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本厚重的书,越读越韵味无穷,这座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的世界文化名城,那悠久的历史,有无与伦比的灿烂与辉煌,经历沧桑的市井老街,也满载了时代赋予的历史痕迹。它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博大精深。
本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以一个个街区的地理变迁为依托,将这一街区的所有历史遗存,包括街道、胡同河湖桥梁王府、寺庙、会馆、名校老字号、名人故居等逐一阐释。这些阐释涉及北京的历史、地理社会、民俗、宗教、建筑等诸多方面,从而揭示北京文化的延绵不断、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崇宣旧迹(南城)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陈溥//陈晴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北京是一本厚重的书,越读越韵味无穷,这座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的世界文化名城,那悠久的历史,有无与伦比的灿烂与辉煌,经历沧桑的市井老街,也满载了时代赋予的历史痕迹。它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博大精深。 本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以一个个街区的地理变迁为依托,将这一街区的所有历史遗存,包括街道、胡同河湖桥梁王府、寺庙、会馆、名校老字号、名人故居等逐一阐释。这些阐释涉及北京的历史、地理社会、民俗、宗教、建筑等诸多方面,从而揭示北京文化的延绵不断、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 内容推荐 本书深入到北京一个个街区,对每个街区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作了较为详尽的阐释,记载了北京街巷中的名胜古迹、历史遗存、名人足迹和丰厚的文化淀积,会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历史再现。走近北京,此书是很好的选择。北京在变,它水远会给你最鲜活的一面。这本书从两代人的不同视角看北京,告诉你历史上的古都发生了什么,而今天它又在发生些什么…… 目录 一、跨越历史长河的北京大前门 二、前门大街 一部浓缩的京城商业老字号史书 三、前门大街东侧的繁华街区——打磨厂 四、伴水而生绵延六百余载的鲜鱼口街巷 五、草厂诸条 北京仅有的一片大规模南北走向的胡同群 六、探寻天坛北侧的历史旧迹 七、古老繁华的崇文门外大街 八、花市大街寻常巷陌遗落繁华 九、法华寺一带的历史痕迹 十、夕照寺回眸岁月 广渠门解读沧桑 十一、龙潭湖畔访忠魂体育馆路聚英豪 十二、京城耀眼的商业明珠——大栅栏 十三、清末民初的北京金融区——大栅栏 十四、璀璨的传统文化长廊——琉璃厂 十五、烟花之地梨园之乡——八大胡同 十六、香厂路地区曾经的民国新市区 十七、天桥老北京市井娱乐与消费的大本营 十八、香炉营椿树林与棉花地 十九、骡马市大街南会馆云集的几条老胡同 二十、黑窑厂与陶然亭钩沉几多宣南往事 二十一、菜市口 维新志士聚变法风雷激 二十二、上下斜街荟名人达智桥里祭先贤 二十三、长椿街畔喜逢春善果寺内开新葩 二十四、广安门内大街一条大道通古今 二十五、古老牛街春秋长 二十六、岁月无声白纸坊走过七百年 附录:北京城的历史变迁 后记 试读章节 正阳门上的假牌楼 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前门遭到列强铁蹄的践踏,成为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1856年,英法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英法再次挑起战争。1860年,新的侵华远征军于8月攻占了北塘,9月由河西直犯通州,逼近北京。9月22日,咸丰皇帝仓皇出逃热河。10月,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开始肆无忌惮的抢掠。他们不仅焚烧了艺术价值极高的圆明园,在前门、大栅栏、珠市口一带公开抢掠,滥杀无辜,商铺被洗劫一空,前门再次蒙受耻辱。 特别是1900年的“庚子之变”,八国联军用炮火轰毁了正阳门城楼、箭楼,杀戮无辜百姓,昔日繁华的前门地带,一片疮痍。在战火中,正阳门没能幸免,箭楼、城楼先后被焚毁。 慈禧太后仓皇出逃后返京,照例也要从前门进入皇宫。毁于战火的正阳门,只剩残存城台。无奈之下,迎驾的官员们想到搭建彩牌楼的应急办法。“令厂商先搭席棚,缭以五色绸绫,一切如门楼之式,以备驾到时籍壮观瞻。”京城的能工巧匠在正阳门的残基上搭建席棚,按照正阳门城楼的样式,用五色绸缎绫罗包裹,搭起一座“彩绸正阳门”,令人哭笑不得。这个带有悲剧色彩的彩牌楼,也是对腐朽清政府的极大讽刺。 经历“一二·九”运动 1935年,日本阴谋策划华北“自治”的行径激起广大民众的极大愤怒,终于在北平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北平一万多学生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活动。游行队伍中有大学生、中学生、爱国教授、教师及市民。游行队伍汇集于天桥,举行市民大会,会后一万多学生整队向前门进发,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队伍到达前门时再次遭到军警的阻截,不准队伍进入内城,交通完全阻塞。爱国学生随即在前门火车站广场举行第二次市民大会,会上通过了9项议案,其中包括:反对秘密外交;反对中国人打中国人;请求政府立即动员全国陆海空对敌宣战;打倒卖国求荣的汉奸;北平大学生组织南下请愿团;不得任意逮捕和屠杀学生等。 “一二·九”运动得到了全国各地爱国人士的广泛支持。这次爱国行动,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推动了抗日救亡高潮在全国的兴起。而在这场运动中,前门大街始终是运动的中心地带之一。 见证盛大解放军入城式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举行了盛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仪式。上午10时,四颗信号弹升入蓝天,庄严隆重的入城仪式开始了。装甲车队、炮兵车队、骑兵分队和步兵方队进入正阳门,林彪、叶剑英、聂荣臻等领导人就在前门箭楼平台上检阅了人城的部队。 检阅完毕,部队从前门箭楼,向右拐进了东交民巷,出东交民巷东口,向东单行进。坦克的轰隆声声、大炮高昂炮口、骑兵的马刀和步兵的钢枪,形成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可战胜的强大军威。北平市民的欢呼声、歌声,显示了中国人民站立起来的喜悦心情。 跨越百年的前门火车站 前门火车站位于前门东侧,始建于1901年,1906年建成。它是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英国军队为保障军需物资供应,强行将铁路从马家堡延长至永定门,又延伸至前门瓮城东侧而建的。该站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站台3座,是京奉铁路的起点站,是铁路进出北京的大门。与此同时,法国人经丰台、西便门将京汉铁路延至前门外西侧,也建成了一座火车站。当时东西两站对峙,并称前门东站与西站。后来西站成为货站并逐渐废弃,建筑物现已荡然无存。东站却一枝独秀,在半个多世纪内一直是北京最大的火车站。它最初的正式名称是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后曾被称为正阳门站、前门站、前门东站、北平站等。1949年9月30日改称北京火车站,但人们还是习惯地称它为前门火车站。 前门火车站由英国人设计修建,具有20世纪初欧洲古典建筑向现代建筑过渡时期的显著特征。平面呈矩形,地下二层,地上三层,由中央候车大厅、辅助用房、钟楼等组成。外墙由红砖问以白色石材装饰,色彩温暖明艳,引人注目。整个建筑轮廓清晰、体形明快,圆弧形拱券状出入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高大挺拔的钟楼成为当时前门外商业区的最高点和视觉中心。 火车站既与民生息息相关,又与历史风云紧紧相连,它会给一座城市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前门火车站就留下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像。 1905年,革命志士吴樾刺杀清末五大臣事件就发生在这里;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曾在这里安营扎寨;1925年1月,孙中山抱病到达北京,在这里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五百多名北平学生组成的南下示威团从这里出发;1949年秋,毛泽东与周恩来、朱德等数次亲赴前门站,迎接来京的宋庆龄、程潜等爱国民主人士……新中国成立后,前门站一度成为国门与首都的迎宾门:毛泽东对苏联首次国事访问,从这里登车;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代表凯旋,周恩来亲自来这里迎接;胡志明、金日成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来访,都是从这里开始……前门火车站记录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历史瞬间。 直至1959年秋,在崇文门以东,被誉为首都十大建筑之一的新北京火车站建成投入使用后,前门火车站才完成历史使命退出运输舞台。 此后的近五十年中,老前门车站相继改造为铁道部科技馆、北京铁路职工俱乐部、老车站商城等,一直被使用着没有被拆除,外貌也一直未变。但细心的人如果对照老照片观看,会发现现在的建筑布局与几十年前已大不相同。20世纪70年代,为了给环线地铁让路,前门火车站以钟楼为中心作了“镜像对称平移”,钟楼的位置原在车站的南侧,现在变成了在车站的北侧,整个建筑作了对调,外墙色彩也由红白相间改为灰白相间。尽管如此,建筑的外貌与风格仍比较真实地保留了历史原貌。 在迎奥运活动中,作为“人文奥运”的项目之一,前门火车站经过全面修缮,成为铁路博物馆,于2008年8月1日开馆。中国铁路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浓缩在这座同样有百多年历史的“老车站”中。这里有向全国征集的文物二千余件,有百余年历史的老铁轨、老枕木,各个时期的站牌、票证、信号灯具、火车模型,还展出一台等大复原的中国工人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P7-10 序言 在我写这篇前言的时候,想象不出当我拿到正式出版的这本书时的激动心情。这本书使我实现了三个梦想和心愿:第一是把我对北京深切的眷恋和爱转化成一种真切的表达;第二是我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北京及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当未来的某一天,人们想找寻北京的某一段往事,他们可以翻开这本书,或许从中能找到答案;第一是实现了我能够和爸爸一起完成这本书的心愿。爸爸几十年以来孜孜不倦地探寻鼓舞了我,我也加入了这项具有挑战和充满乐趣的研究,共同完成了这个有意义的工作。 从记事起,我就和爸爸徜徉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查阅了许多相关文献和书籍,寻找故都那逝去的往事。本书深入到北京一个个街区,对每个街区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作了较为详尽的阐释,记载了北京街巷中的名胜古迹、历史遗存、名人足迹和丰厚的文化淀积,会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历史再现。走近北京,此书是很好的选择。北京在变,它水远会给你最鲜活的一面。这本书从两代人的不同视角看北京,告诉你历史上的古都发生了什么,而今天它又在发生些什么…… 北京是一本厚重的书,越读越韵味无穷,这座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的世界文化名城,那悠久的历史,有无与伦比的灿烂与辉煌,经历沧桑的市井老街,也满载了时代赋予的历史痕迹。它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博大精深,本书只是从这浩瀚之海,采一朵浪花奉献给读者。 经过了多年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本书终于问世了。 我想有机会将这本书介绍给世界。希望有更多的外国友人通过这本书了解和认识北京! 陈晴 后记 我是20世纪50年代初随家人来到北京的,不知不觉已近一个甲子。 到北京时我还不满10岁,但已在西安、郑州、南阳、漯河、徐州、南京、南昌、长沙等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居住过。因而我仿佛对生活环境、城市面貌特别敏感,也特别感兴趣。每到一地总是催促家人带我去看当地的名胜。我也尽自己所能在居住地附近到处转悠、观察,总想弄明白各个城市的特点、异同。 到了北京,可看的地方太多了。我的这种观察、比较的愿望也更强烈了。我常常去逛胡同,看胡同里不同的门楼、门墩、门联。当我家住在宣武门外校场小六条时,每次去宣武门、西单都要经过达智桥。那里的一处院落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不像一般的四合院,而更像一座小庙,门额上有“松筠庵”字样。我非常好奇。多次向老人打听这个院落的来历,终于知道这是明朝大忠臣杨继盛的住所。他曾经冒死上书皇帝,历数严嵩十大罪状,不料反被捕入狱,遭到杀害。清代这里改为祠堂,供人凭吊。后来我还知道清末以革新变法著名的康有为、谭嗣同等千余名举人发动的“公车上书”也是在这个院内开始的。当时我在历史课上已学了“戊戌变法”,当知道变法的酝酿就发生在我家附近时,真让我感到震惊,仿佛历史就在我身边。以后我又知道康有为住过宣武门外米市胡同广东海南会馆、梁启超住过宣武门外粉房琉璃街广东新会邑馆、谭嗣同住过宣武门外北半截胡同浏阳会馆。我一次次去察看,仿佛一次次走进历史。感到北京是那么厚重、深邃、博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愿望,我要好好研读北京,认识北京。 我在北京住过许多地方。每住一处,先从家门口转起,范围逐渐扩大,边踏察,边打听、询问相关的来历、掌故和传说,再查阅有关书籍资料,相互印证。 当女儿陈晴五六岁以后,我就常带她一起转。每当休息日,妻子在家做家务,我就带着女儿出门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拓展,女儿探寻的兴趣甚至比我还要大,而且更加执著。有时找到一处有价值的院落,住户不让进,我会说,咱们在门口或四周看看吧。但女儿会软磨硬泡,最终常说动住户让我们深入院中一看究竟。 20世纪80年代末,对北京史地民俗的研究逐渐热了起来,不少古籍再版,如《日下旧闻考》、《天府广记》、《燕京岁时记》、《长安客话》等,有关北京史地研究的学术新成果也不断出现,这为我们的学习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和有力的支持。同时,随着旧城改造的加快,胡同成片成片的消失,我们心中的紧迫感日益加深。察访、探寻的脚步也随之加快。探寻范围扩大,从城区到近郊,至远郊…… 在几十年的察访、探寻过程中,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经过认真阅读文献资料,又不辞辛苦几次三番地实地察访,终于弄清了一个问题或印证了某个观点,找到了某处旧迹,心里真是畅快极了,有种满足和成就感,这是最大的甜。 经过千辛万苦,找到了某个地点,却与文献载述大相径庭,或被告知早被拆除,心里会感到莫名的迷茫与失落,这是最大的苦。 察访中常常得到许多热心人的指点、帮助,心里也感到甜滋滋的。他们不但在知识上让我们获益匪浅,更多的是得到一份心灵的感动。 因为我们的寻访完全是个人行动,既没有介绍信,也没有记者证,遭到拒绝,吃闭门羹是常事。拒绝者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很客气,有的极冷漠,个别的甚至很粗暴,让我们感受了社会的众生相。 辛苦积累的资料一朝丧失,也许是心中最大的痛与无奈。一次是在十年动乱初期。我当时已经记录了许多门联,许多听来的有关北京史地民俗的传说、掌故。因为没有相机,我还画了不少速写,攒了一些画片。“文革”初期,到处抄家,全社会都在“破四旧、立四新”,保留这些旧王府、寺庙的资料,不是要为旧世界招魂,要搞复辟吗?在惶恐中,我忍痛毁掉了这些资料。 还有一次是近些年。我将许多资料、照片等存入了电脑,认为这是万无一失的最可靠的保存方式。不料在一次电脑维修中,一瞬间资料全部丢失。这时,真有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之感呀! 我女儿赴澳大利亚留学后,在强烈的中外文化撞击与对比中,更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北京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丰厚。她也看到历史短暂的澳大利亚对文物古迹是极为重视的。库克船长的小屋、总督府、悉尼大学中的早期建筑等都被精心保护着。比较起来,我们对古老北京的保护还远远不够。她向我提出,咱们也写写北京吧,让更多的人认识北京,热爱北京,为维护北京的古都风貌尽一点绵薄之力。 我们一起商量,写些什么?怎么写?故宫、天坛、颐和园、北海等名胜已经写得很多了。各种旅游书中都有详尽描写。胡同、四合院虽然也写得不少,但仿佛大都集中在几条著名的胡同和大宅院中。对分布在全城普普通通的小胡同却很少涉及。 老北京有无数胡同和四合院,就是在这些胡同和四合院里养育了一代代北京人。他们在这里生息、劳作、繁衍;胡同和四合院又是一座座历史舞台,多少震撼中国的事件在这里上演,多少名垂千古的人物在这里活动。胡同和四合院里还隐藏着许多至今无法破译的秘密,王恭厂爆炸、朝天宫大火、毛家湾瓷坑……就写这些北京最普通的街巷胡同与四合院,深入到一个个街区,一条条胡同,仔细探寻、认真梳理、细致阐释,让人们认识到北京不仅有许多名扬中外的名胜,而且几乎每个街区、每条胡同里都有文物古迹、历史遗存,都有历史的印痕。 经过几年的努力,这几本小书终于完成了。 回顾成书的过程,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赵敏,是她几十年无怨无悔承担着全部家务,支持我和女儿的探寻,是她在资料与照片丢失后鼓励我们不气馁,并在这两年拿起相机,走街串巷又重拍了数百张照片,并绘制了街区平面示意图,为书籍增色不少。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古今书籍资料,因数量太大,不一一列举。仅对所有书籍、文章的作者及出版单位在这里一并致谢。 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社会出版社领导和刘云燕编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刘编辑为本书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提出了不少好的创意。 北京如一部浩如烟海的大书,我们还远远没有读完,不少篇章也没有完全读懂。我们将认真地继续研读下去。如果由于我们的粗浅,造成错误疏漏,望读者不吝赐教。 2008年10月 陈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