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郁松编著的《宇宙探索的加速器--外层空间站》中精彩地呈现了太空探索和有关仪器、太空资源和交会对接、空间站里藏着的各种秘密,人类为国际空间站做出的努力以及对未来空间站的展望等。本书每章节都没忘了以别致的“专题”形式,让宇宙奥秘和探索发现“崭露头角”。在每节的后面,几乎都附加了“知识链接”,不光能让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再“拘谨”,变得“肆无忌惮”,还会让你为“奇妙世界”之旅“叫绝”。从宇宙的浩瀚,到太阳系的深不可测,再到地球拼死撞击……最后到跨越时空的外星文明,本套图书活脱脱就是一位慈祥可亲的老人,有大冒险的精神,有丰富的阅历,在“科学知识”的“舞台”上,向你娓娓道来。那么,你还在等什么呢?赶紧踏上这非凡的“宇宙之旅”吧!
“发现天文奥秘丛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天文世界知识数千余篇,资料翔实,文笔流畅,趣味性强,可读性高,给读者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阅读享受氛围。丛书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能够使广大读者在领略天文奥秘的同时,了解和认识天文世界,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科学探索天文世界的热情和挑战自我的勇气!王郁松编著的《宇宙探索的加速器--外层空间站》是丛书中的一本,《宇宙探索的加速器--外层空间站》中精彩地呈现了太空探索和有关仪器、太空资源和交会对接、空间站里藏着的各种秘密,人类为国际空间站做出的努力以及对未来空间站的展望等。
“发现天文奥秘丛书”将让广大青少年和天文爱好者学习更加丰富全面的天文知识,掌握开启天文世界的智慧之门!
1.“石申夫”对恒星的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天文历法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已经知道了很精确的年、月的长度,而且对黑夜中闪闪发亮的星星也投入了异乎寻常的热情。那时出现了两位天文学家——甘德和石申(又叫石申夫),他们以其聪明才智,在对恒星、行星、日、月的观测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
恒星是出现在晴朗夜空中密密麻麻、或亮或暗的光点,古人很早就发现这些光点虽然也像太阳、月亮那样东升西落,但它们的相对位置是不变的,所以称它们为“恒星”。虽然它们不像太阳、月亮那样引人注目,但古人很早就发现可以利用恒星来确定方向、季节、时刻等。另外,古人观测星空还有一个用意:他们认为天上的星象与地上的人事具有一种神秘的关联,因此通过观测天象可以对地上的人事(尤其是国家大事)作出预测。这就是在古代十分重要的一门学问——占星术。现在我们知道,占星术是不科学的,但古人通过星占的研究,对天体进行了大量精密的测量,在客观上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甘德是齐国人,石申是魏国人。这两位学者的生卒年已不可考,大约都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过去的天文学家对天上星星的分布认识比较肤浅和混乱,缺乏定量的描述,甘德和石申决心改变这种情况,于是,他们各自在自己的国家对天空的恒星作了长期细致的观测。他们在这些观测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成果,建立了各不相同的全天恒星区划命名系统——将全天划分为许多“星官”(相当于今天的“星座”)。为了对全天恒星的分布位置作定量的描述,他们首次利用坐标法观测并记录了大量恒星的位置,此方法与今天测量天体用的天球赤道坐标系的原理相同,类似于数学中的极坐标。相传,甘德测定了118个星官,511颗恒星,写成了《天文星占》78卷。石申也作了类似的测量,写成了《天文》8卷。从此,恒星有了分类、定性的“档案”,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户口簿”,为以后的恒星研究和观测开辟了道路。
有趣的是,甘德和石申两人编的恒星表互不重复,各测各的星,好像他们约定好在天上划出各自的“势力范围”似的,于是后人就把甘德的《天文星占》和石申的《天文》合在一起,称《甘石星经》。从此,甘德和石申这两位中国最早的天文大家就像兄弟一样分不开了。甘德和石申对天区划分的方法基本完整地流传了下来。
知识链接
283星官
三国时期,吴国出现了一位叫“陈卓”的太史令(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他总结了甘德、石申和一位更早的天文星占家的天区划分法,三合一之后建立了一套283星官的恒星划分系统,成为中国古代恒星天区划分的标准方式,一直沿用到清末。在这283星官中,属甘氏的星官有146个,属石氏的有118个。
2.发现木卫的甘德
公元前364年夏天的一个晴朗夜晚,甘德照例守候在观星台上,用当时一些简单的测天仪器进行恒星和行星的观测。天已完全黑了下来,一颗明亮的星星慢慢地升上天空,甘德知道这是岁星(木星),这颗行星正在虚、危二星座下方(相当于在今日的宝瓶座一带)运行。甘德的视力极好,这也是古代天文观测家必备的条件。他通过仪器上的窥管盯住木星,试图测定木星几天来又走了多远,忽然,他发现木星的旁边有一颗小小的星星,这颗小星星有些发红。这是怎么回事儿?是木星偶然经过一颗小恒星旁边吗?可是甘德一直跟踪到天快亮、木星偏西,这颗小星星依然在木星旁边。第二天再观察,小星星依然跟着木星。这回甘德明白了,这颗小星星与木星原来是“一伙的”,所以他把这颗小星星称为木星的“同盟”。 这场观测被较为详细地记录在甘德的《天文星占》中。不过,古人对这种若隐若现的天象并没有投入太多的关心,所以无人对这条记录进行验证。但是,它还是不断地被引用于其他书籍中,今天我们得以了解这个发现,是从唐代《开元占经》引录甘德论及木星时所说的话中知道的。中国天文学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泽宗仔细研究了这条记录,通过在北京天文馆天象厅作模拟观测、组织青少年在兴隆观测站作实地观测等手段证明:在天气良好的条件下,木卫是可以用肉眼看到的。他在作了周密的考证和推算的基础上,结合其他证据,最后确认:这颗被甘德称为木星“同盟”的小星就是木星最大的卫星——木卫三。
知识链接
甘德发现木卫早于伽俐略
过去天文学界公认,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于161O年用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四颗最大的卫星(这四颗卫星也一直被称为“伽利略卫星”),但现在我们知道,甘德在伽利略2000年前就发现了木卫的存在,这一发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兴趣。
P1-5
白天,我们看太阳升起;晚上,我们仰望繁星。从古到今,太阳、月亮和星星无时无刻不令人神往,人类的每一根思绪,加上想去冒险的心都被它们深深地“牵引”着。茫茫无边的宇宙里,到底有多少未解之谜等着我们去发现?而科技的匆匆“步伐”又呈现了多少真实、美丽的画面呢?
如此浩淼的宇宙,你想认识吗?那就跟着“本系列图书”来吧,它会亲切地拉住你的手,带你漫步其中,领略星体那变化多端的性情,撩开天外来客们的层层面纱,让你“徜徉”在天文探索的辽阔“海洋”里……
本丛书共有10本,包括《令人神往的宇宙探秘》、《人类的飞天梦想》、《与嫦娥聊天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异彩纷呈的天文发现》、《太阳系的奥秘》、《飞碟探索》、《神秘的行星与恒星世界》、《行星与地球的碰撞》、《研究天体运动的天文学家》、《宇宙探索的加速器一外层空间站》等。
本系列图书每章节都没忘了以别致的“专题”形式,让宇宙奥秘和探索发现“崭露头角”,每节字数总是掌控在了1 000字左右。文字上的“小简洁”和“小清新”,让你读起来,不仅愉悦轻松,而且回味无穷,就连你的遐思都来不及“躲藏”了。在每节的后面,几乎都附加了“知识链接”,不光能让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再“拘谨”,变得“肆无忌惮”,还会让你为“奇妙世界”之旅“叫绝”。从宇宙的浩瀚,到太阳系的深不可测,再到地球拼死撞击……最后到跨越时空的外星文明,本套图书活脱脱就是一位慈祥可亲的老人,有大冒险的精神,有丰富的阅历,在“科学知识”的“舞台”上,向你娓娓道来。那么,你还在等什么呢?赶紧踏上这非凡的“宇宙之旅”吧!
书中“齐聚”了最为科学,最新的天文知识点,还“拉拢”了与其关系“亲密”的物理现象等。本套图书“性情”随和,不仅有你渴望学到的知识,还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停下来翻阅。最可贵的是,它趣味性十足,而通俗性和故事性又可让它骄傲地抬高“身份”,因为在读故事的背后,读者的文化素质与科学修养也会“默默”地“助涨”。如果你“黏上了”阅读,那就好好地“啃”它吧;如果你“爱上了”收藏,那就带它回家,让它静静“享受”你书架上的一隅。书不在于“多”,而贵于“精”;而藏书不在于“华丽”,而在于“经典”,相信这套好书会让你的书房“蓬荜生辉”。你有没有心动呢?
本套图书从始至终都“站”在科学事实上,朗朗上口的文字和真实的图片是它此次最成功的“妆容”。不得不说,其“主控手”是精练的文字,而“副驾驶”是生动的图片,这样微妙的一静一动,会让你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会让你的立体思维“不假思索”地“挺直腰板”。你不仅会深切感受到宇航员太空冒险的立体结构,而且能够想象人类遭遇天外来客时的触目惊心,而你此时的想象力会如“脱了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甚至还会与你的内心深处“擦出点点火花”。
编写本套图书主要是为了让广大青少年的视野更开阔,启迪其智慧,完善其知识,激励其志向,培养其浓厚的阅读兴趣。只要努力不问断,说不定,下一个揭开宇宙奥秘的就是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