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G时代创业的5大定律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日)梅田望夫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以极大的热忱向中国企业界的朋友,特别是有志创业的中国青年推荐此书”——创新工厂创始人李开复作序推荐!

李开复,张朝阳,丁磊,胡泳,李国庆,徐静蕾,联合推荐。

点燃你工作激情的智慧书。

《G时代创业的5大定律》归纳了“5个定理”,它们凝聚了能够提高“攻的工作”的成功效率的能量及智慧的源泉,并且可以应用到工作和商业活动中。

内容推荐

任何时代都有奇迹,任何时候都需要创业。

当今更是如此,在产业出现了一种十倍速驱动的因素,这种因素将足以导致一个行业重新洗牌,导致常规竞争转变为常规加非常规竞争。任何技术的进步都将是颠覆性的。G时代,就是一个依靠3G开足马力的时代,它足以让一切推倒重来,它也足以让有志创业者实现自己的梦想。

为了弥补“不存在完美答案”这个缺憾,《G时代创业的5大定律》归纳了“5个定理”,它们凝聚了能够提高“攻的工作”的成功效率的能量及智慧的源泉,并且可以应用到工作和商业活动中。

目录

第1定律 创业精神

 激励我走上创业之路的“人生程序”

 何谓“创业精神”

 创业成功的关键条件

 “第三只苹果”点燃了我的激情

 恋上西海岸的阳光

 领悟变化的先兆

 或迟或早,商界的基础都在发生变化

 巨变的浪潮——在网络的黎明期

 与先知者的邂逅

 创业最好的时期已经到来

 失败也只不过是“输了场比赛”

 更好的社会,从“冒险事业”开始

 拥有最高道德观念的人将引领社会

 硅谷的逻辑

第2定律 团队的力量

 为什么是团队的力量

 人的黄金准则

 创投公司经营必备的三要素

 CEO决定标准

 管理团队最需要的东西

 和喜欢的人一起工作才会有动力

 如果没有全员通过,就不录用

 一流的人才会引荐一流的人才

 理想的团队规模

 要运作没有赘肉的团队

 根据数据来判断并行动

 基于事实的决策

 和优秀团队共事是一种幸福

第3定律 工程师的眼光

 工程师独特的眼光

 工程师的反叛精神——用技术与权威对抗

 充满热情的工程师们

 工程师通过产品来思考

 骇客和画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预测趋势,取决于工程师正确的眼光

 在关键时刻把赌注压在哪一方

 用科技征服旧世界

 热爱因科技“好上100倍”的未来

 9.11以后的世界

 PC的符号,苹果的复活

 面向产品的公司

 依靠什么细分产品

 对于细节强迫性的执着

 苹果的设计理念

 创业者全都是微观掌控者

 看透变化的人才能幸存

第4定律 谷歌特质

 谷歌的不可思议

 谷歌的第一伦理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谷歌的创立

 创业者写给股东的特殊宣言

 谷歌招聘职员的准则——谷歌特质

 用一个算式给出完美答案

 世界各地的人才汇聚谷歌的缘由

 时间管理的要诀

 自发地行动

 管理的三个黄金原则

 混沌中蕴藏着组织的力量

 良性的组织人人都重视行动

第5定律 成人作风

 日语圈特有的匿名文化

 我是谁——Facebook的崛起

 “公共意识”促进网络空间的发展

 相信每个人都是善良的

 想让世界更美好,仍需华尔街变兴奋

 越是困苦的时候,越需要成年人鼓舞社会

 历史注定会再现,但不一定会重复

 不要低估年轻人的能力

 支持还未有所建树的年轻人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后记 最终定理

试读章节

在硅谷,我最宝贵的经验来自苹果公司。

我初次拜访硅谷是在1999年。当时,理特管理顾问公司(Anhur D Little)的总部在波士顿,而我于1988年加入了该公司的东京分公司。上班后,公司给我的第一个大任务就是制定苹果公司在日本的发展战略。

我从13岁的时候便开始写程序,大学毕业后,为了继续学习计算机科学,还上了研究生院。普通人学了十年以上的编程,通常都是成为研究人员或是工程师。而我为了进一步挑战自己的综合实力,步入了商业世界。各种机缘巧合加在一块,结果,我就在27岁时投入到了管理咨询的世界中。

进入公司后,当公司接到苹果公司的案子时,我虽是个顾问新手,但是我自信比公司里的任何其他人都更加了解计算机这个领域。于是我毛遂自荐,接手了这个案子。

计算机产业与以往的产业在结构上就不同,有了行业以及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之后才能支撑起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新手,能有这样的机会是十分幸运的。终于,因为出差的缘故,我得以频繁拜访位于硅谷的苹果公司总部。

在此,“第三只苹果”这样一个概念就跃然纸上了。

第一只苹果是“亚当与夏娃的苹果”,第二只苹果是“牛顿的苹果”。而我们自己正是改变世界历史的“第三只苹果”。我立刻就被这种气势陶醉了、震住了。

苹果公司的职员都很年轻,个个意气风发,口吐豪言壮语。其中,还真有人会一脸认真地道出“我们在创造世界史上的第三只苹果”这样的“狂言”。

苹果公司飘散着的富含“激情”的空气很有刺激性,并且是愉悦的。他们并不是只会说豪言壮语,而是的的确确不断地开发出了不起的产品,席卷全球。我被这群年轻人的力量所倾倒,他们大多与我出生于同一时代,有的甚至比我还小。

至于究竟是谁在何时最先使用了“第三只苹果”这样一个表达词汇,已无据可考。这里引用的名言是从苹果公司早期的员工、曾经担任副总裁的琼一路易斯·卡西的著作The Third Apple中摘取的。苹果公司创立于1975年。我接触到“第三个苹果”这个词,是在苹果公司创立近15年时的事了。那时,“第三只苹果”这一概念已经普及到苹果公司的全体职员了。

当时是这样一个时代:昂贵的台式电脑印刷专用机大行其道,还没有微软公司的PowerPoint等软件,电脑中能做出一份漂亮的演讲资料的只有苹果公司的Macintosh电脑了。虽然Mac电脑在世界各地都很受欢迎,销售情况良好,但在日本却销路不畅。

但是,苹果公司的人全都深信自己设计的产品是足够优秀的,卖不出去才是问题。当时,因为没有一个像样的日文系统,再加上语言差异,产品很难适应日本市场。但是苹果公司的人说,在其他国家都销得不错,不接受产品的日本才有问题。他们对自己的产品有绝对自信,充耳不闻他人的想法。

实际上,这种气氛并不是苹果公司所独有的,而是硅谷的势大遮天的企业的共同点。即使我提出了面向日本市场的特别方案,也常常是讨论不到一块。虽然工作上的碰撞很多,但是从积极的意义来看,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苹果公司的产品在日本的销售额大约是150亿日元。但苹果(日本)公司用了大约5年时间,一下子把销售额提升到了1000亿日元左右。苹果公司采取了重视日本的战略,而技术进步又使日文处理能力明显提高,两者相辅相成。从那时开始,Mac的优越性终于渗透到了日本。

1989年到1991年,我集中精力于苹果公司的案子之时,日本正在从泡沫经济的狂热转向破灭。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泡沫经济带来的纷扰不断。到了90年代初期,经济疲软向人们袭来,一种倦怠的情绪开始蔓延。我当时经历的就是这样一个时期。

我自己虽然在管理顾问公司就职,却也丧失了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的热情,整个人几乎处于消极状态。就在这个时期,在硅谷里,我的同龄人正凭借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热情与自信投身到创新中去。他们怀揣着“第三只苹果”的远大理想而不断向前迈进。与这些满怀热情的苹果公司员工的接触,点燃了我的心灵之火。

我迷上了这热烈的氛围,同时,我周围也有许多日本人加人到苹果公司。和苹果公司的邂逅,是我的商业生涯的开始,也是我人生道路上最初最尖锐的挑战。P13-17

序言

1998年,我受比尔·盖茨之托,只身来到中国,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2000年,我离开才创办一年多的微软中国研究院,调到微软总部工作。其时,正值中国国内曾一度迅速膨胀的网络经济刚刚开始向谷底滑落,一些曾风光无限的网络企业陷入了破产的境地,不少人向我提出疑问:“网络经济是泡沫吗?”

为了回答这些质疑,我写了《网络经济是泡沫吗?》一文。我认为,我们不能根据某几家公司的经营状况或网络产业一时的兴衰来判断互联网经济在未来的前景。无论从技术趋势、商业模式还是从大众需求的角度来考虑,网络经济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都有着坚实的发展基础和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不能排除人们确实在某些方面对网络产业有过度的迷信或误解,但是在信息社会里人们将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生存”这一基本事实却是无法改变的。网络绝不是泡沫!网络革命对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将要起到的作用不但没有被夸大,反而被大大地低估了。我坚信,网络的发展将最终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

果然,到2004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国际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经济开始回暖,那些曾经在谷底苦苦挣扎的网络企业在摆脱网络泡沫的困扰之后,找到了新的运作模式,出现了新的转机,IT业和互联网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些长期处于探索阶段的商业模式开始赢利并飞速发展;新的市场需求和新的用户群体不断涌现;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生存周期大大缩短,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的竞争和更迭速度越来越快……现在,大概已没有人再怀疑G时代的来临了。

网络革命被人们称为人类历史上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第四次技术革命。网络革命将计算机和通讯有机地结合起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得任何所需要的信息,或找到要找的人。这种变化已经远远超出了改善生产效率的层面。在汹涌澎湃的网络大潮的影响下,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艺术、文学、日常生活乃至宗教等无一例外地在变化或将要改变。在我看来,网络革命才是一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变革。

在现代社会,网络经济无疑是这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它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衣食『主行以及生活方式,带来了一些全新的思维方式和游戏规则。在这个真正的网络时代里,以网络服务和网络产品为主要方向的企业需要一种崭新的创新模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新的挑战面前保持最大的灵活度和最高的工作效率。

世界在变,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也得变。20世纪90年代初,当诺基亚从木材业转行生产手机时,其老板说过这样的话,他说今后全球的手机用户会有5个亿,当时摩托罗拉的老板还嘲笑他在说外行话。然而时隔几年,现在仅中国的手机用户就达到了7个亿,而诺基亚的手机销量已远远超过了摩托罗拉。一句话,谁有创新和超前意识,谁就拥有未来。创新和质量无疑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在风云际会的网络时代,不知涌现了多少风云人物:比尔·盖莎、安德鲁·格鲁夫、戈登·叹尔、史蒂夫·乔布斯、罗杰·麦克奈米……他们是走在科技行业最前端的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是经验丰富的天才工程师和学识渊博的大学教授。在硅各,他们被称为“预见者”而为人们所推崇和敬重,他们所讲的那些最具敏锐洞察力的言论被人们当成格言,给人以灵感和动力。他们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

日本著名的IT产业人梅田望夫多年来一直在收集这些网络精英的格言,并结合自己在硅谷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及对硅谷运作模式的了解,将之分析整理,编辑成书,取名《G时代创业的5大定律》。

所谓“G时代创业的5大定律”,即指创业精神、团队的力量、工程师的眼光、谷歌特质和成人作风。它是硅谷经验的总结,是G时代企业的成功之道。在日本,梅田望夫所提出的“G时代创业的5大定律”,已成为日本社会的创业指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慧眼独具,拟将《G时代创业的5大定律》一书译成中文出版。我非常希望此书能早日出版,并以极大的热忱推荐给中国企业界的朋友,特别是有志创业的中国青年,故此,我应邀为之作序。

在G时代已经来临的今天,在我们身边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平坦”的时候,我希望中国的企业尽快做好应对全球市场化和国际化挑战的准备,积极向成功的跨国企业学习先进经验,在人才储备、技术开发、领导团队、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尽快使自己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把握新时代为我们带来的巨大机遇。

我更希望中国的青年们,能从本书中这些充满睿智的格言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汲取经验和力量,并将之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商业活动中。只要能很好地将“硅谷的独特力量”与自己的努力结合在一起,根据“G时代创业的5大定律”组织起团队,那么创造鼓舞人心的未来便不会是梦想。

让我们来共同努力,一起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0年2月18日

后记

为了创造新事物,应该做些什么呢?

如何才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呢?

这两道难题不存在完美的答案。

但是,正因为没有答案,不管网上凝聚了多少才智及信息,也不管电脑进化到何种程度,网络始终是“人的可能性的神圣领域”。正因为这里存在只有人才有的可能性,我们才能对未来抱有希望。我想事实的确如此。

如果我们想在时代大变革中继续生存,就必须以一个个体、一个团队、一个组织来积极地投入到这片“人的可能性的神圣领域”中去。

当然,工作和商业等都是既有“守”,又有“攻”。按照以前的惯例,做好“守”的工作很重要。但是,如果只关注“守”的工作的话,就无法通过创新开拓未来。

个体或组织明确表明“攻”的姿态,将具有创造性的“攻”的部分倾注到每一份“守”的工作中,这也是时代所需。因为这是高成本结构的先进国家日本的宿命。

为了弥补“不存在完美答案”这个缺憾,本书归纳了“5个定理”,它们凝聚了能够提高“攻的工作”的成功效率的能量及智慧的源泉,并且可以应用到工作和商业活动中。为了证明大家心中拥有的目标,作为一个正在工作的人所拥有的自豪感,即自己的“最终定理”(工作上的梦想和终生的事业),希望大家能运用这“5个定理”。我是抱着这样的期待完成本书的。

人或组织,地区或国家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硅谷也不例外。但是,硅谷开始面向未来的“攻的工作”时爆发的创造性、“无中生有”的思考力以及开拓未知领域的冒险心令人瞠目结舌。在这方面,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存在这么不可思议的力量。

时间飞逝,我进入经营顾问行业已达20年之久,在硅谷的经验也已经超过13年。在这期间,我一直在通过工作探求如何将“硅谷独特的力量”与“曰本独特的力量”融合到一起。这是作为经营顾问的我的“最终定理”。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潜藏着“日本的独特力量”的读者应该如何在心中实现这种融合。

拙著《网络进化论》曾写道:“2010年之后的10年内,从日本或者现在的中学生中可能出现提出超越谷歌的概念和新技术的风险企业,即使从历史来看也是完全可能的。”

只要年轻人、成人们能很好地将“硅谷的独特力量”与“个人的志向”融合到一起,根据这“5个定律”组建起团队,创造如此鼓舞人心的未来决不会只是一个“梦想”。

我自己今后也会以本书作为座右铭,抵御随着年龄增长而袭来的“进入守势的诱惑”。

书评(媒体评论)

你们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要因复制别人的人生而浪费时间。不要被教条所束缚,否则你的人生将会按照别人的思考结果来度过。不要因他人意见的干扰,而吞没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有勇气去倾听自己的内心及直觉,内心及直觉从一开始就知道你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史蒂夫·乔布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