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年代——罗斯福夫妇在二战岁月中》在美国的图书出版史上史无前例获得普利策历史学奖,哈罗德·华盛顿文学奖及新英格兰书业协会政治图书奖等多项大奖,并且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非常年代》超越了历史、文学、政治及畅销之间的界限,是一部完全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的优秀历史著作。著名作家古德温在书中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描写了二战与罗斯福夫妇,而她的笔力又超越了这些,达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非常年代(罗斯福夫妇在二战岁月中)(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多莉丝·基恩斯·古德温著//尤以丁等译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非常年代——罗斯福夫妇在二战岁月中》在美国的图书出版史上史无前例获得普利策历史学奖,哈罗德·华盛顿文学奖及新英格兰书业协会政治图书奖等多项大奖,并且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非常年代》超越了历史、文学、政治及畅销之间的界限,是一部完全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的优秀历史著作。著名作家古德温在书中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描写了二战与罗斯福夫妇,而她的笔力又超越了这些,达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内容推荐 《非常年代》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关于罗斯福夫妇的,另一个是有关美国这个国家的。这两个故事从1940年起,到1945年12月结束。它们如同现实生活一样,是有机交织在一起的。 目录 译者序 前 言 第1章 “决定性的时刻到了” 第2章 “舞枪顽童” 第3章 “回到哈得孙” 第4章 “生活在这里太压抑” 第5章 “非常岁月” 第6章 “我是个魔术师” 第7章 “我真拿她没办法” 第8章 “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第9章 “正常营业” 第10章 “一个伟大的时刻” 第11章 “一个完全变化了的世界” 第12章 “两个小男孩玩打仗” 第13章 “我们能帮什么忙呢?” 第14章 “苍天在上,幸亏有了老弗兰克!” 第15章 “我们正在反击!” 第16章 “我所认识的最伟大人物” 第17章 “你的双手沾满了鲜血” 第18章 “这是我永远不会忘怀的一幕” 第19章 “我想睡觉,睡觉” 第20章 焦虑不安 第21章 “老头子仍然胜利了!” 第22章 “真是忙得要命” 第23章 “回家真好” 第24章 “每一个人都在哭泣” 第25章 “一个崭新国家正在诞生” 尾 声 资料来源 试读章节 这是10天内埃莉诺第二次到这个城市来。她来的目的是出席正在康涅狄格州乔特学校举行的一次会议,她要在会上与师生谈话。这一次,她又从中挤出时间参加了女选民全国联盟的一次宴会,还参加了波兰救济基金会的一次会议,拜访了自己的婆母萨拉·德拉诺·罗斯福,又同自己的好朋友、年轻的学生活动家乔·拉什共进午餐,与民主党领袖爱德华·弗林及其妻子共进晚餐。 她为公民权利运动和劳苦大众辛勤地工作。一个星期以前,《国家》杂志为此授予她荣誉称号。授奖大会在阿斯特宾馆举行。在宽阔的舞厅里,桌子旁和楼厅里都挤满了人,总共有一千多人参加了她的授奖仪式。她被授予“美国社会进步事业突出贡献”青铜勋章。当晚,在众多的发言人中,司图亚特·蔡斯高度赞颂了第一夫人专心致力于解决国内问题的精神。“我想,她对欧洲的忧虑不亚于我们当中任何一个人”,他说,“但是,她不允许这种忧虑转移她对大后方的注意力。她的足迹遍及整个美利坚,她的眼睛注视着美利坚,她的心里装着美利坚……她日日夜夜都在帮助解决这个国家的问题。”他总结道,因为“新政也在进行一场战争,一场针对经济萧条的战争”。 “名闻天下的人是什么?”作家约翰·甘塞轮到自己发言时,这样问道。“名闻天下的人,”他肯定地说,就是“一个将稳定性、持久性和重要性结合在一起的人……是一个人民愿意依靠的人,是一种充满善意的人,一个我们大家都喜欢的人”。他还总结说,按照这个定义,当天晚上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女士与她丈夫一样,就是这样一个人。全国各地都在谈论她的丈夫连续第三次任职总统的事宜。而她像她的丈夫一样,是一个伟大的人。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主席沃尔特·怀特表达了与甘塞同样的观点。他转身面向罗斯福夫人说:“亲爱的,只要总统允许你去取得胜利,我就不在乎他是否竞选第三次或第四次连任。” 对埃莉诺而言,这有点小题大做。她对此感到有些局促不安。在她自己的专栏里,她这样描述自己那天晚上的感受:“当我坐在桌旁,让那些素来都令我尊敬的人们来解释他们为什么授予我如此殊荣,这一切让我觉得难以置信。”她还说:“不知怎么的,我总觉得他们是在谈论另外一个人,而不是我自己。”然而那天晚上,在阿斯特舞厅里,当她站起来发言时,她的气势震撼了整个大厅。这一点是她之前任何一个发言人都无法做到的。她站了起来,身高近6英尺,褐色的鬈发已有些灰白,宽大的嘴因大大的龅牙而显得美中不足,她那双碧蓝的眼睛炯炯有神,但因为那不雅观的下巴而大为逊色。“我要竭尽全力为正义的事业而奋斗,”她开始讲话,尽量压低自己的声音,“这并不是因为我感到自己能够胜任这项工作,而是因为我感到这个国家必须前进,我们必须维护民主,必须让更多的人享有真正的民主……我们必须不断地提醒自己,我们应该对我们得到的一切有所回报。” 为了尚未完成的民主事业,她孜孜不倦地奉献着。在当年春天进行的盖洛普民意测验中,她因此得到了比丈夫更高的评价。在被调查对象中,67%的人对她的活动表示友好的支持。调查的结论是:“罗斯福夫人整天奔波不息,她的工作被看作国家生活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分。妇女尤其有这样的感受。她能言善语,即使男人也很少对她的工作和言论流露出不耐烦……富人们普遍不喜欢她的丈夫;而对于她,他们却与穷人一样友好相待……有些人极端仇视罗斯福,认为他竞选第三次连任是国家的灾难,但这些人中也有一部分是宽厚大度的……他们希望罗斯福夫人继续从事公众事务。” 她没有依靠别人而是靠自己获得了影响力和尊敬。这一点实属不易。埃莉诺34岁时一次痛苦的发现是造就她杰出的事业起点。当时,经过一段时期的猜疑,她意识到丈夫爱上了一个名叫露茜·佩吉·梅瑟的女人。那时,他还是海军助理部长。 露茜·梅瑟身材高挑,美丽动人,有教养,嗓音低沉洪亮,迷人的笑靥绝世无双,是个富有魅力的女人。当他们之间的恋情开始发展时,露茜·梅瑟是埃莉诺的社会工作秘书。在好几个月里,也许是好几年里,罗斯福一直不让埃莉诺知道他的婚外情。1918年9月,埃莉诺终于发现了这件事,她极为震惊。当时,富兰克林刚从欧洲前线回来。她打开他的手提箱时,发现一叠露茜写给罗斯福的情书。埃莉诺后来说,此时此刻,“我的整个世界翻了个底朝天,我平生第一次真正地面对自己,面对我周围的一切,面对我的世界。” P8-10 序言 对于一部传记著作而言,最难的不是客观、忠实地再现历史事件,而是以精确、深刻的笔触去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尽管塑造精神领域的纪念雕像并不是历史学家必须承担的使命,但是对历史完美写照的追求,必然促使史家把思想的触须伸向人物的灵魂深处。从这一意义上说,历史实际上是一部人类的心灵史。《非常年代——罗斯福夫妇在二战岁月中》(以下简称《非常年代》)一书正是这样一部刻画心灵的历史杰作。它描绘(而不仅仅是记载)了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和他的妻子埃莉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十年所度过的难忘时光,同时还向我们揭示了美国三四十年代种种令人难以忘怀的社会场景,展现出一幅幅现代美国社会在战争与和平时期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多彩画卷。与此同时,这部历史著作还在个性之中蕴藏着许多共性的东西,比如说,从罗斯福与埃莉诺的人生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心路旅程中的常见主题,诸如生命与死亡、爱情与友情、罪恶与良知、信仰与理性、专制与民主等等,在这部书中都有着淋漓尽致、细致人微的描写。 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完全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司马迁的《史记》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例证。虽然《非常年代》一书与《史记》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历史著作,但前者充满戏剧冲突的叙事结构、典型细节以及生动的笔触,使得它自身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这部传记的中心人物是罗斯福和他的妻子,但它提供给读者的远不止于主人公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的描绘,围绕在他们身边的人物许多既充满了历史感,又散发出个性魅力,而这些个性又总是在良莠并存和矛盾之中凸现出来,展示出性格上的丰富多采和强烈的立体感。在作者的笔下,罗斯福是个沉着稳健、刚毅果敢的人。他既有泱泱大国一代伟人力挽狂澜的英雄气度,也有普通男人常见的性格缺陷。例如,他从来不愿意与人分享他心灵最深处的东西,具有明显的自我封闭倾向。此外,他早期从政生涯中所爆出的婚外恋也证明了他在感情上的脆弱性。而埃莉诺的个性特征也十分强烈。一方面作为“第一夫人”,她亲切善良,不畏强权和传统政治的压力,以捍卫社会伦理道德和良知为己任,敢于“为民请命”,为此不惜与丈夫翻脸。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谨小慎微的人,这使她远离驾车、滑雪、骑马等具有一定冒险因素的活动。同时,埃莉诺喜欢将感情私人化,喜欢营造并沉溺于沙龙式的小圈子,在扮演社会角色方面难免出现意气用事,有时甚至还暴露出假公济私的毛病。正是因为作者描绘的人物总是带有这样或那样的性格缺陷,因此显得真实可信。《纽约时报》评论说:《非常年代》一书的作者“使罗斯福和埃莉诺一方面看上去伟大而不朽,似乎来自于极其久远的年代;另一方面又使他们显得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生活在触手可及的昨天。”此外,罗斯福母亲萨拉的高贵与迂腐,总统秘书米茜·莱汉德的忠诚不贰与歇斯底里,哈里·霍普金斯的睿智与清高,丘吉尔的雄辩自信和沙文主义面目,埃莉诺的女友洛伦娜·希科克的干练与缠绵等等,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个性特征。 战争的岁月是人类社会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各种在和平年代深藏不露的人性的黑暗面和闪光点都可能一览无余。在战争的大背景下,作为二次大战大后方的美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上演着一幕幕人性的悲喜剧。也许因为作者是女性的缘故,本书不仅对当时的_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如租借法案、大西洋会议、珍珠港事件、华盛顿大游行等,进行了详细的实录,而且对人物感情世界的刻画相当细腻。如罗斯福在战争期间的孤独心态,米茜·莱汉德对总统微妙的依恋和爱慕之情,洛伦娜·希科克对埃莉诺的无私之爱,丈夫短暂的移情别恋给埃莉诺造成的终生痛苦,总统对母亲的挚爱亲情等,读来无不感人至深。 正是由于在历史和文学领域体现的双重价值,本书荣获了普利策历史学奖和哈罗德·华盛顿文学奖、新英格兰书业协会图书奖、外交大使图书奖、《华盛顿周刊》政治图书奖等诸多奖项,并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是一部了解20世纪上半叶现代美国社会和美国总统不可多得的优秀著作。 本书翻译的具体分工为:前言、第1至第6章,谷红欣;第7至第15章,尤以丁;第16至25章,刘春发。全书由曹珍芬统筹并校稿。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力图体现作者高贵典雅的文学风格,但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讹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尤以丁 2000年1O月 书评(媒体评论) 《非常年代》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编年史”。它生动地再现了现代美国诞生过程中这个国家及其领导人的光辉形象。多莉丝·基恩斯·古德温以其入木二三分的笔触以及一位小说家的匠心和深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关罗斯福的白宫和美国命运的绚丽画卷。古德温正是以这部包罗万象而又栩栩如生的画卷填补了罗斯福领导下的美国历史的空白。 古德温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她的双重绝技:一方面,她笔下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和埃莉诺·罗斯福光芒四射,如同遥远时代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另一方面,他们的形象历历在目,如在昨天。 ——克里斯托夫·莱曼霍普特“纽约时报》 引人入胜……《非常年代》……造就一部气度非凡盼书……作者以其气势磅礴的构思以及不同凡响的想象力,让读者亲眼目睹了战云密布的美利坚……赏心悦目的传记故事以及入木三分的凝重叙事烘托着一幕身临其境的氰围和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 ——大卫·肯尼迪《纽约时报书评》 罗斯福的婚姻生活因其影响深远而扣人心弦……一幅栩栩如生的白宫图跃然纸上。 ——琳达·戈登《波士顿星期天全球报》 古德温作为记者和作家的才华,以及她笔下人物公私生活的错综交织,创造出了一则天衣无缝的故事。这部杰出的传记的出版,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人物的睿智、不安和邪念对整个国家和世界的影响。 ——卡罗·费森合儿《芝加哥太阳时报》 一部真正了不起的重要作品,是对罗斯福文献的有益补充……古德温匠心独具的创作使我们认识到《非常年代》里走出了不同寻常的罗斯福夫妇。 ——肯尼斯·戴维斯《旧金山历史书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