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燕城杂记(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姜德明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姜德明编著的《燕城杂记》所收就有许多篇涉及此一范畴,并作了某些探索。题目都不大,但串起来读就能看出一种特色。他在北京住了三十年,亲眼看到了许多变化,这从访书一事也是可以窥知一二的。从过去的书海巡游到目前的沙滩上寻蚌壳,变化不可说不大。

内容推荐

《燕城杂记(精)》编著者姜德明

《燕城杂记》所收就有许多篇涉及此一范畴,并作了某些探索。题目都不大,但串起来读就能看出一种特色。他在北京住了三十年,亲眼看到了许多变化,这从访书一事也是可以窥知一二的。从过去的书海巡游到目前的沙滩上寻蚌壳,变化不可说不大。但他仍兴致不衰,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也许可以说是积习难忘或“不甘寂寞”吧。但我相信这并不是一种“寂寞的事业”。在小说这一文学样式中,“乡土文学”最近有了颇大的进展,那么在散文里不是也应该有更多实事求是、言之有物的作品出现么?笔记这种形式,近来也确是相当寂寞了,掌故更被看做是茶余饭后消闲的文字,难以进入文学的殿堂。其实这都是一种习惯的偏见。种种不同文学形式都有其不可代替之处,也就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燕城杂记》的结榘问世,将证明这并非一种臆说。

目录

鲁迅与《草堂之灵》

“平常的小梦”

柳亚子与鲁迅

王森然笔下的鲁迅

《鲁迅论美术》的版本

鲁迅收藏的陈师曾画

陶元庆之死

陈望道

陈望道的编辑艺术

《文章病院》的弦外音

叶圣陶与明社

郭沫若、郁达夫的佚诗

田汉的佚诗

夏衍与《守望莱茵河》

《丽白楼自选诗》

许钦文的第一本小说集

写在《边城》的书边上

冯沅君的旧体诗词

冯沅君的新诗

《忆巴黎》

《在重庆雾中》

夏丐尊的性格

《托尔斯泰散文集》

《域外文人日记抄》

《读书三昧》

《近代日本小品文选》

《日本小品文》

丽尼的译作

屡遭查禁的丛刊

袁牧之和《戏》

戏剧家以外的焦菊隐

独幕剧创作丛刊

周煦良和《新语》

胡考与《旁观者》

阿英与《张文娟专集》

《燕京百咏》

《京华慷慨竹枝词》

《听歌想影录》

《歌舞春秋》

张伯驹的观剧诗

关于齐如山

罗瘿公与程砚秋

姚茫父与程砚秋

姚茫父与梅兰芳

梅兰芳、齐白石、牵牛花

梅家的戏本

陈师曾的才气

姚茫父与陈师曾

王瑶卿画菊

王瑶卿《古瑁轩说玉》

读《雨窗琐记》

笺纸艺术

天桥人物

刘半农买书

俞平伯与谷音社

苏曼殊的画

汪东的《寄庵随笔》

扬钧与齐白石

扬庄的诗

张恨水的《弯弓集》

瞿兑之与掌故学

试读章节

印度归来之徐梵澄先生,最近发表了一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星花旧影》,载于《鲁迅研究资料》第十一期。徐先生当年与鲁迅有交往,他写的回忆文字正是人们所关心的。

文中讲到一件事,鲁迅以为处理古籍要有眼光,而且研究古书不应当自异于社会,成了旧日的士大夫阶级。徐文说:“有一部旧书,名日《草堂之灵》,是我在湖南收到的,带到上海给先生看。先生看了颇为欣赏,说其中讲诗、文、书、画有很多正常又是很好的见解,甚为高明。我以为然。但其中又有一些非常可怪之论,如谈及神通鬼怪之事,是我所反对的。便说如将其翻印,便将那些皆芟掉。先生以为不可。说还是保存其原样好,因为那会将其书的特色抹煞了。这书终于没有翻印。”鲁迅先生的见识当然是正确的;徐先生至今印象殊深,以为这些意见非常可贵。

徐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鲁迅先生很欣赏《草堂之灵》这部书,但是,徐文并未讲清这是怎样的一部书,作者为谁,因此使人误会《草堂之灵》是一部古籍。实际这是今人的一部笔记,作者是湘潭的杨钧,一九二八年十二月长沙出版,似为自费印行。

杨钧(重子),是杨度(皙子)的弟弟,亦是日本留学生。在日本读书时,先后与蔡松坡、陈师曾相居一室。杨氏兄弟都是湖南王□运门下的学生,故书中对湘绮先生多有记载。《草堂之灵》共四部十六卷,其中以谈诗、书、画、印、碑刻、玉石者为多,作者也精通书法绘事,所以常有一些独得之见。至于《草堂之灵》的来历,作者自述:“其人也,有时而歌,有时而哭,痴顽混沌,如饮狂药。虽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诡谲恢奇又不可一世,故谓之为人不可也;谓之为神不可也;谓之为鬼不可也。无以名之,名之日《草堂之灵》。”他的室名则叫“白心草堂”,作者又有《白心草堂诗集》一部行世。据俞剑华编《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介绍,杨钧于抗战期间逝世,生卒年月不详。该辞典所据徐鑫龄《课堂谈艺》稿,说杨钧精诗、文、书、画、金石,人称“五绝先生”。但,他把杨钧的号“白心老人”错成“白必老人”了。

杨钧论画,屡见新解,例如他说石涛、石□、瞿山、八大的作品“别具神情,不徒险怪,稽之法度,未稍乖离,学其用心,自能名世”。然而,有人只学其皮毛或古怪,以为十分容易,其实,“纵能自掩,难以欺人,徒窃怪形,当然出丑也”。诚然,窃取古人一二不经意处即能成家的事确是从来没有的。但是,他同时又提出:“然学古之法,又在取其一二,非师其全体也。余常谓书家秘法,于小品冷碑,人所不经意处得之。画家亦复如此。广求名作,细意探求,其独到处又为人所未得者,取而扩之,练成一色,而家数出矣。”这些论述自然有实践的经验作依据,也充满了艺术的辩证法,莫怪鲁迅先生表示赞赏。而一部《草堂之灵》,很多这样的见解,不是人云亦云的欺人之谈。

作者终究是一位旧式文人,论书画金石得心应手,光彩逼人,一接触到新文化则满不是那么一回事了。书中有《论新文化》一篇,语多谬误,如说新文化运动提倡古典小说《水浒》:“其害正大,诲盗之罪,实不可辞。”而且还举出乃兄杨度亦有这样的主张。

书中第十一卷《记厄》一篇,虽然观点不足取,但亦真实地记录了大革命时代湖南农民运动的风貌,值得一谈。一九二七年三月十日,叶德辉丧命于长沙东门外;是否该杀,此处不论。杨以为叶“性至乖僻,不近人情,余早知其不免”。又说叶“门户之见最深,不可与辩也”。当叶死之前夜,杨钧亦被农民协会捕去。盖杨氏住宅与左侧粱氏宅相通,梁氏因办炼矿公司而成巨富。当时粱家工人“不知机变,仍循习惯,将其主之书籍衣被等物,由后门运存余宅。驻梁家纠察队见之,以为所运皆梁家物,群人余宅捕盗。余闻声下楼欲证明事实,人数太多,不易申辩,遂与工人一并捕去”。这当然是一个误会。农民协会还是讲政策的,事后除了对他承认错误之外,并表示“负日后保护之责”。而且“农协总会以分会辱余,欲严加惩杀,余固止之”。他只被拘禁了半夜便释放回家。

当时农民协会的委员长曾经问杨钧:“汝与杨度有关系否?”杨答日:“杨度为我之兄,自不能全无关系。但彼谈政治,我事文学,各不相谋,彼事我不负责。”旁边站立的人说,此人之画,每

张可值三千元。杨钧笑答:“多谢尊言,果能如此,早成土豪,恐尊会不能如此待遇!”从《草堂之灵》里,竞能看到湖南农协同开明士绅的一段交涉,杨钧的幽默感和农协的大度在这段笔记里都生动地表现出来。

自然,这段纠葛,想来鲁迅先生亦是读到了的。总起来看,这部《草堂之灵》并无宣扬鬼怪神异之处,相反地倒是反对迷信的。但是,因为书前有些神乎其神的托词,书中也有几篇纪梦的文字,因此便给徐先生留下了这种印象。P2-P4

序言

中国有悠久的记录地方风物、乡土人情的优良传统。著作留下来很不少,不过一向不被士大夫所重视,只被列入地理类的杂记中,其数量也从无祥密的统计,不知共有多少。话虽如此,人们到底还是喜欢这类著作的。就是大家名集中也往往有关于故乡风土的一类竹枝词。表现形式是诗,但重点却在诗注。这就说明一种事实,无论怎样道貌岸然的人物,对这些琐细的记述也是很有兴趣的。这类著作的着眼所在多是岁时令节,蔬果食物,土俗民风,往古遗迹,服饰器用,山水风光,娱乐游赏等等细琐的“小事”,人人熟习却不是人人都能系统地说出来的。一旦时移世异,就自然会成为怀念往昔的好材料,也是研究文化史的重要依据。

可以这样说,这一切无一例外都是人类活动的记录。事情极琐碎,正规的历史地理书中不可能大量吸收,但却是最贴近人民的心的。瓜果蔬菜是人们种出来的,享用的也是普通的老百姓;点心、宴席也不两样,有宫廷御宴,也有里巷小吃。古迹是过去时代人们活动的遗迹,岁时令节也是大家一直都在过着的。如果没有了人的因素,那么这一切就都无所附丽。推而广之,一切行旅记录,地理专书,也都离不开这一特点。凡是文字写得好的,无论内容如何就都是好的文学作品,也可以同样说是一种人的文学。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创作出发点不同,作品引起读者的感兴也就不同。“发思古之幽情”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思想活动,并不只是文人雅士的特有本能。过去负有盛名的著作,如《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梦粱录》、《西湖梦寻》等无一不出于异代的遗民野老之手,怀念故国,回首盛时的感情是同一的,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种文学现象。说到现代的作品,老舍著名的话剧《茶馆》,在我看来就很像鲍照的《芜城赋》。老舍的思想境界自然不同于过去的作者,《茶馆》概括性之强,表现的深刻也与散文作品所起的作用不同,但它们是属于同一类性质的作品则无疑。至于出于恬淡安谧的心情,从容记述的作品,读来虽然不如前者的感情激荡,惊心动魄,却更有一种充实之感。刘侗的《帝京景物略》,前序作于崇祯七年,原书虽写成于明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但作者似乎还不曾失去从容抒写的逸致,也少有感念畴其的感慨。因此在感情上给予读者的自又不同。此外如顾禄的《清嘉录》、《桐桥倚棹录》之类,则是清代中叶相对安定繁荣社会的写照,风调又自殊异了。

说到北京,自《帝京景物略》起,这一类作品也着实出现了不少。除了《日下旧闻考》一类考证性更强的地志专书外,出色的作品只有一些笔记杂书,如德明同志在跋中提到的《旧京遗事》就是这样的作品。《天咫偶闻》近来已经重印,读了也使人感到满足和欢喜,远胜于朱彝尊的煌煌巨著。岂不是由于它更注意于普通北京人日常生活的缘故么?

自清末直至抗战,北京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是特别值得注意研究的。这是一个由旧中国向新中国蜕变的重要历史时代,许多社会形态都处于方生未死的转换期,其种种蜕嬗的痕迹较之全国其他城市都更有代表性。就普通市民与士大夫辈的情感生活来说,迹象尤为显著。这许多都得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找到痕迹与脉络。从人们普遍欣赏的戏剧声腔的变化,直到士大夫们精神寄托的文玩、词联……事事物物无不带有时代的烙印。文学家史学家们如能眼光向下,更仔细地注意观察细小、通常的日常现象,开阔眼界,必将有大收获,在这基础上是可以总结出一代社会文化变化的轨迹来的。

德明同志是能深知此意而又能孜孜不倦地搜集资料、努力耕耘的人。《燕城杂记》所收就有许多篇涉及此一范畴,并作了某些探索。题目都不大,但串起来读就能看出一种特色。他在北京住了三十年,亲眼看到了许多变化,这从访书一事也是可以窥知一二的。从过去的书海巡游到目前的沙滩上寻蚌壳,变化不可说不大。但他仍兴致不衰,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也许可以说是积习难忘或“不甘寂寞”吧。但我相信这并不是一种“寂寞的事业”。在小说这一文学样式中,“乡土文学”最近有了颇大的进展,那么在散文里不是也应该有更多实事求是、言之有物的作品出现么?笔记这种形式,近来也确是相当寂寞了,掌故更被看做是茶余饭后消闲的文字,难以进入文学的殿堂。其实这都是一种习惯的偏见。种种不同文学形式都有其不可代替之处,也就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燕城杂记》的结榘问世,将证明这并非一种臆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6: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