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有着谜一般的人生。他以一介儒生,昂然崛起于湘楚之间,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不容抹杀的一笔。他持一定之规,为人、为官、为民、为国,处处体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成为时人推崇的末世圣人。
《清史稿·曾国藩传》上说:“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本书将曾国藩的两本奇书《挺经》和《冰鉴》合二为一,从独特的视角,走进曾国藩的心灵深处,既写他的文韬武略,也写他的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困厄,也写他的成功。曾国藩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书中都有精彩的描述。
《挺经》
《挺经》是曾国藩修身处世、居官治平的最高法则,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和沟通与我们的生活事业息息相关。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既游刃从容,又不失真诚与仁爱;既立志于事业,又不失家庭的和谐?在《挺经》中,你能看到曾国藩顺境中的修养与知足,逆境中的坚挺与忍耐;做事的勇毅与勤廉,决策时的虚心与明强。
《冰鉴》
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
冰鉴,取其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冰鉴》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论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心理。讲究均衡与对称、相称与相合、中和与适度、和谐与协调、主次与取合等等,是我国古代专论文人的理论著述之一。
二、曾国藩十二条慎独修身法
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慎独”这一理论是无人不知的,但只知道理论,不加实践,无补于实际。曾国藩的高明,不在于他创造了一套什么新说,而是对这一古老真理做了一辈子的实践,既使自己大受其益,又使家庭大受其益,更使社会大受其益。
关于慎独,曾国藩曾总结有十二条修身之法,分别是:
一、主静: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物。
二、静坐:每日须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绝不恋床。
四、读书不二:书未看完,绝不翻看其他,每日须读十页。
五、读史:每日至少读二十三史十页,即使有事亦不间断。
六、谨言:出言谨慎,时时以“祸从口出”为念。
七、养气:气藏丹田,修身养性。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随时将自己当作养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亡:每日记下茶余偶谈一篇,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不可一味耽搁,否则最易溺心丧志。
十一、作字:早饭后习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皆作为功课看待,绝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门:临功疲神,切戒切戒!
在曾国藩率领部将攻破南京,灭太平天国之后。湘军高级将领三十余人曾集体“劝进”。曾国藩当时写下了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王闽运看到这副对联后感慨道:“涤丈襟怀,今日之前,我只知一半,今而后,乃全知。”并自书一联日:“花鸟总知春浩荡,江山为助意纵横”。他说:“吾不敢着墨文正联上,以重污文正。另书此,纪文正之大,且以志吾过。”王闺运是曾国藩的湖南老乡,二十几岁开始研究经学,对《春秋公羊传》尤有深入研究,他通经在于致用,尤其是在于实现其所谓“帝王之学”,他为人慷概激昂,向以霸才自居。王阊运想用纵横之术来辅助识时务之人成帝王之业,他看中了曾国藩。
他在湘军成立之初,便对曾国藩说:“鹿死谁手,尚未可料,明公岂有意乎?”曾国藩未予理睬,后再人曾府,仍劝曾“彼可取而代之”。但曾国藩不为所动,以食指蘸杯茶汁,在茶几上写了个“妄”字。曾国藩之所以能远离痴心妄想,与他的慎独精神是分不开的。他严于律己,日日不忘反省,不该做的事情,他想都不会去想。曾国藩认为小人与君子的区别就在于独处时小人妄念丛生,而君子则会更加谨慎。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若要慎独,其前提是心静。假如欲火炽然,心粗气浮,则慎独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如果能静下心来。就不会产生妄念,就会淡泊名利,把万事看开,就可以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省和改过。他在日记里写道:“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心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素有忿狠不顾习气,偏于刚恶,既而自究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务当力主求静,使神明如日之升……知此而不行,真暴弃矣!真小人矣!”“静”字功夫,是曾国藩从老师唐鉴、倭仁处学到的。唐鉴对曾国藩的一生行事、修身、做学问影响极大。曾国藩曾向唐鉴请教读书、修身的妙诀。唐鉴告诉他,读书应当以《朱子全集》为宗,修身的最好办法是记日记自我检讨,并且一定要实事求是。此后,曾国藩经常跟唐鉴一起研究学问,推究兴衰治乱,学习程朱理学。他还把自己的日记拿给唐鉴检查,找出检讨不深刻的地方,深挖病根。后在唐鉴的推荐下,曾国藩又拜访倭仁。倭仁是唐鉴的弟子,也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倭仁对于自省要求更加严格,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要记下自省。受倭仁的影响曾国藩在内省方面更严格要求自己了。
曾国藩每天坚持静坐半个时辰,战争越激烈的时候,他越注意静坐。通过静坐来省察自己的毛病,他一生坚持写日记,于日记中检点自己的一念之差、一事之失,毫不留情。
曾国藩不仅自己注重“慎独”,还提醒儿女们“慎独”是全面修身养性的必要条件。他在遗嘱的第一条就提到慎独:“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一日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告诫儿女只有做到了慎独,才可以对鬼神泰然处之,可以快乐、满足、欣慰、平静。
……
P8-11
识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有着谜一般的人生。他一介儒生,昂然崛起于湘楚之间,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不容抹杀的一笔。他持一定之规,为人、为官、为民、为国,处处体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成为时人推崇的圣人,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毛泽东曾说,他一生中只佩服过一个人,那个人就是曾国藩。他在《致黎锦熙书》中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并称其为“近代中国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曾国藩是每个渴望成功的人应该学习的楷模。而学习曾国藩,他的两本书是必须研读的,一是《挺经》,一是《冰鉴》。
《挺经》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人生经验和成功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它是曾国藩修身处世、居官治平的最高法则。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当今社会,人际关系与我们的生活事业息息相关,《挺经》教会人们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既游刃从容,又不失真诚与仁爱;既立志于事业,又不失家庭的和谐。在《挺经》中,你能看到曾国藩身处顺境中的修养与知足,逆境中的坚挺与忍耐;做事的勇毅与做人的勤廉:决策时的虚心与明强。
《挺经》是曾国藩的“压案之作”。用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的话来说,《挺经》是曾国藩“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如果说《挺经》是曾国藩为人、为官的典范之作,那么《冰鉴》则是一部鉴人、识人之专著。
《冰鉴》一书集中国历代识人学之大成,是中国古代相术流派中“书房派”的代表作。冰鉴,取其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它和江湖上流传的相书不同之处就在于重神而兼形,特别强调人的精神和气质。据说曾国藩但凡用人,必要先看其相。《清史稿·曾国藩传》上说:“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冰鉴》一书对后世影响颇大,蒋介石的相人之法,就得益于《冰鉴》。他在安排重要人事时,也常常观察其相貌颜色,以决定是否起用。蒋纬国在担任三军大学校长期间,该书被指定为学生的重要参考书。《冰鉴》曾在大陆绝迹几十年,近年被整理出版,受到读者青睐。
《挺经》和《冰鉴》这两本书本身就是一块冰、一面镜子。世人对照其中论述,皆可清晰看到自身的影子,也即看到自己有哪些优点可以获致成功,有哪些缺点可以导致失败。总之,作用可以归结为两点:识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魅力的神秘人物。近百年来,曾国藩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曾国藩是一个谜,近年来已有很多学者的著述试图解开这个谜。本书以独特的视角,从阐述曾国藩《挺经》和《冰鉴》的智慧人手,走进曾国藩的心灵深处,解剖和展示曾国藩的内心世界,系统地阐述曾国藩的思想智慧,展示他的人生谋略,以供读者学习和借鉴。
编者
2010年1月
每一本书的出版,都是许多人用辛勤付出换来的成果。本书从策划开始,就受到各方人士的关照与帮助,在编写时更是得到了不少老师和作者的鼎力支持。特此向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他们是:
杜金霞、刘俊义、高涛、董芳、谢海峥、滕龙江、金源、马宏宇、于向勇、张宇浩、陈艳军、孙良珠、杨威、赵林、魏凤莲、孙豆豆、郭育彩、崔文英、于超英、胡燕、戚浩、沈海霞、许会玲、冯敏、谷伟伟、张晓萍、林天翔、刘坚、王海山、王豹、孙恩棣、杨运成、张文娟、肖冉、邓明、罗宇、刘振中、杨文忠、卢志丹、郭海平、胡建军、吴力强、续金健、马树全、张延伟、张廷职、张春蓉、孟凡祥、邹之蕴、范德胜、廖小微、于富荣、王秀清、李瀚洋、代学峰、房茂利、朱彤、王琳、刘惠芳、陈德中、曹晔晖、霍启军、郭晓雷、刘朝辉。
本书编写中借鉴和参阅了大量的文献作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发和感悟。得益于前人的劳动成果,才使本书能够有如此之多的详实案例和丰富的理论基础。在此向各位专家、学者以及资料的提供者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另外,凡被本书选用的材料,我们都将按出版法有关规定向原作者、译者支付稿酬,但因为有的作者、译者通信地址不详,尚未取得联系。恳请您见到本书后及时来电来函,以便支取我们为您留备的稿酬。
编者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