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黑白袁世凯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杰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年轻有为,在朝鲜的壬午兵变中大显身手,平定叛乱;

他锋芒初露,从一个小站平步青云,开始了官宦生涯;

他结朋交友,织罗了一个极为庞大的利益集团网;

他手握重兵,成为朝中权极一时的显赫人物,连太后与皇帝都争先恐后地拉拢;

他游刃有余,在残酷的宫廷政变中巧妙地保存了自己的实力……

然而,与名垂青史、千古人物仅一步之遥,他却登基称帝;

前半生,极力扮演着英雄,赢得历史喝彩;

后半生,无情扮演着小丑,招致后人谩骂;

——他,就是袁世凯,世人眼中一朝恶而善全无的窃国大盗;

然而,在刘杰笔下,《黑白袁世凯》彻底颠覆了袁世凯与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乃至公众记忆里古板黑白的印象,使得中国近代名人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犀利、好看;

亦黑亦白,亦正亦邪,历史真实在矛盾与悖论中浮沉……

内容推荐

袁世凯其人,恰与三国时的曹操类似,遇治世则为能臣,遇乱世则为奸雄。生逢中国正值风口浪尖时期,他极有可能成为拨乱反正、一统中华,稳居一朝太祖的人物。对于衰弱已极的中国,他看到了重建权威的必然,却没有“训政”、“专政”的觉悟,把自己的路走绝了。他当了四十三年的英雄,八十三天的窃国大盗,最后被淹没在历史的谩骂声中。

然而,客观地评价袁世凯,他并非十恶不赦,相反,他也做了许多益事,甚至在清末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历史总在那一刹那间转向,袁世凯究竟是黑是白?是对是错?只能由历史本身去言说……

《黑白袁世凯》以“调侃”的文字语言将袁世凯官宦历程诙谐记述,并对袁世凯的行为以及心理活动生动刻画,对袁世凯窃国称帝给予犀利的讥讽,飞越了袁腾飞讲述历史的手法,跨过了易中天讲史的犀利,有较为显著的阅读情趣,同时将史学新研究、新认识巧妙融合,堪称一本曼妙的史学文化休闲读物。

《黑白袁世凯》由刘杰编著。

目录

代 序 刘杰和他笔下的北洋时代

第一章 初露锋芒

 谁都不知道袁世凯究竟在李鸿章跟前说了什么,包括他的师傅张謇,当年颇费心思地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以至后来的史学家唐德刚、陶菊隐等也都在猜测,袁保龄、袁世凯还有一个绝世聪明的徐菊人,到底都在李鸿章面前说了什么,居然让李大人对这个年轻人如此刮目?就像袁世凯在临终前所说的那句“他害了我”一样,始终是个谜。不管怎么说,总而言之一句话,李鸿章李大人从这时起,对袁世凯确实另眼看待了。

 袁世凯是怎么死的?

 袁家祖坟上的那一缕青烟

 投奔吴长庆

 壬午兵变

 老袁在朝鲜捣鼓的那点事

 乳臭未干的少年

 著名的甲申政变

 风光的“袁副官”

 刺客洪钟宇

第二章 平步青云

 然而,袁世凯所不知的是,他主动拜访张謇的结果就是,又给他人生带来了一个超值的机会。因为有了张謇这一层关系的介绍,袁世凯 通过翁同龢认识了荣禄,走上了另一条路,这是他日后走向总统乃至臭名昭著的“洪宪”皇帝所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升职通商大臣

 从朝鲜练兵开始

 得罪了不少人

 东学党之乱与甲午战争

 上任小站

 嘹亮的军歌

 公车上书与“名誉皇帝”

 康有为的强学会

 谭嗣同敲错了门

 “戊戌政变”后一片肃杀

 挡不住的运气

第三章 乱世枭雄

 在老袁正式上任山东巡抚还不到一个月,就果断地和德国铁路公司总办海德里希南?冯?希勒巴签订了胶济铁路的修建章程。这个貌似简单的合约,实际已经透露出袁世凯已经动了杀机的强烈信号,因为在此之前,由于义和团的仇视洋人行为,使这条铁路在勘验修建过程中,曾经多次发生了流血冲突。既然已经发出了信号,接下来老袁就该大开杀戒了。

 义和团之变

 做了三天皇帝梦

 要么忍,要么残忍

 聂士成之死

 《辛丑条约》庚子赔款

 八国联军进北京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做官的技巧

 2B 不仅仅是铅笔

第四章 权倾朝野

 这一练兵,彻底暴露出了袁世凯的家底子。虽然朝廷在此前也知道袁世凯有多少人马,可那都是纸面上的数字,和直观还是有很大的距离,而如今这一露脸,好家伙,乌压压一片的全是兵,说好听的,那叫气势,说不好听的,就叫做震慑——谁看了不害怕?

 袁世凯的亲信们

 日俄战争

 慈禧的心病

 革命党人的爆炸案

第五章 危机四伏

 这步棋走得再明白不过了,她要“以王制王”,以醇亲王来牵制庆亲王。这叫做“平衡”!只是启用了醇亲王就达到“平衡”的效果了吗?别急!如果事情真的这么简单,还真就小看了慈禧的政治手段,接下来她要使出的是政坛上的杀手锏,以达到她希望能得到的真正“平衡”!

 五大臣的谎言

 立宪风波

 动荡的年份

 徐锡麟刺杀恩铭

 都是好色惹的祸

 瞿鸿禨与岑春煊联了手

 丁未大参案

 从女人的嘴里倒下去

 再参岑春煊

第六章 隐居生活

 老袁是否真的已经看破世事,决定退隐林下了呢?这一切看上去都像是如此啊!你看他别墅里的那些门廊上的楹联,哪一字那一句,不 都透露出一种超脱感?老袁有张照片很名,就是在这个时候照的,照片中的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坐在小船上垂钓,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哪还有一点叱咤风云的政界巨人的影子呢?

 一山不能容二虎

 慈禧、光绪都死了

 秋后算账

 段祺瑞显露狰狞

 许瞎子的预言

 老袁和他的妻妾们

第七章 内忧外患

 这个时候的大清王朝,像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正开足了马力,摇摇晃晃地加快速度向万劫不复的冰川驶去,大有抱着地球去跳海的大无畏架势。如果说,在慈禧时代这艘船内部朽烂,只是徒留一个华丽外表的话,那么进入到了宣统时代,连表面都变得破烂不堪了。

 摇摇欲坠的清廷

 汪兆铭刺杀摄政王

 脑残的载沣与保路运动

 傻子赵尔丰

 前来送死的端方

 超级猛男温生才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彭刘杨三烈士

 武昌起义第一枪

 黎元洪其人

第八章 再度出山

 老袁一看张老师态度真诚,所以也就不藏着掖着了,一副恭顺的学生模样,这让张謇心里很是受用。袁世凯对张老师说:“有朝一日,若蒙皇上天恩,让世凯再度出山,学生必定一切遵从民意而行,也就是遵从老师您的意旨行事。世凯在此请求您,能够将学生的诚意传达给锐意宪政的人士,让他们知道世凯对宪政的真诚拥护。”

 再请袁世凯

 “兵谏”与吴禄贞之死

 胡萝卜加大棒的谈判方式

 青帮老大陈其美

 南北议和

 美女杀手再次现身

 北洋之虎的咆哮

第九章 出任总统

 满清王朝退出了历史舞台,孙中山也向袁世凯兑现了承诺,即日向国会提出了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但是,另外附加了三个条件:临时政府驻地设于南京,不得更改;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日,本总统及国务员始行解职;临时参议院所制定之临时约法,新总统必须遵守。

 蹊跷的北京兵变

 疑窦丛生的谋杀案

 究竟是谁杀了宋教仁?

第十章 洪宪皇帝

 十二日一早,袁世凯谦让一番后,只得“笑纳”了皇位,并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予之爱国,讵在人后?但亿兆推戴,责任重大,应如何厚利民生,应如何振兴国势,应如何刷新政治,跻进文明,种种措置,岂于薄德鲜能所克负荷!前次掬诚陈述,本非故为谦让,实因惴惕文萦,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国民责备愈严,期望愈切,竟使子无以自解,并无可诿避。”于是,为了“救国救民”,袁世凯只好“委屈”自己当上了“中华帝国”皇帝,发布诏令自一九一六年元旦起,改用“洪宪”年号。

 黎元洪入瓮

 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荒唐登基

 蔡锷护国与二陈汤

尾 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初露锋芒

谁都不知道袁世凯究竟在李鸿章跟前说了什么,包括他的师傅张謇,当年颇费心思地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以至后来的史学家唐德刚、陶菊隐等也都在猜测,袁保龄、袁世凯还有一个绝世聪明的徐菊人,到底都在李鸿章面前说了什么,居然让李大人对这个年轻人如此刮目?就像袁世凯在临终前所说的那句“他害了我”一样,始终是个谜。不管怎么说,总而言之一句话,李鸿章李大人从这时起,对袁世凯确实另眼看待了。

袁世凯是怎么死的?

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上午十点三十分。

已经奄奄一息的袁世凯在法国医生特拉克?布希尔注射的强心针下,最后一次睁开了眼,泛白无神地看着站在周围的徐世昌、王士珍、段祺瑞、张镇芳以及他儿子袁克定,喃喃地说出了留在人世的最后一句话:“他害了我!”十分钟后,整个人就如同切断了电源的电灯,瞬间便坠入了一个漆黑的深渊。

袁世凯就这样离开了人世。与袁家的列祖列宗们一样,生命之门像一道魔咒,跨不过六十这个关口。这位北洋军阀的领导者,自辛亥革命后登台,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在位期间致力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并且创立近代司法和教育制度,大胆废除了在中国历史上拥有很深根基的科举制,然而最终却架不住杨度等人的忽悠,不知道是不是哪天早晨不留神头被门给挤着了,脑子竟然发热地登上了让他背负一生骂名的皇位——洪宪皇帝!

大概到这个时候他才明白,即使他袁世凯真把内裤穿到外面,也肯定做不了超人了!可是已经到了这个时候了,人都忽忽悠悠地飘在了阴阳两界的边缘,明白了这个道理又有什么意义呢?

“他害了我!”这句话耐人寻味。

到底是谁要了袁世凯的命?是忽悠他走上皇位的杨度?还是袁家大公子袁克定?抑或是背叛了他的铁杆粉丝陈宦、汤芗铭?没有人知道这个答案。在时光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很多学者仍然解释不了这句话的含义。不过,倒是有人在袁世凯死后曾写下一  幅对联,也许对他的死是一个比较直观的解释:

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

说起来,北洋军阀时期有些类似于古代的南北朝,都是一个挺能折腾的时代。按老百姓的土语说,仨猫憋了六个心眼,各打各的小算盘。从袁世凯开始,北洋时代总共产生了十三位总统分摊十七年的统治,并且出现过四十六届内阁的“热闹”场面,像一台丑角云集的大戏,群魔乱舞,闹剧连台,在所占据了长达十七年的历史舞台中,制造了一出接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在中华浩瀚历史中走过了一段不怎么光彩的历程,乱乱哄哄地开始又乱乱哄哄地收场,呈现出一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京剧脸谱式人物,一个比一个滑稽地粉墨登场,在无人喝彩的台上表演着没什么真才实学的花拳绣腿。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段祺瑞、张勋、张作霖,还有鲜为人知的高凌霨、黄郛、颜惠庆、杜锡珪等等,都手持过最高权杖,就像傍晚时分云集于北京某条胡同里的过客,只晃了晃身影便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而且无影无踪。

不过,这也是个英雄云集的时代,出现了孙中山、黄兴、蔡锷、宋教仁等豪杰猛士,还有一帮子知识分子,如梁启超、杨度、严复、刘师培、孙毓筠等。有竭力鼓吹共和的,也有四处游说帝制的,搞得云山雾罩,连老百姓听着都晕菜。辛亥革命一炮轰趴下了满清王朝,总算让封建帝制在中国寿终正寝,可没想到袁世凯又捣鼓出“洪宪”这么个私生子。那么,北洋时代的中国到底都弄出了些什么景?

那就从袁世凯开始说起吧。

袁家祖坟上的那一缕青烟  袁世凯,字慰亭。千万别听信杨度一伙给他排列出怎样的至豪家史,这帮文人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把所有姓袁的都给找出来,只要历史上姓袁的,或者与姓袁沾边儿的,都成了袁世凯家的备用祖先,从三国时代的袁术到明末名将袁崇焕。如果不算猿人的话,历史上好像姓袁的名人不怎么多,所以,无论袁术还是袁崇焕,这几个历史人物听上去好像都不怎么靠谱儿,最终这事也就给搁置到这里了。事实上这伙计1859年出生于河南省项城王明口镇袁寨的一个世代官僚大户家庭,有史能查到的袁家祖先不过是他的曾祖父袁耀东,如果再往上的话,就纯属“胡咧咧”了。袁耀东时代的袁家还是家境贫落的小户人家,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光环,而袁耀东本人也不过只是嘉庆年间一个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庠生。庠生只是科举制度下府、州、县学的生员的别称,也就是个秀才,实在没什么帝豪之气,更没有那帮吹鼓手们所说的袁家祖坟上的“袅袅紫气”。

不过袁耀东命短,不到四十岁就驾鹤西去云游天际。按说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过世得确实有些早。据袁家后人说袁耀东是读书累死的,这不过是个说辞罢了,按照后来人们对袁家人的寿命分析,发现这个家族的人普遍短命,寿命比较长的,还要算袁世凯的大公子袁克定,和袁世凯的孙子、袁克文之子、著名华裔科学家袁家骝,前者过了八十,后者更是以九十一岁高龄而善终。所以袁耀东的后人所说的“读书累死”并不怎么靠谱儿。而相比之下,袁耀东妻子郭氏却活到了九十多岁。这位出生于大户人家的女人,在丈夫死后坚强地承担起了家庭的全部,体现了中华妇女的传统美德。在她的教育下,四个儿子都比较有出息,其长子袁树三也就是袁世凯的祖父,廪贡生,曾经署理陈留县训导兼教谕;次子袁甲三系进士出身,因有功于朝廷,先后被升为钦差大臣、漕运总督,一度督办河南、安徽、江苏三省的军务,皇帝多次颁发“嘉奖”,赏戴花翎,穿黄马褂;三子袁凤三为禹州训导;只有四子袁重三没有入仕为官。P1-4

序言

认识刘杰的时候,他还是个商人,一天到晚像只没头苍蝇一样,风风火火地四处乱窜,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忽然有一天他宣布要离开商圈,我们以为他也就是说说而已,谁知道竟然真的闭门谢客成了名副其实的“坐家”了,跑回去把自己关进小楼,有板有眼地写起了小说,于是我把他划在我朋友当中的文化圈子里。这些年刘杰连续出版多部小说,从《男人四十》、《篮彩描金》,到《今天你过得好吗》和《混子》,一本比一本精彩,而且身后都随附着一批拥趸,尤其是两本小说被导演们慧眼识珠,竟然要翻拍成真人秀,放到大众传播媒体上去,由此可见他的文字功力。

刘杰这个人很俗。上世纪80年代经商,他俗不可耐地跟着大家一起下海捞金;时下兴拍电视剧,刘杰的小说又被搬上荧屏,而且听说最近又和著名制片人邓烨女士一起在捣鼓电影。如果从传统角度来看,你能说他不俗?

刘杰又很雅。近百平米的书房里摆着两千年前的古董;条案上的墨汁旁边总有那么几幅精美的行楷,还有一把据说是乾隆年间的古筝;和商人雅聚,刘杰口里从没有钱字——尽管摆在面前的这壶金骏眉价格不菲。

个把月前,刘杰突然将一部书稿摆在我面前:“写北洋时期的,算是通俗演义吧。你不是对清末民初的历史感兴趣吗?给提提意见,顺便帮我写个序。”

噢?这小子竟然还在研读历史!这让我再一次认识了多面的刘杰。

二十多年前,我还在武汉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学校就是研究民国史的大本营,武昌首义就在武汉,学校的山坡上就坐落着黎元洪的墓。上个世纪90年代初,穷学生时代的我不知去过多少次首义路,爬过多少次黎元洪墓,尽管研读的内容与民国史无干,但也多多少少知道点民国的事儿。

但是令我没想到的是,交往多年的刘杰竟然对民国史有研究,而且闲聊时他竟然只字未提。看民国的书就得说民国的事儿,好在这些年工作之余我还愿意读点近现代史,尽管没有成果,但却也有些心得。

北洋这段历史近几年里真的很热,看看时下琳琅满目的新作就可想而知。民国(北洋)史热的原因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是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太少太贫,教科书上的自不必说,就是大部分的近现代史也基本把民国一段轻轻带过;另一个原因大家可能更明白,尽管这段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是真正能够弄清真相的,仅是极少数这方面的专家学者,艰涩的文字流传不广,自然少有人知。

刘杰这部书把纷纭复杂而且头绪繁乱的北洋史,用通俗的语言叙述,并结合了他刘氏幽默的语言特点,以及综合了时下的一些流行用语贯穿于书中,令人忍俊不禁,让读者轻松获得阅读快感。尤其重要的是,在这本书中,刘杰巧妙地融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且点到即止,在这个时代显得更有意义。尽管有些不与人同的观点值得再研讨,叙述框架需要继续考究,但这些就像蔡东藩写的通俗历史读物一样,过于苛求显然有失公允。

对民国人物及事件的是非公断一直存在很大争论,但这些争论并不影响后人对史实的叙述。如果我们仅仅局限在某人某事的争论上,我们何时才能看到这类读物?因此我要郑重地告诉读者,刘杰这本书仅是一本民国通俗演义,不要把它当成学术研究著作来看,只有这样,你才能进入阅读状态,享受历史和文字带给我们的愉悦。

不过我更看重这本书的文字和由此传达给我们的情趣。阅读本来是件快乐的事情,从阅读中获取知识仅是其一,获取情趣才是更多读者的需求,而这本书除了普及民国历史知识外,恰恰能满足普通人士所追求的阅读情趣。

书中精彩的语言比比皆是。在历史叙述中夹杂着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这些语言本身就是隽语,恰当地用在史实的叙述之后,让人解颐,更发人深思。仅凭这一点,这就是一本有趣的书。这本书写得也很有趣。

作者还是小说家,在叙述史实时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文笔功力,因此这还是一本耐读的书。且看作者是如何运用自己看家本领的:

——脑袋已经被打爆了,像个散了黄的鸡蛋一样来回地摇晃着。

——袁世凯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彻底崩溃,他的心就像被一把尖刀胡乱地捅扎一样,连同他的灵魂一道都给一点一点地捅成了碎片,在漆黑的漫空中飘洒。

此类描写用词准确,比喻生动,文字功夫当然是普通历史读物所望尘莫及的。中国史学家从司马迁开始就讲究文采和细节描写,这样的历史书才耐读。

研读历史从来离不开现代视角,说历史是纯洁的女孩子也罢,说读史可以明智也罢,离开作者当今所处的时代空说历史从来都不现实。这本书的另一个长处就是作者处处用现代视角审视历史,从民国那些有趣的人物和事件中,引发当代人的思考。

——历史不过是数学概念中的一条平行直线,而历史事件才是构成这条直线的点,由这个点儿再带起一个面,从而构成了历史。

——如果真想整某个人的话,无论如何都能从其人身上找出各种毛病来,或者说,在官场混了这么多年,无论如何辩解自己有多么廉洁多么奉公,无疑是在拿大奶子糊弄小孩,只是要看是否真的去查,如果真的要去查的话,任何一桩不起眼的小破事,都有可能成为置人于死地的起源。

作者这些话语都是在叙述那段有趣的历史中娓娓道来,读起来不觉得突兀,而又启发人们思考,或发出会心一笑,这样的文字才值得当今的读者阅读。

此书的可读、耐读、值得读还不仅仅如此,如果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秘史,历史同样也是如此。在叙述清末官场时,作者一句“要么忍,要么残忍”,真是道出了整个民族的特性。近期正翻阅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其总结中国人的特点是,坚忍和残忍从来二合一,作者从历史中得出的结论,与此正相吻合。

此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事件的披露,作者都汲取了好多现代研究成果,好多与我们以往的理解大相径庭,这些也是值得一读的理由。

作者让我给这本书作序,本已诚惶诚恐,拉拉杂杂写下自己的读后感。相信刘杰的北洋史还要继续热下去,他的这个系列也要继续陪伴大家。从书中我们认识了民国,同时也认识了另一个刘杰。

后记

应该说在写这本书之前准备的时间很长,大概从2004年读过了李洁先生《文武北洋》后,即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六年多的准备时间,读了不下一百本有关这个时期的著作,包括陶菊隐的《武夫当国》、唐德刚的《袁氏当国》、刘艺江的《袁世凯评传》、张鸣的北洋民国系列丛书、以及实在啃不动的半文半白的《清史稿》,涉猎资料不下一千余种。每天除了三个小时的游戏,六个小时的睡眠和平均一个小时的吃饭外,除去那些实在推不了的应酬,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阅读和笔记上,以至于我的书桌上堆满了这些资料。

写完了第一本,回过头来说说袁世凯。

大概从小学的课文中都一直在说袁世凯是窃国大盗卖国贼,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区。抛开他在梁士诒、杨度以及段芝贵和袁克定等人忽悠下,稀里糊涂做了八十三天洪宪帝以外,究其一生,严格意义上说,这还是一个善于革新的治世能臣,所以说,历史上的人或者历史上的事,不可以一概而论或以偏概全地对一个人做出定论。毕竞,他只是一个人,一个凡夫俗子,且不说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经历了宫廷斗争和政治厮杀,在其位算是谋了其政。至于那些强加于身的种种责难,也应该一分为二地对其人做一个合理的历史定位。

说起来,中国历史上的那点儿事,无论从古代还是到近代,君强臣弱,君弱臣强,是不断被演绎的活生生的历史剧。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不时地出现不同面目、不同特点的铁腕权臣,充当着这些历史剧的主角。历史上这些事儿其实没有那么深奥,只是人们后来在一次次的演绎中,过多地加入了自己的猜想,因而使简单的历史复杂了。所谓深奥,不过是其中那么多复杂的关系,能把这些关系给理清楚绝非一件简单的事儿,这也成为历史的真实中所隐含着的社会与人生的大学问。只要用心体会,在简单的故事中读出来的道理就不一定那么简单了。所谓历史,不过是有那么一些人,做了这么一些事儿。所以历史其实很通俗,并且因为通俗而精彩。历史上这些事儿很好看,这里有鲜活的人物,有引人入胜的事件,有短兵相接的残酷,有摄人心魄的阴谋,有精彩纷呈的政治厮杀,在已经过去了的百多年后,让你回味,让你流连。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9: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