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霍金是自爱因斯坦以来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他在黑洞、大爆炸与量子宇宙学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奠定了他在当代物理学界的崇高地位。他虽罹患肌萎缩性(脊椎)侧索硬化症多年,却仍然奇迹般地活着。由于《时间简史》一书的惊人成功,使他的名声与容貌更广为世人所知。
杨建邺著的《霍金传奇(病魔成就的人生)》是最完整详实的一本霍金传记,此书将霍金一生的事迹与深入浅出的理论交织描述,作者从霍金的童年时代才华乍现的早期,一直追踪到他成年后逐渐绽放令人赞叹的智慧之花。作者以亲切易读的口吻,按时间顺序记述了霍金在宇宙起源和宇宙早期历史研究方面所做的主要贡献。
一个高度残疾的病人,23岁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32岁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37岁成为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成为与爱因斯坦、牛顿比肩的科学巨人,他就是霍金。杨建邺著的《霍金传奇(病魔成就的人生)》对霍金做最翔实的解读。
弗兰克夫妇对物质生活不赶时髦,更不会刻意追求,因为这种追求在他们看来会妨碍他们对知识、理性的热爱和追求。他们宁可将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孩子们的学费上,让孩子们进最好的学校。
他们喜欢看书,甚至在吃饭时每人都边吃边看,这一点让所有的邻居都感到十分惊讶,其他家庭是绝不允许在餐桌上看书或干其他什么事情。看书之后,他们喜欢谈论书上精彩的思想和哲理。这种谈话哲理性太强,在邻居听来觉得很古怪,完全不合群。他们家里的人相互间谈话时,说话快而简练,不哕哕唆唆地多作解释,在外人听来,他们说话似乎有些含糊不清,口齿不够伶俐,尤其是霍金父子。后来,霍金的同学将这种不同一般的话语,取了一个特殊的名称为“霍金语”,还常常模仿这种“霍金语”作为笑料。
有一次,弗兰克夫妇干了一件异乎寻常的事:他们花50英镑买来一辆旧出租车作为家用轿车,而那时除了非常富裕的家庭,大多数英国人都没有私家轿车。当邻居用惊诧的目光瞧着他们开着破旧的汽车进进出出的时候,他们却毫不在意,自得其乐。过了好多年,他们才买了一辆全新的绿色福特车。50年代后期,他们全家人常常开着这辆车去印度旅行,这在当时也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
伊莎贝尔对斯蒂芬的成长以及政治上的一些观念,有比较大的影响。伊莎贝尔生长的时代,知识分子多与社会主义思想亲近,很多人加入了共产党。20世纪30年代,伊莎贝尔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到了50年代,随着苏联共产党无情的大清洗和种种弊端的暴露,知识分子开始转向了工党。她曾鼓励斯蒂芬和她一起参加游行和政治集会。母亲的影响使他对政治的兴趣从来没有衰减过,并且一直同情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一位记者曾经问霍金:“您的一位家庭老友说过,在你童年时,你的家庭是‘高度智慧,非常聪明而且非常怪异的’,你认为这个说法合适吗?”
霍金回答:“对我的家庭是否智慧我不便评论,但是我们自己肯定不认为是怪异的。然而我想,要是按照圣奥尔本斯的标准也许显得如此。我们在那里住时,那里是个相当严肃的地方。”
有了对霍金家庭的基本了解,我们对于他今后的一切,包括成功与失误,欢欣与悲伤,成就与辉煌……就比较容易了解了。在这种环境下,斯蒂芬成长为一个性格坚强,热衷于追求知识、理性和公正的人,总是力争成为优秀的知识精英和关注社会弊端的公众知识分子。对于世俗的评价和没有价值的评论,根本不会影响他既定的追求目标。使命感也是在这个家庭培育起来的。
2000年《纽约时报》出版的《50位科学家——这些聪明的人在做什么以及在想什么》一书中,霍金被列入其中。文中这样描述霍金:
……从坐在轮椅上瘫软无语的身体中,斯蒂芬·霍金的思想通过把大拇指和另一手指按在他怀里的一个小控制盒上而神飞天外。一次打一个字或一个字母,慢慢地,句子出现在装在轮椅上的小型电脑屏幕的下半部。他正在对一些世界最杰出的科学家——当然包括他自己——穷追不舍的问题作出回答,以找出一种“万有理论”来解释所有的时空现象,特别是在大爆炸中宇宙形成的第一瞬间。这个理论将把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柱石——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统一起来。相对论是恒星和行星的宏观世界的引力理论;量子理论描述基本物质奇特的微观性质。为了理解早期的宇宙,当时万物都是不可思议的小、不可思议的密,需要一个组合的量子引力理论,人们长期梦寐以求的万有理论。……
霍金很久以前就被限制在轮椅上,体重还不到40公斤;不仅不能站立、活动,连讲话都要靠特制的计算机语言系统——那是一种带有金属腔调、带有美国口音的语言。这样一个活动空间不到一平方米的人,可是他思索的对象却是浩瀚无垠的宇宙——它的起源、结构和本质。如果霍金没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不去追问宇宙的根本问题,他能够活下去吗?正是他的坚强意志、执著的追求和崇高的人生使命感,才使他的生命大放华彩,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P007-009
序言让普通公众能够理解的科学家传奇
刘兵
其实,就一般情形来说,普通公众对于科学家通常是敬而远之,很少有特殊关注的。这主要是因为科学理论的抽象难懂及与日常生活的远离,在公众眼中,科学家的生活与工作似乎总是会被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当然,也有例外。因为现代科学和技术毕竟已经极大地影响到了社会生活和文化,越来越普及的基础教育中总有科学的一部分,甚至哪怕是道听途说,人们也会知晓几位科学家的名字。在这种意义上,那些著名的科学家,就颇有些像演艺明星一般,即使对其人不甚了解,名字总还是如雷贯耳的。
在科学史的研究中,人们通常也会依科学家的贡献而将其学术地位分层,这种分层,在某种程度上与科学家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又有一定的相关性。那些顶级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等,甚至成为科学的某种象征。在众多科学家传记中,这些顶级科学家传记的数量也总是最多的。甚至曾有一位资深的出版人告诉我,他的经验中,在书的标题里有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字样,对于图书的销量都会有所增加。可见,公众对于顶级、最著名的科学家的某种追捧,也是现在存在的一种现象。
不过,何为顶级的科学家,通常人们会按照学术标准来判断,尽管这种判断有时也会有一些争议。然而,对于最著名的科学家,则可按照其社会影响、社会知名度来衡量。而这两者间的关系,有时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霍金,就是一位可以作为这样的话题来分析的典型人物。用“传奇”来称其传记,也是恰如其分的。
作为一位物理学家、宇宙学家,霍金在专业领域中确实有突出的贡献。但这种贡献与像爱因斯坦那样的顶级科学相比究竟如何?这虽然是可以讨论的问题,但在学术上,通常人们毕竟不会像评价爱因斯坦的工作那样,将霍金与之放在完全同等的地位上。但是,近些年来,霍金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却似乎并不亚于爱因斯坦,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成功的普及性著作《时间简史》等的畅销有很大关系,也与其身患严重的疾病却仍成功地坚持科学工作的传奇有关。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出现在的社会对于科学家的关注,既与科学家本人涉身于大众传播有关,亦与大众传媒对科学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有关,而不仅仅只是由科学家的学术成就单一地决定了科学家的知名度。
过去,传统的看法是,科学家的科学工作或者学术著作才是决定科学家名望的唯一基础。但现实社会已经有了不小的改变。像过去有人曾嘲笑公众对于作品的作者的关注,就像吃了鸡蛋还要关心下蛋的鸡一样。但现实是,公众恰恰因为鸡蛋好吃而要关注下出了好吃的蛋的鸡。不管这种关注是否理性,但至少就科学而言,却是让公众能够接近科学和科学家的良好机会。 具体再回到霍金的例子,其实他除了人生的传奇之外,他的科学工作正好是属于很前沿、很艰深,是通常最让公众避犹不及的那种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就是在他的普及性著作中对自己的工作的介绍,其实也还是很不普及,不那么好懂的。不过,在杨建邺先生的这本可谓是典型的“标准传记”式样的霍金传中,作者很好地处理了严谨与通俗的关系,以很有可读性、很通俗的方式介绍了霍金的科学贡献,并很好地处理了通常科学家传记中最难处理的科学家的生活和工作的关系问题。因而,阅读这样一本传记,可以让读者以相对最轻松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对霍金这位科学家的传奇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和把握。
在这里,可以回忆起我本人曾与霍金有所相关的两件事。一件,是有关这本传记中提到的霍金1985年首次来中国访问的故事。其实,从合肥来到北京后,霍金也并非没有大型的学术活动。记得当时我刚刚研究生毕业,听到相关信息后,曾到北京师范大学去聆听了霍金的一次规模也算是很大的学术报告。当时,霍金自己还能艰难地讲话(还没有用上后来依赖的语音合成器),但只有助手能够听得懂,所以当时的报告是先由霍金一句一句地讲,再由其助手一句一句地用标准英文再说一遍,然后才由译者译成中文。当时霍金瘫坐在轮椅上做报告这种在学术界罕见的场景,极大地震撼了我。报告结束后,我找机会站在霍金旁边,让同学帮助照了一张我与霍金的合影。现在,那张图像并不理想的黑白合影照片,仍为我所珍藏。还有,在做这些事时,我亲眼看到,在霍金(当然是由他的助手帮着)所拿的公文箱中,只有一本书,就是那本爱因斯坦经典的科学传记《上帝是微妙的》。
当时,在很大程度上让霍金成为公众人物的那本《时间简史》,还没有写出。
另一件事是,后来,霍金出版了全球畅销的普及名著《时间简史》,在这本书的巨大成功之后,又再接再厉地出版了《果壳中的宇宙》,再后来的《大设计》等一系列名牌畅销书。中国大陆也翻译出版了这些著作,并以湖南科技出版社的译本最为流行。湖南科技出版社曾找我座谈,让我帮助他们构思一个广告语。最后,我想出了“阅读霍金,懂与不懂都是收获”这句广告语,一度曾成为当年的年度流行广告语,而且,也一直被湖南科技出版社作为霍金著作中译本的广告语用到今天。
讲这后一件事,又再次涉及霍金的科学工作,以及他的科学普及著作对于公众阅读的难易问题。霍金的《时间简史》一书一度曾成为文化流行时尚读物,许多人会觉得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让自己显得很不时尚,很没文化。但实际上,真正能够读懂其基本内容的人并不很多,许多人也坦率地承认这一点。为什么一本很难读懂的书会成为畅销流行的时尚读物,这自然是需要专家去研究解释的问题。但我设计那句广告语时,却是实在地考虑到了这一现实的背景。后来,关于这句广告语也有一些讨论,诸如何为懂,何为收获,如此等等,在此就不多说了。
但我在这里讲这个故事,想说的是:无论如何,懂总是比不懂要好,懂得多总是比懂得少要好。对于霍金这个难懂的传奇人物,杨建邺先生所写的这本传记,恰恰提供了一种相对易懂而又不失趣味的捷径。我相信读者在阅读过后,自会有意无意地检讨各自的“收获”并做评价。
希望他们会满意。
2014年2月20日
于北京清华大学荷清苑
2005年写的《霍金传》(2006年1月由长春出版社出版),至今已有近8年多的时间。在这8年多的时间里,在霍金身上又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因此一直想修改和增订后再出一本《霍金传奇》。
2013年4月28日,潘涛先生在武汉大学出席一个世界史会议,他利用空闲时间到我家来谈一些彼此都感兴趣的问题。我认识他是因为他还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时曾经主持出版“哲人石丛书”,我非常喜爱这套丛书,几乎每一本我都买下,加起来恐怕有上百本了吧?我也曾经为这套丛书翻译过几本书。
后来他转到上海辞书出版社,又开发了“辞海译丛”,我很高兴看到潘涛先生没有放弃他一直坚持的引介国外优秀科学哲学、科学文化类的书籍。应该说,他在这方面的努力,对国内科学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给予希望在这方面做研究的人,例如我,极重要的帮助。我一直非常感谢“哲人石丛书”的出版。
这是他第二次到我家来,上一次也是在武汉大学利用开会之际,不过开的是科学哲学会议。
在闲聊中,我得知他又转到北京金城出版社。在谈到修改和增订我写的《霍金传》一书的想法时,他立即答应说:“这本书我们出版社要下了!”
有了他的约定,我立即开始修改和增加新的内容。增加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2006年以后霍金经历的一些事情,二是第一版中忽略了的一些内容。这样,这本《霍金传奇》一直写到霍金于2013年3月获得“特殊物理学基础奖”为止。
在这本书出版之际,要感谢潘涛先生的慨然许诺;也感谢编辑梁一红女士的努力和细致入微的工作!
杨建邺
于华中科技大学宁泊书斋
2013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