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天桥,历经七百余年沧桑,是五方杂处的闹市和民间贸易与艺术的中心,是旧日北京平民游览和娱乐的特殊的历史街区。那么,天桥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天桥又是怎么消失的呢?在这里,你可以聆听浅唱低吟,想象当年的百业杂陈,品评天桥的物是人非。一种深深的隔阂,一种深深的遗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桥/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刘仲孝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北京的天桥,历经七百余年沧桑,是五方杂处的闹市和民间贸易与艺术的中心,是旧日北京平民游览和娱乐的特殊的历史街区。那么,天桥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天桥又是怎么消失的呢?在这里,你可以聆听浅唱低吟,想象当年的百业杂陈,品评天桥的物是人非。一种深深的隔阂,一种深深的遗憾…… 内容推荐 天桥位于北京城南,历经七百余年沧桑,至民国初年达到鼎盛,成为五方杂处的闹市和民间贸易与艺术的中心,成为旧日北京平民游览和娱乐的特殊的历史街区。数百年来,这里有过浅唱低吟、百艺杂陈;有过军阀、盗匪、奸商、日寇造成的重重苦难;也有过仁人志士的登高一呼、劳苦大众的苦苦挣扎。不懂天桥,我们对那个时代总有一种深深的隔阂,对那个时代总有一种深深的遗憾…… 目录 一、天桥探源……………1 二、明清遗韵……………13 1.皇帝祭天的地方……………………18 2.先农坛………………………………25 3.李皇亲别墅…………………………32 4.清代风光……………………………37 5.孙承泽与金鱼池……………………43 6.第一代天桥八大怪…………………49 (一)穷不怕…………………………50 (二)醋溺膏…………………………53 (三)韩麻子…………………………55 (四)盆秃子…………………………56 (五)田瘸子…………………………58 (六)丑孙子…………………………60 (七)鼻嗡子…………………………61 (八)常傻子…………………………61 三、民国春秋……………63 人物篇 1.第二代天桥八大怪…………………67 (一)让蛤蟆教书的老头儿…………67 (二)老云里飞………………………69 (三)花狗熊…………………………71 (四)耍金钟的………………………72 (五)程傻子…………………………73 (六)曹麻子…………………………75 (七)傻王……………………………78 (八)王小辫儿………………………79 2. 第三代天桥八大怪…………………81 (一)云里飞…………………………81 (二)大金牙…………………………85 (三)焦德海…………………………88 (四)大兵黄…………………………90 (五)沈三……………………………93 (六)蹭油的…………………………96 (七)拐子顶砖………………………98 (八)赛活驴…………………………99 3.天桥的丐帮………………………102 4.赛金花结缘天桥…………………106 5.易顺鼎赋诗天桥…………………111 6.鲁迅在天桥的足迹………………114 7.邵飘萍、林白水天桥喋血………116 8.抗日将领吉鸿昌天桥就义………123 9.齐白石大师在天桥………………126 10.“天桥马连良”…………………128 11.魏喜奎天桥唱大鼓………………134 12.相声大师侯室林…………………138 13.新凤霞在夭桥……………………141 历史回眸篇 1.日本侵华时期的天桥……………144 2.天桥“四霸天”…………………150 3.人力车夫砸电车事件……………151 人文景物篇 1.城南游艺园………………………155 2.城南公国…………………………160 3.水心亭……………………………163 4.老天桥的坤书馆…………………165 5.先农坛体育场……………………168 行业篇 1.天桥的菜市………………………172 2.天桥的炒锅业……………………176 3.“百年牢”龙顺成………………178 4.穿堂院与十八狱…………………181 四、古地新貌…………185 1.北京自然博物馆…………………195 2.万胜剧场…………………………202 五、作家、画家笔下的天桥……………205 1.张恨水与《啼笑因缘》…………206 2.话剧《龙须沟》…………………216 3.《瑰断金鱼池》…………………219 4.《天桥演义》……………………222 5.《梦断天桥》……………………227 6.王大观的《旧京环顾图》………229 试读章节 早在元代,天桥一带就已成为文人雅士、迁客骚人游玩赏观的地方。这里是大都城南郊外,地僻人稀,但处处野水汪然碧绿,垂柳丝丝摇曳,宛如江南水乡。夏秋之时,每有画舫游人或饮酒赋诗,或品茗赏荷,站立船头四处观望,临风而立,其意气洋洋,足见各尽其乐。元人所写的《天桥词》中,描绘了当时的天桥景象。 可以肯定,天桥历元、明、清,直至民国年间,数百年来,经过无数次修葺加固,已不会是当初的风貌。天桥一带各朝代也是有变化的。明代,南城因地势洼下而多处积水成塘,水塘的水多了就顺明沟流入护城河。虎坊桥南部清代叫下洼子的水塘就是这样一个水塘。水塘的水从先农坛北墙外明沟向东流,在天坛北墙外汇入金鱼池,再由金鱼池向东流,在天坛东北角折向南,注入南护城河,龙须沟就是这条排水沟。下洼子的西南方尚有大、小川淀,所以说天桥地区当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 那么,天桥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正阳门外是条通天大道,为通行方便,在大道与排水沟交叉处修建了一座石桥。有皇上的时候,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及孟夏,皇帝和大臣们要到天坛祭天、祈谷、祈雨,大队人马从此经过,因是天子祭天必经之桥,故名之日天桥。 天桥的准确位置,在今天的天坛路西口、天桥南大街北口、前门大街南口、永安路东口的四条交通要道的汇合处。天桥南大街即天桥大街,因在当年的石桥之南,所以叫天桥南大街。 据有关方面的资料记载,桥长约8米,宽约5米,石桥有三梁四栏,汉白玉雕成,东西两侧各5根栏柱,柱顶雕成莲花骨朵儿形,桥孔券洞上中心部位各雕有螭头(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以镇水。桥面用石板铺就,石板纵横相接处嵌有■形铁锭以连接石板,起加固作用。石桥两边各搭一木板平桥,中间的石桥只有皇帝可以走,其他人走木桥。中间的石桥平时用木栏封挡着,不许闲杂人等靠近。 据崔金生《“天桥”的桥》文中说:“因为石桥位于前门与永定门之间,是明、清两朝的皇帝去天坛祭天途经的御道。御道上的这座桥,供皇上使用,皇帝又称天子,因此人们称作天桥,也俗称龙鼻子,因称前门为龙头,桥两边的河沟为龙须沟。 据老人讲,当年站在桥北往南看,看不见永定门,在桥南望北,看不见前门,前门楼子九丈九,是当时最高的建筑,桥可以挡住人们的视线,可见石桥的高大雄伟。 据记载,远在元朝后期,桥附近就出现了饮食业和经营旧货的市场,明朝后期逐渐成为热闹的场所。清王朝和民国初年,每逢杀了犯人后,将人头挂在桥头的杆子上示众。据老人讲,被杀的犯人中,如有阔人,镶有金牙,晚间就有穷汉爬在杆上,用手伸进人口中,掰去金牙,以取黄金。” P10-11 序言 这是一套反映北京独特风貌的丛书,也可称之为“特色志书”。说它是志书,因为每一部书稿都真实地记载了一定地域范围的、自古及今、可圈可点、可查可考的人、事、地、物、情,是史实和现实的忠实写照,有给后人以认识前人、借鉴历史、传承文化的传世作用,有服务当代、辅政明事、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启示、样板、佐证的资政作用,还有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养的教化作用。凡是志书的优势和效用,它皆有之。但“志书”前面又加“特色”二字,则是因为这套丛书,除志书的共性外,又有独特个性。 首先,它在众多的北京志书中,最能反映北京的特点和亮点。人们在称赞北京历史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穷时,其头脑中最先联想的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十三陵、北京猿人遗址等已被国际认定的人类文化遗产,云居寺的石经、旧城的胡同、明清的园林、金元的遗址等展示辉煌历史的盛迹,王府井、大栅栏、琉璃厂、天桥、什刹海等“文味”、“京味”浓郁而又集中的特殊地域,王府、祭坛、会馆、庙会、“老字号”等文化内涵深厚独特、星罗棋布于京城东西南北中的“亮点”,都是北京“特色志书”的编修对象。如果一一成志,使其系列化、大众化,不仅使各自的“特点”在互相比较中更为突显,也使“亮点”在相互映照中更为亮丽,集聚效应,显而易见。 其次,称“特色志书”还因为,我国当代修志采取的是政府主持的体制,全国有一个大体的规划和大家都遵守的编修体例,各省、区、市则在政府统一主持下,作出篇目和工作的具体安排,并组织实施。北京市第一轮修志规划172部,第二轮修志篇目暂定百部左右。志书的编纂,都是组织有关各方,“众手成志”。而特色志书的编纂,绝大多数不在政府规划之列,而是在第一轮修志基础上,由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另行策划和组织的“专家修志”。 在写法上也有两个突破之处。一是更多地使用了图片。图片具有直观、美观的特点,有的图片本身就有历史文献价值。特色志书,特别是这套风物图志,则几乎页页见图。地图、实物图、风情图、照片、绘画、特制图等等,凡是有助于展现地域或景物的图片,尽可能选用,使文字和图片相互照应,既美观,又增强了说服力。二是在忠实承袭作为志书生命的写真求实的特点的同时,对修志另一特点“述而不论”则有所超越。叙述史实,不仅饱含激情,而且有所评点,有的甚至以学者的认真,作出了推论甚至结论。这在一般志书中是忌讳的。而特色志书,却常常透出作者的好恶。某个评点,也许是个人的一孔之见,但却给人以启发,大大增加了可读性。 北京作为举世公认的文明古都,其历史文化积淀深邃厚重,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又增添了新的风采。用志书、辞书、百科全书、资料汇编等方式,全面系统地整理、发掘、记录北京的历史和现实,是一项重大的、影响深远的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建设先进文化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是北京文化基础工程的组成部分。如果把北京这块宝地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创造称之为珠宝遍地、晶莹璀璨,繁星满城、彩光交辉,繁花似锦、美不胜收,那么这套丛书就是从珠宝中择取了几枚珍贵者,繁星中选出了几颗亮丽者,群花中采摘了几朵美艳者加以展示,以奉献于人们。这对于把北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对于实现“人文奥运”,办好第29届奥运会,都是很有意义的。 段柄仁 后记 自天桥出现以后,元、明、清各朝没有专门记载天桥的书籍,只是将天桥的事迹散见于《帝京景物略》、《天府广记》、《日下旧闻考》、《天咫偶闻》、《藤荫杂记》等各种北京的史地书籍中。民国年间,与白石老人有过密切交往的张次溪先生曾对北京天桥做过历史调查研究,积多年之资料,写成了《天桥志》一书,解放后的1951年由北京修绠堂书店出版,书名定为《人民首都的天桥》。张次溪先生几历寒暑,矢志精心搜集史料,勤奋写作,他谙熟天桥情况,史料翔实可靠,确实为后人研究天桥留下了宝贵的参阅资料。 1990年成善卿先生撰写的《天桥史话》一书出版发行。成善卿先生是研究北京史地民俗的文学前辈,世居北京,热爱北京天桥文化。这本书乃是以他的心血写成的,书之内容丰富,材料翔实可靠,基本上反映出几百年来天桥的历史状况,洋洋数十万字,可谓鸿篇巨著,是迄今为止仅有的一部专门写天桥的书。成善卿先生研究广泛,涉猎范围宽,加之勤于笔耕,其文章散见于报刊、杂志和各种文史资料中。 我们中国有“盛世修志”的优良传统,将一城一地的历史沿革等状况修成志书,留与后人得以文化传承。古人云:“志也者述古昔昭来兹也。”“志者,记也。所以昭法戒于来兹,史之属也。”因此“志”就是文字记述、记载。这“记述”就是要我们忠实于历史,老老实实地记,原原本本地记,来不得半点儿虚假,也不能润色与夸张,记就是记,不偏不倚,不忌人之所讳,不加评论,不加观点,这是修史修志的原则。 《天桥图志》所遵循的正是这一原则。《天桥图志》一书在前人研究搜集有关数百年来天桥的人文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我撰写时力求做到广征博采众家之长,注重吸取前人的科研成果,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图是为配合文字而设置的,图包括照片、地图或插图,文中能用照片的尽量用照片(当然是老照片),建筑文物古迹还有的就用新拍摄的。对于解放以后天桥地区的交通、人文景观、街道等发展变化,要力求反映最新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中深化体制改革中的成就是不可少的,所以我将北京中轴线工程的永定门复建工程、天坛和先农坛的坛墙“亮”出工程,天桥大街的改造、天桥市民广场的建设等最新的情况写入书中,也算是把握住前沿了。 我在《天桥图志》中立了个“作家、画家笔下的天桥”这个栏目,意图给这些为宣传天桥青史留名的人立个传,介绍一下他们的作品,使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作品,知道天桥,这也是不埋没他们对天桥所做出的贡献吧。我认为天桥不应该忘记他们,历史会给他们应有的位置。 修写志书,有如体育运动中的接力赛中的传递接力棒,一棒一棒传下来,相信我们的后人会写出更好的新的天桥志书来。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在撰写《天桥图志》一书中,才有了切身的体会。 我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参加工作后:就有了业余研究北京史地民俗的爱好,为了手头方便,陆陆续续买了不少必备的工具书。先是买的《帝京景物略》、《日下旧闻考》,以后又买了《天府广记》、《春明梦余录》等书,当然全是解放以后重新出版印刷的,原版本书不是我这刚参加工作的挣几十元工资的中学教师敢奢望的,就是有我也买不起。我记得年代最早的也就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重新出版的《长安客话》,我买时才几角钱一本。后来买了较大部头的《明史》、《清史稿》、《史记》、《翁同龢日记》、《郑孝胥日记》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撰写《历代名人咏卢沟桥诗词选注》时,手头缺工具书,看到中国书店有一套清雍正年间编纂的《骈字类编》,精装本,14册,此时书价已贵了好多,为了需要,我还是咬牙买下了。后来我又陆续凑齐了北京十八个区县的地名志,这套书若是花钱买是需要一大笔钱的.还是北京市地名办公室的文友看我爱书心切,送了我一部分,有几本是各区县地名办公室的文友送给我的,所以这套书我没花一分钱。多年来,我还利用到外地出差的机会,搞到了一部分外省市出版的地方志、地名志、市志、县志、文史资料。积米成箩,积水成河。到目前为止,我搜集的书籍,已摆满了大小四个书橱,尚有一部分堆在一旁无处码放。我看到小小的书斋中四处都是书,自以为汗牛充栋了。 写作中我才发现:我没有关于老北京照片的书籍。现买已经来不及了,就是买也不见得有。 这时候,我的文友们帮了我的忙,解了燃眉之急。 家住丰台的王宝升同志得知我在写《天桥图志》,他听说他认识的一位同志有关于赛金花的资料和照片,就立即找到那位同志,要到了资料和照片,复印了一份,赶忙送到了我的家中。刘建斌同志是《中国交通报》的记者,和我是同行,也都是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的会员,他借给我一本《北京老天桥》的画册作为写作的参考,当画册到我手中时,我的心里热乎乎的。还有国家图书馆退休的王铭珍同志,是一位研究热爱北京史地民俗的老前辈,他借给我的北京老照片画册我装了满满两大书包。我手头没有《天桥演义》一书,买又买不到。作家崔金生同志将他保存的一本慨然借给了我。崔金生同志从小在天桥地区长大,写了许多有关天桥的文章和以天桥为题材的小说,他还向我讲了一些我不掌握的有关天桥的遗文轶事,要知道当时他正在生病呀!在《天桥图志》一书制作封面时,《北京铁道报》报社的周系皋主任得知我写此书后,将他珍藏的一本王大观同志的关于老北京的画册借与我参考。王大观同志是专门画老北京民俗风情的画家,一生致力于绘画创作,和周系皋是老朋友。王大观所绘的画册专有一部分是关于老北京天桥的民俗风情的长卷,是大观同志倾一生心血的经典力作,我看后深受感动,专门为老天桥做出贡献的王大观同志写了一篇小传放在书中。遗憾的是大观同志在他的画册出版后的第二年即辞世了。 因此,可以这样说,我写的这部《天桥图志》一书是在众多的文友们的帮助下完成的。 我将撰写书时参阅的北京古今史地书籍专列出一个“参考书目”栏,附于书后,以便读者印证查阅。 最后,我还要向北京史志办公室的罗保平同志、谭列飞同志和尹树国同志表示谢意,他们在工作中对《天桥图志》的出版多次予以关注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刘仲孝 2004年8月18日写于芸香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