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学校的历史,并不仅仅记载着曾经拥有的辉煌,那不值得我们今天来炫耀,一座学校的历史,更是深厚文化的积淀,是独特品质的追求,它们是随日子一起一天天积累而成的,融进了风雨沧桑,更融进了一代代学人的精神。
本书收录谢晋的《难忘春晖哺育情》、季羡林的《回忆济南一中》、徐城北的《注重文史精神的北京三中》、钱学森的《北京师大附中六年》、雷抒雁的《我的小学》等20多篇大家、名家回忆学生时代,讲述学校品格、精神的文章。这些文章清新、质朴,饶有情趣,让读者感到耳目一新。他们的作品,在社会上特别是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和良好效果。
在2007年教师节来临之际,光明日报教育部、策划部联手在一版推出新栏目“母校礼赞”。这个栏目是在中央领导同志关心支持下,由天林总编辑策划,旨在展示与时俱进、生动活泼、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在全社会倡导爱国爱校、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栏目从9月5日起刊发《会宁一中赞》,此后相继发表了王大中的《南开育我我爱南开》、龚克的《难忘景山情》、肖复兴的《智、仁、勇:汇文的精神和追求》、冯端的《草桥,我梦想起航的地方》、谢晋的《难忘春晖哺育情》、季羡林的《回忆济南一中》、徐城北的《注重文史精神的北京三中》、资中筠的《耀华,我启蒙的摇篮》、钱伟长的《在苏州中学求学的日子》、钱学森的《北京师大附中六年》、雷抒雁的《我的小学》等20多篇大家、名家回忆学生时代,讲述学校品格、精神的文章。这些文章清新、质朴,饶有情趣,让读者感到耳目一新。他们的作品,在社会上特别是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和良好效果。
本书将这些文章汇集成册。
1934年我考入苏州一中初中,名列榜首,从此开始了三年的草桥生涯。草桥中学的教室是两层红砖建筑,习称为口字园。大门位于口字的西南角,操场则在校外,可以望见近处的双塔。
苏州一中非常注重基础课,尤其是语数外学科。初中的国文课本虽然文白兼收,但课堂上沈同文老师讲解的还是一些浅近的文言文,如《祭妹文》《项脊轩志》等。在考试时还得默写一些文章。任祖铤老师教了三年的英语课,使我受益匪浅。我能够对英语应付自如,不能不归功于这几年打好的基础以及随后的博览群书。教我们数学的是老教师练寿康先生,他以认真负责著称。通常他只教初一的数学,但由于与我们班同学的感情特别融洽,应我们班要求,破例将初中三年数学一竿子教到底,为我们打好数学运算的扎实基础。在30年代,苏州一中有着超强的教师阵容:诸如吕叔湘、杨人缏、沈同洽、陈邦杰、朱浩然等,后来都到大学去任教了。
苏州一中有重视郊游的良好传统。我们初二时曾到无锡惠山露营,饱览惠山、梅园、小箕山和鼋头渚等风景名胜。初三下学期时,苏嘉铁路刚刚建成,我们班就乘火车直达嘉兴,再转到杭州,在杭州遍游了西湖名胜,登上了南高峰,到了虎跑、九溪十八涧,还上了钱塘江边的六和塔,看到了在建的钱塘江大桥。初夏时节,升学考试临近,全国运动会在上海江湾新建的体育场举行,老师还专程带我们去观看香港队对广东队足球决赛。我们坐在球场的草地上,看得兴致盎然。当时香港队球王李惠堂年龄较大,跑动不多,但脚头功夫仍健。结果香港队以三比零获胜,三球均出于李惠堂的脚下。
苏州一中有着浓郁的课外读书氛围。潜移默化之下,我养成了爱读书的嗜好和独立思索的习惯。学校有幢两层的图书馆小楼(在抗战初期毁于敌机轰炸),是一中老校长汪家玉主校政时节衣缩食建起来的。我经常去借阅课外书籍。记得有四卷本《胡适文存》,房龙的《人类的故事》,其中给我深刻影响的还是房龙的《思想解放史话》,实际上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风行一时的《宽容》这本书的早期译本。正是在这些杂七杂八的泛览之中,我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并融进了一些宽容思想的色彩。
初中阶段,我的课余阅读还涉及到很多科普著作。天文学方面的有山本一清的多卷本《宇宙奇观》,遥远的星体和广袤的宇宙,引起了我对天文学的兴趣。大哥还为我订阅一份期刊《宇宙》,其中有些科普文章和我国当时天文学界的活动介绍。特别是刊物报道的我国天文学家分赴日本的北海道和苏联的柏力去观测日全食的事令我着迷。我开始自制一个望远镜想用来观测星体。30年代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兼物理学家琴斯与爱丁顿写的《神秘的宇宙》《膨胀的宇宙》《物理世界真诠》等书,使我得以畅游星体之间、宇宙之中。尽管没有理解多少,但是我隐隐约约地感到物理世界奥妙无穷,为之心迷神往。这也许就是后来我选择物理学作为终身事业的契机吧!
苏州一中的课余文艺生活也丰富多彩。电影这种新型的文艺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还是新生事物。我们当时看过金焰、阮玲玉主演的《野草闲花》《天明》《新女性》,金焰与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袁牧之与陈波儿主演的《桃李劫》。好莱坞影片也看过不少。
中小学是人生的奠基阶段,接受的教育对一生影响很大。我非常感谢在草桥度过的三年初中岁月,那是一段充满美好回忆的幸福时光。去年,回苏州重到母校,昔日的口字院已经变成了一座漂亮的现代化校园,但紫藤依旧,仍蓊蓊郁郁。母校的一草一木勾起了我的亲切回忆,我衷心地感谢给我谆谆教诲的一中老师,感谢给我浓郁学习氛围的草桥校园。
呵!草桥,我梦想起航的地方!P21-24
2007年9月,光明日报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创办了“母校礼赞”栏目,到现在历经两年,刊出了全国六十多个学校的“礼赞”。我们这次研讨会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栏目的定位、内容、风格、效应为重点,分析总结栏目创办以来的情况和经验,认真听取各位老师、专家和领导、同志们的意见,对栏目的品格、风格、文体、意义、主题、质量和应产生的作用深入研讨,进一步发挥“母校礼赞”栏目和光明日报的教育报道在文化建设、人才建设、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良好作用。
这个栏目是在中央领导同志直接关怀下创办的。2006年,李长春同志、刘云山同志就光明日报坚持正确导向,突出文化特色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光明日报办成党联系广大知识界的桥梁和纽带,办成广大知识界喜闻乐见的报纸。2007年8月,刘云山同志到甘肃视察,在会宁一中,看到学校03届毕业生集体撰写的《会宁一中赞》,给予了高度评价,指示光明日报全文发表。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精炼,感情真挚深厚,通篇体现了毕业生爱国、爱校、尊师重教的赤子之心。这篇文章就作为“母校礼赞”栏目的首篇,于2007年9月3日、教师节前夕,在光明日报一版发表,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中央领导同志指示,这个栏目要牢牢把握好爱国爱校的主题,激发学生为祖国刻苦学习的精神,要让学校的老师、学生喜欢看,让从母校毕业的、在各条战线工作的读者喜欢看。刊登稿件的门槛要高一些,质量要好,要让大家认可。之后,刘云山同志对办好这个栏目又多次做了指示。他指出:“母校礼赞”的版面还可以搞得再好看一些,再突出一些。对作者的介绍还可以再详细一些,这本身也是报道内容。高层次的作者给报纸写文章是很不容易的,他们对于提高学校的地位、报纸的地位、栏目的地位都很有作用。就这次会议的召开,刘云山同志也做了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多听专家、学者的意见,研讨会上的发言也可以在报纸上刊登,要把栏目办得有质量、有影响、有吸引力。教育部周济部长和多位领导同志、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大中小学的许多读者,自栏目开办以来,一直给予关注,不断给予鼓励,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周济部长还为这次研讨会写来贺信。报纸上的一个栏目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各级领导、各位专家如此重视,我们很受教育,同时,也为办好这个栏目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有力指导。
两年多来,我们在开办这个栏目过程中,还有以下一些思考:
一是塾、库、书院、学校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根脉。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民族对教育、教育制度、教育机构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春秋时的《札记·学记》中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库,术有序,国有学”,这是2500多年前,已经形成的教育体系。至隋唐,倡导“广学开书院”,完整、规范的学习场所,遍及各地,计有400多所。、由唐而历宋、元、明、清,经千余年发展,至少达7000多所。从教育场所看,有学馆、学府、学台、学庙、学宫、学堂、书房、书院等等;从学习看,有学习、学术、学业、学艺、学行、学识等多方面的论述;从学生看,有学子、学长、学究、学者、学徒等不同角度的称谓;从教师看,有圣师、贤师、导师、先生、学政、学录、学博等不同职责、不同地位的名份;从教育研究看,有学记、学林、学案、学衡等专门文书著作;从教学管理看,有规程、学程、条例、馆例、馆规、洞规、日程、戒条、禁约、课则、课规、课榜、规条、斋规等等。这样悠久、广博、丰厚的教育传统,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提供了坚实基础,是我们今天历史传承、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受用不尽的光荣传统,为办好光明日报,为搞好光明日报的教育报道,特别是为办好“母校礼赞”等栏目,提供了丰厚的基础。
二是现代学校是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我们党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发展教育作为建国兴国、立业兴业、创新发展的根本方略。新中国成立近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地位之重、发展之快、拥有人数之多,在我们的历史上和世界范围内,都是无可比拟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了丰厚的人才资源、知识基础;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文化;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关千家万户。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家庭,第一个受教育的环境是学校,第一个社会角色是学生。至今,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做何工作,学校,特别是培育自己的母校,对社会、对个人都至关重要。以文化为特色的光明日报,认真搞好教育报道,认真办好“母校礼赞”、“大学生活”等重要栏目、重要版面,是我们的时代和事业赋予的责任,是学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赋予的责任,是在校的广大师生和从学校毕业的无数读者赋予的责任。这是一份光荣的责任,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三是办好这个栏目面临着繁重任务。到目前,“母校礼赞”共刊出六十多期。中央领导同志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座的各位老师、专家和几十位德高望重、学识丰厚的作者给予了大力支持,广大读者给予了热切关心。这些是对我们的鼓励,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在现有基础上,如何办好这个栏目;如何进一步确定这个栏目的定位和风格,如何动员和组织广泛的作者队伍;如何把灿若星河的学校、我们的母校在一个栏目中、在较短的篇幅中,真切深刻地反映出来;如何在反映学校共性的同时,展示各个学校的特色、风貌;如何从珍贵、难以忘怀、林林总总的经历中,反映出母校的精神和品质;如何将十分难得的的老校友对母校的礼赞,化为仍在学校的师生们的精神财富;如何发挥一个学校的“礼赞”在多个学校的启迪、激励作用;如何集中在校师生对学校的切身感受,发挥“母校礼赞”的吸引力,进一步凸显爱校、爱国,尊师重教,开拓创新的主题,写出内容更深刻、语言更精美、形式更活泼的多样“礼赞”,等等。我们将继续努力,将这个栏目办好,将光明日报的教育报道搞好。
再次编辑这些文稿的时候,我们还能从文字中依稀听到他们的声音,他们对母校的记忆——钱学森、季羡林、席泽宗、陈乐民、谢晋。
而今,他们的记忆已成为我们存留心底的回忆。
“母校礼赞”走到今天,我们为逝去的人们伤感,为今天的人们感动。
2008年上班第一天,接到了杜祥琬院士打来的电话,很亲切的电话。
2007年“母校礼赞”的最后一期,发表的就是杜祥琬院士的文章《回忆开封高中》。常常有这样的电话,不管是鼓励还是建议,都让我们感动。
一个栏目的创办,对一张报来说或许是一件平常的事,但对每一位亲历者来说,却是不平常的。那里,曾留下了太多的热情和心血。
还是在2007年教师节来临之际,本报教育部、策划部联手在一版推出新栏目“母校礼赞”。这个栏目是在中央领导同志关心支持下,由天林总编辑策划,旨在展示与时俱进、生动活泼、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在全社会倡导爱国爱校、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这是本报献给广大中小学的一份特殊的节目礼物。
栏目从9月5日起刊发《会宁一中赞》,此后相继发表了王大中的《南开育我我爱南开》、龚克的《难忘景山情》、肖复兴的《智、仁、勇:汇文的精神和追求》、冯端的《草桥,我梦想起航的地方》、谢晋的《难忘春晖哺育情》、季羡林的《回忆济南一中》、徐城北的《注重文史精神的北京三中》、资中筠的《耀华,我启蒙的摇篮》、钱伟长的《在苏州中学求学的日子》、钱学森的《北京师大附中六年》、雷抒雁的《我的小学》等20多篇大家、名家回忆学生时代,讲述学校品格、精神的文章。这些文章清新、质朴,饶有情趣,让读者感到耳目一新。他们的作品,在社会上特别是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和良好效果。
栏目得到了教育部领导及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
大庆读者王树军说,“母校礼赞”是感恩的抒怀,是回报的表白,是心灵的倾诉,是真爱的凤采,彰显人性人情之光。
甘肃天水苗恒说,我不是名人,母校也不是名校,却非常喜欢这个栏目,读了十几篇,感觉非常好。
还有很多读者积极参与进来,寄来他们的文章。他们的热情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高起点、高品味是这个栏目的突出特色。编委会对栏目高度重视。在栏目创办之初,天林总编辑就对栏目的组稿和文章写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强调文章要写出作者对母校的感情,体现学校随时代成长、变迁。有点、有片段,但不能只停留在点和片段上,要有感受,有认识。可讲个人、个体,但目的在于讲学校的品质,讲学校的校风、精神。
天林总编辑、春林副总编辑还多次在稿样上评注,指导我们把握好栏目的原则与方向。可以说,“母校礼赞”是在报社领导的关怀下,沿循着光明日报的办报风格,即注重文化品味这个路子坚持走下来了。
邀请名家、大家为栏目撰写稿件,这是体现栏目高层次、高质量、高品位的保证。
我们力求从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中选出风格各异的作品来满足读者的要求,展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学校。
也正因为是大家、名家之经历,所以从他们深情的叙述中我们能够自觉地感受学校曾经的厚重底蕴、教学风格、一贯的精神。这些文章感染读者的不单是语言,是内在的感情,永生永世不能忘怀的对母校的真挚感情。是平淡,有幽默;是回忆,有力量。可以说,这些文章,是一些钧沉杂忆,更是一种文化的积累和提升。这个栏目,实际上也是在告诉大家,尊重学校的历史,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这也许是就是“母校礼赞”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缘由。
以往,大家谈起一个人,往往注重的是哪一个大学毕业的。其实,影响他成长的不仅是大学阶段,中学阶段、小学阶段同样是很重要的。这一点,现在可能被人忽略了。
在某种意义上,“母校礼赞”打开了一扇窗,让人们看到了一所所好的中学。这不仅仅是名声在外的一种印象,更多的是一种写实。
南开中学、景山学校、汇文中学、苏州一中、春晖中学、济南一中、北京三中、耀华中学、苏州中学、北师大附中……这些知名学校在大家的笔下,以可近、可感的姿态让读者认识了,了解了。
在这些鲜活的回忆中,我们看到的,是老师的独有的教学特点;是师生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是有趣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学校氛围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趣味、精神、气质的养成;是学校积淀多年的品格、校风和精神。
他们的述说,再次把读者带回到几十年前,甚至更久远的年代,让人们生动形象地了解一段段校园往事。也许,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去搜集、整理这样的工作。这对学校来说,是一种宝贵的历史财富;对报纸而言,是教育文化的一种弘扬。这也让我们感到,我们工作的意义。
在这些作品汇集成书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感谢所有的作者、他们的亲属以及他们的母校、有关教育部门的领导对本栏目的大力支持。我们还要感谢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社长朱庆、责任编辑徐晓、高迟等同志为本书的顺利出版所付出的辛劳。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