三年二月八日—五月二十九日) 试读章节 遵《文汇报·笔会》之嘱,开笔写《不日记》。日记者,天天记之以备忘。不日记者,不天天记,有事则记,读书则记,为当今文坛艺苑留一点史料而已,是为开场白。 2012年2月21日阴雨。下午孔明珠来,邀为其新著《亲爱的咪咪噜》作序,予岂好序者,但同为天涯爱猫人,即允之。傍晚至上海音乐厅,参加“文化人品音乐”沙龙,见贺圣遂、郑辛遥诸公。登台献丑,略说“我与古典音乐”。继而聆赏英国70后小提琴家丹尼尔·霍普“穿越巴洛克”音乐会。霍普才华横溢,被誉为“继杜普蕾之后英国最出色的弦乐演奏家”。他的演奏激情四射,小乐队配合默契,介绍的巴洛克作曲家半数以上未曾闻知。他又亲和,每曲奏前必作生动讲解,颇收画龙点睛之效。解说脍炙人口的爱情民谣《绿袖子》,与节目单所示大相径庭,令人莞尔。中场休息遇马振骋先生,他原来也是古典音乐迷。巴洛克音乐真是美妙,穿越时空、国别和语言的隔阂,令听众与古人亲近,心灵相契。 2月22日阴雨。下午至国际饭店见香港小说家黄碧云。她为撰写与上海有关的新小说来沪实地踏看,核对细节。上次见面还是十四年前在香港,系刘绍铭教授召宴,请其参加1999年岭南大学“张爱玲与中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黄婉拒。此会夏志清先生也到了,为张爱玲研究史留下重要一页。黄早期小说文笔凄美,风格“温柔与暴烈”,大受港台学界推崇。内地我仅见刘登翰主编《香港文学史》有所论列,认为其与董启章同为香港“新生代小说家”之翘楚。而今董之作品已逐渐为内地读者所熟悉,黄之《温柔与暴烈》、《七种静默》、《烈女图》等佳作何时才能引进?得其赠新著《末日酒店》(2011年8月台北大田出版公司初版)。这篇技巧前卫、弥漫异国情调的三万字小说,有黄自作印象派风格彩色插图七幅,印制精美。苏伟贞代序《黄碧云·处境》则以黄的话“写是我的狂欢节”为引言。 《桃花鱼》·陈之藩 2月24日阴。上午见苏州来沪装裱画作之美国画家、书籍装帧家薄英(Ian Boyden)。他一口流利中文,在耶鲁大学求学时拜张充和先生为师,对中国画和书法入迷,而今致力于水墨画,夏季将在苏州博物馆举办个展。向其购美轮美奂的《桃花鱼》。此书为张先生手书自作诗词集,附英译对照,傅汉思等译。张先生的字端庄古雅,书又是毛边精装,封面封底用阿拉斯加黄杉木装帧,印140部(其中10部装订不合要求而报废,实际仅130部),全部由薄英手工装订编号,并请作者签名钤章,自1999年至2002年始竣其事,笔者所得编号95。张先生已届百岁高龄,录书中张先生七绝《春雨后》:“如水风光不可收,旧条杨柳弄新柔。昨宵雨过春寒重,泪压花枝不自由。” 晚王为松兄在杏花楼为海豚出版社俞晓群兄等洗尘,意外的是沈昌文先生也在座,同席还有安迪、傅杰兄等。席间沈公怀旧事,“秀”方言,一如既往。观赏其新著《也无风雨也无晴》(台北大块文化公司2012年1月初版),出版社称“透过书,他(指沈公——笔者注)成为中国大陆文化界的重要推手”,诚哉斯言。 2月26日多云。上午从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林道群兄微博惊悉陈之藩先生逝世。陈先生与病魔搏斗多年,终于解脱。他是出色的电机学家,又与散文结下不解之缘。从《旅美小简》到《散步》,从《在春风里》到《思与花开》,他的文字浑然天成,熔人文关怀与科学理趣于一炉,是纯净的白话,更是感人的诗篇。他与胡适的忘年交也传为文坛佳话。在笔者看来,穿越于科学与文学之间的陈先生无疑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在台港影响尤其大,值得好好研究。回想与陈先生相识相交多年,先与陈先生通信,后为陈先生编散文合集《剑河倒影》,又在香港中大、上海新天地,多次与陈先生一起宴饮,向陈先生请教,论文说艺,快何如之,而今都成了令人追怀的历史。P2-7 序言 二○一一年底,安迪兄告我,他将主持上海《文汇报·笔会》新创刊的“周末茶座”专版。该版除每周一篇主打文章外,分设五个文字专栏和一个图版专栏。文字专栏邀请美国叶扬兄、法国迈克兄、北京于莺医师、上海毛尖博士和我分别承担,至少为时一年。连专栏名他都替我想好了,叫做“不日记”。 我受宠若惊。当年曾为香港《明报》文化版写过“大陆书讯”专栏,为上海新创刊的《东方早报》写过“上海罗生门”专栏,但都为时不久。这次可要较长时间献丑了,不免有些惴惴然。可是安迪兄一再鼓励,乃下定决心,勉力一试,毕竟这很好玩。 每周一篇,八百字左右,要言之有物,要起承转合,并不容易。我又比较拘谨,不会海阔天空,信马由缰,只敢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发言,最多偶尔说说自己的兴趣爱好,如西洋古典音乐之类。因此,这是个不小的挑战。不过,这样一来,话题相对集中,从微观层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特别是史料发掘略陈鄙见,未始不是一件乐事。 “不日记”二○一二年三月四日正式开张,到今年二月二十四日,正好一年,共得四十四篇(因稿挤,其间有数周“周末茶座”暂停)。于是承山东画报出版社美意,结集出书,书名仍作“不日记”。“集外”部分则收录这一、二年来所作散篇,仍均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人、书、事相关。还附录一篇二十年前的《香港访学日志》,正好与“不日记”首尾呼应。 叶恭绰先生有诗云:“藏珍本意供研索,聚散奚烦苦刻舟。著录烟云聊鉴影,本无一物更风流。”我还达不到他那样的潇洒境界,只求这本小书不至令感兴趣的读者失望。 二○一三年四月二十日于海上梅川书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