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教出一个好孩子,许许多多的父母感到无从下手,头昏脑涨。有些人迫不得已,对孩子动不动就厉声呵斥,或者干脆“劈柴炖肉”。令孩子觉得:爸爸妈妈真霸道,爸爸妈妈真恐怖!
作为父母,需要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并引导孩子长大成人。然而,树立权威和教育孩子,却并不是一定要板起面孔,做“太上皇”。如果善用“怀柔”的方法,你的孩子也会变得更听话,更乖巧,更上进。
著名教育家阿博特唯一一部论述家教的经典名著,在西方被誉为家庭教育的必读书,曾再版无数次,至今仍经久不衰。书中的案例虽已久远,但道理和方法却并不过时,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难觅瑰宝。
怎样才能教出一个好孩子,许许多多的父母感到无从下手,头昏脑涨。有些人迫不得已,对孩子动不动就厉声呵斥,或者干脆“劈柴炖肉”。令孩子觉得:爸爸妈妈真霸道,爸爸妈妈真恐怖!
作为父母,需要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并引导孩子长大成人。然而,树立权威和教育孩子,却并不是一定要板起面孔,做“太上皇”。如果善用“怀柔”的方法,你的孩子也会变得更听话,更乖巧,更上进。
不错,好孩子是被教出来的,但好孩子更是用爱的方法教出来的!
第1章 教育孩子,首先要选对方法
三种不同的教育方法
1.耍小伎俩、小把戏的教育方式
2.循循善诱,并且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关爱
3.用父母的权威使孩子服从教育
什么才是正确的方法
第2章 无能的父母才会选择暴力
第一种带有暴力性质的教育方法——体罚
第二种带有暴力性质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恐吓
1.恐吓只是保姆与用人的教育方式
2.恐吓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创伤
第三种带有暴力性质的教育方法——严厉的斥责
抛弃暴力,用“怀柔”的方法教育孩子
【家教实例】——再好的方法,也要选对时机
第3章 父母必须要有权威
父母应该承担的两个重要责任
父母如何发挥自己的权威
1.优柔寡断可能招致孩子的憎恨
2.给孩子自由,但决不放任自流
【家教实例I】——自由和权威的配合,使孩子更容易听话
【家教实例Ⅱ】——压制孩子,会让孩子变得无法教育
第4章 教孩子听话的第一种方法:有错必惩
谁该对孩子不听话负责
让孩子听话的三种方法
1.对孩子要有错必惩
2.决不要出于爱心原谅孩子的错误
3.让惩罚变得既柔和又具实效
一旦开始就要执行
【家教实例】——乔治与埃格伯特
第5章 惩罚孩子的基本原则
惩罚的性质与做法
【家教实例】——玛丽散步
惩罚的目的是告诉孩子:有错必惩
争取得到孩子的合作,这会让孩子热心于改错
惩罚也可以充满乐趣
惩罚也要讲究方法
第6章 教孩子听话的第二种方法:学会奖赏
孩子的顺从不能是“买”来的
不妨间接给予孩子奖赏
奖赏的原则:把孩子正确的行为与获奖的快乐联系起来
不能让孩子从听话变成盲从
1.父母不能用权威压制孩子
2.多给孩子一点儿缓冲时间
3.千万不要弱化父母的权威
第7章 培养孩子也是一门艺术
培养孩子是父母的责任
【家教实例】——玛丽的教育
给父母的三条指南
第8章 教孩子听话的第三种方法:了解孩子
认清什么才是正确的
褒扬正确,但决不能忽视错误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家教实例Ⅰ】——詹姆斯与他的弟弟妹妹们
【家教实例Ⅱ】——德拉与玩具娃娃的故事
第9章 情感共鸣导致的认同感:孩子之于父母
情感共鸣的力量
从情感共鸣中产生的认同感在儿童时期的作用
【家教实例】——学会关爱
孩子为什么会恐惧
第10章 情感共鸣导致的认同感:父母之于孩子
蹲下来,与孩子分享快乐
走进属于孩子的世界
与孩子形成共鸣必须要凭借真切的情感
适应孩子的观点
孩子的“傻瓜式恐惧”
当孩子犯了错
第11章 对孩子要多关注,少挑剔
表扬总比惩罚好
让孩子形成习惯
孩子为什么会犯错
表扬与惩罚的分寸
1.孩子学走路、学说话时父母所采取表扬手法是正确的
2.小学生第一次习作,千万别令他感到沮丧
3.如何纠正孩子在拼写上的错误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第12章 孩子犯错并非故意
【家教实例卜一爱吹牛的孩子
孩子犯错,在于他还无知
人人都会犯错,因而不能揪住孩子的错不放
【家教实例】——儿童学习拼写真的很困难
千万不要嘲笑孩子
第13章 孩子本性就好动
孩子好动是有道理的
孩子蹦蹦跳跳不是坏事
引导孩子行为的实用原则
第14章 孩子的想象力
父母要努力使孩子的想象力之树茁壮成长
父母促进孩子想象力发展的几种方法
1.将无生命物体拟人化
2.玩具:启发孩子的想象力之桥
【家教实例Ⅰ】——用篮球来培养孩子的细心
【家教实例Ⅱ】——老师与难劈的木头
心理的活动可以缓和疲劳的肌肉
第15章 真话与假话
让孩子讲真话是父母的责任
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孩子真的不明白
孩子很难区分想象和记忆
父母如何教孩子区别真和假
第16章 孩子的判断和理智
心理成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重要问题上,切莫信赖孩子的理智
对待孩子理智的处理方式
用柔和的方法启发孩子的智慧
一般的原则
第17章 认真对待孩子的愿望和要求
在一些关于孩子的重要事情上,父母要保持绝对的权威
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
在事前而不是事后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
【家教实例】——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教育
要这样对待孩子的愿望
第18章 珍视孩子的发问
好奇心强烈的孩子最聪明
不要将孩子的发问看做自己烦恼的源泉
对待孩子的发问,回答宜简短
回答应该是沟通式,而不是说教式
一个即使没有什么新信息的回答也是适宜的
要时刻准备说“我不知道”
第19章 教孩子正确使用金钱
不正确的做法会造成终生的伤害
定期给孩子一些零用钱,让他们学会管理金钱
指导孩子理财的两种方法
金钱的使用:学会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
金钱的使用:让孩子懂得义务
不妨与孩子进行一些小小的交易
不正确的做法会导致的苦果
第20章 体罚并不是好方法
《圣经》的训导
何时会用到体罚
1.“老师”实在太无能
2.因父母的疏忽和教育不善而被宠坏的孩子
孩子固执地与父母持久对抗怎么办
躯体的疼痛会很快过去,心灵的创伤会停留很久
第21章 让孩子知道对父母感恩
爱的两种形式:获得爱,给予爱
孩子情感发展的顺序
感恩教育的培养
第22章 结语
人生早期留下的印象影响深远
童年时形成的基本概念贯彻终生
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怀柔”之道作为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并不能替代父母的权威,而是为父母绝对权威的建立和维系提供一条最有效的途径。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怀柔”之道的性质、行为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区别出这种方法与那些带有暴力色彩的教育方法的不同之处。
用“怀柔”之道来教育孩子,就是要在孩子的心里施加一种坚定的、沉静的,同时又使其振奋的影响;或是在他们性格形成的过程中施加一种有益的、正面的影响。如果采取与之相反的方法,那么只能激怒孩子,使他们遭受不良的心理刺激。
母亲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暴力,根据形式与程度的不同,这些方式又可以分为三种。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举出下面这个例子:
某天,四岁的路易莎向妈妈要一个苹果,妈妈问她是否已经吃了苹果。
“只吃了一个啊。”路易莎回答说。
“这样的话,妈妈就再给你一个。”妈妈说。
其实,路易莎撒谎了,因为她不光吃了自己的那个苹果,还吃了姐姐布里奇特的那个苹果。布里奇特虽然知道路易莎是在撒谎,但她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去戳穿这个谎言,所以,她也就没说什么。但是过了不久,妈妈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如何处理这件事呢?很多母亲可能会采取下面这三种带有暴力性质的方法。
第一种带有暴力性质的教育方法——体罚
体罚的消极影响:
首先,体罚会给孩子造成身体上的创伤。一些母亲很可能会在一气之下打孩子,又或是将孩子关在一个限制其自由、使其感到难受的地方。有些母亲还会使用其他一些给孩子带来身体创伤的方法。
其次,体罚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在很多父母的意识里,“孩子不打不成器”是教子良方。这些父母认为,体罚能使孩子认识并改正他们的错误,并永不再犯。这种看法无疑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一类做法无论能否成功,都带有很大程度的暴力色彩。体罚会使孩子脆弱的神经受到惊吓,甚至在他们的心里烙下永远的痛苦与恐怖的印记。这种过度的刺激可能会导致孩子在很长时期内对父母怀有一种怨恨与愤怒之情。
体罚这种教育手段对脑部产生的极度刺激在几个小时以后可能就消失了,而且在身体上也不一定留下明显的伤痕。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父母们反而应该加倍警惕:如果这种剧烈的影响经常重复的话,就会使孩子身体各部分器官的正常发育受到阻碍。这也许就是孩子长大以后变得神经错乱或是身体机能失调的根源所在,而且这为孩子以后的生活也埋下了严重的隐患。不管这种消极影响是否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这种纠正错误的做法本身就充满了暴力的味道,理应受到批评。
第二种带有暴力性质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恐吓
这是第二种带有暴力性质的教育方法。其主要后果就是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了痛苦、恐怖的刺激,或者是一种能够引发其他痛苦和不愉快的感觉。尤其是一些关于鬼怪、幽灵或其他的恐怖故事,当父母用这些故事吓唬孩子以后,其影响往往不会像体罚那样在短时间内就消失,反而在经过孩子丰富想象力的作用以后变得更大,使他们觉得做了错事以后,就会激起鬼怪的愤怒,等到晚上,这些鬼怪就会把小孩带走,并且给予他们严厉的报复。一些家庭用人在看管孩子的时候,往往倾向于使用这种方法,因为他们不能对雇主的孩子造成直接的身体创伤,所以,他们便尝试使用这种手段来管理孩子。但是这种方法在许多层面反而会给小孩造成更为严重的伤害。 1.恐吓只是保姆与用人的教育方式
很多位于欧洲大陆的国家里,保姆和用人往往都倾向于使用这种方法来教育那些被他们照顾的孩子。一是由于这些保姆与用人已经习惯了这种教育模式,二是在欧洲一些国家有一种观点广为流传,并且得到了人们的接受和认可。这种观点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通过说假话的方式能够使小孩变得诚实,而且效果极为明显。在这些人看来,这是一件积极、有益的事情,所以,为了使孩子趋善避恶,他们便用一种貌似流畅而且诚恳的语气、沉静而且坚定的告诉孩子:世界上存在着巨兽与妖怪,它们会带走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孩子们出于本能,会对父母的话深信不疑。但是,这些话往往存在着很多漏洞,父母对此又不能自圆其说,所以当孩子对父母的话产生怀疑、使其处于下风时,他们就会用“下不为例”等言辞来搪塞。而且在父母与孩子讲话时,往往缺少那种肯定、自信的语气,这就使孩子难以信服他们的话,做父母的也会因此而感到内疚和尴尬。在言谈中,父母的这种尴尬之情会在不经意间显露出来,这时,孩子就难以完全相信父母。在孩子的认识里,虽然他们怎么也不会相信自己的父母竟然用虚假的东西来欺骗自己,但他们还是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怀疑。
1)妖怪来了
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即便是这个国家最有教养、最有文化的阶层,当在教育子女时如果需要背离道德,他们也丝毫不会感到尴尬。尤其是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这种情况最为突出。在某些场合,有人往往会为了获得一个积极的结果而说假话,这种做法在这些国家极为盛行。例如,在法国的孩子心中,有两只名为克罗克米泰纳先生与克罗克米泰纳女士的熊精,它们像火炉旁的圣诞老人一样令人熟悉,但实际上它们却是令人感到恐怖的魔兽。传说它们会在晚上从屋顶或是烟囱爬下来,将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带走;它们只要将孩子的小手放在耳边,手指就会泄露出这些孩子曾在什么地方做过什么坏事。孩子从心理上认为父母讲得这个故事是真的,即使孩子认为这个故事很荒谬,他也无法将心中的恐惧完全克服。
2)如果你不乖乖听话,警察就会把你抓进监狱
实际上,很多父母并不想用克罗克米泰纳先生与克罗克米泰纳女士这类妖魔鬼怪的故事来吓唬自己的小孩。但为了维护自己在孩子面前摇摇欲坠的权威,他们退而求其次,用一些所谓的“黑衣人”或是“警察”来吓唬小孩。这些父母也许认为,所谓的鬼怪故事不过是一些荒诞不经的传说而已,但警察与监狱却是真实存在的。因此,许多母亲会这样吓唬孩子:如果你不乖乖听话,警察就会把你抓进监狱。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