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无论世事如何沧桑,历经数千年的古人智慧却依旧如新,仍适用于当下的时代——通过借鉴它们,可以学到很多成就大事的本领。研读古人心法,开启智慧之门!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不拘一格的独到见解带给你的必是耳目一新的感受!当你掩卷而思时,你会发现这是历史、文化与智慧最完美的融合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向古人借智慧(圣贤卷经典珍藏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杨承清 |
出版社 | 中国戏剧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无论世事如何沧桑,历经数千年的古人智慧却依旧如新,仍适用于当下的时代——通过借鉴它们,可以学到很多成就大事的本领。研读古人心法,开启智慧之门!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不拘一格的独到见解带给你的必是耳目一新的感受!当你掩卷而思时,你会发现这是历史、文化与智慧最完美的融合体! 内容推荐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崇尚古人才是智慧的起点。有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个年轻人向一个年长的智者请教智慧的秘诀。年轻人问:“智慧从哪里来?”智者说:“正确的选择。”年轻人又问:“正确的选择从哪里来?”智者说:“经验。”年轻人进一步追问:“经验从哪里来?”智者说:“我们的祖先。”所以说,应该从古人那里汲取智慧的营养。 古人智慧是由无数的牺牲和失败凝聚而成的,其对于后人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向古人借智慧》汇总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涵盖了古人宝贵的智慧,倾注了智者真诚的教诲:既讲到了竞争制胜的学问、明哲保身的计策、为人处世的要义,也讲到了操控局面的权术、统驭天下的智谋。经典的智慧箴言结合精彩的历史故事的解说,读起来更有韵味。从中你既可以获得智慧的启迪,又可体会到读史的乐趣。 俗话说:“得智者得天下。”我们不需要做高明的导师,但是,我们不能不了解人类的大智慧,不能不具备一颗智慧之心。《向古人借智慧》是你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的智谋锦囊,只要你领略到了书中的要旨,学会其中的克敌制胜奇方及人生百态,你定能在这个“时间是生命,智慧是金钱”的现实社会中永立不败之地。 目录 第一章 修行有道——提升自我才能走向成功 做好人生的三项修炼 塑造道德人格 不在尘世中迷失自我 反复学习是成才之道 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注重诚信修为 慎独是自我修养的一种方法 学会自我约束 做人宜先修德 第二章 宽容大度——开放的心态彰显人生洒脱 永远保持乐观的心态 忍小节才能干大事 得饶人处且饶人 学会宽人之短 对人要求不要太高 当忍则忍,能让则让 气量是一种修养 善良是一生的功课 保持君子风范 学会欣赏别人 第三章 知人之明——见微知著识人性 不能以貌取人 善者不辩 知者不博 看清自己才不迷失自我 先看人品后交朋友 能患难与共才是知己 按照“征”兆去识人 运用“八观六验”看人 第四章 认清世事——把事情掌握在自己手中 看清自己的目标 审时度势就能掌握主动权 从长远眼光看问题 看到小事的价值 没有目标的人生将一事无成 先定目标后做事业 找“同道”者共事 第五章 水性做人——刚柔并用进退有道门 与人交往要刚柔并济 立身要高,处世宜让 不浮不躁成大事 在隐忍中蓄势待发 避免与人硬对硬 以退为进保全自己 不做出头鸟 成功在于顺势而为 凡事不可太勉强 掌握屈伸之道 有时候要大智若愚 让别人暂时超越一下自己 第六章 红黑相济——做人做事用心计 用兵决致胜人生 用权威决不手软 韬光养晦,伺机而动 借别人的手做自己的事 有时糊涂即是聪明 藏锋露拙,匿锐示弱 第七章 处乱不惊——从容应变摆脱人生危机 坦然面对人生的失败和挫折 变失败的感觉为成功的信念 学会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把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灵活机动,随机应变 不要轻信命运的安排 学会对待小人 第八章 淡看得失——远离抱怨造就快乐人生 控制自己的贪念 吃亏也是福 节制嗜欲 知足是快乐心态的开始 学会放弃 面对荣辱皆淡定 人生没有死结 淡然面对一切得与失 以超然平静的态度看人生 第九章 以德服人——有人格才有凝聚力 老老实实做人 以诚信为做人之本 用诚信树立自己的人格 一诺千金 讲礼节 “心不动”是对自己最好的交待 人缘比能力更能成就事业 多为他人着想 用仁爱之心待人 兼爱才能为人兼容 不要显示你比别人聪明 与人为善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第十章 修心养生——遵循健康的生活之路 善养浩然之气 饮食俭约而精美 享受宁静的生活 养生重在养心 保持心情快乐 试读章节 不在尘世中迷失自我 “中立而不倚”是儒学中最为高深的道行,因为它能够让我们在尘世中不会迷失自我,中立不是做老好人,也决不是一种保持中立的骑墙派主张,而是儒家所标举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君子节操。“中立不倚”就是说“中”的道德信念和准则一旦确立,就永不偏离。无论治世乱世、有道无道,君子都要坚守信念,保持节操,“至死不变”。 传说,增国旧地疆界的执掌官,看见了楚相孙叔敖,说:“我听说,做官久了的人,士人嫉妒他,俸禄多了的人,百姓怨恨他,官位高的人,君主憎恨他。如今你孙相国居官久,俸禄厚,职位尊三者都具备,却没有得罪楚国的士人和民众,这是什么原因呢?”孙叔敖说:“我三次做楚国的相国,思想上更加谦卑,每当俸禄增加,施舍就更加广泛,地位越高,礼貌就越恭敬。因此,才不会得罪楚国士人和民众。” 所以古人说:“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权豪而不惧,对孤独而惊心。”现在,同样有这样的人,生活中保持心理平衡,虽然在恶劣的环境中也不忧愁,到了社交场合,尤其在灯红酒绿中能知道自我警惕,以免无意中误入迷途,遇到有权有势蛮不讲理的人不畏惧,而遇到孤苦无依的人却具有同情救助之心。 孟子说:“无同情之心者,不可称之为人;无羞耻之心者,不可称之为人;无恭敬之心者,不可称之为人;无是非之心者,不可称之为人。”人有报复心,人能对那些不能善待自己的人施以报复,这大约是显示人类的严厉和人事的严酷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人类的许多杀伐征战,人类的许多冤怨相报的争斗,都由此而来。比如邹国与鲁国发生冲突,邹国死了33个官吏。老百姓没有一个去营救的,邹国国君对孟子发牢骚,说这些老百姓实在可恨。 孟子“中立不倚”,他说:“时逢灾荒,在你的国中,百姓们年老体弱者抛尸荒野,年轻力壮者四处逃荒,而你的谷仓里堆满了粮食,库房里存满了珠宝,你的官吏却不向你报告,让你开仓济民,这等于是残害百姓。曾参曾经说过:‘警惕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将怎样回报你。’现在,你的百姓终于得到报复的机会了!你有什么可责备他们的呢?” 俗话说:“拿得起,放得下。”这是对人生顺逆安危的“中立不倚”态度。所谓“拿得起”指的是人在踌躇满志时的心态,而“放得下”则是指人在遭受挫折、遇到困难或者办事不顺畅以及无奈之时应采取的态度。一个人来到世间,总会遇到顺逆之境、迁谪之遇、进退之间的各种情形与变故的。歌德说得好:“一个人不能永远做一个英雄或胜者,但一个人能够永远做一个人。”这里,“做一个英雄或胜者”,指的便是“拿得起”时的状态;而“做一个人”,便是“放得下”时的状态了。说到底,如何对待这‘放得下”,才是真正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英雄气概或者胜者风范的重要标尺。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了这样一种心境,就能对大悲大喜、厚名重利看得很小很轻很淡,自然也就容易“放得下”了。“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将“戏事”与“真情”区分得十分分明。按照我们的理解,所谓“戏事”,就是指那些能拿得起、也该放得下的事;一个人能做到如此随和且随缘地看待人生旅途中的一切利害得失与祸福变故,岂有不会“道我赢”之理? 纵观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大都呈波浪起伏、凹凸不平之状,难怪乎古人要说“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了。但是,当一个人集荣耀富贵于一身时,他是否想到会有高处不胜寒的危机、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窘迫呢?好吧,那就不要过分贪恋巅峰时的荣耀和风光,趁着巅峰将过未过之时,从容地撤离高地,或许下得山来还有另一番风光呢! 有一个叫泰裕的奥运会柔道金牌得主,在连续获得203场胜利之后却突然宣布退役,而那时他才28岁,因此引起很多人的猜测,以为他出了什么问题。其实不然,泰裕是明智的,因为他感觉到自己运动的巅峰状态已是明日黄花,以往那种求胜的意志也迅速衰落,这才主动宣布退役。去当了教练。应该说,泰裕的选择虽然若有所失,甚至有些无奈,然而,从长远来看,却也是一种如释重负、坦然平和的选择。比起那种硬充好汉者来说,他是英雄,因为他毕竟是消失于人生最高处的亮点上,给世人留下的是一个微笑。 圣贤智慧今用 做一个明智的人,既然“拿得起”那颇有分量的光环,也同样应当“放得下”它,从而使自己在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时候,“中立不倚”地作出回应,自己就不会迷失正道。P10-12 序言 古代的圣贤,作为精英群体,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智慧,润泽后人。智,即是具有知人、知物、知事的洞察力,对事物能就察知其发展,迅速寻求应对之策,获得成功。孔子说:“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谓“达德”,即古今天下都通达的德性,也就是人人应有的德性。 在圣贤所论及的智中,智慧是这样的: 《战国策》中指出:“智者见未萌之物。” 《三国志》中指出:“智者贵在免祸。” 孔子曰:“智者不惑……” 当我们重新拾起先哲们的思想时,你会发现,在这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你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做事,你就会找到心灵的归宿地与栖息地。 圣贤让我们的心情更快乐 圣贤让我们学会如何让自己更快乐。比如,庄子以十分超然平静的态度看待人生,一切顺其自然。他生活艰辛,“衣大布而补之”,有时不得不向别人借米来糊口。他对这些都抱无所谓的态度。他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唁。他不但不哭,反而坐在尸体旁边,敲着瓦盆唱起来。惠子指责他为什么不哭而歌,他坦然地回答说:“开始我也很悲痛,后来仔细一想,人是怎样来到这个世上,又是怎样离开这个世界的呢?原来人是由气即自然界的非生命物质变化而来,气聚成形,气散则死。现在人的形体已死,又将变成非生命的物质了,故以鼓盆而歌,欢送和庆祝我的妻子重新回归自然。”庄子的这番话未必全对,但他超然平静的人生态度却值得提倡。 当下,不是有很多人正为自己的得失而痛苦不堪吗?庄子教会了我们淡看得失的快乐。 李渔就饮食原则概括为24字诀: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 今天,健康的生活,不正是和李渔不谋而合吗?李渔让我们拥有健康而快乐。 圣贤让我们的思维更睿智 圣贤教会我们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看待世事。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接受既成的事实,是要勇敢地正视,在平静的面对中,走出一条希望之路。当我们无法以主观的力量控制事态的时候,或者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实,已经尽了主观努力的时候,此时与其抱怨,不如平静以对。 孔子教会了我们在逆境中生存的智慧。 晏子身材矮小,可是智慧过人,他总能以非常巧妙的方式来劝谏君王。因为齐景公特别喜欢鸟。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的人专门负责喂养这只鸟。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跑了。齐景公因此大为恼火,要亲手杀了这个养鸟的人。齐景公正在这气头之上,没有人敢来劝谏,都怕会沾上罪,也要掉脑袋。此时,晏子噔地就跑了出来,抽出一把剑,在鞋底上蹭了几下,告诉大王,这个养鸟的人实在是太可恶了,把大王心爱的鸟都养飞了,真是罪不可赦。于是,拿着剑架在这个养鸟人的脖子上,告诉这个养鸟的人:“你太可恶了!今天我要杀了你,但是,也要让你死得明白。你知道为什么要杀你吗?” 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第一,大王叫你养鸟,你却把鸟养飞了,这是你第一条罪。第二,因为你把鸟养飞了,害得君王为了一只鸟就要杀人,让人误会君王是一个暴君,这是你第二条罪。第三,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都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老百姓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所以现在要杀死你。”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接着,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若不是您的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 晏子教会了我们摆脱危机的智慧。 释迦牟尼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没有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释迦牟尼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象听到老禅师此话后,小和尚的心情是怎样的。在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中,小和尚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 释迦牟尼教会了我们教育他人的智慧。 品味先贤的智慧,犹如妙手拨响千年古琴,传悠扬婉转于人心田。古人的智慧,犹如浩瀚的文化海洋,包融着各个方面,以其无比的魅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回望历史不难发现,古人处处都存在对做人做事的真知灼见,这些智慧对我们的事业、前程、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它牵动或连载着我们每一个人。 本书涵盖了人类宝贵的智慧,倾注了智者真诚的教诲,是人生行动的指南。它让我们在遇事时看不到结果、找不到解决方法的时候,能看得远、有解决之道的能力。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的深邃、孔子的淳厚、庄子的超逸、孟子的英气、荀子的理智、韩非子的尖锐,都可以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在这些圣贤的智慧中,都隐藏着丰富的现实意义,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都会从中找到你所需要的东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