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茉楠说中国财富分配的革命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张茉楠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国崛起的历史就是财富增长的历史,经济社会的任何发展变动其实都伴随着财富的重新分配,张茉楠以“财富分配”为视角来解读中国与世界经济,视野宏阔、立意新颖,不仅具有极强的学术意义,更具有非常的现实指引意义。

张茉楠博士的这本《张茉楠说中国财富分配的革命》,从国际比较、存量重于流量、物质财富和虚拟财富均衡等不同方面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考中国经济的视角,十分难得。

内容推荐

中国创造财富的能力已大大增强,但在分配和管理财富方面的能力尚显不足。这恰如一位正在奋力疾行的巨人,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要走得更稳、更扎实,就需要适当放慢脚步,进行冷静的思考。张茉楠博士的这本《张茉楠说中国财富分配的革命》,从国际比较、存量重于流量、物质财富和虚拟财富均衡等不同方面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考中国经济的视角,十分难得。

《张茉楠说中国财富分配的革命》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第一章 重塑中国的分配格局

 中国应更加重视国家财富管理

 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中国为何患上了“涨工资恐惧症”

 中产阶级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基础

 谁来拯救中产阶级

 以“人本主义”为导向提高国民幸福指数

 调节分配不能只盯着流量

 中国需要一次财富分配的革命

第二章 如何才能完善我们的经济金融治理

 警惕资源向资本过度集中的“马太效应”

 借鉴美国经验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吸、引、放”三招治理流动性过剩

 设立平准基金消化外汇增量

 托宾税可能成为资本流动管制的“撒手锏”

 新融资格局呼唤新风险监管体系

 中国必须加快开启金融监管改革大幕

 中国需要借力新基金模式改变外储困局

 金融转型方能促实体经济转型

第三章 寻找中国经济战略结构调整的新动源

 “中等收入陷阱”倒逼国家赢利模式根本转型

 人口变化影响房地产长期趋势是逃不出的“铁律”

 我们正在背负着越来越沉重的生态赤字

 从“经济增长优先”到“就业增长优先”转变

 从贸易大国走向资本强国

 廉价制造中国还要走多远

 渐渐“变贵”后的中国转型之路何去何从

 寻找中国经济战略结构调整的新动源

 战略新兴产业也须有“顶层设计”

 风险投资解读产业未来

 中美“不对等投资”格局亟待改变

 中小企业应通过全球化整合寻求突围

 中国经济必须坚持“实业立国”

 中国经济需要新一轮体制改革

第四章 人民币国际化图景:进程、路径与挑战

 人民币汇率定价权是所有问题的关键

 人民币国际化大提速,中国真的准备好了吗

 增强货币政策自主权比货币冲销更重要

 汇率异动下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

 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开辟新的更大的战场

第五章 美国经济问题的本质

 美国经济正由个人负债型模式向国家负债型模式转化

 美国已蜕变成全球“风险资本家”

 美国正陷入一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机

 美元本位制已经演变为债务本位制

 美国“以债养债”的远虑近忧

 美欧中产阶级面临集体向下沉沦

 美式金融资本主义式微

第六章 谁将为欧债危机埋单

 引爆欧洲债务危机的三大根源

 欧债危机背后的美债踪影

 欧洲经济社会不能承受之痛

 谁来担当欧债危机“最后贷款人”

第七章 全球经济的结构性风险

 全球金融危机根源并未消除

 从全球三次金融危机看“超常规”救市政策的失效

 彻底揭开美元剿杀欧元的真面纱

 “避险货币”击鼓传花到谁家

 结构性风险是新兴经济体最大挑战

 全球债权人面临“金融压榨”

 去杠杆化·全球经济格局

 能源大通道改变全球利益格局

 “高油价冲击”推动国际原油定价体系重建

 中产塌陷让西方国家发展失去内在动力

 全面看待中美经济失衡

 谁才是真正的“债权国”

 绿色碳权的背后又是一场货币战争

第八章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演变新趋势

 全球经济格局四大新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正面临资产负债表式衰退

 新兴经济体主权基金将成金融新力量

 碳金融将成为低碳经济战略制高点

 在巴塞尔协议III新定义下

 TPP将成为撬动亚太变局的战略新支点

 全球正在步入主权财富象征破灭的年代

第九章 世界格局下的现实与中国经济走向

 三条风险渠道影响中国经济及政策走向

 中国应对全球“三重”危机路在何方

 中国需要重新审视债权国地位

 中国海外投资急需重视风险管理

 中国到底给美国补贴多少红利

 中东北非局势不能改变中国大战略

 中国制造承载了全球大部分的“碳转移”

 “海外移民潮”背后的中美博弈

 “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

 全球新治理框架中的中国角色

试读章节

发达国家是债务问题,自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留下了大量的债务,资产负债表持续恶化,于是在私人和金融体系去杠杆化的过程中,就由国家再杠杆化使私人债务国家化、国家债务国际化。欧洲由于不能把债务国际化,发生了债务危机,而美国则凭借美元霸权体系和量化宽松政策,进一步将国家债务国际化,由广大的新兴经济体,特别是它的债权国来埋单,造成这些国家的价格总水平急剧上升,这背后实际反映的是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不同国家赢利模式的碰撞和相互利益的交锋,中国如何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管理好自己的国家财富呢?

一、中国经济总量今非昔比

事实上,当前,中国经济总量早已今非昔比,在对外金融领域,中国也出现了三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一是从一个外汇短缺大国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二是从一个吸引外资大国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净输出国;三是从对外债务国转变为全球第二大对外债权大国。一方面,这一系列的变化,对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方式和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也对我们管理财富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然而与这么大财富相比,我们管理财富的能力却极其不足。 二、全球债权与债务分布失衡 与中国很相似,许多新兴经济都已经迅速成为外汇储备国和新兴债权大国。先看看全球的债权分布,中国拥有占全球外汇储备的近三成,位居世界第一。全球前10大储备经济体依次是中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台湾、印度、韩国、瑞士、巴西、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从排名来看,在全球前10大储备经济体中,有8个是新兴经济体。

与之相对应的是全球的债务分布,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爱尔兰、日本和瑞士分别列全球外债排行榜的前10位。这一债务排行榜几乎囊括了所有经济强国,排名前10位的发达国经济体外债总和,已经占到全球债务份额的82%,而美国外债余额已到达13.6万亿美元,占全球外债余额的23.9%。

三、真实财富创造与虚拟财富创造的失衡

债务债权的分布背后反映的是全球真实财富创造与虚拟财富创造之间的失衡。发达国家是债务国,发展中国家是债权国,全球真实财富创造中心和金融产品创造中心之间的背离也越来越严重,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随着全球分工的深入,世界经济中存在以金融分工和产业/贸易分工为纽带的“双重循环”机制,而恰恰是这两种机制造就了全球的失衡局面。贸易分工和生产分工体系维系着实体经济,金融分工体系维系着虚拟经济。

从全球金融分工主导的资本循环来看,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是全球金融资源的配置者,占据着全球金融分工体系的主导地位。一方面美国等国利用处于金融分工链中高端的优势,试图通过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各国在“生产、消费、投资”运行环节中的比较优势进行重组;另一方面,承担物质生产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盈余所形成的储备资产又通过资本流动回流美国。

四.全球流动性泛滥下的通胀与通缩

现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使得从央行创造货币到银行体系创造信贷的传导机制依然不畅,由于商业银行不愿放贷,不再向社会增加货币供应,迫使美联储直接面向社会提供货币。从美国情况来看,自危机爆发至今,美国央行资产已经急剧攀升,银行现金在全部资产中的占比从历史平均的3.2%上升到10%左右,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仍处于3%的低位。美联储降低市场利率及促进信贷市场恢复的作用并不明显,实体经济部门的银行贷款同比增速不足1%,银行惜贷导致美国消费信贷、工商业贷款、不动产抵押贷款增速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消费信贷更是连续五个季度下滑,无法实现对实体经济的“造血”和资源配置功能,这是美国经济难以自我修复的重要原因。  由于欧洲目前的实体经济还处于修复的过程中,尤其是金融体系的信贷活动还比较疲弱,目前欧洲的广义货币增速和金融部门对私人部门的信贷投放增速缓慢。广义货币以及信贷的低速增长表明实体经济及金融系统的完全恢复依然有待时日。这些因素一方面表明欧洲金融的恢复依然需要时日,另一方面金融信贷的放缓也在一定程度上压低了价格总水平。

而对于新兴经济体则是另一番图景:新兴经济体大都是生产型国家,将本币盯住一个越来越不稳定的信用货币,整个国家的财富都处于巨大风险之中:一方面由于新兴经济体无法以其自身货币进行放贷,大量贸易顺差由此带来了货币的不匹配和储备资产贬值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贸易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中一般以美元为主要币种,在美国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后,新兴经济体国内或者区内必然是被动超发货币,本币投放过多,同时外部持续大量流入,直接改变了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机制和作用环境,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导致购买力与国内购买力背离,面临“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两难窘境,日益严重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对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成本冲击十分巨大。P2-4

序言

《中国财富分配的革命》一书,对国际金融体系、美国债务本位制和美欧中产阶级沉沦等诸多热点问题都做了深入分析,从而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揭示了本次全球危机——无论是美国次贷危机,还是欧债危机在很大程度上都与财富分配失衡相关。事实上,谈到失衡,不仅表现为部分国家储蓄一消费失衡、贸易收支失衡,更表现为世界财富分配的失衡,财富分配失衡才是一切危机之根源。当前经济学家们一直在过分强调全球储蓄与消费失衡,但却忽视了这一表象背后更深层的失衡问题——世界财富分配失衡。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管理财富比创造财富更为重要。

在对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和央行应对危机的政策梳理之后,张茉楠指出:用赤字财政和货币扩张来创造有效需求的方式并非完全有效,总量刺激之于全球失衡以及根植于各经济体内多年“顽疾”的帮助十分有限。当前全球开始步入“还债期”,发达国家要还“高福利债”,新兴经济体要付出“高投资”的代价(尽管目前金砖国家还能支撑较高水平增长,但已经难以持续),这是以往30年经济透支后的“大调整”。随着这个“大调整”时期的到来,全球经济会不断经历大大小小的“震荡”,有的甚至会演变为新的危机。解决危机从来就没有“速效药”,各国需要的不是一次又一次的政策刺激,而是一场漫长且异常痛苦的经济结构重建。

2010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4400多美元,正迈向“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谈到“中等收入陷阱”风险时,张茉楠认为,关键是通过产业升级、技术升级和消费升级铸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价值链,才能摆脱低水平徘徊,只有推动社会转型才能更有成效地推动经济转型。

近些年来,研究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文章汗牛充栋,但没有人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国际货币体系实质上是美元霸权主导下的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利益格局的划分体系。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根本不在于自由化,而在于定价权和主导权问题。只有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和计价中的占比大大提高,才能保证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增长的需求,才能真正建立人民币国际化稳固而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与中国高度发展的经济相匹配。

在创新思维的统领下,张茉楠跨学科、跨领域地融合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多元理论,通过数理统计和广泛调研,以独特的视角去剖析矛盾,揭示现实。很多研究报告及政策建议得到了国家高层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批示,并获得采纳。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丛书(1978—2008):理论篇》收录的“国际资本流动背景下中国资本开放的挑战与转型”一文中提出的“中国要从商品输出走向资本输出、从资本积聚到资本辐射”的战略构想;2009年提出的从“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2010年提出的要让“资本回归实体”、让“金融回归实体”的观点主张均在国家后续宏观政策实践中得以体现,真正践行着一个经济学者“经世济民”的理想。

在整个全球危机的演变过程中,张茉楠密切跟踪研判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与难点问题。有些新观点都由其首次提出,并被媒体及受众聚焦,不少文章被海内外媒体广泛转载。她的论点和文章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也让中国了解了世界,增强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沟通与互动。其发出的“人民币应跳出被动应对模式”、“到底是谁在操纵汇率”、“必须全面看待中美经济失衡”等声音,也受到了美国政府的关注。

当今社会相当多的人存在着浮躁心态,作为一个有远见和责任感的学者,能脚踏实地、心无旁骛地钻研重大问题,实属难能可贵。文如其人,这里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哗众取宠,更没有附庸风雅和人云亦云,我们看到的是张茉楠严谨的治学态度、忧国忧民的社会良知和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经济著作大多不易读懂,很难走入平常百姓生活,《中国财富分配的革命》一书中,张茉楠用朴实的文字,对繁杂的经济问题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相信很多人愿意花时间去读它,也定会从中受益。  事实上,每次重大经济危机的来临都预示着经济学革命的展开。当前,全球经济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不仅面临着重大的经济结构转型,也面临着经济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这是经济学家大有作为的时代,这是一个造就经济学大家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大程度发挥经济学家作用的时代。在中国由大国走向强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既紧迫又任重道远。我希望张茉楠博士在探讨经济学理论的实践中不断耕耘,为创新和完善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添砖加瓦。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魏礼群

2012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如何重新审视财富,如何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包容性增长,是关乎国是的重大问题。张茉楠博士分析厘清了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未来走向及中国经济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并大胆地提出“中国需要一次财富分配革命”的论点,其视野之广,分析之深,责任之切。令我钦佩。

梁国勇——联合国专家、联合国贸发组织经济事务官员、《世界投资报告》主要撰稿人

当今世界的创富理念与传统意义上的财富观念有些背离,拥有大量债权的富国经常是被动挨宰的羔羊,而欠债不还的“穷国”却在主宰着全球财富的命脉,这背后究竟充斥着什么样的逻辑?中国该如何优化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和守住自己的财富?如何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中国该如何从富变强?——张茉楠博士在《中国财富分配的革命》中都一一作了回答。希望她的书能给大家带来更多思考的空间。

苏培科——CCTV证券频道新闻主编、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近些年,我是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读者。最佩服的文章是马丁·沃尔夫的,也感叹为什么我们的专家学者不能像马丁·沃尔夫那样冷静透彻地分析问题。偶然的机会读到您的文章,从此使我改变了看法。您是少数几个有国际化视野的经济学家之一,文章精辟、犀利、严谨,令人钦佩。

——新浪网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3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