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是孩子的镜子,这句话真不假。我常常看到一些孩子的言谈举止、说话的语气语调都与家长十分相似,甚至连为人处世的态度都一模一样。
一个孩子的妈妈是做生意的,平时精打细算。这个孩子在我的培训学校学习,做数学题的草稿写得密密麻麻,生怕漏掉一处空白,有时还用橡皮擦了再写。我在上课前喜欢跟孩子们谈一些家长里短,其实是想教给他们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很少有孩子对这件事提出抗议,但这个孩子就不认同了。“老师,上课吧,已经超过五分钟了!这又浪费我们的钱了。”还有一次,我们为了参加区重点考试,在清明节补一天课。上午我们上了两个半小时的课。下午上课的时候,这个女孩子建议上一个半小时的课,说这样好算账。如果上两个小时的课,他们应该交几块几角。这个孩子愣是把学费精确到角。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从这个孩子身上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家长的影子。这,就是身教胜于言教。
我们一些家长一味强调孩子这样做、那样做,而自己却做不到。譬如,我在作文训练课留的作业是多读书,可家长却反映孩子在家根本就不读书。
为此,我专门做过几次调查,让孩子们写出妈妈在家做什么,问卷结果五花八门:有的写妈妈玩电脑,有的写妈妈玩手机,有的写妈妈看电视……这些妈妈们从来不想一想,你在那里玩,孩子能安心看书吗?妈妈都不喜欢看书,孩子能安心读书吗?这时,家长就是说再多让孩子看书的话都无济于事,因为家长的行动告诉孩子:电脑、手机、电视比书更有趣。
要想让孩子做到,家长首先得做到,否则家长的话没有说服力。
我的儿子璐璐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里,我是不做家务的,而是陪着他。他做作业,我看书;他看书,我做题。每天给他讲故事是我必须做的功课。有时,我看自己的书,璐璐就在旁边催我说:“妈妈,该给我讲故事了。”有时,我会故意说没时间,这时他就有意见了,抗议说:“不行,该给我讲了。”有时,他会依偎着我,跟我一起看。这个时候璐璐还不能自己独立阅读。 就这样,在我的影响下,璐璐喜欢上了阅读,一直到他突然不喜欢让我给他念书后,我们才各自读自己的书。
一个上初二的男生经常会跟我说:“老师,我会做书包,我喜欢设计,给洋娃娃做衣服。你要书包不?我给你做。”我听了很吃惊,心想一个大男生怎么会这么喜欢女生的事情,为了解其中缘由,便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些事情?”他很自豪地说:“我妈妈是裁缝,我小的时候,妈妈经常做衣服,我觉得妈妈很厉害,会做衣服,便跟着玩,这样就喜欢上了。”我听了他的话恍然大悟,说: “那你就好好学习,长大了当个设计师!”
这些事例都可以说明孩子不经意间在模仿大人做事情。所以,当孩子在家时,家长的言行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不能随心所欲。
要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家长首先要去做这样的人。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会遇到许多有困难的学生,我都会给予帮助。这样的事情我都会在饭桌上说,有时也会征求璐璐的意见。开始的时候,璐璐不是每次都配合,高兴的时候很支持我,但大多时候持反对意见,他会说:“别人咋不这样做?”不管他的态度如何,我照样把我的事情说给他听。P10-12
读了《与儿子一起成长:妈妈当好培训师》,很喜欢这部书稿,我觉得它堪比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甚至语言更流畅一些,经验更具体一些,也更具有代表性一些。本书作者不但有丰富的教子经验,还有多年开办培训班的经验,特别是她亲自转化了很多“问题孩子”,因此她能提炼出很有说服力也很有感染力的案例,让情感说话,让事实说话,不做高头讲章。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谭旭东
近几年,市场上家教书漫天飞舞,让人眼花缭乱。究其原因,一是图书出版秩序混乱,跟风炒作,不讲文化责任。二是很多父母缺乏教子热情和耐心,不愿意用心于亲子教育,而希望获得省心省力的良方。事实上,家教没有多少秘诀,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践,父母一定要身体力行,用心做父母,承担起应有的哺育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因此,真正的家教书一定不是空洞的理论和说教,而是切身的家庭教育经验。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之所以畅销,大概也是因为提供很多切身的鲜活的家教经验,感性,可读,而且有针对性,也能启发很多年轻的妈妈。
孙翠珍发来了她的家教书《与儿子一起成长:妈妈当好培训师》的电子稿,让我读一读,写个序言。说实在话,在家庭教育方面我有很多经验,但还算不上是专家。不过,因为研究儿童文学,也涉足语文教育,很关注儿童成长,写了很多童书,也被人称为“儿童教育专家”,但内心并不踏实,也不敢自称“家教专家”。读了《与儿子一起成长:妈妈当好培训师》,很喜欢这部书稿,我觉得它堪比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甚至语言更流畅一些,经验更具体一些,也更具有代表性一些。尹建莉的优势,是她的学术背景,她毕业于北师大教育专业,获得了硕士学位,理论概括性强一些,能够从自身教子实践中提炼出家教的新观念。而孙翠珍虽然没有尹建莉这种教育专业的背景,但她不但有丰富的教子经验,还有多年开办培训班的经验,特别是她亲自转化了很多“问题孩子”,因此她能提炼出很有说服力也很有感染力的案例,让情感说话,让事实说话,不做高头讲章。如第一章《妈妈的言传身教》,每一节写得都很好,身教胜于言教,把爱示范给孩子,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不娇不宠,后天能力的培养,等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而且每阐述一些观点,就有亲身经历的事件,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她和儿子璐璐的事,因此,读起来毫不矫揉造作,更不无病呻吟。孙翠珍学历不高,属于自学成才,她投身于教育,与其说是为了生活,还不如说是顺应天性,她内心有爱,对孩子充满信心,对童心世界寄予厚望,因此每次接受学生,都会认真对待,细心呵护,悉心照顾,认真引导,并教出成效。
在家庭里,孙翠珍是一位好妈妈。在培训l班里,在学校里,她是一位好老师,而且是一位把母爱与教育责任融为一体的好老师。她谈智商教育,谈情商教育,谈如何成就孩子,谈单亲孩子的教育,都注重融人生命体验,链接生活经验,把爱的情感渗透到文字里,让读者在接受新观念时,心灵受到感染,情感得到丰富。所以读《与儿子一起成长:妈妈当好培训师》,不止是一次教育培训,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次精神的提升。
去年以来,我应邀到各地做了多场亲子阅读的讲座,谈到了一些家庭教育的问题。根据我的观察和研究,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很多家庭以“隔代教育”取代“亲子教育”,即很多家庭不是父母教育孩子,而是让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来带孩子。二是很多家庭以“学校教育”取代“家庭教育”。不少父母,孩子上了幼儿园,就把所有的教育责任和希望寄托给了幼儿园;当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又把所有的教育责任推给了老师。其实,师生关系再好,老师再负责任,也无法替代父母。三是很多家庭以“物质满足”取代“精神满足”,父母乐于给予孩子物质,而不重视孩子的精神塑造。很多父母,愿意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却不愿意给孩子买书,也不愿意和孩子一起读书,更不愿意和孩子做心灵上的沟通。因此,我们周围的很多家庭,孩子稍微长大一点,就会和父母之间有代沟,甚至孩子会很早叛逆。所以,每次给家长做讲座,我总会呼吁年轻的父母要重视亲子教育,要多多学习亲子教育经验,做有教育智慧的父母。
孙翠珍的《与儿子一起成长:妈妈当好培训师》这部书就展示了一位妈妈的教育智慧,也让人看到了亲子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希望。韩国一位叫张炳惠的妈妈,写了一本书,叫《好孩子99%靠妈妈》,今年已经由海天出版社出版,我写了推荐语。这本书在韩国很畅销,是作者50年教育经验的提炼,书中也提出了“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养得当,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好父母才能教育出好孩子”、“基础教育比超前教育更重要”等观点,孙翠珍的经验和观点与张炳惠不谋而合,但孙翠珍的教子经验更具体,更富有感染力。因此,读了《好孩子99%靠妈妈》,我对孙翠珍的《与儿子一起成长:妈妈当好培训师》这本书更有信心!
希望读者会喜爱这本书,期待有更多的智慧的妈妈!当然,也期待那些想做智慧的爸爸的人,也来好好读一读《与儿子一起成长:妈妈当好培训师》,用爱的行动来写一写爸爸与孩子的成长故事!
2014年初夏写于北京西山之麓
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很多家庭以“隔代教育”取代“亲子教育”,二是很多家长以“学校教育”来取代“家庭教育”,三是以“物质满足”取代“精神满足”,父母乐于给予孩子物质,而不重视孩子的精神塑造。我们周围的很多家庭,孩子稍微长大一点,就会和父母之间有代沟。
《与儿子一起成长(妈妈当好培训师)》作者孙翠珍不但有丰富的教子经验,还有多年开办培训班的经验,特别是她亲自转化了很多“问题孩子”,因此她能提炼出很有说服力也很有感染力的案例,让情感说话,让事实说话,不做高头讲章。
本书充分展示了一位妈妈兼教师的教育智慧和育儿心得,结合鲜活的案例提出了“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养得当,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等观点。这些经验和观点形象具体,方便借鉴,富有感染力。
近几年,市场上家教书漫天飞舞,让人眼花缭乱。究其原因,一是图书出版秩序混乱,跟风炒作,不讲文化责任。二是很多父母缺乏教子热情和耐心,不愿意用心于亲子教育,而希望获得省心省力的良方。事实上,家教没有多少秘诀,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践,父母一定要身体力行,用心做父母,承担起应有的哺育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责任……《与儿子一起成长(妈妈当好培训师)》作者孙翠珍不但有丰富的教子经验,还有多年开办培训班的经验,特别是她亲自转化了很多“问题孩子”,因此她能提炼出很有说服力也很有感染力的案例,让情感说话,让事实说话,不做高头讲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