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美国华人史(1848-1949)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潮龙起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名为《美国华人史》,时间上限为加州发现黄金的1848年,这一年华人开始大批赴美,下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全书共分为九章,以时间为主线,按内容分篇章,力求内容全面,而重点突出,书中生动细致地叙述了1848—1949年间美国华人如何调处自己与主流社会的关系,以何种手段、技能和社会组织来在异国他乡立足谋生。

内容推荐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按内容分篇章,通过翔实资料,生动细致地叙述了1848—1949年间美国华人如何调处自己与主流社会的关系,以何种手段、技能和社会组织来在异国他乡立足谋生。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金山之旅:早期华人的赴美

一、中美早期的通商和往来

二、19世纪华人的“黄金梦”与出洋

三、金山旅程——他们为什么来

四、金山旅程——他们怎么来的

第二章 金山寻梦:出卖力气哪里需要到哪里去

一、中国人的运气——开矿淘金

二、修建铁路——一句话历史

三、从事农、林、牧、渔各业

四、特写:一位华侨园艺家的传奇故事

第三章 排华风暴:“中国佬滚出去!”

一、从加州到华盛顿——排华运动的高潮

二、“赶出去”——近代美国的排华暴行

三、华人的抗争——偷渡和“证件儿子”

第四章 女业男就:早期美国华人的职业生活

一、轻工业

二、服务业

三、中医药业

第五章 华风西渐:早期美国华人的社会生活

一、唐人街的兴起

二、华人社团

三、华风西渐

四、华文教育

第六章 黄赌毒斗:早期美国华人的“四害”

一、娼妓

二、鸦片

三、赌博

四、堂斗

第七章 民族大义:“华侨是革命之母”

一、创立民国的坚实后盾

二、力挺国民革命

三、支持中国抗战

四、航空救国运动

五、实业救国

第八章 侨乡悲欢:美国华人与侨乡的社会生活

一、“落叶归根”:早期美国华人的乡土观念

二、守生寡:金山伯女人的悲惨命运

三、侨汇与侨乡社会的畸形发展

四、民国侨乡匪祸与美国华侨护乡

第九章 融入主流:美国华人的本土情怀

一、洒血内战

二、建功二战

三、排华法的废除

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论著

英文论著

附录一:美国华人大事记

附录二:美国华人人口统计(1840--1950)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人最早到达北美洲的时间,可追溯到16世纪。1565年,西班牙人侵占菲律宾岛,开辟了菲律宾到墨西哥的航线。这样一来,满载中国以及其他远东地区货物的大帆船,便源源不断地从菲律宾向东驶往墨西哥,船上经常雇佣中国海员和技工,一些搭客也携带华人仆从。抵达墨西哥后,华人中有人留下来,在当地从事造船或其他行业。1571年到18世纪中叶,北美洲的东西两岸,开始有了华人的踪迹。在当时的加利福尼亚,常有华人被西班牙人雇用,从事造船及其他工作。

1783年,美国和英国签订《巴黎和约》,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终于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为了摆脱英国的经济封锁,走出战争创伤,美国迫不及待地开始寻求新的贸易途径。实际上,在美国成立之前,就有“贸易奇迹”的传说。当时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在北美很受欢迎,拥有或消费这些中国产品,成为当时北美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1773年,波士顿发生了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的事件。这些说明,当时中国生产的物产如茶叶、瓷器等,受到北美殖民地人民的青睐。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东北部的商人跃跃欲试,对贩卖中国丝绸、瓷器、茶叶、漆器、家具和其他各种商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急于打开通往中国的贸易之路。

最先前往广州的美国船只,是由波士顿商人装备的“哈里特号”,而最有名的是“中国皇后号”的广州之行。中国皇后号是一艘由战时私掠船改装而成的木制帆船,它的投资者既有政界显要,又有费城、纽约等地的巨商,如莫里斯等。整个投资,包括造船、装备和出航的开支,总共12万美元。船长为约翰·格林,货物管理员(又称大班)是29岁的山茂召。1784年2月,中国皇后号从纽约启航,渡过大西洋,绕过好望角,通过印渡洋,于当年8月到达广州黄埔港,成功地完成了首次从纽约到广州的航行,开启了中美间的直接贸易。中国皇后号所载的货物,有棉花、铜、胡椒、羽纱、皮货、人参。这些货物通过中国行商顺利地全部售出;同时,又通过行商办齐了回程的货物,这些货物有红茶、绿茶、棉布、瓷器、丝织品。美国商人在广州进行了三个月的商务活动后,于1784年12月启程回国,次年5月到达纽约港,往返历时15个月。中国皇后号此次航行,获利30700美元,引起轰动效应,在美国社会掀起了第一次“中国热”。

中国皇后号的首航成功,吸引了美国东海岸的商人来华经商,民间掀起了与中国贸易的热潮。综观早期的中美贸易,美国输华的主要商品以人参、毛皮、棉花等土特产为大宗,后来加入英美工业制造品(以棉毛织品为主);中国输美商品以茶叶、生丝、土布、瓷器为主。在早期的美国对华贸易中,美国商人通过加快船的速度,辗转贩运各国货物,发掘人参等本土产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促进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尽管美国是个后来者,但它却以较快的速度,跻身于广州口岸,并跃居西方国家前列,占据了西方国家对华贸易的第二把交椅。以来华船只为例,在1785—1833年的48年中,美国到达广州的船只就有1004艘,接近英国来华船只总数的44%,超过其他欧洲国家来华船只的4倍。从1791一1841年的50年中,美国对华贸易额增长了6倍。

早期的中美贸易,直接推动了两国民间频繁的交往。1785年,“巴拉斯女神号”来广州贸易后回航美国东岸的巴尔的摩港。船上35名海员中,有亚成、亚全、亚官三人。他们是现存文字记载中最早来到美国的华人。179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广州的代理——荷兰人范·布拉姆‘霍克奇斯特,到美国费城附近定居,他带来了五名中国仆人。1818—1825年间,有五个中国青年在康涅狄格“国外布道学校”就读,其中包括后来成为美国皈依新教的第一位华人廖阿细,以及后来成为林则徐翻译的阿林。而这些最早漂洋过海赴美的零星中国人,都还算不上是移民,只能算是暂时赴美的谋生者和留学生。  随后的数十年,个别中国人继续出现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境内,作短暂居留。他们以仆从、商人、马戏班成员、中文教师等身份到达美国东部。不过,根据美国官方的移民记录,从1820年到1848年间,来到美国的华人只有几十人。这些零星的赴美先驱,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只是在1848年在加利福尼亚的亚美利加河畔发现黄金的消息传到中国广东后,中国赴美的人数才激增起来。

1840年代末期,美墨战争结束,美国从墨西哥夺得大片土地,其中包括今天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内华达、犹他等州的全部地方,以及得克萨斯、科罗拉多、新墨西哥、怀俄明等州的部分地方。割地合约还未签字,美国人詹姆士·马歇尔就在加利福尼亚亚美利加河流域清理水轮锯木机水道时,意外地发现了黄金。此消息传出,震动了美国,也震动了世界,数以万计的人,为了追逐黄金梦而纷至沓来。P1-3

序言

根据最新的人口统计,2007年美国华人人口达354万,是美国亚裔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族裔,且占世界华侨华人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美国华人女多于男,男女性别比例为52.3%比47.7%;超过一半的华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美国人的平均水平;华人家庭中位年收入6.6万美元,高于美国的一般家庭。从职业构成看,华人从事专业领域、管理及相关领域的人口比例超过一半。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新政府团队中,就有两位华裔部长,他们分别是能源部长朱棣文和商务部长骆家辉。一百多年来,美国华人凭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战胜了异国他乡的种族歧视,其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实现了从“劳力阶层”逐步向“知识阶层”的转变,为美国的繁荣与强盛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尊严和荣誉,以至于主流社会将“模范少数族裔”的光环戴在他们头上,将其视作实现“美国梦”的模范族群。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美国华人正逐渐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

不可否认,当今美国华人是国别华侨华人中最有朝气活力、最具科技实力的群体,这不仅表现在美国华人数量的巨大增长,还表现为美国华人素质的明显提高。但是,对当今美国华人的诸多赞赏,往往会让人们忽视他们过去所遭受的苦难和耻辱。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美国华人的经历是相当复杂和曲折的。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美国华人同时经历了偏见、歧视和排斥,以及怀疑、容忍和接纳的过程。

华人大批移民美国始自1848年加州的黄金大发现。在此之前,华人移民美国的寥寥无几,而此时华人在南洋地区谋生已有多年。明末清初时,南洋地区华人已达十万,至鸦片战争前夕,上升到百万。随着19世纪中后期美国和澳洲等地黄金的发现,华人的传统流向逐渐发生变化,而美国成为华人出洋的一个新的目的地。到1880年时,美国华人人口达到10万,之后,由于美国制订和实施排华法,美国华人人口基本上维持这个规模,达六七十年之久。至新中国成立时,海外华人总数已达1000万,而美国华人只占总数的1%,也只占美国人口总数的0.1%。因此,在海外华人和美国人口总数中,美国华人的规模都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不能以人口数量来忽视美国华人历史的重要性。

南洋地区华人所处的文化区域是“弱势客地文化区域”。相对于南洋地区土著而言,华人在文化形态上处于一个较高层次,他们在劳动技能、社会组织和管理方式上明显占有优势,这是南洋地区华人享有一定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原因。不同于南洋华人,19世纪美国华人则处在一个“强势客地文化区域”,这是一个白人占主导地位的、处在迅猛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样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美国华人如何调处自己与主流社会的关系,以何种手段、技能和社会组织来在异国他乡立足谋生,这是本书叙述的主要问题。实际上,美国华人一百多年来的经历是相当复杂的,与南洋华人相比,其生存适应方式也大相径庭。从这个意义来讲,研究美国华人,可以丰富我们对海外华人的认识。

近几十年来,海外美国华人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学科、不同族裔的学者都乐于此道,各种通史性和专题性的论著和学位论文层出不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史料也通过网络大量涌现出来,如《纽约时报》(1850至今)、《哈伯斯周刊》(1857—1916)、国会图书馆加州华人专题数据库(1850—1925)、历次美国人口普查资料等,这大大方便了学者对资料的利用程度。根据这些情况,撰写一部新的美国华人史,充分吸收国内外的优秀成果,大量利用原始资料,实有必要。

本书名为《美国华人史》,时间上限为加州发现黄金的1848年,这一年华人开始大批赴美,下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从美国华人本身的角度,大多学者以1943年美国取消排华法为历史分期,无可非议,但本书考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美国华人故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实际上也影响到美国华人的处境。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学者通常采用“华侨”或“华人”这些术语来指称海外华人,强调他们的法律身份。实际上,报刊杂志和学术论著在指称美国的华侨华人时,出现过很多称谓,如“中国移民”(chinese Immigrants)、“美国的中国人”(chinese in the UnitedS切tes)、“美国华人”(Chinese Americans),“华工”、“华侨”等,其所表达的含义有所不同。本著书名采用“美国华人”这一概念,在文中多用“华人”这一词语,主要是指美国华人的种族属性。这样一来,美国华人就包括在美的所有具有中国血统的人。但本书行文中有时为表明美国华人的不同身份,而采用“华工”、“华侨”、“土生华人”、“华人移民”等术语,而不用“美国华人”这个一般性用语。另一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照顾到不同层次的读者,注意到叙述的流畅性,书中很多引文没有以注释方式标明,而是在正文中说明了文献出处。

本书共分为九章,以时间为主线,按内容分篇章,力求内容全面,而重点突出。现将本书内容扼要简介如下:

第一章主要探讨19世纪中后期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背景,移民形成的原因,华人赴美的动机、方式和过程。

第二章主要叙述19世纪中后期华人对美国西部开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主要包括开采金属矿藏,修建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以及从事垦荒、兴修水利、种植葡萄、捕鱼等工作。

第三章主要讨论19世纪后期美国排华运动兴起的原因和过程,排华法案的演变和驱逐、劫掠、杀害华侨的各种暴力事件。

第四章主要叙述排华时期美国华人在轻工业、洗衣业、餐馆业、零售业、家政业、中医药业等领域的职业生活。

第五章主要叙述早期美国华人的社会生活,包括唐人街的兴起及其存在对于华人的意义,美国华人社团的类型及其结构和功能,美国华人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等各种社会习俗,美国华校的开设和发展等。

第六章详尽叙述早期美国华人社会娼妓、吸毒、赌博、堂斗等问题表现的具体情形,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它们给华人社会带来的危害,以及美国政府和华人社会控制这些问题的效果。

第七章主要叙述自辛亥革命始,到国民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止,美国华人不仅从经济上慷慨捐助,还亲临前线与祖国人民一道并肩战斗,冲锋陷阵,有的甚至为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

第八章将视角转向侨乡,主要分析早期美国华人乡土观念的表现形式,美国华人跨国家庭中侨眷妇女的悲惨命运,侨汇与侨乡社会的畸形发展,民国侨乡匪祸与美国华人护乡等内容。

第九章主要叙述美国华人先后参加的美国南北战争、美西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他们在战争中不畏牺牲,为维护美国的统一和国家利益而战。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为美国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赢得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

后记

2004年9月,在我来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工作一年之际,时任山东画报出版社社长助理的傅光中给我打来电话,说他看中一本外文新书,是叙述美国华人历史的,里面插图很有价值,想把此书译成中文出版,让我承担翻译工作。我当时欣然答应下来,一是我觉得来到华侨所从事海外华人研究,从自己过去的经历和知识储备来说,研究美国华人相对上手快一点。二是我来华侨所不久,手头的科研和教学任务相对不重,集中时间做翻译,几个月搞掂,问题不是太大。但出版社与外方洽谈中文简体字版权时,因对方要价太高,便由版权引进改作自己原创一本反映美国华人的书,并问我能否担纲。我当时犹豫了,写成什么样的书呢?光中兄给出的书稿定位是:一本雅俗共赏、兼顾不同层次读者阅读需求的学术普及读物。这样,我就不揣浅陋,与山东画报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

由于世事难料,中间阻隔甚多,交稿日期一再拖延,直到现在稿子才杀青。每次与光中兄见面或通电话,他都要催稿,而我都是请求宽限交稿日期。老实说,前几年的行政工作,分散了我不少精力。另外,所承担的一些科研项目和教学任务,也占去了我大量的时间。这些都是能够摆到桌面上的拖延交稿的理由。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的李爱慧副教授,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另外,暨南大学图书馆为本书提供了宝贵资料和馆际互借服务。我的研究生邓玉柱、胡晓攀,为本书查对资料和文字校对做了许多工作。最后,特别要感谢国内外华侨华人研究同仁的热情的支持、鼓励和鞭策,是他们既有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见解,成就了本书的完成和出版。

由于本人水平所限,书中可能存在不少的错误或缺憾,希望各位读者先生不吝赐教指正。

潮龙起

2010年1月写于暨南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