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所谓的“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而言,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表现在外的征象。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人体内在的、主观的想法。形神统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相统一。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只有形神统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率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去正常的平衡状态,身体内气血的运行不通畅,抗病能力下降,存在于体内可以抗击病邪的保护机能也逐渐不足,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
在此可借用乾隆皇帝的养生秘诀来概括,一共十六个字,叫“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
吐纳肺腑:就是每天黎明即起,到空气清新的地方,像公园、广场等地方,吸入新鲜空气,呼出体内混浊气体,促进体内气体的交换,促进身心的健康。
活动筋骨:就是注重身体锻炼,增强抗病能力,这里要强调的不仅是常年坚持运动,还要说明的是尽量到户外活动。很多人喜爱到健身房做运动,认为这样是时尚,其实,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氧气含量有限,空气的清新度也有限,长期进行这样的有氧运动并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还可能出现头晕、气闷等不适症状。而户外的条件对于强身防病更加有力,也更符合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
十常四勿:身体的十个部位应经常活动,即: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睛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虽然只有简单的三十个字,但其中所包含的养生道理却发人深思。“四勿”第一个是“食勿言”,吃饭的时候别说话,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吃饭时说话容易将食物吸入气道内,引起咳嗽,特别是老年人容易呛着出意外。第二个是“卧勿语”,睡觉的时候别说话。说话时需要思考,睡觉时说话,容易刺激大脑的神经中枢,导致思维活跃,过于兴奋了以后会睡不着,影响睡眠质量。第三个是“饮勿醉”,酒要适度,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戒烟限酒。适度的饮酒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健康,但大量的饮酒则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并且,醉酒也会出现很多难以控制的危险,所以,饮酒一定要依个人能力有所限制。第四个是“色勿迷”,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喜欢美好的事物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一定要有度,只是欣赏的程度最好,若如商汤,因迷恋美色而亡国,就是过分的了。
适时进补:适时进补,就是说吃补品要谨慎和适当。当然也并不是说完全不吃保健品、不吃药,但要知道怎么吃,这就叫适时进补。经常有人将保健品当饭吃,每天不落,导致食欲下降,营养不良,这就是颠倒主次了。以正餐、饭菜为主,在保证机体基本需要的情况下,每日适量服用保健品,这才是符合人体健康的进补之道,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六个字,说着容易做着难,若能持之以恒,形神统一便离我们不远了。P13-1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预期寿命的质量也越来越长。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也有了质的改变,已经不再单纯地追求寿命长久,而开始追求在保证生活质量的情况下,既延年益寿又身体康健。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失眠、焦虑、抑郁等等就不可避免地成了社会的流行病,这也使得人们愈加重视养生保健问题。而养生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是把延缓衰老、保健作为基本目的,把自我调养作为主要手段的一种综合保健措施。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而中医养生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理念和方法。这些养生理念和方法若能得到有效的普及和利用,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前人们养生保健的需求,缓解人们的身心健康压力,降低亚健康和多种疾病的发病率。
另外,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可见,中医养生方法和理念均源于生活实践,并因其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而深受百姓的喜欢。我从事医学研究工作已三十多年,从事老年医学与养生的研究也已二十余年,深深地感到健康对人的重要性,更感慨于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博大精深。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明确地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也就是说,患了病再去治疗,就像感觉到口渴了才想起去挖井,战争已经打起来了才想到去铸造武器,岂不是太晚了吗?
而本书将从实际出发,来和大家一起从五脏、四肢、经络、饮食、起居等方面探讨人体养生和生活养生,以轻松欢快、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述来,使读者在中医文化的陶醉中领悟中医养生的奥秘。这些理论和方法简单易学,切合实用,对家庭养生和个人保健具有较高的价值。养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我非常同意介绍推广切合个人使用、简单易行、容易坚持的单、验养生法,这对提高全体国民的养生保健意识和养生保健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0年5月12日
中医养生主张“和”、所谓“和”就是协调、和谐、平衡、融洽之意。“和”在天地万物运化之中,人体也需要诸多方面的“和”而健康延年。
现代医学把疾病分为生理、心理和身心三类。患者中身心疾病多达80%。专家指出,身心没有高度的和谐统一,人们就得不到真正的健康。
即气血和、阴阳和、五行和。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只有五脏六腑和者才会精神振奋、健康长寿。
要做到平衡膳食,摄取与消耗平衡。所谓营养平衡,是指既全面摄取人体所需各种营养素,又保持各种营养要素所占的比例。所谓酸碱平衡,即科学合理地摄入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
与他人和睦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身心处于轻松自如之状态,利于人体内分泌有益激素,进而使神经系统的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并使机体抵抗力增强。
古人所言“人与天相应”、“人与天地之气生”,讲的就是人类应积极适应自然而不是对抗自然。自然环境状况直接影响人的健康, “适者生存”在现代社会体现得更加明显。与自然之和,就必须保护自然,善待自然就是善待生命。
本书将从实际出发,来和大家一起从五脏、四肢、经络、饮食、起居等方面探讨人体养生和生活养生,以轻松欢快、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述来,使读者在中医文化的陶醉中领悟中医养生的奥秘。这些理论和方法简单易学,切合实用,对家庭养生和个人保健具有较高的价值。养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我非常同意介绍推广切合个人使用、简单易行、容易坚持的单、验养生法,这对提高全体国民的养生保健意识和养生保健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