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技术创新方法入门——TRIZ基础》由颜惠庚和李耀中主编,为TRIZ基础,主要介绍TRIZ基本概念、技术进化法则、理想化方法、最终理想解、40个发明原理等。通过大量案例,说明技术创新方法的实际应用。通过TRIZ基础的学习,学会描述问题、分析矛盾,并能应用40个发明原理寻求一般技术问题的创新解决办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技术创新方法入门--TRIZ基础/TRIZ创新方法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
作者 | 颜惠庚//李耀中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技术创新方法入门——TRIZ基础》由颜惠庚和李耀中主编,为TRIZ基础,主要介绍TRIZ基本概念、技术进化法则、理想化方法、最终理想解、40个发明原理等。通过大量案例,说明技术创新方法的实际应用。通过TRIZ基础的学习,学会描述问题、分析矛盾,并能应用40个发明原理寻求一般技术问题的创新解决办法。 内容推荐 这本《技术创新方法入门——TRIZ基础》由颜惠庚和李耀中主编,按照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学习的需求,介绍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即TRIZ。介绍TRIZ的发展历程、TRIZ的主要内容和理论、TRIZ的核心思想、TRIZ主要工具和实践应用。 本书为TRIZ基础,共分为六章,分别是技术创新概述、寻找技术创新突破点、技术问题的定义、技术问题的理想解、解决技术矛盾的四十个发明原理和物理矛盾解决原理。通过本书的学习,能比较全面地了解TRIZ相关知识和方法,能应用TRIZ,突破我们的思维定势,揭示问题本质,确定探索方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技术问题,进一步可以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产品。 《技术创新方法入门——TRIZ基础》适合于本科、高职、中职院校各专业学生或未学过TRIZ课程的工程技术人员。 目录 1 技术创新概述 1.2 各阶段主要技术创新方法的特性 1.3 TRIZ技术创新理论 1.4 我国技术创新工程 本章小结 研讨与训练 2 寻找技术创新突破点 2.1 S曲线进化法则 2.2 系统完备性法则 2.3 能量传递法则 2.4 协调性法则 2.5 提高理想度法则 2.6 子系统不均衡进化法则 2.7 动态性进化法则 2.8 向微观级进化法则 2.9 向超系统进化法则 本章小结 研讨与训练 3 技术问题的定义与分析 3.1 TRIZ问题的标准模型 3.2 技术问题的描述 3.3 技术问题中的矛盾 3.4 矛盾矩阵 3.5 矛盾矩阵应用步骤 本章小结 研讨与训练 4 技术问题的理想解 4.1 理想化 4.2 理想度 4.3 理想化方法 4.4 理想化设计 4.5 最终理想解 本章小结 研讨与训练 5 技术矛盾解决原理——四十个发明原理 5.1 范例及40个发明原理列表 5.2 发明原理1:分割(Segmentation) 5.3 发明原理2:抽取(Extraction, Sepration, Removal) 5.4 发明原理3:局部质量(Local Quality) 5.5 发明原理4:增加不对称性原理(Asymmetry) 5.6 发明原理5:组合(Combining, Integration, Merging) 5.7 发明原理6:多用性原理(Universality, Multi-functionality) 5.8 发明原理7:嵌套(Nesting) 5.9 发明原理8:重量补偿(Counterweight, Levitation) 5.10 发明原理9:预先反作用(Preliminary anti-action, Prior Counteraction) 5.11 发明原理10:预先作用(Prior action) 5.12 发明原理11:事先防范原理(Cushion in advance, Compensate before) 5.13 发明原理12:等势原理(Equipotentiality) 5.14 发明原理13:反向作用原理(Inversion, The other way around) 5.15 发明原理14:曲面化原理(Spheroidality, Curvilinearity) 5.16 发明原理15:动态特性原理(Dynamicity, Optimization) 5.17 发明原理16:未达到或过度的作用原理(Partial or excessive action) 5.18 发明原理17:空间维数变化原理(Moving to a new dimension) 5.19 发明原理18:机械振动原理(Mechanical vibration/oscillation) 5.20 发明原理19:周期性作用原理(Periodic action) 5.21 发明原理20:有效作用的连续性原理(Continuity of a useful action) 5.22 发明原理21:减少有害作用的时间(Rushing through) 5.23 发明原理22:变害为利(Convert harm into benefit) 5.24 发明原理23:反馈(Feedback) 5.25 发明原理24:借助中介物(Mediator, Intermediary) 5.26 发明原理25:自服务(Self-service, Self-orgnization) 5.27 发明原理26:复制(Copying) 5.28 发明原理27:廉价替代品(Cheap, Disposable objects) 5.29 发明原理28:机械系统替代(Replacement of a mechanical system with‘fields’) 5.30 发明原理29:气压和液压结构(Pneumatics or Hydraulics) 5.31 发明原理30:柔性壳体或薄膜(Flexible membranes or Thin film) 5.32 发明原理31:多孔材料原理(Use of porous materials) 5.33 发明原理32:颜色改变原理(Changing color or optical properties) 5.34 发明原理33:均质性原理(Homogeneity) 5.35 发明原理34:抛弃或再生原理(Rejection and regeneration, Discarding and recovering) 5.36 发明原理35: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原理(Transformation of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states of an object, parameter change, changing properties) 5.37 发明原理36:相变原理(Phase tranformation) 5.38 发明原理37:热膨胀原理(Thermal expansion) 5.39 发明原理38:强氧化剂原理(Use strong oxidizers, enriched atmospheres, accelerated oxidation) 5.40 发明原理39:惰性环境原理(Inert enviroment or atmosphere) 5.41 发明原理40:复合材料原理(Composite materials) 本章小结 研讨与训练 6 物理矛盾解决原理——四大分离原理 6.1 物理矛盾与技术矛盾 6.2 分离原理及其分类 6.3 分离原理与创新原理的关系 6.4 分离原理解决物理矛盾的方法 本章小结 研讨与训练 参考文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