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贸出口第一单
中航技锁定飞机出口的第一个目标国家是埃及。
埃及(Egypt)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跨亚、非两大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濒地中海,海岸线长约2900千米。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法鲁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国家政权。1953年6月18日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1958年2月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叙利亚发生政变,退出”阿联”。1971年9月1日改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埃及在阿拉伯、非洲和国际事务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1956年5月30日与中国建交,是第一个承认我国并同我国建交的非洲阿拉伯国家。
回忆起当时为什么会选定埃及,主持该项工作的刘国民说:”因为抓住埃及就是抓住了机遇。
刘国民,1933年11月出生于辽宁营口,195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俄语专修科,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哈尔滨飞机制造厂任翻译,1960年被调入航空工业局,从事国际技术合作及援外工作,1980年刘国民任中航技副总经理,1991年任中航技总经理,1995—2002年任中航技董事长。
当时正逢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不久,1979年初,埃及军队收复西奈半岛,取得了胜利,但同时它的空军遭受重创(有资料介绍,这场战争使得埃及空军飞机损失约60%),急需补充新的装备。也由于战争打破了”不战不和”的僵局,苏联认为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于是和埃及反目,废除两国友好条约,撤走全部苏联专家并停止提供任何军需物资。
埃及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萨达特总统派图哈米副总理为特使前来中国洽购军事装备。1979年2月28日,邓小平会见埃及代表团,表示我国政府可以考虑向埃及出售战斗机等军需物资。
这次会见以后,中央召集各部委包括军工部门领导开会,传达小平同志会见图哈米的基本情况和有关精神。出于保密原则,吕东部长只在部党组扩大会上做了口头传达。中航技赵光琛、刘国民等参加了这次党组扩大会,细心的刘国民把这一段传达内容记录在了本子上。
根据这个记录:1979年2月28日,埃及图哈米副总理会见当时已在中央主持工作的邓小平同志,同时带来一份采购军品的清单。这份清单产生的背景,实际上是埃及前副总统穆巴拉克引来的。穆巴拉克先后到中国三次,他了解了中国的军事装备情况,回去以后指示图哈米副总理到中国提出军援,海陆空都有需求,空军的需求就是要歼6和歼7飞机。
当时小平同志向图哈米表示,飞机是有,可以提供,但不能是无偿的,要收成本费。一开始对方不情愿,反复请求不收费行不行。曾被毛泽东誉为“钢铁公司”的邓小平坚决地回应:“一定要收成本费。”
面对如此坚定、没有余地的回答,埃及方面勉强接受,答应先谈判。
刚刚诞生的中航技正是抓住了这个极为有利的历史机遇,审时度势,选择埃及作为我国航空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突破臼。
历史证明,邓小平与图哈米的会谈,为此后中国与埃及以及其他国家的军品贸易谈判定下了基调,成为不可动摇的基础和坚强后盾,也正是依靠这样的基础和后盾,新生的中航技才能首战告捷,与埃及签订了“军贸第一单”,为航空工业乃至整个国防工业掘得了”第一桶金”,并由此满怀信心,迅速扩大市场,节节胜利,创造了军贸事业的辉煌起步。
先出去再说
1979年春夏之交的一天,尼罗河分外妩媚,金字塔更加雄伟。这个文明古国正盛装迎接一群来自另一文明古国——中国的客人。
这是从中国航空工业企事业精选出的人才组成的代表团,中航技公司出口处经理刘国民任团长,一行7人。其中有沈阳飞机厂试飞站副站长钱家骝、成都飞机厂设计所副所长沈泳沅、西安飞机制造厂工艺室副主任伍力、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副总工程师黄健、中航技公司项目经理卢贵智和成都飞机厂英文翻译刘明树。
改革开放之初,外贸人才奇缺,政府外贸部门主管军贸的官员也是空白,新成立的中航技公司更是无从寻觅,代表团成员虽是精挑细选,但最有经验的也不过是几位在计划经济的框框里搞过援外和技术合作的同志。总之,说起外贸,谁也不熟悉。别的不说,就说如何起草出口合同也成为当时一大难题,虽不耻下问向政府外贸部门躬身求教,希望借份合同参考一下,但观念的滞后让官员不愿意提供,屡遭拒绝。
因此,刘国民一行出访埃及,面临着被后来人总结为“三座大山”的挑战。
第一座山——制定出口合同,确定产品销售价格。从中国民航借来了进口合同文本,参照制定了出口合同,请三机部情报所帮助,对照相应西方飞机价格,确定了歼6的出口价格。
第二座山——联系海运单位碰壁。做外贸势必要和海运公司打交道。某外运公司主管海运的一位处长,面对好不容易通过同学关系前来求援的中航技同志,冷眼相待,官腔十足:“我们没有见到中央下发的关于允许哪一个工业部门自主出口军用产品的文件,这种海运业务我们不能做!”
第三座山——出国外汇求借无门。
今天,已经没有哪个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的人,为因公出国费用操心,但在当时外汇管理制度下,偌大的一个航空工业部,居然连1dollar(美元)的外汇也拿不出。为这事还有一段故事。
赵光琛为了筹集出国差旅费,找到了自己一个“老关系”——时任外贸部部长的郑拓彬。
1958—1964年,郑拓彬任我国驻苏使馆商务参赞。赵光琛当时是航空工业局(四局)驻苏代表,有过一段共事的经历。找到了郑拓彬,赵光琛说明事情原委,希望他帮忙解决。在赵光琛递上来的借款报告上,郑部长批了“请王副部长酌情借予”几个字。
外贸部的王副部长看到了郑部长批示,不仅没有同意,还对赵光琛翻起了老账:“三机部前几年买备件用的50美元,还是李强部长亲自批准的,现在外贸部外汇紧张,想借上千美元实在爱莫能助!”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道家思想家列子(御寇)所著《汤问》中讲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但中航技的”移山”精神并没有使”帝感其诚”,大山还在那里。
面对这三座大山,代表团团长刘国民只一句——“不管它,先出去再说!”
这是一位敢闯敢干的硬汉子。
P4-6
历经两年多的努力,反复审查修改,《飞向世界》丛书的第一卷《飞进非洲》终于面世了!
30年风风雨雨在一本书中很难全面概括:特别是一些更为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目前尚不宜公开,只能通过一些案例,集中体现中国航空人、中航技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国策释放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科学生产力。如此,我们为能亲历这个伟大时代和伟大变革而深感自豪、欣慰。虽然,在中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浩瀚而迅速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的奉献是渺小并且微不足道的,但就是许许多多这样的微不足道,铸就成了支撑中华基业的坚强脊梁。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航空工业进出口工作的引导、关切、鼓励甚至批评;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及外交部、国防部、商务部、科工局、民航总局、海关总署、国家银行、保险公司给予我们的宽松政策、实质性的支持和具体领导;我们更感到幸运的是历届航空工业领导人和领导机关高瞻远瞩,精心扶持培育,率先垂范,使我们能够放手一搏。
中国航空进出口事业是航空工业大团体中的一员,离不开各厂所的鼎力支持,否则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何况许多厂所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本来就同我们一起,始终站在销售、合同执行和售后服务的第一线;还有中航技公司的历届领导和员工,恪尽职守,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团结协同,严守纪律,无私奉献。
所有这些,铸就了今天的中航国际有限公司和中航技公司。
遵照国家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指示精神,认真总结历史,以史为鉴。但史料的收集浩瀚无边,冯友兰先生曾经归结为四步:第一步是收集史料,这一步工作的要求是全:第二步是审查史料,这一步工作的要求是真:第三步是了解史料,这一步的要求是透:第四步的工作是选择史料,这一步的要求是精(见《中国哲学史料学》)。编写组的成员们反复修改,认真审查,务求真实,减少错误。但即使如此,限于我们的能力和水平,不免还会有疏漏和错误,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更希望亲历者能予以补充和修正。
本卷素材主要提供者有(按照姓氏笔画排序):王大伟、王志成、卢贵智、刘振盛、杨向东、杨伟江、李都、陈立德、英桂生、金星、高志全、黄斌等。
本卷照片主要提供者有(按照姓氏笔画排序):王大伟、王会元、王志成、车建国、卢洪、卢贵智、司炎轩、刘国民、孙文深、李刚、李都、李后定、李晓峰、张联利、陈立德、金星、周刚、孟宪珍、耿立江、袁伟、高伟、康健、霍郁华等。
我们深切地感谢中航国际和中航技的领导付舒拉、吴光权、马志平、黄斌、吴盛悦、杨鹰等同志对此书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也感谢中航技的老领导赵光琛、孙肇卿、刘国民、江同、赵呜岐等抱病参加座谈、接受采访,提供了大量史料和宝贵的意见。
我们走完了30年的历程,容易办的事情基本都办完了,新的领导班子和不断壮大的员工队伍,将面临更难、更新、更高、更远的任务。我们衷心地期望”长江后浪推前浪”,让新人的智慧和奋斗精神,赢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书写更加崭新的篇章!
埃及篇
第一章 握手金字塔
重于泰山的示范 2
军贸出口第一单 4
先出去再说 5
艰苦博弈至诚至善 9
峰回路转 11
功成弗居 14
亲兄热弟 19
第二章 “救活埃及”
从歼7到K-8 23
转机之年 26
表演,让舞台生辉 27
飞机“尾旋”的争论 31
来自更高层的推力 33
传承续写辉煌 34
中埃两国成为军工领域合作的典范 39
索马里篇
第三章 郑和后人的使命
级别不高的要客 42
一个跌宕起伏的国家 43
45天的顽强坚守 45
多好的老同志 49
战乱国中的守望者 52
使馆武官处之援手 53
赞比亚篇
第四章 永恒的“拉菲克”之旅
绵延不断的友谊之路 58
让欠债人感动的债主 59
运12飞进非洲 62
钓鱼台风云际会 64
赞比亚空军的盛大节日 67
强力推销K-8 69
重开谈判 70
好事就是多磨 72
隆重的交接仪式 74
默默无闻的奉献 75
第五章 民机呼啸卢萨卡
今夜无人入睡 81
“My dearest friend(我最亲密的朋友)!” 82
不同凡响的最高礼遇 84
尘埃落定 86
儿女情长终可释放 89
坦桑尼亚篇
第六章 “神牛”和“神鹰”
“神牛”三轮辟市场 94
“神鹰”展翅衔艰辛 97
与坦桑”铁娘子”交锋 99
首选中国运8 100
一个新题目的解析 103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06
津巴布韦篇
第七章 “有理、有利、有节”
军援赢得军贸机遇 110
国内杀出个程咬金 112
第八章 新舟60强势进入国际市场
老虎吃天,无处下口 118
主张“东向”的穆加贝 122
再赴哈拉雷 124
历史性的一刻 128
东方飞来美凤凰 129
新舟60出口坚定了总统“向东看” 133
新舟——中国起飞的“航船” 139
苏丹篇
第九章 祈福的牛血涂上中国飞机
面积最大的穷哥们 144
商机走来 147
“装备将首选中国” 150
第十章 军贸风云翻卷苏丹
12架K-8S合同签署前后 153
一个重要的日子 157
苏丹,一个让人怀念的地方 160
肯尼亚篇
第十一章 一波三折
傲慢的副局长 164
令人感慨的变化 165
运12是好飞机 167
纳米比亚篇
第十二章 热泉喷涌空中乐章
初登纳国受阻 176
”我们要建立自己的陆军航空兵” 177
热情的努乔马总统 178
绿洲交响曲的三段乐章 181
毛里塔尼亚篇
第十三章 “撒哈拉之眼”
航空业和打渔业的奇缘 188
第一份法文出口合同 189
祸不单行 193
建立起信任感 197
刚果(布)篇
第十四章 命悬一线
突如其来的枪声 204
局势在恶化 207
脱离险境 210
第十五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再入虎穴,终得虎子 212
友谊的使者——新舟60 213
马里篇
第十六章 直升机零的突破
不被看好的初次造访 218
巴黎转机让小偷得逞 219
第一个直9直升机出口合同在此诞生 220
疟原虫趁虚而入 223
噩耗接踵而至 225
厄立特里亚篇
第十七章 经贸辅助政治
在陌生国度感受不陌生 228
外交与商贸同进 232
结束篇——激荡的非洲风云
第十八章 军火商的福地
中航技人眼中的非洲 238
中国驻非洲各国使馆 240
超越时空的节奏 242
生活起居有“三难” 244
感言成功 250
后记 260
历史昭示未来
已过而立之年的中航国际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影响深远的变革。伴随“改革开放”春风而诞生的中航国际的前身——中航技总公司,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在变革、创新、开拓、奋斗中风雨兼程。
中航国际在30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的诸多第一:国防工业系统第一家成立的进出口公司,签订了第一个军贸出口合同,国防工业系统第一个获准开设外汇账户、在海外设代表机构、兼顾民品出口的公司;国防工业系统第一个自主开发后继机,第一个与国外合作研制飞机、共同生产,第一个将自主研制的飞机向国外转让生产技术;第一个向国外出售债权、与国内银行开展远期汇票贴汇,第一批获国家特批可自主向国外银行贷款的5家公司之一,第一个获准出售企业债券,第一家在深圳购买土地,第一家拥有自己的投资信托公司,第一家在香港借壳上市的公司;国防工业系统第一家引进国外飞机,第一家引进生产技术在国内组装生产干线飞机、直升机,第一个实行补偿贸易、转包生产的公司;国防工业系统第一个获得商务部支持民用飞机出口,借助国家援外大幅度提高促进成套设备出口的公司……难以计数的第一,铸就了公司的金字招牌,拓展了公司的经营范围,成就了公司的经济实力,培养了公司的专业人才。为航空工业以出养进、技术交流、设备更新、人才培育、科技进步、资金积累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欣闻公司离退休老同志们历经3年时间,自发组织编写《飞向世界》丛书,第一卷《飞进非洲》即将出版面世,内心的钦佩与感激之情不可用言语来表达。本书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图文并茂,体现的是中航国际老一辈创业者无怨无悔的创业精神。中航国际发展到今天,900多亿的销售收入,1 500多亿的公司规模,与当时的条件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我们正在着力打造的“新国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老一辈创业者却始终一脉相承。创业的激情,守业的勤俭,不竭的创新,不馁的拼搏,这就是中航国际代代相传的血脉,手手相递的薪火,这就是中航国际基业长青的基石!
三十多年的创业史告诉我们——中航国际变革与创业的基因与生俱来!你能看到怎样的过去,就能看到怎样的未来。一切的求索,历史早已昭示。
感谢此书的每一位主人公,感谢为此书付出心血的老领导、老前辈。因为有你们,我们脚下的路会更加坚实,更加宽广,更加长远。
王大伟、师元光等著的《飞进非洲》讲述了中国航空工业开拓中国飞机出口国际市场的第一站——非洲的创业史。其中重点讲述了12个出口国家有关中国飞机与非洲的动人故事。本卷披露的许多故事和令人击掌的鲜活细节,生动揭示了中国航空工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雄才伟略和先驱们的聪明睿智。本书让你看到的不仅有风光的壮美和人物的传奇,更有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真诚续写的友谊、坚韧和成功!
《飞进非洲》适于关心中国飞机出口以及有意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人员阅读,同时本书也是一本从侧面了解非洲的不可多得的休闲读物。
非洲,是中国飞机出口的第一站,也一直是中国飞机的主要市场之一。从1979年5月与埃及签署的第一份出口合同,30多年来,中国飞机已出口非洲15个国家,总数量超过400架,涉及10多个机种和型号,更由于中国飞机在境外的第一条自主研制飞机生产线的诞生,让这片广袤大地有了更多的中国飞机与非洲的动人故事。
王大伟、师元光等著的《飞进非洲》披露的许多故事和令人击掌的鲜活细节,生动揭示了中国航空工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雄才伟略和先驱们的聪明睿智。
相比于名噪天下的美国电影《走出非洲》。中航技的《飞进非洲》,或许让你看到的不仅有风光的壮美和传奇,更有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真诚续写的友谊、坚韧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