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荣荣编著的这本《汉民族民间服饰》是表现汉族民间服饰文化和艺术的鉴赏性与资料性读本,依托江南大学民间服饰博物馆丰富的汉族民间传世服饰藏品,通过选取我国汉族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特色服饰——首服、足衣、云肩、马甲等进行分类归纳,全面、客观地解读我国汉族民间服饰艺术品。同时,本书以汉族民间服饰的表现形态为发端,分析汉族民间服饰与服饰图案具有的典型民间艺术、工艺技巧、民俗意蕴和审美思想方面独特的文化表现性,并从典型地区折射汉族民间服饰文化的哲学和审美意涵,诠释“祈富求名”、“祈福益寿”、“趋吉避凶”、“生殖崇拜”等民族文化情结所具有的特定文化象征意义。
汉民族民间服饰所介绍的是汉民族的民间特色传统服饰用品。崔荣荣编著的这本《汉民族民间服饰》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中的藏品为依托,结合特定时期的时代背景对民间服饰艺术与文化给以一定阐释。第一章通过对汉民族与汉民族服饰的追根溯源,简要呈现汉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服饰品。第二章介绍了汉民族服饰的两种主要形制及其整体发展变化。第三章通过对不同身体部位的服饰品予以分类,并对具有明显民族风情与地域特色的服饰用品予以重要介绍。第四章从植物花草类、动物类、器物类与组合类四种纹样的具体细化与展示,表达汉民族传统服饰纹样中追求吉祥美好寓意的主旋律。第五章民间服饰技艺展示了汉族劳动人民丰富的装饰技法、充满创意智慧的装饰技巧。第六章通过汉民族色彩应用与民族色彩观的展现,表达汉民族独特的色彩文化性格。
第三节 胸部服饰品
胸部服饰品一般指内衣,有肚兜、衬裙和胸衣等。
一、肚兜
肚兜是遮盖胸前的贴身小衣。汉代又叫心衣、帕幅,又称腰巾、袜肚等,后又称之抹胸。徐珂的《清稗类钞·服饰》中记载:“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之内侵者,俗谓之兜肚。”从文献记载和流传的实物资料来看,清代以后民间俗称为肚兜或胸兜。
在陕西关中一带,肚兜往往伴随着人生礼仪。妇女有喜后,母亲和婆家要为快出世的娃娃缝制肚兜。端午节时,舅舅要给小外甥送肚兜儿。未过门的媳妇也会给未来的丈夫做肚兜。壮年人到了“过门坎”的年岁,也会换上新“裹肚儿”图个平安;老年人到了“过门坎”的忌年,闺女要为老人做“裹肚儿”,祷求长寿。不少地方人去世后,净身后先给穿“裹肚儿”,再穿寿衣。
近代的肚兜是当时民间的主要内衣形式,男女都会穿着,一般做成菱形,也有下角裁成圆弧形,对角设计,上角裁成浅凹状弧形,上有带以便套在颈间。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一般人家则用银链、铜链或红色丝绳,腰部的两条带子束在背后。肚兜上一般很少素面,多为印花或绣花。其印花中最流行的是蓝印花布,绣花则丰富多彩。北方妇女喜欢在肚兜上绣花,有满绣,有在左右两角上绣花,有在顶端胸口部位绣花。其题材多为吉祥主题,年轻人多为爱情和向往美好生活愿望的主题。其俗称“绣花兜”,兜面与兜口一般进行装饰刺绣,兜面绣具有主题含义的题材,如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刘海戏金蟾等图样,除吉祥避邪之外,又多爱情、幸福主题,图3—46是刺绣肚兜。年轻女人除自绣自用之外,亦常赠情人、赠丈夫,作传情与恩爱的信物;儿童肚兜多为避邪和祈福吉祥主题(图3—47);老年人的肚兜多为安康和长寿的主题,也有花卉的单独纹样,后来还出现了用吉祥和祝福的词语为题材的纹样,大多使用青色或蓝色肚兜。江南地区还有使用蓝印花布作为肚兜面料的,民间妇女肚兜的式样也基本相同,俗称“胸褡”,日常多用黑色或蓝黑色,系带用银链条、红色绒线带或织带,花布带子基本相同,穿着系扎的方法也一样。到民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大多采用印花布作为肚兜面料,绣花很少,即使有绣花也只是在边缘绣一些小花和简单的几何纹样组合,色彩多淡雅。
传统内衣肚兜的基本功效是束住胸部,也体现了古人追求卫生和健康的需求,内衣上有个兜,可以贮存物品、香料、药物等。另一方面,肚兜的尺寸可以对胸腹部分进行掩蔽,因此,可以有效防止肚脐受凉,有很好的御寒作用。
二、衬裙
衬裙是与裙装配套穿着的服饰品,它是内穿的贴身衣物,民国时期常被穿在旗袍里面。图3—48是民国杂志封面上穿衬裙于旗袍内的女子,其质地为绉纱,比较轻薄,往往呈现半透明状,贴身透气舒适。它不但可以掩饰身体某些部位,而且可避免外裙面料对皮肤的不良刺激,又避免人体的分泌物、汗液等对裙子的污染,还可减轻人体与面料的直接磨损,延长裙子的穿着寿命,此外衬裙还可以起到支撑美化裙装轮廓的效果。图3—49是丝绸制成衬裙,用蕾丝花边沿边装饰,极富雅致艺术效果,可单独在室内穿着,既舒适又美观。
三、胸衣
胸衣是保护乳房、美化乳房的女性物品。西风东渐给民国时期的服饰时尚带来巨变,而对内衣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开放。20世纪20年代末,内衣从海外传人中国,当时人们称之为“义乳”。最初,中国妇女并不习惯使用,电影女明星成为时尚体验的先行者,图3—50是画报上穿胸衣的女星。阮玲玉是最早戴“义乳”的中国妇女之一。在银幕上,她戴上义乳、身着旗袍后显现出的近乎完美的身体曲线,给妇女们以惊艳之感,于是“义乳”慢慢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普及起来,并逐渐成为城市女性的主要内衣形式,如今城乡都已普及。
P81-84
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与人们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服装,除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外,更承载着人们生活的精神文明。人们的着装打扮和审美情趣不仅是联系人类身体动作在社会与家庭空间的重要工具,也是表现社会风俗、民情和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饰文化遗产是各种以物质和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与人类社会“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物化造型、色彩、材质等形态,以及相关的民间口头传承的文化、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相关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古老纯朴、绚烂精美的汉族服饰是典型东方韵味的民俗文化主流代表,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理论内涵。其以精湛的手工技艺结合传统习俗表现民间传统民俗观念和精神内涵,其最大的特点是以汉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为基础,显现汉民族个性和审美习俗“活”的方面,以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可以认为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如今,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造成的“灾难”以及文化盗用现象的日益严重,远远超出了学术力量的处理能力,加之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衣随人葬”与“人亡艺绝”的现象每天都在上演,中国各地的汉族民间服装也正处于一个逐渐消亡的状态中。这主要是:一方面,由于传统民间服饰的不断弃旧迎新的特性,其本身保存也困难,以及民族服饰持有者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等;另一方面,由于有关方面目前对民族服饰重视力度仍然不够,加之研究条件较差,资金缺口较大,相关法律政策尚未出台,大量服饰文物精品被国外人士搜集并带至国外。这些造成了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巨大损失。
历史上的汉族民间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遗产而存在,继承了独具东方特色的古代造型艺术与工艺的精华,同时也是汉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文化命脉之一。研究中国传统汉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可以正确认识与理解中华民族悠久而又丰富的服饰文化宝库,正确保持民族个性发展的根脉,留下鲜活的“原生态”资料,合理挖掘与充分运用中国服饰文化的精髓的现代价值,打造我国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感情符号。
作者
传统汉民族民间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发展脉络、繁复精湛的工艺文化、典雅纯朴的审美意蕴,编织着汉民族的理想与追求,是我国服饰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依托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丰富的传世服饰藏品,对我国汉民族民间服饰的历史与文化做了一个概要的梳理。汉民族民间服饰用艺术的形式和语言来表达根植于大地和民间的最美好、最直接、最古朴的祈愿和期待,所拾起的是一段关于汉族民间服饰正在退去甚至消失的记忆,这段记忆曾经是多么光芒四射!但它的耀眼在现代文明的步步紧逼中正在不可逆转的远去。故,本书不仅是对我国汉民族民间服饰的记述,更是对民间文化精髓的依依不舍和奋力挽留!
我们将继续依托民间服饰传习馆,以汉民族民间服饰的抢救和保护传承为己任,实现“手艺中国,乡土中国,文化中国”的美好蓝图。
十分感谢对成书提供帮助的同学:牛犁、卢杰、张娅雯、郑红、夏婷婷、何蓓璐,感谢你们无私的帮助!书中尚有部分图片为引用其他文献或者博物馆收藏品,一并致以诚挚谢意!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写作过程中仍有许多疏漏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