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为形役、物欲横流、世道冷漠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些素朴的、本真的、恬淡的思想甘泉来滋润心田。阅读这本经典,相信除了能让我们找到不快乐的原因和要快乐的理由,还能让我们汲取先哲的智慧,用更超然的心态更乐观的心境对待我们的事业和人生。
本书是慢生活主义系列丛书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魏晋玄学(高蹈飘逸的闲适人生)/慢生活主义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王德有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心为形役、物欲横流、世道冷漠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些素朴的、本真的、恬淡的思想甘泉来滋润心田。阅读这本经典,相信除了能让我们找到不快乐的原因和要快乐的理由,还能让我们汲取先哲的智慧,用更超然的心态更乐观的心境对待我们的事业和人生。 本书是慢生活主义系列丛书之一。 内容推荐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玄学是那样高深奇妙,神秘莫测,不由望而却步,不敢问津。“玄学”之意,是从《老子》、《庄子》和《周易》身上吸取来的。古人认为《老子》、《庄子》和《周易》是三部深奥奇妙的书,其内容之奥妙,真可以说玄之又玄,所以称之为“三玄”,而把研究和发挥“三玄”的学问称为玄学。“玄”,即是深奥奇妙的意思。人生在世,抬头所见,浩瀚浑朦、幽深洞远,低头所见,苍苍茫茫、敦厚坦荡,这就是天地。日月轮回天地之间,周而复始,明晦更替,永无止息,这便是寰宇。好奇求知的人类立于天地之间,不禁要问:天地由何而来,寰宇有无边际,日月何人所推,星辰何物所系,万物何以繁衍,物灭何处所归,生死何所主宰,人生何所遵循,“三玄”即是从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出发,探寻并解答着这些问题,其微言妙理撼人之心。 以解说、阐述、发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主要内容的玄学,主要产生于公元三、四世纪左右,即三国之后的魏晋时代,所以人们又称之为“魏晋玄学”。 目录 写在前面 绪论 魏晋玄风 1.三玄妙理 2.玄风振起 第一篇 贵无学说 1.以道为无 2.以无为本 3.以静主动 4.执一统众 5.圣人体无 6.贵无评述 第二篇 崇有学说 1.无不生有 2.有不归无 3.物各自生 4.因性而任 5.生必体有 6.崇有评述 第三篇 非有非无 1.一切因缘 2.有非真有 3.无而非无 4.有无致 5.两非评述 第四篇 动静不异 1.物不往来 2.形随年往 3.动静评述 第五篇 越名任心 1.攘臂立仁 2.君子无措 3.循性而动 4.自然一体 5.徜徉浮腾 6.任心评述 第六篇 声无哀乐 1.声音无常 2.外内殊用 3.同出不异 4.尽于舒疾 5.借难立识 6.移风易俗 7.声情评述 第七篇 言意之辩 1.言不尽意 2.得意忘言 3.言尽意说 4.言意评述 结语 附录 老子道德经注 试读章节 元末明初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位大名鼎鼎、善弄权术、诡诈残暴的人物,姓曹,名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生于东汉末年。此人借助天下大乱、群雄四起之机,窃取了汉朝大权,位居丞相,挟天子而令诸侯。又以其强大之势,迫使汉献帝封其为魏王,从此汉室日衰而曹势日盛。 公元220年曹操身亡,其子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同年,曹丕废除汉献帝而自立为帝,国号为“魏”。 魏国传位5世,延续45年,被司马氏篡权。 司马氏先祖司马懿原在曹操手下任职,魏国建立后曾任大将军,挥兵与蜀国军师诸葛亮争雄,屡建大功。魏帝三世曹芳幼年继位时,司马懿与皇族曹爽共辅国政,之后杀曹爽而专国政。 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先后任魏国大将军,专国政。魏帝第五世曹奂之时,司马昭自称晋王。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废除曹奂而自立为帝,国号为“晋”。 晋朝传位15世,延续156年,于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亡。 从曹丕建魏,至晋朝灭亡,史称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随着汉朝的灭亡,学术空气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先尊奉儒家学说转而崇尚道家学说。 儒家学说是由春秋末期的大学问家孔子创立的。那时人们把从事婚丧嫁娶礼仪的人称为“儒”。孔子少年时代曾为人主持过婚丧礼仪,所以将他创立的学派称为“儒家”。 儒家的主要特征是提倡仁、义、礼、智、信,律己正行。 所谓“仁”,指体谅他人、安抚他人的态度;所谓“义”,指校正自己、约束自己的精神;所谓“礼”,指等级身份及合此身份的礼节仪式;所谓“智”,指对人伦道理的通达;所谓“信”,指说到做到,诚实无欺。 这种学说与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历来分道而驰,大相径庭。 道家主张与人为善、报怨以德。认为圣人常善救人,所以不抛弃一个人;常善救物,所以不抛弃一个物。但是人的慈善之心是自然而然的,父亲自然会爱他的儿子,儿子自然会孝他的父亲,用不着以仁、义、礼、智、信来约束。仁、义、礼、智、信是人为制造出来的,用它来约束人的行为和心性,就有了虚假成分和人为因素,人们之间的亲爱慈善就失去了自然和真实。所以,他们提倡断绝仁义,恢复人自然的慈善本性。把这种思想概括成一句话,就是“自然无为”。 汉武帝时,有一位儒家大师,名为董仲舒。他认为儒家学说有利于整个国家的安定、和谐,有利于百姓的教育、训导,汉朝既然在政治上一统了天下,也应该有一个一统天下的学术思想。而在诸种学说之中,儒家学说最为合宜。于是他向汉武帝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意见,以儒家学说为正统,其他学说尽管没有完全禁止,但却处在被压抑的地位,道家学说虽然还比较流行,但也归于被排斥之列。 汉朝一统天下400年,创造了中国古代史上几度繁荣景象,使中华民族确立了自己的文化传统,成为东方巨人,其历史功勋不可磨灭。但与此同时,特别是在后期,在朝的豪强达贵,乃至于皇帝,一方面打着儒家仁、义、礼、智的旗号,标榜自己的慈善仁爱、公正无私,一方面又巧取豪夺,贪赃枉法,残害百姓。他们的腐败和伪善,一方面摧毁了自己的江山,一方面玷污了儒家学说的声誉,应验了道家之言,显示出儒家学说在发展过程中渐至增长的虚伪及造作。由此,人们开始怀疑儒家学说,而从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中探讨天地人生的道理,从而振起了玄风。 玄风是从评论人物刮起的。汉代有评论人物的制度及风气。开始是由乡里推荐贤士,层层上举,列举其优秀品德,以供皇帝选拔任用,之后渐渐形成对一般人物的评论、褒贬。 在儒家学说处于独尊的时代,衡量人主要从道德品行高低来看。而道德品行之中,以孝顺父母的行为最为高尚。儒家认为“孝”是最根本的德行,因为人都是由父母生养出来的。父母赋予了子女生命,又育养子女长大成人,父母便是子女的天地和根本。因此,子女不但应当敬爱父母,尊重父母,而且应当遵从父母之命,继承父母之志,这样才可以配得上人的称号。按照这种观念行事,便称之为“孝”,背逆这种观念行事,便称之为“孽”。儒家的祖师孔子崇尚“仁”,但把“孝”看作是仁的根本,认为人如果行孝,便不好犯上作乱。战国末期秦国国相吕不韦的门客作《吕氏春秋》,认为剩罚类型大约有三百之多,其中最重的是用来惩治不孝的。到汉代多里推举贤士,以孝为最优秀的品德,因此推举上来的贤士被称为“孝廉”,推举贤士的制度被称为“举孝廉”。 汉代末年,孝廉徒有其名而无其实,成了一些豪门大族子弟欺世盗名、升官求仕的一条途径,世有“举孝廉,父别居”的诗句,讽刺孝廉的虚伪。因此,尚孝的观念开始削弱,出现了做人以“仁”为先还是以“孝”为先的辩论。这一辩论表面上是儒家学说内部关于评沧人物的着重点的歧议,实际上反映了对汉代儒家学说的怀疑,由此引发了非儒家的各种学说,特别是道家学说的振兴。 P5-7 序言 在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以外,还有一块精神沃土值得我们留恋。有那么几个人,他们是老聃、庄周、列御寇等。他们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以自然为宗”,最后的归宿是心游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他们的超然、洒脱,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他们崇尚恬淡无为,主张顺应自然,“夫水之于沟也,无为而才自然矣”,懂得了这些道理,无疑会让那些心比天高、事事强求,以致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的人去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他们反对约束,提倡恢复本性,“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这些让那些带着面具生活却又向往率性人生的人找到了隔代知音;他们甚至主张离群索居,回到那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德之世”,在那里“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缘而窥”,而这也让那些羡慕田园生活、渴望内心宁静的现代人无比向往。 假如浑浑噩噩,则人同于兽;倘仅巧取豪夺,则人不如兽。任科技如何发达、物质如何丰裕,这些都不能解决人的精神需求。贫穷未必痛苦,富贵未必开心,因为人的一生,除了需要物质以外还需要有精神慰藉、心灵寄托。为此,主张“慢生活主义”的人越来越多,“慢生活主义”不是懒惰,不是拖延时间,而是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调节方式,更是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快的时代让我们得到了太多,但同时也让我们失去很多很多,我们的情致、爱好、自由以及坦然都让快的时代带走了,“慢生活主义”主张者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不妨找个时间将脚步稍作停留,来关注一下自己的心灵和身边环境。 基于此,我们出版了这套“慢生活主义”丛书。虽然我们习惯将“老庄”作为道家的代名词,实际上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而大成于庄子,魏晋时期又发展出了玄学,所以我们这套丛书分别有《老子智慧》、《庄子神游》、《列子御风》和《魏晋玄学》。在心为形役、物欲横流、世道冷漠的时候,尤其需要这些素朴的、本真的、恬淡的思想甘泉来滋润心田,阅读这些经典,相信除了能让你找到不快乐的原因和要快乐的理由,还能让你汲取先哲的智慧,用更超然的心态更乐观的心境对待你的事业和人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