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神精神资源。书中所收录的故事都是民间文化中的奇珍异宝,它的编辑出版,对真正加固“文化立市”的基础,夯实“文化遗产”的内核以及开发丽江文化资源,促进丽江社会的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云南(永胜卷)/中国民间故事全书 |
分类 | |
作者 | 沙蠡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神精神资源。书中所收录的故事都是民间文化中的奇珍异宝,它的编辑出版,对真正加固“文化立市”的基础,夯实“文化遗产”的内核以及开发丽江文化资源,促进丽江社会的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内容推荐 民间故事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作为文化艺术甚至生产生活的种种表现,不仅给人们带来愉悦和激情,还将长期地作为某种重要的工具,为人类提供教育和慰藉;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一天,民间故事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找到热心的听众。《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丽江分卷》(包括《古城、玉龙卷》《永胜卷》《华坪卷》《宁蒗卷》4个县卷)所收录的故事都是民间文化中的奇珍异宝,这是为打造文化旅游名市、构建和谐丽江、全面推进丽江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大的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它的编辑出版,对真正加固“文化立市”的基础,夯实“文化遗产”的内核以及开发丽江文化资源,促进丽江社会的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目录 金沙丽水玉龙雪(代前言) 神话 造天地日月 洪水冲天 兄妹成亲 弟兄分家(一) 弟兄分家(二) 死亡与鼠 传说 “刀杆节”的来历 出米洞的传说(一) 出米洞的传说(二) “马鞍山”的由来 花石头的传说 诸天寺 迪里坡 程海的传说(一) 程海的传说(二) 程海的传说(三) 程海的来历 程海湖的由来 热河“大石头”传说 龙的传说 金江的墙 鬼打鬼的传说 神奇的绵鱼荡 月亮岩的传说 平坝陷落成海 龙潭水的传说 姊妹石的传说 金葫芦的传说 烧犁头的传说 梓里江桥的传说 梓里铁索桥的传说 龙门的来历 葫芦笙的来历 手镯的传说 母鸡河的传说 将军桥 白龙洞的传说 壶山摩崖石刻观音像 点香火的由来 救兵粮树传说 “阿弥陀佛”的来历 上坟习俗的由来 贪心和尚 石堆堆和天星桥的传说 江心石上有金窝 磨刀砍的传说 滑叶档的传说 少女买饼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杀家打子 鸡叫山的传说 鸡叫山的由来 月亮石的传说 大石头的传说 仙人经过涛源地区传说 蚊子在两头 风沙不进屋 墙头不需盖 灵源箐的传说 草鞋上带来的江沙 石匠把水凿小了 蚂蚁子姑娘的传说 灶神的传说 片角水冲村的传说 珠坠河成 永胜传奇 鸡为什么不吃黑豆 文方鸟甲 干鱼庙的传说 留金石 竹子做的灵位 三个一(梅树殉情的传说) 巴长马 朱家天子万万年 大力士的传说 望夫石 守孝的习俗 上刀山 下火海 天葬的死婴 哥哥鸟 花围腰 掏米洞的传说 云台山的树影 金官街的来历 金牛洞的传说 金海马的传说 芮关山的传说 故事 生活故事 金船的故事 瘾 “屋檐水,点点滴”的故事 背架 丁郎刻木 赶马哥 一颗麻子讨媳妇 儿孙白有儿孙福 飞麻雀的故事 心里有鬼 “话说” “拾金不昧”的故事 天不算高 走马皇帝的封赠 重男轻女 贼的来源 让他三尺又何妨 钱福的故事 剐死文大爷吓死谢屠夫 长工巧治刁财主 能媳妇 憨姑爷(一) 憨姑爷(二) 憨姑爷(三) 三两金子四无福 陈百万的三个小故事 亡人魂 他留的银子良峨的房子 洗衣女 裙边嫂的故事 出,还是进 “公鸡生蛋,牯牛下崽” 张公有百忍 两弟兄分家 赊三不如现二 大力士王鄂的故事 阿赤格不那(树果卡麂子) 猎人的故事 子土司惨死之谜 牛皮圣旨 仙人马脚迹 灵药 木匠的故事(二则) 鸡饥鼠暑 饥鸡暑鼠 阿依楚屏 睡迷糊了 西天问活佛 幻想故事 三姐妹 两老表 小姑娘和老变婆 王老大遇怪 深山遇怪 鬼推磨 雪压竹梢头点地 玉蝴蝶 罗文秀才的故事 独脚鬼的由来 独脚鬼为什么会吃人(一) 独脚鬼为什么会吃人(二) 人和苍蝇的故事(一) 人和苍蝇的故事(二) 老变婆(一) 老变婆(二) 老变婆的故事 鬼怕恶人 历史人物故事 刘慥的故事 白鹤含书 奏免金课 手得“无”字 白鹤衔书 滇西才女高玉柱 征联择偶 动物故事 蜈蚣毙蛇 蛇肚割福 煮蛇成银 竹子和蛇 人和蛇的故事 老虎怕青蛙 鸡同鸭讲 公鸡喝水 简单与复杂 虱子与跳蚤 水牛和骡子的故事 戴头套的狼和狐狸 青蛙和老虎 人变猴与人学猴 猴子埋儿尾朝天 人变石蚌 机智人物故事 土锅换骑马 亚邪偷马 偷富人家 背石磨人海 结古的故事 亲吻姑娘们 我是你爹(一) 我是你爹(二) 干事抬轿 交换耕牛的故事 十男九闻罐子滚偏坡 捅蜂包的故事 石洞逃生 梅花公鸡 亚邪偷羊 十二个婆娘 二百八 赌摸姑娘 打县太爷 笑话 夹舌子 我还在这里 地里长出马鹿 懒汉的故事 俩老庚 皮匠娶公主 无病呻吟 馋媳妇 猎人和他的儿子 涂嘴用的肥肉 四姊妹 洪先生打蛇 鹦鹉学舌 净重五十斤 放屁王 李老汉买布 买酒和火柴 挖水趣事 没有这玩意儿 丈母娘考女婿 少管闲事 如此教导 翻手之间 生怕后悔 幽默的客人 附录 故事家小档案 后记 试读章节 金葫芦的传说 在永胜县板桥锦江村大水箐东南面是著名的金沙江,与鹤庆县中江乡相邻。 就在这段金沙江流经的地域,有一处叫虎跳坎。那里水流湍急,江面很窄。传说,有猎人打虎时看见老虎从此跳过,因而得名。 就在虎跳坎岸边,还有一个金葫芦的故事。 一日,一道士途经此地,看到一老农正在辛苦地背柴,那道士同情他,就从衣兜里摸出一粒葫芦种子,给老农说: “你将这粒葫芦种好,待它结葫芦时,你摘下葫芦到江边虎跳坎处,向着江心喊:‘我的宝马请出来。’你自会得到一匹宝马。记住一定要等葫芦成熟后才能摘下。” 那白胡子老道吩咐之后就走了。 老农得到葫芦种子,把它种在自家园子里,精心照管。 葫芦苗渐渐生长,开花结果,小葫芦也一天天长大,老农想: “我要是能早点得到宝马就好了。” 如此一来他嫌葫芦长得太慢。葫芦眼看快要成熟了,老农迫不及待就将葫芦摘了下来,跑到江边向江心喊道: “我的宝马请出来。” 突然,那江中金光闪闪,跃出一匹宝马,张大嘴直向老农的葫芦奔来,来到老农前一口咬住了葫芦,只可惜那葫芦太嫩,被那宝马咬断一截后,宝马又回到了江中。 老农一无所获,这真是心急吃不着热豆腐。 讲述:李桂华 记录:和江全 采录地点:板桥乡 采录时间:2005年12月 烧犁头的传说(彝族支系他留人) 从前有一户他留人家,有四口人,父亲、母亲和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还很小,她们的母亲却死了。他们的父亲每天都要出去干活,没有人做饭给两个孩子吃。他们的母亲很可怜她的孩子,就变成鬼,从瓦屋房檐上下来,坐在炕床火塘的边上做饭给两个孩子吃,两个孩子吃得很饱。 过了很长时间,有一天终于被他们的父亲发觉了,父亲就问:“你们的中午饭是谁做给你们吃的?”“是母亲每天回来做给我们吃的。”孩子如实回答。“你们的母亲回来常坐在哪里呢?”孩子就告诉了父亲母亲常坐的位置。父亲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块铁块,烧红了悄悄放在母亲坐的位置上。那一天果然母亲鬼又按时回来给孩子做午饭了,它一坐下去,就“吱吱”烫起了白烟,这个鬼被烫伤了,烫怕了,大惊而逃,从此后就再不敢回来了。 从这以后,他留人就有了烧犁头撵鬼的习俗。本来是要烧铁块的,但家里铁块不容易找到,就换成了家里常用的犁头。尼婆(巫师)将犁头烧红了,用匕首挑着,伸出舌头去舔,冒出股股白烟,发出“吱吱”的响声,鬼听见、看见了,就赶快逃跑,害人的鬼就被撵跑了。由于母亲的鬼魂是从瓦屋的檐口上下来,又是从这里逃回去的,有的老人在弥留之际,会出现想要咽气又不咽气的情况。看着老人死去了又突然地活回来,他留人就会爬上屋檐拆去两口瓦,让老人的灵魂顺利地从这里出去,让他(她)的阴魂赶紧走,早死早超生,这样老人就能顺利地咽气归天了。 这个拆瓦放鬼魂升天的风俗也是从这里来的。 讲述:兰有清(彝族 83岁 祭司 小学) 记录:杨如刚 采录地点:六德乡营山村下朗者村 采录时间:2003年5月 梓里江桥的传说 自古以来,金沙江上从来没有桥梁,过往金沙江的人们,都靠木船摆渡。有一天,一个姓蒋的壮士带了一个天仙般的姑娘私奔,他们奔逃到了梓里江边,呼唤船家,要求船家摆渡他们俩过江。船家慢悠悠地把船摆到岸边,对壮士说:“今天我的船渡男不渡女,渡女不渡男,你们俩哪位先过江就先上船吧。” 壮士心里觉得情况紧急,不是向船老大讨价还价的时候,他明知船老大今天是故意要拿他开涮,但也顾不了许多,把心一横,一把抱起自己心爱的女人,把她安置在船舱之中,自己只好乖乖地退回岸上;眼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百般无奈流着眼泪坐船而去,安危难料,生死未卜,心急如焚。 又过了很长时间,船家才把他渡过江去。他望着滔滔的金沙江水对天发誓说:“有朝一日,我如果得势,定要在此修大桥一座,让天堑变通途。你这老不死的,就让你守着那只破船,喝西北风去吧!” 数年过去了,姓蒋的壮士果然做了官,发了财。他来到金沙江边当年渡江的地方,感慨万千。他一面张贴文书,号召四郡八县的百姓捐钱捐物,自己也倾其家资,呕心沥血,来修江桥。 蒋壮士的慷慨壮举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支持,整整花了三年时间,一座横贯金沙江的铁索桥才告建成。梓里,是西蜀通往滇西乃至西藏茶马古道的必经渡口,这座桥就是金沙江上的第一座大桥。叫做“梓里江桥”。 讲述:罗肇元(66岁 退休教师 大专) 记录:杨学韬 采录地点:梁官 采录时间:1992年 梓里铁索桥的传说 在永胜大安乡靠近金沙江的西边大坡上,有一个近百户的山村,名“梓里村”。 梓里原名“子里”,是顺州子土司的辖地,明朝中后期丽江木土司强大后占据该地,遂将“子里”改字不改音,称现今的“梓里”。梓里本不该出名,这里再怎么说也只是南方丝绸之路上丽江、鹤庆通往永胜、四川的一个驿站,它之所以闻名海内外,全仗了一座叫梓里桥的铁索桥。 梓里铁索桥,又名“金龙桥”,是金沙江上现存最古老的铁索桥。 铁索桥位于永胜县大安乡梓里村与古城区七河乡金龙村之间江岸最窄处,是过去茶马古道上的咽喉要道。桥长三百四十八尺,宽十尺半,净跨二百八十二尺,枯水季节桥面自然下坠的中心处距江水水面有一百五十尺。清光绪二年(1876)动工,八年后竣工,据说是当时任贵州提督的鹤庆人蒋宗汉捐资修建的。 关于蒋宗汉和铁索桥,流传着两则动人的故事。 故事之一说:蒋的父亲去世,身为清军将领的他在家丁忧服丧,久闻其作战勇猛、谋略出众,回族酋长马金保几次到他家,又是请求、又是强迫,软硬兼施,胁迫他加入杜文秀的回民起义军,并许诺让他担任重要官职。当时的杜文秀回民起义波及云南省,回民义举正如火如荼、气势高涨、势力强大,蒋宗汉无奈,只好当面应承下来,内心里却作着逃亡的打算。 一天晚上,他弃官从回民义军军营逃走,跑到金沙江边,被闻讯赶来的义军战士高举火把紧紧追赶。 前有长江天堑,后有追兵喊杀,面对滚滚不息、奔流湍急的江水,蒋宗汉急了,他对天发誓,高喊,“苟天相吾……幸存活宗汉身,他日必灭此贼!”正说着,一段木头飘到蒋宗汉眼前,他一跃而上,依托木头的浮力,手划脚蹬,慢慢飘到了永胜境内,得以逃命。 后来,他重入清军,因剿灭回民起义有功,得了个“钦赐黄马褂记名云南提督军门”,还署理过腾越(今腾冲)总镇总兵。他时常记起往昔被追逃的凶险,拿出一点朝廷给的俸禄,捐修了梓里铁索桥。 故事之二说:鹤庆人蒋宗汉在丽江帮人干活,和主人家美丽的少女产生了爱情,被主人发现后,他带姑娘逃了出来。跑到江西岸的金龙村,见一老者悠闲地划着一条“猪槽船”,似是打鱼,又像玩轻舟击碧波,在江心自得其乐。 蒋宗汉怕主人追来,恳请老人摆渡过江。老者一看就知道是两个“逃婚”的青年,便故意为难他说:“我的船小,从来渡男不渡女,或者渡女不渡男……要么你过去,要么姑娘过去,没有‘男女同舟共济’的道理,何去何从,任由你选择。”蒋宗汉说服不了老者,只得叫姑娘坐上船,随老者渡过江去。过了江的老人再不返回,任凭两个青年在长江两岸各自百般哀求、万分焦急。 蒋宗汉想,一条大江,隔开了一对有情人,多么残酷无情啊,要是有一座桥,连接起两岸,有情人就再不会为情所苦、可望而不可即了……恍惚之间,上游漂来一根圆木,蒋宗汉想都没想,一个纵身,就跳了上去…… 后来,蒋宗汉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当了大官,捐资修建了梓里铁索桥。 讲述:杨森(65岁 农民 小学) 记录:周荣兴(38岁 个体文化 大学本科) 采录地点:永胜程海镇 采录时间:1976年8月 P50-54 序言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集)、《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设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欧剑先生、副总编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断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1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名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 我们的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 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后记 永胜县是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处,民族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名邦,自然景观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民间艺人众多,创造了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边地文化色彩。永胜民间故事,作为永胜民间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一代代口耳相传,既丰富了人民群众千百年来的生活,更是记录了永胜县各民族最本质的地方民族精神。 民间故事的活动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今天讲故事的活动仍然十分流行。讲故事是民众的重要民俗活动,在民间俗称为“讲古话”、“讲瞎话”、“摆龙门阵”、“讲经”等。永胜民间故事粗略分为传奇故事、生活故事、寓言故事和民间笑话等。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虚构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具有审美意味的民间传说,在永胜县流传十分广泛,如人物传说、动物传说、地名传说等等。这些传说故事披着神秘的色彩,包含着民众对历史人物、自然风景以及神仙道化的评说,也是广大民众关于山川名胜、土特产品、风俗习惯的由来和命名的审美解释。人物传说:以颂扬机智、善良、勤劳、勇敢的人物形象为主要内容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假丑恶的鞭挞,对真善美的讴歌,这一类的故事有:《背架》《马鞍山的由来》《月亮石的传说》《竹子做的灵位》《阿依楚屏》《诸天寺》《老变婆》《重男轻女》《长工巧治刁财主》等。动物传说:这类故事中,动物和人一样,有各种各样的品德,有恃强凌弱的,有温驯胆小的,有多谋善断的,也有诡谲狡诈的。在它们中间,互助互爱、团结御敌,贪而无信、以邻为壑,不同品性,构成多种多样的矛盾和复杂的关系,从而产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动物拟人化的描述,更加形象易懂,更能给人一种哲理,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激起人们为正义而斗争的勇气,如《简单与复杂》《公鸡喝水》《青蛙和老虎》《虱子与跳蚤》《戴头套的狼和狐狸》等。地名传说:这类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自然风光的崇拜和对神仙道化的评说,内容有:《灵源箐的传说》《热河“大石头”的传说》《梓里江桥的传说》《“马鞍山”的由来》《金牛洞的传说》《鸡叫山的由来》《程海的传说》等等。另一类的笑话内容有:《夹舌子》《我在这里》《地里长出了马鹿》《俩老庚》等。过去,由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制约,流传于民间的故事、歌谣、顺口溜等,不能使用文字等工具记录,许多文化的传播,一般都靠行动、语言来继承。风俗习惯如此,民间故事也是如此。这种群众集体所传承的文化,也许没有文献或古物那样能够经久保存,但是,它的生命力也不可低估。尤其是地处永胜六德他留山一带彝族支系他留人的他留文化,更具地域特色。那里有6300多座雕刻精关、排列整齐的古墓,静卧在0.3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他留人特有的“青春棚”恋爱遗存,有“粑粑节”及饮食、服饰、民居别具一格。在古墓群中和饱经战火的古城堡徘徊,探索民间故事更具传奇色彩。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永胜卷》共收集到民间故事204篇,永胜县区域,所属乡(镇)18个,村委会147个,村民小组1000多个。本卷涉及乡镇14个,占全县乡镇数的87.5%。 在故事的收集工作中,县、乡群文工作者,在各种条件制约的情况下,深入村寨寻访民间故事讲述人和业余民间故事收集爱好者,实地采访、记录、获取资料。由于老一辈民间故事讲述人在世者已不多,给民间故事的收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和江全等同志以一种高度负责的责任心采用了两种方式获取资料:一是走访能讲述完整故事的讲述人,听取讲述、实地记录。二是走访故事零星讲述者,经过走访多人,听取零星讲述和记录。 特别值得记住的是:永胜县长江勇同志、县委宣传部部长张建华同志一直关心这项工作并多次具体指导,从而保障了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而文化馆长和江全同志则是全力以赴,千方百计地为此项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多年从事他留文化研究的杨如刚和群文工作者杨学韬、单思梅,以及六德乡、板桥乡政府等积极配合,特此感谢! 编者 2006年8月1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