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记述了上至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史事。
从本书的版本研究上而言,《资治通鉴》历来注家众多,最有名的是宋末元初胡三省的点注本,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本齐名。本书编者在参考胡注本及其他多家注本基础上,杂采众说,择善而定,使本书具有一定的版本收藏价值。
本书特别组织了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会等古籍整理专家和教授,在版本和校勘等方面给予本书编委会专业指导和支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资治通鉴精华(上中下全新校勘精注今译版)(精)/中华藏书百部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宋)司马光 |
出版社 | 中国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记述了上至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史事。 从本书的版本研究上而言,《资治通鉴》历来注家众多,最有名的是宋末元初胡三省的点注本,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本齐名。本书编者在参考胡注本及其他多家注本基础上,杂采众说,择善而定,使本书具有一定的版本收藏价值。 本书特别组织了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会等古籍整理专家和教授,在版本和校勘等方面给予本书编委会专业指导和支持。 内容推荐 《资治通鉴》是一部继《左传》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编年体通史,也是中国古代为官理政、治世省身的必修教材,一度被称为标准的“帝王教科书”。书中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止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共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分为二百九十四卷,共计一二百多万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所重视。 目录 周纪 威烈王 秦纪 秦始皇帝上 秦始皇帝下 汉纪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 太祖高皇帝下 太宗孝文皇帝上 太宗孝文皇帝中 太宗孝文皇帝下 孝景皇帝上 孝景皇帝下 孝平皇帝上 孝平皇帝下 魏纪 世祖文皇帝上 世祖文皇帝下 晋纪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 世祖武皇帝中 世祖武皇帝下 孝惠皇帝上之上 孝惠皇帝上之下 孝惠皇帝下 孝怀皇帝上 孝怀皇帝中 孝怀皇帝下 宋纪 高祖武皇帝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 世祖孝武皇帝上 世祖孝武皇帝下 齐纪 太祖高皇帝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 世祖武皇帝中 世祖武皇帝下 梁纪 高祖武皇帝一 高祖武皇帝六 高祖武皇帝八 高祖武皇帝十 高祖武皇帝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八 太宗简文皇帝上 太宗简文皇帝下 陈纪 高祖武皇帝 世祖文皇帝上 世祖文皇帝下 长城公上 长城公下 隋纪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 高祖文皇帝中 高祖文皇帝下 唐纪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上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中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下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上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中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下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上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下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上之上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上之中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上之下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上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中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下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下之上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下之下 则天顺圣皇后上之上 则天顺圣皇后上之下 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上 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下 则天顺圣皇后下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上之上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上之中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上之下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中之上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中之中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中之下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下之上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下之下 昭宣光烈孝皇帝 后梁纪 均王上 均王中 均王下 后唐纪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上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中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下 后晋纪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上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下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中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下 齐王上 齐王中 齐王下 后汉纪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上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中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下 后周纪 太祖圣神恭肃文孝皇帝上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皇帝中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下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上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中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下 试读章节 八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1)袭雍;雍王章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畴,(2)又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于废丘,而遣诸将略地。塞王欣、翟王翳皆降,以其地为渭南、河上、上郡。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以迎太公、吕后。项王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 王陵者,沛人也,先聚党数千人,居南阳,至是始以兵属汉。项王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3)欲以招陵。陵母私送使者,泣曰:“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终得天下,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 项王以故吴令郑昌为韩王,以距汉。 张良遗项王书曰:“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又以齐、梁反书遗项王曰:“齐欲与赵并灭楚。”项王以此故无西意,而北击齐。 燕王广不肯之辽东,臧荼击杀之,并其地。 是岁,以内史沛周苛为御史大夫。 项王使趣义帝行,其群臣、左右稍稍叛之。 二年冬,十月,项王密使九江、衡山、临江王击义帝,杀之江中。 陈余悉三县兵,与齐兵共袭常山。常山王张耳败,走汉,谒汉王于废丘,汉王厚遇之。陈余迎赵王于代,复为赵王。赵王德陈余,立以为代王。陈余为赵王弱,国初定,不之国,留傅赵王;而使夏说以相国守代。 张良自韩间行归汉,汉王以为成信侯。良多病,未尝特将,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王如陕,镇抚关外父老。 河南王申阳降,置河南郡。 汉王以韩襄王孙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信急击韩王昌于阳城,昌降。十一月,立信为韩王,常将韩兵从汉王。 汉王还都栎阳。 诸将拔陇西。 春,正月,项王北至城阳。齐王荣将兵会战,败,走平原,平原民杀之。项王复立田假为齐王。遂北至北海,烧夷城郭、室屋,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所过多所残灭。齐民相聚叛之。 汉将拔北地,虏雍王弟平。 三月,汉王自临晋渡河。魏王豹降,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印,置河内郡。 初,阳武人陈平,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及诸侯叛秦,平事魏王咎于临济,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平亡去。后事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楚,项羽使平击降之。还,拜为都尉,赐金二十镒。 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杖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欢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汉王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王曰:“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则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发使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4)大逆无道!寡人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使者至赵,陈余曰:“汉杀张耳,乃从。”于是汉王求人类张耳者斩之,持其头遗陈余;余乃遣兵助汉。 田荣弟横收散卒,得数万人,起城阳,夏,四月,立荣子广为齐王,以拒楚。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虽闻汉东,既击齐,欲遂破之而后击汉,汉王以故得率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伐楚。到外黄,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汉王曰:“彭将军收魏地得十余城,欲急立魏后。今西魏王豹,真魏后。”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汉王遂入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 项王闻之,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入南,从鲁出胡陵至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毂、泗水,死者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璧东睢水上;(5)汉军却,为楚所挤,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会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楚亦使人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 汉王道逢孝惠、鲁元公主,载以行。楚骑追之,汉王急,推堕二子车下。滕公为太仆,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今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故徐行。汉王怒,欲斩之者十余;滕公卒保护,脱二子。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不相遇,反遇楚军。楚军与归,项王常置军中为质。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诸侯皆背汉,复与楚。塞王欣、翟王翳亡降楚。 田横进攻田假,假走楚,楚杀之。横遂复定三齐之地。 汉王问群臣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张良曰:“九江王布,楚枭将,(6)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初,项王击齐,征兵九江,九江王布称病不在,遣将将军数千人行。汉之破楚彭城。布又称病不佐楚。楚王由此怨布,娄使使者诮让,召布。布愈恐,不敢往。项王方北忧齐、赵,西患汉,所与者独九江王;又多布材,欲亲用之,以故未之击。 汉王自下邑徙军砀,遂至虞,谓左右曰:“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谒者随何进曰:“不审陛下所谓。”汉王曰:“孰能为我使九江,令之发兵倍楚?留项王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随何曰:“臣请使之!”汉王使与二十人俱。 五月,汉王至荥阳,诸败军皆会,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荥阳,汉军复大振。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北,与汉战荥阳南京、索间。 楚骑来众,汉王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奉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汉王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 【注释】(1)故道: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关东南。(2)好畸:好畸县,在今陕西省乾县东五里好畸村。(3)东乡:即“东向”,古代以东向之位为尊。(4)放杀:迁徙而杀之。(5)灵璧:即今安徽省灵璧县。睢水:自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分古鸿沟东流,经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复经安徽濉溪、宿县、灵璧诸县及江苏睢宁县,至宿迁县南注入古泗水,久湮。(6)枭将:勇猛的将领。P31-33 序言 被称为标准的“帝王教科书”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继《左传》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编年体通史,也是中国古代为官理政、治世省身的必修教材。 作者成书背景 《资治通鉴》为北宋司马光主编。司马光(公元1019~公元1086年),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少聪颖,博学多才,宝元年间举进士,历任大理评事等职,后任并州通判。嘉祐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时官至龙图阁大学士。神宗时升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熙宁时,反对王安石变法,为守旧派首领。哲宗时任相位,主持国政,尽罢新法。司马光看到历代史书繁琐庞杂,皇帝不能遍览,曾仿《春秋左传》体裁,以年为纲,将战国至秦二世的历史编成八卷,定名《通志》,进呈英宗。这就是《资治通鉴》的前身。英宗治平三年,奉命自选官属,置局编纂,神宗元丰七年完成此书,共历时十九年。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御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原著内容价值 《资治通鉴》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记述了上至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在史学方面造诣极深,对编纂工作也极为严谨负责,从发起凡例到拟定提纲都亲自动手,再加上协助他修书的刘恕、范祖禹等都是当时有名的史学家,书稿编成后,又反复校订,数次删增,最后才成书。《资治通鉴》是经众多史学专家多年呕心沥血而成,故《资治通鉴》一书体例严整,网罗宏富,取材精审,结构完整,考证详密,文字流畅,博约得宜,是中国古代内容博大精深的史学名著。它囊括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对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历史状况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对现今执政实务和经济实践等各行各业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四库全书总目》称之为:“前古未有”之书,梁启超誉之为“天地一大文”,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曾阅读圈点《资治通鉴》达十七遍之多。司马光之后,后世史家甚至形成了专门的“通鉴学”,而《资治通鉴》也一直被后人推崇至今。 本书编辑特点 (一)版本精良,择善而定。 从本书的版本研究上而言,《资治通鉴》历来注家众多,最有名的是宋末元初胡三省的点注本,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本齐名。本书编者在参考胡注本及其他多家注本基础上,杂采众说,择善而定,使本书具有一定的版本收藏价值。 (二)专家指导,全新校勘。 本书特别组织了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会等古籍整理专家和教授,在版本和校勘等方面给予本书编委会专业指导和支持。 (三)简体横排,精注今译。 本书为简体横排精注今译本,尤其符合现代阅读习惯,满足广大读者的不同需求。本书编者在《资治通鉴》古为今用方面,做出了自己应有的努力。 由于典籍整理工程浩大,编者能力所限,书中难免有个别错误遗漏,此次编辑的全新校勘精注今译本倘有不当,尚祈当世专家学者或正误之,观书君子或鉴谅之。 《中华藏书百部》编委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