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听南怀瑾大师讲佛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陈璋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聆听国学大师的精言妙语,感悟温慰无比的人生智慧。

南怀瑾先生对佛学有独特的体悟,对人生之道更有深刻的体会。听南怀瑾大师讲佛学,会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开阔,让我们的精神更加饱满。在世俗之中摆脱一点俗气,在闲暇之际可享受一份逍遥。得意之时可让我们淡然,失意之时可让我们泰然。它是一副清凉剂,如汩汩清泉,流进你我的心田;它也是一副镇静剂让我们在熙攘的世界中保持心灵的澄澈。

内容推荐

南怀瑾先生一生涉猎极广,对诸子百家、拳术剑道、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都有研究,并深得其精髓。南怀瑾先生被人们尊称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佛学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

南先生一生著作甚丰,已出版专著30余种,本书是从其佛学专著《中国佛教发展史》、《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药师经的济世观》,《楞伽大义今释》、《学佛者的基本信念》中撷取的对佛学经典的一些参悟,并结合古今中外的例证,指导人们正确地修身养性,让我们在、领悟佛学精粹的基础上,对人生智慧也会有更深的认识。

目录

第一章 开悟——南怀瑾大师的人生觉悟课

 1.自助而后佛助

 2.带着一颗佛心看世界

 3.修行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

 4.相信自己,求佛就是求己

 5.努力做好自己,静待机遇

 6.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7.放开怀抱去接受他人

 8.珍惜因由,就会获得善果

 9.定力来源于对自我内心的坚持

 10.懂得做人,才能够真正接近佛法

 11.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12.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13.没有经历难说真正懂得

 14.万般烦恼皆因心动

 15.跟随自己的内心

 16.用学问陶冶道德

 17.一颗诚恳的心胜过一切

 18.万缘放下,才能找到内心的本真

 19.去恶扬善,才会得到心灵的满足

 20.人生的真理,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21.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第二章 自在——南怀瑾大师的人生智慧课

 1.当下成就,一切解脱

 2.心中无我,就是超脱

 3.自尊者人恒尊之,自敬者人恒敬之

 4.做到平凡,才是真正了不起

 5.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人间自在人

 6.不要让自己活在谎言之中

 7.欺骗他人就是在欺骗自己

 8.平淡才是人生的真境

 9.人生一切都是浮云

 10.随缘不是得过且过,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11.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12.境由心生,莫让心随着环境流转

 13.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14.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15.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心却会骗你一辈子

第三章 包容——南怀瑾大师的人生修养课

 1.效法天地,做广大包容的人

 2.关爱世人,其实就是关爱我们自己

 3.听得三分唠叨,可做一等孝子

 4.对人对事少些苛求

 5.先问己过再问人

 6.忌恨别人,其实是在折磨你自己

 7.感化他人,从放弃仇怨开始

 8.外在的相貌不过是一副臭皮囊

 9.要大爱,先懂得私爱

 10.感谢指出你缺点的人

 11.不懂得自爱的人,没有能力去爱别人

 12.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就是慈悲

 13.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

 14.不要怨天尤人,痛苦是因为你没有看开

第四章 宽心——南怀瑾大师的人生幸福课

 1.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2.因怨生怒,别把怒火发泄在别人身上

 3.下山的路比上山的路更危险

 4.万事不萦于怀,心中不存一念

 5.活在别人掌声中的人,难以禁得起考验

 6.保持清醒,别被他人捧坏

 7.人生的最佳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8.做人做事要留点缺憾

 9.空掉一念就成佛

 1O.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11.想要心中宁静,先要放宽心态

 12.把自己的地位放低,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13.太过于自我欣赏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14.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15.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16.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兢

 17.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18.不要怕别人不了解你,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别人

第五章 舍得——南怀瑾大师的人生经营课

 1.安然而住,人生自然开阔

 2.有大智慧才有大慈悲

 3.凡事不要轻易许人,许人便要做到

 4.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5.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6.多尝试方能修成正果

 7.贪婪是一种毒药

 8.慈悲心能解百毒

 9.欲壑难填,无欲则刚

 10.少妨碍他人,就是最好的道德

 11.于细微处看人事,莫让沙尘迷了眼

 12.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13.把眼前路留宽一点,让后来的人走走

 14.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学会放下

 15.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第六章 通达——南怀瑾大师的人生哲学课

 1.人生路上学会难得糊涂

 2.不必事事“三思而后行”

 3.永远不要自我标榜

 4.身居高处是很危险的

 5.始终满怀着希望进取之心

 6.留好退路才会有出路

 7.说人是非者容易惹是非

 8.遇事思考太多反而放不开手脚

 9.求善因,结善果

 10.有一条成功的道路叫灵活变通

 11.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12.先忧自身,再忧天下

 13.默默无闻是一种幸福

 14.知识最高处就是“无知”

 15.三分迷醉,七分清醒

 16.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有当下

 17.懂得享受寂寞,才能了解人生

 18.修炼你的心灵境界

 19.勇于承担责任才能摆脱痛苦自责

 20.自以为是的人最难度

试读章节

1 自助而后佛助

英国有句谚语,叫做“上帝会帮助那些懂得自助的人”。其实佛家也早已存在类似的说法,南怀瑾先生就曾经说:“佛并不是权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说一个人学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己成佛,这才是学佛的真精神。如果说去拜拜祈祷一下,那是迷信的做法;想靠佛菩萨保佑自己,老实说,佛不大管你这个闲事,佛会告诉你保护自己的方法。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一样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人助。换句话说,你自助而后佛助。如果今天做了坏事,赶快到佛菩萨面前祷告,说声对不起。希望佛会就此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人们今天笃信佛法,是希望从佛的口中寻求自我解脱的方法,而不是庇护。就像蹒跚学步的孩子,你不可能指望永远在别人的搀扶下行走,只有自己努力学会行走的方法,你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

现实中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把好逸恶劳的恶习发挥到了极致,总想着天上能够掉馅饼,最好能直接落在他嘴里,连伸手的力气都不用花。这种人浑浑噩噩,没有自信,也不主动去追求想要的东西,仅仅希望依托他人的力量来谋求幸福。这种依赖心理,就是目前很多人信佛的原因——依赖佛祖来保佑生活。

事实上,那些不懂得自助的人,在生活中将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都视为佛祖的再现。他们所崇尚的,其实并非是佛法,而是利益。这显然违背了佛学的初衷。

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慈善家平时经常接济穷苦的人,因此名声也越来越大,经常有人慕名而来,向他寻求生活上的资助,慈善家总是一一满足。有一天,慈善家在家门前遇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向他乞讨。慈善家看他很可怜,就给了他一套崭新的衣裳和一笔钱,年轻人心满意足地走了。谁知道第二天,慈善家又在家门口遇到了那个年轻人。他依旧是衣衫褴褛,和一天前没什么两样。于是慈善家又给了他一笔钱和一套衣服。看着年轻人高兴地拿着东西走了,慈善家心里也很高兴,认为自己又做了件好事。然而到了第三天,他再次在家门口遇到这个年轻人时,年轻人依旧衣不蔽体。慈善家觉得很奇怪,就问他:“我前两天送你的衣服哪里去了?”小伙子笑着说:“我卖给别人了。”慈善家对此很不解:“为什么?难道我给你的钱不够用吗?”那个小伙子摇摇头说:“不是。因为我想,你今天再看到我穿破衣服,还会像前两天一样,送一套新的给我,不是吗?所以我就把它卖了。”

故事中小伙子的这种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司空见惯。很多人习惯于依赖他人的帮助而生活,甚至将他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他们完全忘记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有义务也有能力依靠自助获得更好的生活,但他们却被不劳而获的贪欲蒙蔽了眼睛。

这也是为什么佛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相,但不是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原因。当一个人完全习惯于别人的帮助和接济时,你又怎么指望他能够看透世隋,远离欲望,大彻大悟呢?

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对人很有慈悲心,也很乐意帮助穷苦的人。他看到边远地方的一些穷人生活困难,就下令每年从国库拨给这个地方的人们大量的救济银子,帮助当地人们渡过难关。这样过了几年之后,国王惊讶地发现,国家给当地所拨的救济款一年比一年多,但当地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变。国王决定亲自去当地看看。一看之后才发现,原来当地的人们已经习惯于国家每年给予他们救济,因此生活上反而比当初还要懒散,不但不工作了,而且还乱花钱,丝毫没有顾忌。国王没有料到救济贫苦竟然导致这样的结果,一怒之下决定中断对这个地方的救济。谁知道当地人知道国家不再救济他们之后也恼羞成怒,扬言要推翻国王的统治。国王对此无计可施,只好向宰相求救。宰相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按照当地的户籍数量,每一户给予一定的田地和耕牛,来取代钱款救济。国王照办,结果当地人得到了田地和耕牛之后,开始努力地耕作,很快生活就得到了改善,逐渐富裕起来。

可见要助人,也要让人学会自助。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一切笃信佛法,希望从佛学的理论中得到开示的人们,都应当相信一点:要助人,更要自助。他人的帮助只是指引,就像黑夜里的明灯,只能照亮你眼前的路途,指引前进的方向,而如何走下去,就需要你自己去摸索,需要你自己迈开步伐。

人生是你自己的,你无法单单依靠别人的力量来前行。如果你像陀螺一样抽一下就只动一回,你只能像第一个故事中所讲的那个年轻人一样,永远在生活的边缘挣扎。同时,如果你被贪图安逸的欲望所束缚,你也永远无法从佛学中得到更多的开示,自然也无法领会其真谛。

佛助自助者,只有坚定而努力地开拓自己的路,你才能够在佛学的光辉中获得顿悟。一切关于佛学的开悟,就从这一念开始。

佛学感悟

真正笃信佛法的人们,是希望从佛学中寻求到自我解脱的方法,而不是庇护。我们所能够寄望的,就是用佛法的智慧来洗涤心灵,以纯净空灵的心态去面对新的生活。忽略了这一点而向佛寻求物质利益,都是痴人贪念。

P3-5

序言

一提到佛学,有些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迷信或者崇拜。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作为古老文化的流传,佛学有着洞悉人心的深湛智慧,教导我们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透彻地面对一切,所以学习佛学,其实就是学习如何做人。南怀瑾先生如是说:“真正学佛法,并不是叫你崇拜偶像,并不是叫你迷信,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脱,是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佛教从来没有教人去崇拜。南怀瑾先生认为,佛学首先是一门学问,一门教人做人做事的学问,其次才是宗教学说。佛教的用意,在于教我们如何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自我的初心,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做对我们有益的事,让我们的人生闪耀出更多人性的光辉。

学习佛学,我们要学会放下。人世中有太多的东西让我们烦恼,有太多的东西占据了我们的生活。物欲和现实的诱惑,往往使得我们疲惫不堪。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不得不寻求一片能够让我们悠闲宁静的乐土,在那里我们可以放飞心灵,安静而睿智地看待这个世界,享受我们的生活。而这片乐土,佛学就可以赐予我们。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呢?慈悲为怀的佛说,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抛开自我,真正地融人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当我们真正洗尽铅华,放下所有的成就,以自在的心境去面对众生,用慈悲的眼光去看待一切,真诚地进行自我的修行,友善地关爱众生,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解脱。

对于佛和佛学,南怀瑾先生有着深刻而透彻的体会。在他看来,今天的人们都应当走进佛学,了解佛学,以正信的心态去领悟佛学。这样,我们就能够获得更多心灵上的开示,生活变得安静而祥和。

南怀瑾先生对佛教研究多年,解读了众多的佛学典籍,从中获得了身、心、灵上的极大领悟,并且写下了很多著作,向世人传播佛学,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佛学的光辉。他说,社会需要佛学,需要这样一种引人向上的力量,让我们能够更容易地看清自己,认清现实,从现实中求得心灵的解脱,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本书收录了南怀瑾先生参悟佛学的部分语录,为了方便读者的理解,我们对其进行生动的解读。让我们一同跟随国学大师的目光去重新审视大千世界,审视佛学的理论,审视我们身边的一切。我们希望南怀瑾先生的这些指导和教诲,能够带给读者一点小小的感悟,使大家能够以更淡然的心态,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人生,看待事业。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虽然已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不遗余力,但囿于自身水平的不足,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同仁批评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6: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