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眼光、有责任心的作家,在儿童的眼光面前应该充当儿童攀登艺术高峰的向导者的角色。“中华原创儿童文学网书系”在选取作品时就是为了充当这一角色,避免全然服从于儿童已有的认识、欣赏水平,而是既考虑儿童已有的认识、欣赏水平,也考虑如何让儿童得到提高,让儿童服从于作家的艺术旨意,装上审美翅膀,飞向高格的艺术王国,在高格的艺术王国中得到熏陶,得到培育。因此,书中的作品必然在儿童文学的百花园中显得出类拔萃,能以它较高的艺术品位,培育儿童,提高儿童的欣赏水平,还可以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经得起他们去反复品读,显示作品有留之久远的价值。本书为“中华原创儿童文学网书系”丛书之《说不完的龟兔赛跑》。
最佳原创少年文学读本汇集了当今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家群,包括阳光姐姐伍美珍、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中国科幻巨擘叶永烈等著名作家,旨在为少年儿童打造一套经典的原创读本。本丛书共8卷,其中童话2卷、小说2卷、散文2卷、科幻1卷、寓言1卷。在品读名家精品之外,我们还特别聘请专家撰写“写作点睛”,告诉小学生和初中生写作的诀窍和想象力的来源,让写作文从此不再是难题!
本书为“中华原创儿童文学网书系”丛书之《说不完的龟兔赛跑》。
乘人之危的盲鳗
王位
喜欢在海底岩洞生活的盲鳗,是一个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的懒家伙。他几乎没有什么捕食的本领,但其食量却又偏偏大得惊人,每天摄取的食量足足有自己体重的20倍。因此,他只好每天在海底以死去的比目鱼、鳕鱼和鮟鱇鱼等为食,经常钻入这些死鱼的腹中,大吃大嚼。如果他能满足于这种拣食垃圾的生活,甘心情愿地做一个海洋世界的清道夫,倒也算是一个有益于海洋环境的环保志愿者。可他往往欲望无边,癞蛤蟆总想吃到天鹅肉。
机会终于来了,海上渔民的大网,在海中网住了许多活蹦乱跳的海鲤和鳕鱼。看着这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网中俘虏,盲鳗大发慈悲,像温柔的海蛇一样在他们的身边游来游去,一遍遍地安慰着受俘者的心灵,并伸出嘴去亲吻他们。可是当受俘者张口要感谢他的时候,他却趁机钻入受俘者的口中,并迅速进入受俘者的腹腔,开始享受鲜活的美味。一顿大吃大嚼之后,才拍着鼓鼓的肚子得意地撤离。渔民起网时还以为获得了丰收,当他们摘下了一副副海鲤鱼和鳕鱼的空囊时,才知道,又遇上了海中趁火打劫的伪君子——盲鳗。
一次小小的得手,当然还满足不了盲鳗的贪欲。他还想要钻入航空母舰一样的鲨鱼腹中,去尝尝海中霸王的味道。可是,在海中巨无霸鲨鱼的面前,他几次试图贴身靠近,但都没能得逞。
不过,盲鳗并不死心,机会终于又送上来了,一头受伤的鲨鱼无精打采地出现在他面前,他又以温柔的姿态贴上去假装抚慰鲨鱼,用他圆形吸盘式的小嘴,一遍遍地亲吻着鲨鱼受伤的身体。就这样,鲨鱼被他的温柔感动了,趁鲨鱼疲劳打哈欠的工夫,盲鳗迅速地钻入鲨鱼的体内。这时,鲨鱼才知道受骗上当了,但为时已晚。几个月后,受伤的鲨鱼变成了一张空空如也的皮囊。
鲨鱼没有想到,在他打败强敌受伤之后,一条看似温柔的盲鳗竟然成了心腹大患。
马哈鱼和海鲤鱼
王位
在南太平洋生存的海葵群,像一簇簇菊花,开放在海底,他们似乎也给绚丽多姿的海底世界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这些看似美丽的花丛,其实并不美好,他是阴险的海葵为海洋鱼类设下的有毒陷阱。当不明真相的鱼类误入其中时,海葵便立即收拢起他那带毒刺的触手,把来者残忍地吃掉。
但是,有一种身上横长着两条带子的马哈鱼却在海葵丛中进出自如,他经常和龙虾、海蟹等钻进菊花丛中,躲避敌人的追捕。
有一天,一条海鲤鱼来到菊花丛的边缘游玩,当他看到马哈鱼在这里悠闲地散步时,也想进到这里观看风景。马哈鱼当即提醒他不要盲目进入,因为这里危险。可是,海鲤鱼却以为马哈鱼是在欺骗他:“有什么危险?你在那里不是很安全吗?”
海鲤鱼的话音刚落,又有几只龙虾和海蟹也钻进了菊花丛中,他们同样安然无恙。这下就更加使海鲤鱼产生怀疑了:一定是马哈鱼在耍心眼,不想让我享受海底美景。想到这,海鲤鱼猛地向前冲去:“你不让我进,我偏要进。”就在海鲤鱼的头刚刚冲进菊花丛时,海葵的触手收拢了。海鲤鱼的脑袋被海葵抓住了,要不是他反应迅速,摇头摆尾地挣脱出来,一准成为海葵的美餐了。
海鲤鱼惊魂未定,头痛得像是要爆炸。他不明白,为什么马哈鱼和虾蟹们在那里就一点事都没有?而他的身子还没等进去,就差点丧命?”
马哈鱼告诉他:“虾蟹的身上都有盔甲,海葵的毒刺穿透不了他们的硬壳,而我的浑身上下也都带有一层厚厚的保护黏液,他同样拿我没办法。”
海鲤鱼非常后怕:“我浑身上下没有一点防护设施,逃的要是再慢一点,命就没了。”
“是的,记住这血的教训吧,没有防毒的能力,千万别进有毒的场所。”
井里蛙和海底鱼
王位
井里蛙从井里出来以后,心情特别好。他听说海底鱼还生活在水深黑暗的海底之后,便拿起海事卫星电话,拨通了海底比目鱼的手机:“喂,我的老兄,听说你还生活在黑暗的海底,那里生活压力那么大,你为什么不浮到水面上来享受美好灿烂的阳光呢?”
比目鱼想回答井里蛙的问话,可井里蛙像连珠炮似的,人家根本插不上话。“老兄啊,千万不要固执,当初我在井里的时候,觉得也挺好,谁劝我都不上来。要不是有个人把我从井水里打上来,我也只能看巴掌大的那么一块天。现在我真的开了眼界了,地面上的天是多么蓝多么大呀,还有那灿烂的阳光,青翠的绿草……地面上真的有享不尽的美好和幸福……”
比目鱼听呆了,井里蛙接着说道:“我想,水面也一定和地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你还是尽快浮上来吧,我在海边等你。”井里蛙的语速放缓下来,比目鱼终于找到说话的空隙:“我的蛙弟,十分感谢你的热心关怀,可是,无论水面多么美好,我都不能浮上去生活。”
井里蛙有些生气:“你为什么非要这样固执呢?”
比目鱼张嘴缓了一口气:“不是我固执,我的情况与你有很大不同,由于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海底,为了适应海水压力大的特殊环境,我们体内的压力也变得非常高,已经能够和深海海水的压力保持平衡。如果我们浮到水面上去,这种平衡就被打破了,那样我们就有生命危险了。再说,由于长期生活在海底,连鳔都退化了,想要浮到水面上都困难了,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行了,行了,别找借口了,你就固执去吧,我没工夫听你说废话了。”还没等比目鱼说完,井里蛙就生气地挂断了电话。
光睑鲷的本事
王位
海神给了生活在海底世界的光睑鲷鱼一种会发光的本事,他的两只眼睛下面分别长着一个很大的发光器,发出的光能把2米以内的地方照得很亮,凡是进入视线的小鱼和乌贼等,都能被他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便利用这种会发光的本事经常发光,引诱猎物上钩,然后将游到嘴边的猎物吃掉。
光睑鲷常常为自己能够掌握发光的本事感到骄傲和自豪:“有了会发光的本事,吃喝还用犯愁吗?”的确,在他发出光亮的引诱下,不知有多少小鱼和乌贼葬身在他的口中。他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发光本事,成了无数小鱼和乌贼的死亡陷阱。
可是,有一天,正当光睑鲷兴高采烈地发光引诱小鱼的时候,光亮同时也引来了一条凶恶的大鱼,在大鱼迅疾的攻势下,还没等他把吞到口中的小鱼咽下去,就被敌人吞进了腹中。临死的时候,他开始后悔掌握了这种会发光的本事:“都是海神给了我这会发光的送命本事引来了杀身之祸。”
海神听到了光睑鲷的咒骂,感到不可思议:“怎么能这样呢?当发光的本事给你带来好处时,你就夸赞它。而当发光的本事给你带来害处时,你就诅咒它。其实,我在给你发光的本事时,还给了你遮光的本能。在你眼下的发光器外面,还长有~层能升降的黑膜。当大鱼袭来时,如果你及时降下黑膜、遮住光亮、迅速逃跑,还能丧命吗?”
P24-28
儿童文学作为审美艺术,审美主体是儿童。离了儿童,儿童文学这个审美客体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作为主编,考虑到这套书是面向9~15岁的儿童,在选取作品时,十分尊重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十分尊重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如何去把握这个年龄段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呢?过去我们一谈到年龄特点,说得最多的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已有能力,诸如他们已经具备哪些知识,哪些基本观念,有哪些兴趣爱好,从家庭到学校,他们一般能够做些什么等等,这些认识和能力其实是儿童在这个年龄段身心成长所达到的水准。已经达到的水准固然要重视、要尊重,因为不重视、不尊重,作品就无法为他们所接受。但仅仅看到孩子的已有水准,仅仅照顾他们一些十分幼稚的认识和快感还是不够的。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儿童时时刻刻在成长,每个年龄段的儿童都蕴育着那个年龄段的潜在能力,潜在能力随时可能变显在能力。从儿童潜在心理来讲,成长是他们最强烈的渴望,不管他们自己意识到没有,他们时时刻刻都在不由自主地模仿大人,向大入学习,盼望自己快快长大。过去由于对儿童特点把握上的偏差,导致对儿童文学的认识上出现失误。人们往往以为儿童文学就是追随儿童已经获得的能力和一些幼稚的情趣,只要满足了儿童的需要,就算是好作品了。殊不知,把儿童每时每刻在成长给忘记了,不去理会儿童成长在知识、能力、观念、情感上的要求,不去理会儿童成长对艺术的需求,不去挖掘、开发儿童的艺术潜能,不把适合儿童接受,同时适合他们提高的艺术拿出来,作品必然是低水准的。那么,一个有眼光、有责任心的作家,在儿童的眼光面前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我认为应该充当儿童攀登艺术高峰的向导者的角色。这套丛书在选取作品时就是为了充当这一角色,避免全然服从于儿童已有的认识、欣赏水平,而是既考虑儿童已有的认识、欣赏水平,也考虑如何让儿童得到提高,让儿童服从于作家的艺术旨意,装上审美翅膀,飞向高格的艺术王国,在高格的艺术王国中得到熏陶,得到培育。因此,这套书的作品必然在儿童文学的百花园中显得出类拔萃,能以它较高的艺术品位,培育儿童,提高儿童的欣赏水平,还可以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经得起他们去反复品读,显示作品有留之久远的价值。
为了使这套书符合以上要求,在选取作品上主编做了如下工作:
1.注意通过作品要有新的东西给予儿童,使儿童每阅读一篇作品都有新的感觉,都能得到新的收获。这里的新,就如知识的增长一样,是相对于已知而言,是强调作家的给予要大大多于已知。如果没有丰富的信息,永远是等量输入,儿童通过作品就谈不上增长见识了。至于儿童已经显现的艺术感知,作家当然不能排斥它,要十分尊重它、用心表现它。因为这既是作家创作目的之一,又是创作手段之一,作家只有在儿童获取已有感知的同时,又善于把握儿童内在能力,发现儿童的好奇心、求知点,去恰到好处地表现儿童从未感受过的感知,新的感知才能在不经意之中为儿童所接受。诸如对科幻小说的选取,王晋康的《龙的传人》、叶永烈的《腐蚀》、刘慈欣的《圆圆的肥皂泡》、刘兴诗的《悲歌》、星河的《朝圣》、韩松的《宇宙墓碑》等对未来科学、未来世界都有着自己新的见解、新的观念,而且在艺术构思、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方面,丝毫不亚于主流文学,值得孩子们好好品读。
2.注意要有比儿童的艺术感知高一筹的作品献给儿童。这里所说的高一筹,是相对于通俗浅白而言,是指艺术的高水准、高质量。比如讲故事,作品要善于把握自然法则、逻辑规律,要精通变化三味,能巧妙设置悬念与释疑;塑造人物,要能将作家的人生体验、学识人格、描写性格与典型方面的招数,表现得生动活脱而又内涵深刻;对那充满幻想的艺术画面,似幻犹真也好,前后呼应也好,左右逢源也好,能给入以和谐一体、自成一格、韵味无穷的感觉;文字上不是白开水一杯,而是反复锤炼、贴切精妙、生动传神等等。就好比熔炉,作家能将一些艺术手法创造性地熔铸成一个高格的意境,那么它们给儿童的就绝非只是一时快感,而是经得起反复咀嚼、持久享受,甚至是能滋润终身的。如沈石溪的《天命》、李丽萍的《选一个人进天国》、薛涛的《绿山谷》、常新港的《长夜难眠》、张品成的《摘下帽子》等,无论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塑造、内涵的揭示、语言的锤炼,其艺术功力都是很高的。
3.注意要以社会化的情感打动儿童。作家如果仅仅是表现一些孩子随意而发的情绪,而不是表达人类共同的有意义的情感,虽然也能博得儿童读者一笑,但却是一笑了之的事。这里所说的共同的有意义的情感,是饱含人生的真理,饱含大多数人的利益。如果作品传达的是伟大的爱,比之狭隘的爱,比之私仇小怨,其感染入的程度,其引起共鸣的广度,其陶冶心灵的深度,都会远远超出随意型、情绪型、私利型情感对儿童的深远影响。也许有人要说,就儿童而言,情感问题用得着提到这个高度吗?我认为不是提到什么高度的问题,往往人性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就能从儿童身上得到强烈反映。创作中的形象思维活动,个别与一般、感性与理性的把握在儿童文学中同样是哪方面都离不了的。离了一般大众,离了理性认识,情感谈不上社会化,就找不到更多知音,无法引起更多读者的共鸣;当然,离了个别形象,离了艺术感知,作品就不像是艺术,就会使读者感到索然无味,也同样找不到更多知音,引不起更多读者的共鸣。所以在选取作品时两方面都没有忽略。如金波的《雨人》将雨拟人化,对造福于人类的雨饱含深情,给予颂扬,既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又使孩子的情感得到升华。又如周锐的《咔!咔!咔!咔!》、黄蓓佳的《欢喜河娃》等,或爱,或恨,或悲,或喜,或郁,或欢,都可见人类共同的、基本的、有价值的情感反映,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带来内心的感动。
4.注意思想观念的正确处理。儿童刚来到这世上,经历少,见识少,受教育少,许多看法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果作家们一味强调形象,排斥观念,或单纯地收集儿童认识上的幼稚、错误作为笑料,这对儿童的成长是极不负责任的。也许有的作家要说儿童文学嘛,还是多给予一些形象,少来点说教。这不是说教的问题,观念是人们对事物、对人生的认识和看法。只要你是个成人,凡事都有自己的观念。一个善于思维,擅长描写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必定会把对人生、世事的认识寓于形象中,让形象与思想融于一体,使形象变得沉甸甸的,给儿童以成长的指导和对未来的启示。如洪烛的《国风悠悠》、陈启文的《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毛云尔的《木鱼》、海东升的《1983年的哲人》、杜文娟的《歌唱每座高山、每条河))等,无论描绘社会环境、自然风光、日常生活,那别具一格的意境,形散而神不散所蕴含的旨意,都有着对生活的独到发现,能给孩子们带来许多新的感受和思想启迪。
总之,真心为了儿童,真心为了儿童的成长,儿童文学就应该以培育审美主体为目的,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较高要求。我就是根据这一较高要求,对作品优中选优,组成了这套“最佳原创少年文学读本”。丛书共8本,包括小说2本、童话2本、散文2本、科幻1本、寓言1本,欢迎大家品读。
杨实诚
2010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