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著作精品集: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圆寂周年纪念,最佳佛学入门书,引你进入佛学的殿堂;最佳心灵指导书,快乐安心得自在!
圣严法师弟子:张国立、李连杰、朱德庸、林青霞、罗大佑等推荐。
最经典权威的佛学入门书,领你进入佛学的殿堂,最平易亲切的心灵指导书,让你安心快乐得自在。
圣严法师讲心经、金刚经的MP3,精美的彩色插图,亲切圆润的讲经说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圣严法师著作精品集(共8册纪念版)(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圣严法师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圣严法师著作精品集: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圆寂周年纪念,最佳佛学入门书,引你进入佛学的殿堂;最佳心灵指导书,快乐安心得自在! 圣严法师弟子:张国立、李连杰、朱德庸、林青霞、罗大佑等推荐。 最经典权威的佛学入门书,领你进入佛学的殿堂,最平易亲切的心灵指导书,让你安心快乐得自在。 圣严法师讲心经、金刚经的MP3,精美的彩色插图,亲切圆润的讲经说法。 内容推荐 《福慧自在》:《金刚经》是佛教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旨在阐发实相无相、去除执著、解脱自在,获得大智慧大福德的道理。 圣严法师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从净化心灵,提升自我;净化人心,造福社会;福慧双修,获得圆满人生的主题对《金刚经》的思想做了申发。 圣严法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声音依然亲切圆润,极富感染力。有如智慧的甘泉,滋润我们的心田,洗涤我们的灵魂,澄净我们的心灵。听圣严法师讲经是生命的享受,将会获得心灵的升华。 《心的经典》:《心经》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虽只有二百六十个字,却是最精要的佛法概论和最佳的修行实践指南。 对于忙碌的现代人而言,《心经》是最容易学习最容易持颂的经典,通过它可以掌握佛法的根本义理,在生活中开显出心的智慧,跨越有限的生命时空,开创无限的人生旅程。 圣严法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声音依然亲切圆润,极富感染力。有如智慧的甘泉,滋润我们的心田,洗涤我们的灵魂,澄净我们的心灵,获得生命的享受和升华。 本套还包括:《禅的体验》、《智慧100——消除烦恼的方法》、《学佛群疑》、《正信的佛教》、《佛学入门》、《雪中足迹》。 目录 《福慧自在》 绪言 介绍《金刚经》 一、《金刚经》的地位——诸经中之最高 (一)从有我的烦恼,到无我的解脱 (二)从现实的生命,知究竟的存在 (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我无相,功德无量 二、《金刚经》的目的——广度一切众生 (一)不住于相而行布施 (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三)内以智慧为基础,外以慈悲作表现,福慧圆满,同成佛道 第一讲 《金刚经》与心灵环保 一、环保的层面 (一)保护物质的自然环境 (二)保护人间的社会环境 (三)保护自我的内在环境 二、《金刚经》的心灵世界 (一)净化人心 (二)发菩提心 (三)保护初发心 (四)降伏烦恼心 三、《金刚经》的心灵环保 (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二)“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三)“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四、从有到无的心灵环保 (一)普通人的心理活动——住于过去和未来 (二)大修行人的心理状况——住于现在的活动 (三)解脱者的智慧反映——不住于过去、未来、现在 第二讲 《金刚经》与自我提升 一、《金刚经》的自我观 (一)自我的层次 (二)执著的自我 (三)假名的自我 二、《金刚经》的自我升华 (一)认识自我 (二)化解自我 (三)提升自我 第三讲 《金刚经》与净化社会 一、《金刚经》的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中印度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 (二)社会环境的接触层面 二、《金刚经》的社会建设 (一)祗陀太子的事迹 (二)给孤独长者的事迹 (三)人间社会的互动关系 (四)以布施行与忍辱行建设人间、关怀社会 三、《金刚经》以法布施的心灵环保来净化社会 第四讲 《金刚经》与福慧自在 一、福报与智慧是一体的两面 (一)福报的定义是:过去种福现在有福,现在种福未来有福 (二)智慧的定义是:当做的事要恰到好处地去做,当说的话要适如其分地说 二、《金刚经》的福慧双修 (一)修福当与修慧配合 (二)修慧是从修福中表现 三、依智慧修福德才能无碍自在 (一)戒、定、慧三无漏学 (二)行布施而不住相 (三)法布施功德最大 附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及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 附录 金刚经书法欣赏门 康熙御笔临董 《心的经典》 第一篇 心经禅解 一、前言 二、智慧度苦厄 三、观诸法皆空 四、因缘不思议 五、解脱与自在 六、生命的归趣 第二篇 心经讲记 一、前言 二、《心经》的内容 第三篇 心经实践 一、人生的意义 二、生活的实践 三、生命的超越 四、后记 第四篇 心经异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鸠摩罗什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玄奘译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法月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共利言等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智慧轮译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施护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敦煌石室本) 法成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 《习应品》的心经内容 鸠摩罗什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 《初分学观品》的心经内容 玄奘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二 第二分《观照品》的心经内容 玄奘译 附录 心经书画欣赏 心经·王羲之书 心经·欧阳询书 心经·苏试书 心经·赵孟頫书 心经·董其昌书 心经·康熙书 心经·弘一法师书 心经·弘一法师书 心经·赵朴初书 观音像 《禅的体验》 第一篇 禅的体验 不可思议的禅 禅的源流 禅的入门方法 从印度禅到中国禅 中国禅宗的禅 禅的悟境与魔境 明师难遇 第二篇 调琴 合 调琴 话头·公案·机锋·转语 佛·众生·无明 轮回与涅槃 无我的四相 无得失心 禅定·禅·神秘主义 第三篇 禅 前言 佛教的基础思想 坐禅的功能 从小我到无我 公案 禅病 拜师 师徒之间 第四篇 禅七开示录 农禅寺第四十期禅七 东初禅寺第五十七期禅七 东初禅寺第五十八期禅七 东初禅寺第五十九期禅七 附录:禅修疑难解 《智慧100——消除烦恼的方法》 第一篇 智慧之眼 智者多闻 三无漏学 智慧之眼 面对现实 现在主义 求学要诀 不如无知 战胜自己 用佛智慧 提起放下 知识智慧 如法实践 剑及履及 禅的力量 禅能离欲 摄心入定 事实如此 无私无我 不用议论 智慧无痕 原来如此 没有异端 不喜不忧 最高智慧 永不疲倦 第二篇 种福有福 七佛通诫 知不如行 有大方向 步步成功 真人无垢 转苦为乐 念念成功 缘起成佛 差别平等 超越两边 第一义谛 种福有福 平等不二 脱离魔网 生活规范 嗔为毒根 不留痕迹 欲海回头 忏悔安乐 精勤无难 心中佛国 似有实无 众生成佛 开启智慧 安众和众 佛在眼前 信心基础 真知灼见 菩萨的心 满月清凉 第三篇 假戏真演 小道放荡 不爱不忧 身心言行 勿出恶言 语言艺术 善言淑世 贪为苦本 有子有财 学习观音 做人原则 目不邪视 莲华功德 做人本分 勇猛向前 不计功德 发菩提心 假戏真演 善财四德 第四篇 死之药 生命有限 恭喜发财 珍重人生 不死之药 制意调心 大能容小 解脱自在 火宅清凉 不落两端 因缘是空 疏导人心 欲望得失 时间无限 处处如来 宇宙真理 生命奥秘 心的画家 即心即佛 不即不离 救人救心 心不在焉 要走正路 风游虚空 白投火焰 菩萨的梦 水中电光 自我圆融 《学佛群疑》 禅证——从恐惧到轻松(朱德庸) 新序 自序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宝吗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 学佛也需要知识和学问吗 在家信佛有禁忌吗 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 什么是佛教徒的饮食观 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为何放生?如何放生 佛教徒应以怎样的态度来赚钱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佛教徒应该如何举行丧葬仪式 如何做佛事 居士可接受寺院的馈赠吗 在家居士如何设佛坛 在家学佛如何课诵 消灾、延生是可能的吗 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吗 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吗 持咒有用吗 佛教相信在劫难逃、在数难逃之说吗 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佛教对于命相、风水的看法如何 “念佛一声罪灭河沙”是真的吗 带业往生等于逃债吗 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 念佛的人见到瑞相怎么办 临命终时见瑞相就表示解脱吗 如何辨明临命终时的魔境和接引 什么是中阴身 婴灵作祟之说有根据吗 佛教对灵媒的看法如何 佛教对神通、异能的看法如何 什么是五眼 佛教的授记观念是什么 佛是万能的吗 成佛以后也要受报吗 先度众生还是先成佛 佛为什么要度众生 广结善缘怎么讲 “结缘”和“了缘”的意义何在 神道设教也是佛教吗 佛教被称为无神论的意思是什么 一神教的上帝是假的吗 密教是什么 密教盛行,佛教会灭亡吗 佛教对世界末日的看法如何 您是佛教徒吗 怎样辨明佛经的真伪 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 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 个人自修和集体共修有什么不同 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 魔考是真的吗 如何选择明师 如何一门深人 何谓专修与杂修 什么叫做易行道和难行道 忍气吞声就是修忍辱行吗 学禅若终生不悟怎么办 “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是真的吗 “地狱门前僧道多”是真的吗 “学佛越久离佛越远”是真的吗 卍字是什么意思 莲花在佛教表示什么 燃顶、燃臂、燃指有必要吗 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的不同在哪里 以出家僧众为佛教重心的传统能继续维持吗 未来的社会还有人出家吗 佛教对于女性地位的看法如何 佛教对神秘现象的看法如何 可用物理现象来解释神秘的经验吗 应该用科学观点解释佛法吗 佛教的生命观是合乎科学的吗 佛教的世界观是合乎现代科学的吗 佛说的“圣言量”经得起考验吗 《正信的佛教》 无名问无明——李连杰与圣严法师座谈纪实 新序 自序 再序 正信的佛教是什么 佛陀是创世主吗 佛陀是什么 宇宙和生命是从哪里来的 菩萨怎么讲 什么叫做大乘和小乘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吗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什么 佛教的根本教条是什么 信仰佛教必须吃素吗 佛教对于烟酒赌博的看法怎样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级 怎样成为一个佛教徒呢 佛教为什么要信仰三宝 娼妓屠宰渔猎贩酒等人可以信佛吗 佛教相信忏悔吗 佛教相信天堂与地狱吗 佛教相信阎王吗 佛教相信超度亡灵的功用吗 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吗 佛教相信轮回是确实的吗 佛教相信灵魂的实在吗 佛教崇拜神鬼吗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佛教是主张焚烧纸库锡箔的吗 佛教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吗 佛教徒都愿往生极乐世界吗 佛教重视神迹吗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 佛教是反对自杀的吗 佛教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 从信佛到成佛需要多长时间呢 立地成佛是真的吗 佛教对于现实人间的前途是悲观的吗 劫是什么意思 大干世界怎么讲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什么 佛教是主张苦行的宗教吗 六根清净怎么讲 四大皆空怎么讲 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的吗 佛教是重男轻女的吗 佛教是反对家庭制度的吗 佛教徒可跟异教徒通婚吗 佛教徒必须行佛化婚礼吗 佛教徒可以离婚吗 佛教以为婴儿可以信佛吗 佛教反对节制生育吗 佛教徒有国家观念吗 佛教徒能够参加军政工作吗 佛教是和平主义的宗教吗 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吗 佛教共有多少宗派 唯识就是唯心吗 禅宗就是禅定吗 什么叫做顿与渐 最好修学哪一宗 佛教徒对于全部佛经的态度怎样呢 佛教的典籍真是难懂难读的吗 佛教徒禁看异教的书籍吗 佛教以为异教徒是罪人吗 佛教的苦相当于基督教的罪吗 佛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吗 佛教对于中国的贡献是什么 佛教的真理是什么 和尚、尼姑、居士是什么 禅师、律师、法师是什么 罗汉、菩萨、佛陀是什么 佛教有统一的行政组织吗 《佛学入门》 新序 上篇 佛陀示现 如何理解佛教 佛教为何出现在印度 由人成道的佛陀 佛陀的教化工作 佛陀的根本教义 佛陀的教团 佛陀的晚年 中篇 基本教义 佛教的信仰与教义 因果与因缘 唯心与唯名 活佛与活菩萨 下篇 修持方法 学佛与日常生活 佛教的修行方法 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小乘当真不好吗 佛子能拜鬼神吗 观世音菩萨 念佛与助念 学佛的基础 《雪中足迹》 第一章 芒鞋 第二章 敞开的门 第三章 狼山 第四章 上了天堂 第五章 超荐亡魂 第六章 一个和尚的教育 第七章 忠诚的军人 第八章 桶底脱落 第九章 自由了 第十章 棒下出孝子 第十一章 野生地瓜叶 第十二章 批评与害怕 第十三章 在日出之国 第十四章 前进西方 第十五章 吃苦 第十六章 流浪 第十七章 第一张佛桌 第十八章 山中禅 第十九章 鼓震东方 第二十章 圆满 圣严法师智慧语录 试读章节 (一)保护物质的自然环境 这包括生态资源的保护以及物质资源的保存。所谓生态保护,包括对于所有野生动物以及植物的保护。 要将所有动、植物生存的环境,都看做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没有这些动、植物,人类也无法单独生存。这些共同生活的生物环境,相互之间都有它自动、自然的调整作用,如果人为地加以破坏,使自然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也会为人类带来灾难。例如,扑杀麻雀,结果蝗虫一来,即酿成虫灾。麻雀固然吃米谷,但也吃虫,也帮人类避去了虫害。麻雀吃了农夫辛勤耕种的谷物,把麻雀捕杀,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对的,但却因此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会为人类的生存带来灾难。又例如砍伐森林,目的在于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不过一旦森林砍伐殆尽,一片童山濯濯,成为光秃秃的不毛之地,势必引起旱灾,亦引来水患。 台湾是个弹丸之地,如果任意破坏自然生态,我们很快便会受到报应。许多先进国家,例如美国、日本在国内讲环保,却到印尼、南美洲去砍伐原始森林,这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我们这个世界,现在已经是“地球村”,彼此息息相关,声气相通,树木在本国和自己有关系,在南美洲、印尼,又何尝没有关系? 除了生态资源的保护,物质资源的保存也很重要。现在我们对物质资源的浪费,很快就会带来灾难。譬如,对石油及水资源的浪费。石油及水,有如人体的血液,如果将油料烧尽,地下水抽光,会为人类带来什么情况?后果或许会可怕得不堪想象! 目前,我们虽然生活在非常富裕的物质环境中,但是人类的健康状况却愈来愈坏,科学文明愈昌盛,人类的苦难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我们的快乐和幸福未必超越五千年前的老祖宗。 以佛教来说,佛教主张爱护一切众生。因为爱护所有动物,所以不杀生;因为爱护所有物质,所以要惜福。对所有一切物质,都应该好好爱惜、好好运用,一用再用,直到不能用为止,这样才能把我们的环境保护好。 佛法说,我们的身体是“正报”,生存的环境是“依报”,因为我们必须依靠环境而生存,所以叫做“依报”。如果我们继续不知节制地破坏、浪费而不加以爱惜,不仅我们的子孙无法享有这样的福报,我们自己的来生,也因此而无法往生净土了。 (二)保护人间的社会环境 保护社会环境包括对家族伦理、社会伦理,乃至于对职业及政治伦理的保障与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有伦理。伦理的意思,就是尊卑、高下、长幼和先后有一定的次第。例如,我们今天听讲的座位,如果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位置,进入会场的时候,一定井然有序,不会你争我抢;如果会场的座位安排没有对号,一旦很多人同时进来,就可能产生你占我夺、争先恐后的状况。所以,人与人之间,必须有伦理的规范;如果不遵守伦理,或许一时间仿佛自己占了上风,他人遭殃,事实上,自己就在其中,根本难以豁免,到头来还是反受其害。 有一个故事是说,有一个恶媳妇虐待她的婆婆,每天用同一只破碗盛饭给婆婆吃,吃完了也不洗,第二餐再用同样的碗盛饭给婆婆吃。终于有一天,这个恶媳妇自己也娶了媳妇,但是她对婆婆依然故我,仍是老样子。一次,这位恶媳妇拿了这只破碗随手一扣几乎打碎,她的媳妇马上把这只破碗抢过去说:“婆婆,不能打破啊!” 这位恶媳妇问:“打破有什么关系?” 她的媳妇答:“不行啊,我还准备将来留给你用呢!” 这虽然是个笑话,却是值得警惕的。一代看一代,你如何对待上一代,你的下一代也会如何对待你;就算你的下一代不如此待你,以佛法的眼光来看,你仍然得承担因果。所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若有不报,时辰未到”,这一生不报,来生也会报。佛法中有“花报”与“果报”,“现生报”也叫“现世报”,现世报仅像是开花一般,并不是全部,来世的报才是更厉害的结果。 此外,既得遵守家族的伦理,也须遵守社会的伦理。社会的伦理是什么?每一个社团都有它的伦理关系,譬如,组织法中规定负责人和成员,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运作方式,否则,这个团体就变成一群乌合之众。而宗教更是重视伦理,师徒关系、信徒与出家人的关系,都是伦理;有职务的伦理、职位的伦理,甚至还讲戒腊的伦理,谁先受戒,便应受到尊敬。 “伦理”如果用佛教的语言来讲,称之为“法住法位”,也就是说,每一个现象,都有它一定的位置。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中,都有他不同的位置;每一桩事物,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都有不同的立场和位置,我们要加以尊重,这就是伦理。 例如,有时候我是老师,有时候我做学生。做老师的时候就要像老师,做学生的时候就要像学生。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各有其轨迹、地位;违者相互冲突,顺者彼此辅助。 虽然说要随顺因缘,但佛法也鼓励人要积极促成因缘。因缘没有成熟,要促成它。如果怎么样也做不出来,那就暂时搁下。譬如说,我计划到国父纪念馆演讲,但是场地怎么也租不到,那到底还要不要讲呢?如果怎么也租不到,便放弃演讲计划。因为我知道“诸法因缘生”,别人也需要用场地,并不是只有我才能用,所以不需强求,只要等待以后有因缘就好了。 (三)保护自我的内在环境 自我的内在环境,包括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 佛教指出,心有“染”和“净”,“真”和“妄”之分。“染”是烦恼,“净”是智慧;受幻境的迷乱,就是“妄”,证得诸法的实相无相,就是“真”。 一般人的心理活动,‘无非是虚妄的烦恼相,无我、无相的精神活动才是解脱自在的智慧功能。 前面我们已经大致解释过有我、执著、以自我为中心的意思,那便是染的、妄的、烦恼的;相对地,无我的、无住的、不以自我为中心,便是净的、真的、智慧的。P23-27(《福慧自在》) 序言 《金刚经》在中国受到普遍和持久的重视,不仅佛教徒喜欢读诵,一般知识分子也都喜欢阅读。《金刚经》文字简练优美,并且富有超越及空灵的哲理。虽然经义深奥,却又能让读者感到清新和亲切,故在许多佛经之中,除了简短的《心经》之外,《金刚经》是最能深入中国文化环境的佛经了。 在佛经的流传史上,自从第五世纪初,鸠摩罗什将《金刚经》译成中文以来,历代均有注释,迄于明朝即有《金刚经五十三家注》的汇集本,到《卍续藏》编成之时为止,已搜集了六十九种,比起其所搜《心经》的注解数量六十种,还多出九种。 以往凡是注解经典,或是讲解经典,都是顺着经文的次第进行,逐句解释,往往使得听众在听完一座经后,尚无法明确其主题所在。因此我于一九九三年二月一日至四日的四个晚上,假台北市国父纪念馆大演讲厅,演讲《金刚经》时,便以每晚一个主题的方式讲述,命名为“《金刚经》生活系列讲座”。我从《金刚经》文中摘录出与主题相应相契的经句及段落,配以主题及子题的标示,做了四场专题演讲:1.《金刚经》与心灵环保,2.《金刚经》与自我提升,3.《金刚经》与净化社会,4.《金刚经》与福慧自在。 我一向主张“古为今用”,佛经不是仅供信仰持诵的,更当“如说修行”,应用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金刚经》虽是佛法中的最高境界,如果能把修行经验的层次厘清,也不难发现其切入现实生活的着力点了。例如,经中的“云何降伏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是心灵环保的指导原则;又如《金刚经》的“无相”,是以精神的“信心”及物质的六尘为基础;自我的提升,是从有相的假我来体验无相的解脱。《金刚经》所强调的布施及忍辱,便是净化社会、净化人心的最佳方法。经中有六次讲到“福德”二字,并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成就为其经名,所以这是一部特别重视修福修慧的经典,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唯有全心力地福慧双修,始能速证解脱自在的无上佛果。 因为我将《金刚经》生活化、实用化了,所以讲述之时,深受听众的欢迎,便委请青年女作家梁寒衣将录音带整理成文,出版问世,我要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在台湾与我讲经的录音是分开发行的,现因出版社恳请,附赠我的讲经录音,期能方便读者理解《金刚经》这一深奥的经典,我亦乐为之。 二○○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圣严 序于法鼓山(《福慧自在》) 书评(媒体评论) 我皈依圣严法师多年,受益匪浅。法师的心语,犹如智慧的明灯、清心的甘泉,点点滴滴滋润着我的心灵。 ——张国立 曾经师父的几句真言,在我生命力量最不可承受的痛时,因为用了它而顺利过渡,这几句真言就是“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林青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