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范小青经典散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范小青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范小青,女,江苏苏州人。1978年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年毕业留校,担任文艺理论教学工作。1985年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现为江苏省作协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

1980年起发表文学作品,以小说创作为主。

这本《范小青经典散文》收录了其创作的散文作品。

内容推荐

这本《范小青经典散文》收录了其创作的散文作品,包括《旧家具》、《衣服》、《镜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现代生活》、《路途》、《写信》、《说玉》、《病》、《假期的孩子》、《我们和警察》、《清唱》、《养鸡阿婆》、《阿弥陀佛》、《邻居》、《余音绕梁》、《表亲》、《乡下》、《大妹》、《文满》等。

目录

第一编行走人生

唯见长江天际流

坐火车

灵山的夜晚

我们到李市干什么

老街

亍一个山村叫虹口

在温地行走

到平江路去

每花驿站

以花为名,幸会武进

在水开始的地方

苏州小巷

从山塘街到鼓浪屿

苏州园林

从善卷洞出发

看茶去

相逢骆马湖

阳澄湖边是我家

坐在山脚下看风景

高邮,我们共同的家乡

看海去

永远的故乡

毛过石桥

今日相逢

过往今来说兴化

七都在哪里

永远留下那一片海

出门在外

人在江湖

——住旅馆之一

千虑二失

——准旅馆之二

习以成性

——住旅馆之三

东南西北客

——住旅馆之四

世间桃源

迷路在用直

感悟江南

回家去

西行日记

《乡间野趣》之沈万三秀

上杭州

《乡间野趣》之小岛一夜

《乡间野趣》之古街漫步

《乡间野趣》之退思补过

《乡间野趣》之二十年没

去乌镇

第二编 平常时光

思想的湖

人生

心情

速不求工

鸟语花香

来客

家务事

旧藤椅

旧家具

衣服

镜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现代生活

路途

写信

说玉

假期的孩子

我们和警察

清唱

养鸡阿婆

阿弥陀佛

邻居

余音绕梁

表亲

乡下

大妹

文满

五姨

母校

口味

玩具羊

文学路路通

意外的相逢

写作的时光

不像作家

栖息地

附录

范小青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小时候住在一座古老的小城里,也曾经听说过长江,以为是很遥远很古老的故事,与自己是没有什么关系、也不会有什么关系的。当时自己更没有什么想象的能力和虚构的本事,即使知道世界上有一条江叫长江,也无法在自己的心里或脑海里勾画出它的形象和模样。于是长江就这样从一个小孩子的一个耳朵里穿进去,又从另一个耳朵穿出来,流走了。

长到少年的时候,跟着家里的大人从城市来到了农村。这农村倒是个水网地区,湖荡沟渠遍布,水很多,不过那不是长江水,是江南的水,是江南的细细小小的水,是江南的青山绿水的水。所以,在江南农村的那些年里,,虽然是被水浸润着的,虽然是被水抚育了的,但却仍然与长江无缘,与长江仍然相隔两茫茫。

然后长大,进入大学中文系,忽然就在眼前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图书馆在阅览室,我认识了长江,唐诗中的那些写长江的诗句,总是令人心动不已,吟诵不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终于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文学的天空翱翔,去了解长江,去亲近长江,长江与我不再是陌生的了。

但是,这毕竟还只是纸上的长江,诗中的长江,古人笔下的长江,自己与长江,还未、曾谋面,还没有机会亲密接触,零距离相遇。

别急别急,无缘对面不相识,有缘千里来相会。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临了。我与长江的结识,缘于一个小伙子,这个小伙子是正宗的长江北边的人。我在大学的篮球场上,看到他的身影,后来就谈恋爱了,当然是地下的,再后来,我就跟着他回家了。

那时候我对江北一点地理概念和方向感都没有,因此头一次去婆家就给了我二个大大的下马威。从前李白乘个小舟便能“千里江陵一日还”,而我们坐着四个大轮子的长途汽车,清晨五点出发,一直开到下午六点才到盐城,直坐得两腿发麻,两眼发直。

记得那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我头一次见到了长江。说来惭愧,那一年我已经二十七岁了,但是革命不分早晚,认识长江也一样不分先后。二十七岁的时候,我和江北的小伙子,坐在肮脏破旧的长途汽车上,汽车开到江边的渡口,停下来,大家下车;空了身子的汽车开上停在江边的渡船,下了车的乘客,再逐一步行上船。混浊的江水就在脚下,滔滔的波浪拍打着渡轮,水花一直溅到甲板上。

这个摆渡口,在长江的江阴段,是我们的必经之路。走在这条路上,不由得思绪就翻腾起来,想起电影《渡江侦察记》里国民党情报处处长的“经典”台词:“报告军座,像这样坚强立体的防线,如果共军没有飞机和登陆艇配合作战,那是很难突破这长江天堑的……”话音未落,解放军的“经不起一发炮弹的木帆船”就冲过来,就在这地方,百万雄师过大江了。

上了船,虽然很冷,甚至有江水泼洒过来,我却没有像其他乘客一样急急地躲到车上去,毕竟,这是我头一次见到长江呀。

生于江南、长于江南、习惯了江南和风细雨的我,确确实实被这个长江震撼了,甚至震惊了。这尚且是一个风浪不大的冬天,江水便已是如此雄壮而粗犷,如果碰上雨季风季,这个长江又会是怎么个样子呢?

那样的样子,有一回终于是让我赶上了。那是几年以后了,我们已经从地下转为地上,从恋人成了夫妻,却是一对两地分居的夫妻。于是,寒暑假里,逢年过节时,你来我往,奔波于江北江南。一个深秋的日子,我在婆家住了几天后,独自一人回苏州。一上路就已是风雨交加,车到江边时,一眼望出去,真是长江滚滚向东方;那滚滚之势,让那样巨大的渡轮可怜得就像一叶小舟在风雨中飘摇。我们停在岸边等侯渡船,渡船却在江上遭遇了危险,巨大的风浪把船板打断,一辆停在船尾的汽车,差一点滑进江里。经这一惊吓后,有关部门立刻通知封江。这是我头_次听到封江这个词,以后也再没有碰上过。封江了,所有的汽车都停在江边,排起了长得望不到底的车队。大伙儿似乎也不怎么着急,也没有见谁慌慌张张,到处打探的,不像现在,一碰上堵车,哪怕一个小小的堵车,大家都会烦躁不安,跳起脚来。到底时代不同了,速度也不同了,情绪也不同了。虽然大家很泰然,我心里却很不安然。长江南边,父母亲等着我早早归去;长江北边,丈夫也等着我到家后跟他联系,我却两头没着落地停在了江边。一急之下,我便顶着风雨,下车去探听消息。可是除了风雨,哪里有什么消息。是呀,谁又能知道这风雨什么时候才肯停息呢。

结果倒是火了江边的小食店,生意大好。我又冷又饿,又惊又慌,赶紧躲进一家小店。想喝点热水,却连茶杯也没有,借了一个碗,买了一碗热水,哆哆嗦嗦刚端上,还没送到嘴边,一阵狂风过来,打起了门帘,门帘又打着了我的手,碗就从我的手里摔出去,打到地上,碗碎了,水泼了。那卖水的妇女皱着眉头朝我看了看,又拿出一个碗来给我,倒上热水,可我竟然又犯了一个完全相同的错误,第二次将碗打碎了,将水泼光了。那妇女也急了,指着我连连说,你这个人,你这个人,你这个人。我没有听到她后面说了什么,她可能也确实没有再说什么,在这样的时候,出现这样的情况,用“你这个人”四个字也就足够了。当然,最后我还是喝到了热水,也吃到了东西,吃的什么虽然忘了,但毕竟没有饿着自己。我虽然打碎了那妇女两个碗,但她还是给“你这个人”提供了喝的和吃的。我早已经忘记了她的模样,但我知道她是一个住在长江边的妇女。P3-5

序言

一个以小说为主要写作形式的人,也经常会与散文相遇。相遇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相遇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以我自己写散文的经历为例,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期的那一段时间,在迷恋小说的同时,似乎也迷恋上了散文随笔的写作。最初的原因好像是报纸副刊的热心约稿、催稿。因为一般都是熟人、朋友,不应约就对不起人似的,于是就这么毫无准备、似乎也不需要什么准备,就开始了散文和随笔的写作。

没想到的是,下笔之初,竟然十分顺溜,因为是直抒胸意。因为是有啥说啥.,那个痛快劲儿,那个爽啊,几乎篇篇都是一气呵成,没有曲里拐弯,没有左冲右突,没有煞费苦心,甚至都没有修修改改,一篇篇文章就出来了。一方面,之前为了一篇小说构思谋篇殚精竭力;一方面,写就一篇散文几乎是一挥而就,简直掉进了温柔的陷井,哪里还想爬出来;再写下去,以至都放手不下了,无论有无稿约,都愿意写散文,写随笔。

于是那几年,一口气竟然写了许许多多的散文随笔,出了几本散文集,而且自我感觉良好。因为那些文章散散淡淡,随随便便,就出来了,不像写小说那样,非得挖空心思,搜索枯肠,精心设置,费心编造。我还记得我因为觉得写小说太费神,曾经比喻过写小说有点像一台搅拌机,将苦心经营的想法,将东拼西凑的内容,将面目各异的人物,统统从入口塞进去,然后辛辛苦苦地摇啊摇啊,最后从出口处吐出一团模模糊糊的肉酱。你再仔细看看,却看不清楚那是什么,有时候,你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说什么。

比起小说来,散文随笔的写作,好像要轻松得多,自在得多,不一定挖空心思去胡编乱造,也不一定将文章的前前后后结构得滴水不漏。何况,这种写作,很直截了当,很顺其自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经常坐火车有想法吗,说吧;想对做家务说几句吗,说吧;天老是下雨或老是不下雨,又想说说吗,说吧;从外地回来有感要发吗,发吧。  你可以很深刻,也可以不深刻,可以意味深长。如果没有多少意思也无妨,你说明一个道理或几个道理,挺好;你不说明道理,只是说说一件事情的经过,也挺好。你文字优美是好的,你文字朴素也是好的。总之,散文随笔,似乎就是山涧的流水,甚至似乎就是自来水,一打开水龙头,自然而然就流出来。比如那时候,我到理发店弄弄头发,也写个散文;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也鸟个散文。好像写散文就是逛菜场,拉到篮子里就是菜,真是什么内容都可以进文章,什么事情都可以写下来,什么东西都可以变成文字。

我写了大量的散文和随笔,我大概误以为散文就是散散淡淡地作文,随笔就是随随便便地下笔,所以我就散散淡淡地写了好多散文,随随便便地写了好多随笔。

可是,忽然有一天,一个朋友对我说,你就别写散文了,你还是写你的小说吧。

这真是当头棒喝,让我警醒。当我回头再看自己的散文随笔时,直白如白开水,淡而无味;琐碎如老太婆唠叨,反反复复,太不讲究,毫无精致可言。用现在通行的话说,臊得慌。

所以,在九十年代_中期’以后,我几乎完全停止了散文的写作。这是我与散文随笔的初次相遇,以我对散文的误解开始,以我对散文的敬畏告终。

第二次的相遇,起源还是小说。那时候我在新旧更替的苏州城里,寻找消失了的和即将消失的记忆,是为小说而寻找的。我的寻找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让我等不及慢慢地精打细磨地将我的感受从小说里拐弯抹角地渗透出来,或者甚至只是当作背景远远地呈现一下,那太不过瘾。我又开始写散文了。那个阶段我写了许多关于苏州和老苏州的散文,比如《苏州园林》,比如((感悟江南》,比如《两座老宅》等等,比起从前的白开水,这时候自我感觉有点滋味了。与此同时,我也知道了散文写作的难度,它绝不是自来水水龙头里的水。

再到后来,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的青春终究逝去了。我们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体验,对世界的看法和想法,都和从前不一样了。再写散文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又有了变化,比如我写的《坐火车》、《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样的文章,拉长了历史的跨度。在悠长的时间隧道里,我愿意和散文同行。就是这样,在我的小说创作的漫长的日子里,我与散文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美好而难忘的相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9: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