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不仅在于灵性与才华,更在于她外柔内刚、顽强不屈的品格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风采。林徽因一生不缺美貌,不缺才华,更不缺柔情,这份柔情不知暖了尘世间多少心肠!因为这份似水的柔情,林徽因赢得了丈夫梁思成的真爱以及一般男人少有的包容。当梁思成问她为什么会选择自己时,她说:“答案很长,得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你准备好听了吗?”柔情女子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他,如果要得到答案,必须要用一生来寻找。
姜芸编著的《林徽因的女人哲学》从林徽因的一生入手,以榜样的力量,总结出女性出世入世的哲学和技巧。
《林徽因的女人哲学》由姜芸编著。
胡适说她是中国一代才女,对她刮目相看,敬若上宾;徐志摩说她是最动人的红颜知己,为她如痴如狂,为她写下了绝美情诗;金岳霖说她是人间四月天,宁愿生不娶,也要在远处默默地注视着她;梁思成更是她如珍宝,与她相濡以沫,比翼双飞,一生不离不弃。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一生充满诗情画意,不知承载着凡尘里多少女子的美梦。她的脱俗气质令人赞叹,她的女人哲学更值得今人学习。走进民国第一才女的前世今生,做林徽因一样的女人。
最好的成全,是在美丽中绽放自己
林徽因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因此徐志摩对她一生相思不断;梁思成对她视如珍宝,始终捧在手心里,把一个男人能有的宽让与疼爱都给了她;金岳霖对她牵挂了一辈子,为了她终生未娶。如果林徽因没有脱俗的气质与善良的心,断不能让他们如此迷恋。
少女时代,林徽因时常梳着两条小辫,炯炯有神的明眸,脸颊上永远荡漾着的微笑,半袖短衫与黑色绸裙,让她显得那么清逸,那么淡雅,犹如她写的《一首桃花》中的桃花一样美:“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字眼,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
很多人都为林徽因的美而倾倒,就连与林徽因有隔阂的冰心也不得不承认她的美。有一次,有人问冰心:“林徽因与陆小曼谁更美?”冰心回答说:“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
当然,林徽因的美不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层面。在精神层面,她依然是美的。林徽因的内在美源自她思维的活性、独具一格的见识、清新的文风和她那难得的智慧,她懂得欣赏自己的美,也能绽放自己的美。她知道,既然是莲花,就要美丽的盛开。
林徽因之所以美,是因为她一直在追求美,林徽因活了51年,在并不算长的一生中,她从未停止过对美的追求。因为对美的挚爱,林徽因才会把自己的热情献给建筑事业,她不仅在书斋里研究建筑学,还要野外实地考察,近距离接触那一砖一瓦。由于对美的热爱,林徽因对艺术美才能有超人的敏感以及惊人的观察力。由于对美的热爱,林徽因才能对于作者的评价既中肯又一针见血,对于作品的灵性而非技巧大加赞赏。因为对美的了解,林徽因才能在戏剧这种动态美的展示中那么应对自如,从背景布置到演员服饰、从态势语言到台词朗诵都发挥了自己的才华。正是对美的不懈追求,林徽因才能写出那么优美动人的诗歌与散文。
心怀理想的林徽因不希望自己完全沦为一个家庭主妇,她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追求,她希望将自己的精力与才华用在对建筑的研究与设计上,用在与别人的交流中,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自己想法中的美妙之处,这正是林徽因在不断追求美的结果。
做女人当如林徽因,最起码女人应该从外在让自己更美感一点,如果能让自己内心变美,那就更圆满了。要变成一个真正美丽的女人,必须拥有热爱美、追求美的人生态度。都说爱是一场修行,但对林徽因而言,美何尝不是一场修行呢?
作为一个普通的女人,你或许没有林徽因良好的出身,但是你不能没有自己的理想。其实,这就是一种对美不懈的追求,是对美的向往。
美是女人一辈子的事业。从咿呀学语的女童长成亭亭玉立的女孩,然后变成风情万种的女人,最后变成慈祥和蔼的老人,这是女人成长的轨迹也是自然界的规律。可是一直困扰女性的是,在这个自然界的定律前,应该怎样做才能让美丽跟随年龄的成长而不断增加呢?能成功做到这一点,必须把美当成一种追求,像林徽因一样一生为之努力。对女人而言,在美丽中绽放,是对自己的最好的成全。
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个结婚多年容颜已逝的女人对镜梳妆,独自感叹岁月无情,红颜易老,随后自暴自弃,放弃了梳妆打扮,其实,这只会让她变成一个彻彻底底的黄脸婆。女人啊,千万不要这样活着,要时刻记住:女人越老越应该加强对美的追求。
林徽因的女人哲学
把美丽当成你的追求,你就是那朵绽放的玫瑰。所以你要多学一些美学知识,以提高自己欣赏美的能力。另外,还要把美的事物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不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只要对你有益就可以尝试。
P30-32
成为林徽因
在世相纷繁的民国时代,几乎所有女人全把她当成情敌,几乎所有男人全把她当成知己,胡适说她是中国一代才女,对她刮目相看,敬若上宾;浪漫诗人徐志摩说她是最动人的红颜知己,为她如痴如狂,为她写下了那么多绝美情诗;哲学家金岳霖说她是人间四月天,宁愿终生不娶,也要在远处默默地注视着她;建筑学家梁思成更是视她如珍宝,与她相濡以沫,比翼双飞,一生不离不弃。后人说她气质如兰,是降临到凡尘的仙子,这个传奇一般的女子就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林徽因。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林徽因,那么温暖似乎是最合适的了。正如她在那首《你是人间四月天》里写的那样:“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的心是温暖的,在战火洗礼之下,她用温暖的语言安抚着身边的朋友们:“我们根据事实有时很难乐观,但是往大处看,抓紧信心,我相信我们大家根本还是乐观的,你说对不对。”
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不仅在于灵性与才华,更在于她外柔内刚、顽强不屈的品格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风采。林徽因一生不缺美貌,不缺才华,更不缺柔情,这份柔情不知暖了尘世间多少心肠!
因为这似水的柔情,浪漫诗人徐志摩将她视为漫漫人海中唯一能走进他内心的灵魂之伴侣,并为她写下“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这般情意缠绵的诗句。虽然那段康桥之恋的解决并不完美,甚至让徐志摩一度绝望,但是她绝对是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一个特殊的过客,她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激活了诗人骨子里天真浪漫的真性情。
因为这份似水的柔情,林徽因赢得了丈夫梁思成的真爱以及一般男人少有的包容。当梁思成问她为什么会选择自己时,她说:“答案很长,得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你准备好听了吗?”柔情女子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他,如果要得到答案,必须要用一生来寻找。这样的柔情与浪漫,一般女子断不能有。她用独有的智慧温暖着这个憨憨的男子——当他累的时候,总是给他沏上一杯茗茶;当他无聊的时候,她会穿上白色睡袍,妩媚地问他:“看到我这样子,任何男人都会晕倒吧。”爱总是暖的,所以它能让人忘掉这尘世间的残酷与冷漠。
在朋友们中间,林徽因总被众星捧月一般围绕着,这不单单是她的绝世才华以及独到见解,更因为她的温暖,她的柔软。如果没有她的精心照顾,沈从文断不能走出阴霾,重见天日。如果没有她的悉心引领,当时还是文艺青年的萧乾、林洙等人也不能走上文学之路。
美是林徽因一生的追求,爱则是她实现追求的一种方式。她爱梁思成,爱孩子,爱父母,爱朋友,爱事业,爱祖国。唯有心中有爱的女子才是温暖的。为了建筑事业,林徽因愿意献出自己最热的一滴眼泪,不辞野外考察的劳顿之苦,长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一路风尘仆仆,将自己淹没在烟尘里,成就了世间绝美的风景。因为有爱,她把浓得化不开的爱意融入了国徽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中,可谓呕心沥血,无怨无悔。为了保护北京城古建筑,林徽因到处大声疾呼,苦苦哀求,甚至到了声泪俱下的程度:“为什么经历了几百年沧桑,解放前夕还能从炮口下抢救出来的稀世古城,在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中反而要被毁弃?为什么我们在博物馆的玻璃橱窗里那么精心地保存几块出土的残砖碎瓦,同时却要亲手去把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的雄伟古建筑拆得片瓦不留?”如果没有爱,哪个女子会为一砖一瓦倾尽所有的爱?
有人说林徽因气质如兰,芬芳四溢,清雅娴定,浅笑处暗香盈袖,顾盼里流眸生辉。有人说林徽因如一朵淡雅的莲花,静婉明丽,清新脱俗,风过处有小桥流水的温婉,雨走过有淡定若笃的大气,那是一份读万卷书成竹在胸的风骨。但谁可曾想过,因为什么她有这样的气质?答案很简单,就是她心中有爱。
因为有爱,林徽因才能成为“太太的客厅”里的核心人物,被人围绕着,仰慕着;因为有爱,即便是在艰苦的流亡岁月里,她也能把陋室布置成一个充满情调与情趣的爱巢;因为有爱,她才能在炮火纷飞的日子里,去做自己喜欢的陶器,乐观而从容地穿越黑暗迎来黎明,正如她在《莲灯》中所说的那样:“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也就是个美丽的梦。”
不同的人生态度造就不同的人生结局。林徽因始终有一种人生的光辉,让人感到一如春天般的温暖,所以她的人生相对而言没有什么大起大落,而且她还有一个爱她的丈夫梁思成,有一个爱她的情人金岳霖。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一生充满诗情画意,或许她更像是一个符号,不知承载着凡尘里多少痴情女子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