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主编的《会师陕北(红色延安口述历史)》从中央红军将士、陕北红军、陕北当地干部群众以及国军将士等不同角度,讲述了中央红军长征以及落脚陕北的历程,描述了红军打破敌人围追堵截的战斗情节,回忆了胜利会师及初到陕北的所见所闻,再现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睿智,是一本阅读趣味与教育意义并重的红色书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会师陕北(红色延安口述历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任文主编的《会师陕北(红色延安口述历史)》从中央红军将士、陕北红军、陕北当地干部群众以及国军将士等不同角度,讲述了中央红军长征以及落脚陕北的历程,描述了红军打破敌人围追堵截的战斗情节,回忆了胜利会师及初到陕北的所见所闻,再现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睿智,是一本阅读趣味与教育意义并重的红色书籍。 内容推荐 “红色延安口述·历史”是一套以口述实录、访谈录、回忆录、老照片以及有关原始档案等为基本内容的党史史料集成。我们试图以亲历者、当事人、知情者的讲述与回忆来补充党史中的历史要点和历史细节,还原历史事件,呈现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辉煌历程,再现一个本色、真实的延安。 任文主编的《会师陕北(红色延安口述历史)》以红军陕北大会师为视角,通过红军将士、陕北当地干部群众等亲历者与见证者的回忆,还原了红军在陕北会师前后的历史。尤为珍贵的是,本书还选取了国民党官兵等战争亲历者的自述,从另外一个角度再现了这段历史的细节。 目录 陕甘根据地:中国革命的起承转台点(代前言) 中央红军到陕北 回忆长征到陕北 “不到长城非好汉” 长征胜利万岁 胜利到达大本营 站稳脚跟打出去 结束长征到陕北 进入陕北第—仗 初到陕北 胜利到达新阵地 参与审理刘志丹案件 参观红十五军团 长征日记(1935年) 军中日记 迎接中央红军 会师陕北 迎接中央红军到陕北 忆红十五军团与中央红军会师 直罗镇战役片段回忆 关山迢迢迎中央 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 迎接中央红军到陕北 学习毛主席的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为中央红军做好部队后勤工作 忆初到瓦窑堡的国民经济部工作 当地干部群众回忆 我在吴起镇迎接中央红军 忆初见毛主席 中央红军初到吴起镇 咱们中央红军来了 红军伤员在我家 我参加了联欢会 为中央红军筹粮 保安城开大会欢迎毛主席和中央红军 国民党官兵回忆 陇西地区阻击红军记 在六盘山地区阻击红一方面军 古城子、河连湾、二道川战斗简记 东北军骑兵师吴起镇被歼目睹记 东北军一〇九师直罗镇被歼始末 史实与考辨 《大公报》与红军长征落脚点之研究 关于红—方面军长征里程的几个问题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迎接长征红军述略 试读章节 回忆长征到陕北 聂荣臻 出腊子口,在吴起镇打骑兵结束长征 北上先遣队出草地后,中央政治局于9月12日在俄界召开紧急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讨论了北上的任务和到达甘南后的方针,特别强调要团结好部队,创造条件再迎接左路军北上。 然后部队冒着雨雪交加的严寒,沿着白龙江源头的栈道,进入甘南境内。 打天险腊子口是进入甘南的关键性的一仗。腊子口是通往岷县的一个奇峻的隘口。这一仗是我们报告毛泽东同志,他亲自决定打的,并以毛泽东、林彪和我联合署名,在9月16日发了一个电报告诉彭德怀同志。电报开头就说:“顷据二师报告,腊子口之敌约一营据守未退,该处是隘路,非消灭该敌不能前进。”随后,我们一军团的几个领导干部,即根据毛泽东同志下达的决心,冒雨赶到二师去,请师长陈光、政委肖华连同四团干部一起,一边看地形,一边研究打腊子口的部署。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则驻在朵里寺等待我们的消息。 16日这一天,四团还没有到达腊子口,在路上就打了两仗。打的都是鲁大昌十四师派来堵击我们的部队,他的两个营都被我们打垮了,消灭了他一部分。 下午4时,四团先头营开始在腊子口接敌。我们在腊子口外,边看边惊叹腊子口真是一处天险。要北上,非走此山口不可,别处无路可走。没有想到在甘南这黄绿相间的漫漫土山中,居然有些险峻地形。口子很窄,只有30来米宽,仿佛这原先本是一座大山,被一把巨斧劈开了似的。两边都是悬崖峭壁,中间还有一条咆哮奔腾的河流,称为腊子沟,水深流急。河上架有一座木桥,桥头筑有碉堡,这是进入腊子口的唯一通道。敌人在这里布置了两个营的兵力。山坡上还修了不少碉堡,仅在右岸半山峭壁的碉堡中,就有一连兵扼守。山口往里,直到岷县,有纵深配置。敌十四师师长鲁大昌的四个团都驻守在这一线。四团当时决定,正面由杨成武政委指挥,用一个连从正面进攻,夺取木桥,猛攻隘口;另派两个连,由团长王开湘率领,沿右岸的峭壁迂回到敌人侧后奇袭敌人,达到全歼敌人、占领隘口的目的。我们批准了他们的作战方案。 入夜开始攻击。负责攻击木桥的连队几次猛攻都没有奏效。敌人死守桥头堡。从右岸石壁上敌人倾泻下来的手榴弹,在桥头堡50米内,构成了一片火网;手榴弹木柄和还没有爆炸的手榴弹,在地上铺了满满一层。我攻桥的部队始终接近不了桥头。于是该连在火线上召集党员会议,决定再接再厉,分两路夺取木桥。与此同时,负责从右岸峭壁间迂回敌人的两个连队,经过指挥员精心组织,在上游不远处,用马匹将他们驮过了河,然后由一名自告奋勇会攀藤附葛、外号叫“云贵川”(可惜把他的大名忘了)的苗族战士带领,一批一批地,一层一层地用裹腿带牵引着,攀上敌人右岸峭壁的后坡。许多同志勇敢地跳下岩层,像从天而降似的急袭了敌人,打得敌人丢盔弃甲。这时我攻击桥头的那个连又开始了他们的第六次攻击。两下夹攻,敌人狼狈逃窜。到9月17日早晨,四团终于占领了天险腊子口,并在当天穷追90里,占领了大草滩(即现在的三草滩)。缴获粮食数十万斤,盐2000斤。这对当时刚出草地不久的部队来说,真是无价之宝。当地回、汉族群众对我们红军的热情欢迎,更使部队受到鼓舞。 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现在好了,腊子口一打开,全盘棋都走活了。 P2-4 序言 “红色延安口述·历史”是一套以口述实录、回忆录、访谈录以及相关原始档案并配以历史图片为基本内容的史料集成。它试图以亲历者、当事人、知情者或者后代的讲述、回忆,来还原历史真相,呈现延安十三年的辉煌,从而改善当代人对“符号化”延安的僵化认识,再现一个本色、真实的延安。入选文章均来自已出版的图书、杂志、报纸,酌量选录地方党史办公室、政协文史机构等征研的资料。 丛书所选文章注重大历史背景下个人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尤重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和梳理。丛书内容虽以回忆、口述等形式呈现,但其较强的故事性、可读性,有益于对当代读者,特别是对青少年读者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与意义。 丛书共17种21册。内容包括口述实录、回忆录、访谈录、重要的档案材料及代表性研究文章。口述实录、访谈录与回忆录前均设置了对口述人或回忆人的简要介绍,并突出介绍口述人或回忆人在延安的工作或生活经历。 所选文章中,因个人当时的见闻条件、历时记忆在一定程度上的失真以及可能附加的主观因素等,讲述人或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忆述不一定完全符合已逝的客观真实,且不同的亲历者对同一事件的细节叙述也常稍有出入,这一方面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多元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历史应该是“人的历史”,不能只有一种“写法”或“说法”,更不存在“唯一性”,这样才能更趋历史“真相”。为尊重原作,编者收入时未强求统一,多以“编者注”提醒读者注意。 入选文章写作时间跨度从上世纪30年代到本世纪初,每篇文章自有其文字风格和时代的语言习惯,收入本丛书时,除特殊情况外,皆尊重原文,不做改动;原书专名(人名、地名、术语)及译名与今不统一者,多未做改动。如确系作者笔误、排印错误、数据计算与外文拼写错误等,则予以修正。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依据现有出版规范做了统一处理。除特殊情况外,原文篇后注或行文注统一移作脚注,文献著录稍加统一。 由于我们工作经验不足,或翻检资料有限,或水平、认识有限,其中可能存在讹误或差错,敬请方家、读者批评指正。 作为一套大型汇编丛书,涉及文字与图片等著作权联系方面的工作难度很大,我们进行了多方努力和联系,但仍有部分作者信息不明或原工作、生活地址变动而无法联系,希望版权人或版权继承人见书后与我们联系,以奉稿酬与样书。 谨以“红色延安口述·历史”的出版,向革命先辈致敬! “红色延安口述·历史”编委会 2014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