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您翻开这本书,将会与40多位名师相遇,您将会看到40多个教育人生,人生之路千差万别,但都没有坦途,他们也都选择了一件辛苦的、有太多责任的工作——教师,但你会感到,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无怨无悔,乐此不疲,因为这是40多个幸福的人生,不是因为结果,而是因为过程。
让我们开始体验40多个充满着幸福心流的人生,开始领略他们走向成功的心路历程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名师人生/人民教育创刊60周年系列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然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今天,您翻开这本书,将会与40多位名师相遇,您将会看到40多个教育人生,人生之路千差万别,但都没有坦途,他们也都选择了一件辛苦的、有太多责任的工作——教师,但你会感到,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无怨无悔,乐此不疲,因为这是40多个幸福的人生,不是因为结果,而是因为过程。 让我们开始体验40多个充满着幸福心流的人生,开始领略他们走向成功的心路历程吧。 内容推荐 教师成长是教育事业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一位名师,路有多远?有没有捷径?该遵循怎样的规律行进?本书选取40多位中小学名师做样本,以自述的形式,用生动的笔触,向读者讲述名师成长中带有标志性的故事,阐释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透过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人们可以感受到他们从普通教师到名师所走过的艰辛路程;可以读到他们在“拔节生长”中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可以聆听他们成长的心路历程;还可以跟随着名师的感悟而感悟。 这本书不仅仅是名师成长的经验之谈,更是他们精神光辉、思想与智慧的投射,从而帮助读者品味人生真谛,丰厚教育智慧,坚定教育理想和信念,获得前进的方向和力量。这本书也是带领读者进行的一次或四十多次人生旅行,或许从名师行走的足迹中,能够找到教师成功的路径和规律。站在名师的肩膀上,去编织自己的人生,前程将一片光明。 目录 幸福的心流(代序) 我,长大的儿童 思念 路是这样走出来的 自强不息 笑谈尝试人生 做理念与思想的践行者 盘点自己 我的“数学人生” 语文教育随想录 我这样一路走来 杏坛回眸五十年 回首走过的几个脚印 时代培育了我——说一说我们这代人 这是我的一片土地 追求教师职业生命价值 贝壳里有一个世界 他们成就了我 没有终点的追求 学生教我当老师 篮球我的导师 永远不变的角色 为孩子们编织幸福的童年 诗意地生活在教书育人中 在“规矩”与“方圆”中求索 小小的我教如野花 学习,生命存在的方式 书生底色 足与不足 用勇敢选择挑战 在不断超越中嬗变 我的下乡经历和教育人生 岁月留下的片片芳馨 使我终生愉悦的事业 在奋进中享受人生 我为教育而生 体育事业——我终身的追求 脚踏实地一路求索 游走在历史与教育之间 飘香土地上的教育人生 “耕种”自己的“田园” 我的心在高原 在奋进中精彩人生 我的梦想与追求 试读章节 当时我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当教师。 因为我的心中装着一位教师的完美形象,是他使我切身感受到了教师工作的崇高和不同寻常的意义。 我从小智力平平,生性顽皮,不爱学习,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已创下了三次留级的“纪录”。老师送给我的评语是“聪明面孔笨肚肠”。自卑的阴影笼罩着我,使我完全丧失了进步的信心。但在我五年级留级后,遇到了一位令我终生难忘的好老师——武钟英老师,这是我一生的幸运。 武老师教我们语文(当时称国文),上课的第一天就把我叫到办公室,拿出一本四角号码小字典,对我说:“现在我教你四角号码查字法,如果你能学会,就可以证明你不是什么‘聪明面孔笨肚肠’。你想证明一下自己吗?”我当然很想知道自己究竟笨还是不笨。结果在武老师的指点下很快学会了这种查字法,这使我对自己的信心大增。接着武老师又给我布置了一项任务:在他每次教新课之前,由我把课文里的生字从字典里查出来抄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学习。一个长期被同学们看不起的“老留级生”,居然还能承担如此光荣的任务,自然感到从未有过的自豪!我由于爱武老师,也爱上他的课,对他布置的作业都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完成,于是又不断在语文课上受到表扬。到六年级时,武老师又把我的一篇作文推荐给县里的一份报纸,居然发表了。当我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了铅字,清清楚楚地印在报纸上时,真比登台领奖还要风光十倍! 最难忘的是领小学毕业证书和成绩单的那一天。记得武老师把成绩单发到我手里的时候,亲切地拍着我的肩膀说:“钱梦龙,看看我给你写的评语吧。”我至今对打开评语栏时看到的第一句话仍然有深刻的印象,这句话是“该生天资聪颖”!我知道,这是武老师两年来帮助我一步步克服自卑、自弃心理的最后一步。至此,“聪明面孔笨肚肠”那句话投在我心灵上的阴影,已被自信的阳光驱散得无影无踪了。当我进入初中的时候,已经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少年郎了。 今天,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武老师,用他真挚的爱心和出色的教育艺术,把我从“后进生”的路上拉了回来,乃至改变了我的一生。 1949年,当我决定投身社会、面临选择的时候,又是武老师的形象坚定了我当一名教师的决心。于是我到县城西门外的一所初级小学去毛遂自荐,居然感动了校长,让我当了一名义务教师。这就是我的教师生涯的开始。 从我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50多年来,武老师始终是树立在我心中的一把高高的标尺,是他,不断地鞭策、鼓舞着我努力做一个像他那样对学生充满爱心的教育艺术家。 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人的能力暂时低一些不要紧,但心中的标尺不能低。 我是怎么胜任高中语文教学的 我在小学担任义务教师仅一个学期,就得到了一位中学校长的赏识,1950年开始到中学兼课,1951年成为专职中学语文教师,直至1957年上半年止,26岁的我,已是这所县重点中学的高中语文教师、教研组长、优秀教师。当时县教育局举办教师暑期培训班,还聘我担任语文班的主讲教师,为比我年长得多的语文教师讲课。 人们觉得奇怪:一个仅有初中学历的青年教师,怎么可能胜任这样的教学任务? 对这个问题,我有时候自己都有点纳闷。细细想来,无非是凭着这样两条:一条是学生时代打下的扎实的语文基础;另一条是教学中采取了“反求诸己”的策略。 我在中学读书时,语文成绩突出,可以说完全得益于我的自学。我爱读书,也爱写文章;为了写好文章,阅读时又养成了琢磨文章的习惯,尤其在语文课上,老师每次开讲新课之前,我总要先把课文好好琢磨一下,到听课时就把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互相印证、比较。这种学法,把单一的“聆听”变成了全方位的“思考”,不但知识学得活,又锻炼了思维能力。课外,我旁搜博采,读了不少书。由于爱写作,又独自创办了一份名为《爝火》的壁报,自己撰稿,自己编辑,定期出刊。不间断的阅读和写作,使我虽然只是初中学历,但我的语文“学力”事实上已远远高于初中。 其次是在教学方法上比较善于体悟。《诗》云:“执柯伐柯,其则不远。”早年学习语文的这些经验,在我当了教师后正好给了我教好语文的启示。初为人师的我根本不懂什么教学法,但我深信,自学既然能帮助我学好国文,肯定也能帮助我的学生学好语文。因此,语文课上我尽量调动一切方法,或提些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设置能引起学生思考的悬念和情境,想方设法激起学生读书、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像我当年学习国文那样学习语文;教学生读课文时,则自己尽量少讲,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自己读书和思考。当时脑子里还没有“教学艺术”的概念,但这种从自己独特的“学历”(自学的经历)中体悟出来的“教学法”,与当时语文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刻板的串讲法确实不大一样,学生学得比较主动。1956年,我因教学成绩比较突出,被评为优秀教师,并被指定在全县优秀教师大会上宣读了题为《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的论文。这篇论文,标志着我的语文教学改革意识的觉醒。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又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语文导读法”,追根溯源,都可以从我的自学、体悟的历程中找到依据。 由此我想:第一,一个人在中学(尤其是初中)阶段打下厚实的语文基础,知识面广,能读善写,对他今后的发展,其作用比通常想象的要大得多;第二,一个教师如果能从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悟出某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他就很可能成为一个教育艺术家或教学艺术家。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我绝对意料不到,1979年下半年一次突然到来的机遇,一下子把我的名字和“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联系到了一起。 记不得具体日期了,上海市教育局决定在我当时供职的嘉定二中,召开上海郊区重点中学校长现场会,会议的一个内容大概是研究课堂教学问题,并要求所在学校提供上课的实例。当时全校教师都精心做好了开课的准备。我因负责学校的黑板报工作,校长要求在开会前必须更新全校黑板报的内容,忙得我连备课的时间也捞不到。 想不到开会那天来听我课的校长还特别多,把一个大教室挤得满满的。我执教文言文《愚公移山》。我教文言文,从来不用串讲法,而是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词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这样教学文言文,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引起了市教育局领导和校长们的浓厚兴趣,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过后不久,市教育局主持的重点中学教导主任会议又在我校召开,又听了我执教的《观巴黎油画记》,又获好评。这两件事过去也就过去了,我根本没放在心上。想不到1979年底,校长给了我一份《上海市特级教师申请表》让我填写,说是县里推荐我为上海市特级教师。老实说,表我是填了,但自知只是填填而已,根本不抱任何希望。因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评选特级教师,挑选特严,比例是三万分之一,而我的条件又太差:学历初中毕业;政治身份“摘帽右派”;在市里又毫无知名度。但出乎意料的是,经过评审委员会的严格审查,一轮轮地淘汰,最后留下了36名幸运者,我居然也名列其中。 有人说,钱梦龙的机遇好,如果没有那两次市级会议的听课,他怎么可能脱颖而出?此言有理。但我更信奉生物化学奠基人巴斯德的一句名言:“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所展示的虽然只是短短的两堂课,上课前也没有精心地备课,但为了上好这两堂课,我却准备了几十年!事实上,从我走上讲台、摸索适合我的教法的第一天起,我就已经在“时刻准备着”了。 P13-15 序言 人都渴望幸福,希望生活是幸福的、人生是幸福的,幸福是什么? 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曾写过一本小册子《幸福之路》,开篇就提出了人为什么不能像动物一样,只要吃饱了、平安了就能感到惬意和舒畅呢?为什么烦恼和痛苦是人类的专利?他通过对种种不幸福的人的分析,提出了人生的态度和出发点,决定了人生的幸福的可能,但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也并没有把幸福是什么具体地呈现出来。 到20世纪,一种现象使更多人开始思考:物质文明空前丰富的20世纪,人类的幸福感并没有比前几世纪强很多(战争时期除外),而一些发达国家的国民幸福指数甚至会比经济欠发达的中南美洲和亚洲国家还低,即经济发达程度和民众的幸福感不成正比。20世纪中后期,心理学家开始接管幸福研究工作,我们今天能读到的关于幸福的心理学论述很多都是在20世纪中后期完成的。 研究者向许多人做了幸福体验的调查,很重要的一个发现是,人的欲望被满足时,并不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须臾的感官满足之后,人便会被更美的食物、更好的衣装和更大的房子所吸引,这就是人类的欲望,是不断盘旋上升的。而传统的、倡导知足常乐的生活观,在20世纪已经开始失效了,千百年来的宗教就是把人的欲望作为敌人,通过压抑人的需要达成一种知足的幸福感。但这是一种消极的幸福感,它和人的积极进取的天性相违背,而科学发达的今天,很多人已经不相信童话一样的宗教故事了,现代人处于一种内心无所限制状态。 那么,有没有一种适合当代人的幸福生活呢? 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是20世纪末众多幸福感觉研究者之一,他和许多心理学者共同发现了人的“心流”体验,从这种心流的体验中,他们找到了人生幸福的金钥匙。 这种感觉你或许曾经拥有过:当你专心地搞一项活动时,这项活动是这样地吸引你,以至于你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你的所有精力都投入了进去,完全忘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自己的痛、自己的累,也忘了周围环境的存在,你的效率极高,你会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你对自己充满了掌握感,这种感觉就是一种心流体验! 而这时的你其实就是在幸福中,忘我,投入,这就是幸福的标签——新生儿的妈妈、坠入情网的恋人、创作中的艺术家……他们其实都是在良好的心流感觉中,他们会忘了自己的存在,会全然投入,做事不觉得辛苦,会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哲学家尼采说过:人的力量强大到能克服自己人生的阻力时,他就是幸福的,幸福就是自己能做自己的上帝。而近代戏剧家萧伯纳说过:能沉醉于一种爱好而无法自拔的人是幸福的。但那种幸福往往是人生中的片段,我们有可能一生都在一种良好的心流中吗?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拥有幸福的人生吗? 其实,孩童时期的我们常常会在美好的心流中徜徉,心流的感觉就追着我们跑,甩都甩不掉。你是不是每天都玩得忘了时间?完全沉醉在游戏之中,尽情挥扬着自己。如果你能一直保留着孩子般的忘我与投入,你就会永远在心流中畅游、享受幸福。 但我们不能永远做孩子,心流也会离我们而去。我们要参与社会竞争,有竞争就有比较,心流的大忌就是与他人比较,一比较,心流马上就消失;心流最大的破坏者就是在做事和生活中考虑回报,只要一想,心流马上就会逃离;心流驻留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不问结果,只埋头做事。但长大的我们有了私心,我们学会了算计,我们有了虚荣心,我们知道了实利的好处——总之,我们做事、生活的动机都不再单纯了。我们每成熟一点,就会离心流远一点,告别了心流,也就告别了幸福。但是有一种人似乎得到了幸福,他们选择了接近孩子的生活和工作,努力沉醉在生活和工作的细节中,忘掉自己,忘掉别人,忘掉结果,忘掉回报,并把这种忘我与投入的时光延长再延长,扎入心流。 今天,您翻开这本书,将会与40多位名师相遇,您将会看到40多个教育人生,人生之路千差万别,但都没有坦途,他们也都选择了一件辛苦的、有太多责任的工作——教师,但你会感到,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无怨无悔,乐此不疲,因为这是40多个幸福的人生,不是因为结果,而是因为过程。 他们都有一个前提,热爱生活,热爱工作,他们选择了一种投入的态度,而教育事业丰富多彩、富于内涵、责任重大,完全值得一个人付出他的全部精力。他们在教育教学中会忘了自我,忘了劳累,这时,心流就会悄悄地涌入,他们感到的只有幸福。或许,失意的时候,人会想到结果;生活拮据的时候会想到金钱。幸福或许就不与你交朋友。但做一个单纯的人,有着正确做事动机和人生目标,勇往直前,幸福的心流便围绕着你,拥抱于你。 今天,我们看到了40多位教师身上的光环——名师,但请相信,那不是他们人生的初始目标,荣誉是做事的外部结果。我们都相信,一个成功的人,很可能是心流充盈的人,是一个幸福的人,是一个内心纯净的人。 让我们开始体验40多个充满着幸福心流的人生,开始领略他们走向成功的心路历程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