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喜民主编的《辽上京契丹记忆》文字部分并非照片说明,亦非学术著作,而是依据《辽史》、《契丹国志》及有关史籍和研究资料,对巴林左旗部分辽代遗迹加以简介,对辽代时发生在巴林左旗的重要事件、故事及主要人物加以简述,目的是让读者在欣赏照片的同时,对契丹人在巴林左旗的历史有一个概略的了解。由于《辽史》内容贫乏及记事不完备,加之辽代留给世人的材料非常匮乏,许多问题缺乏足够的证据加以说明,因此本书的一些观点带有推论的性质。当然这些推论是建立在编者对《辽史》理解及采纳有关契丹辽史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并非凭空想象。
刘喜民主编的《辽上京契丹记忆》从巴林左旗综合档案馆藏契丹辽文化照片中,精选出巴林左旗辽代遗迹、出土文物照片600余幅集结成册,辅以巴林左旗部分辽代遗迹简介及辽代时发生在巴林左旗的重要历史事件、故事和主要人物事迹,以期把辽代时契丹人在巴林左旗的历史足迹图文并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意在宣传契丹辽文化知识,为巴林左旗建设契丹辽文化旅游胜地尽一点微薄之力,同时也是对开发旗综合档案馆藏资源、编辑出版档案编研资料、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实现档案资源社会共享及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的一种有益尝试。
巴林左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早在5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先民便生息繁衍在巴林左旗大地,之后这里是富河文化先民发源地;夏商之后,巴林左旗先后成为东胡、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的活动舞台。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契丹人以巴林左旗为统治中心,建立契丹辽王朝,统治中国北疆200余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契丹辽文化,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新篇章,也书写了巴林左旗历史上最绚丽的华童。
契丹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自古便生活在今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追根溯源为东胡族系东部鲜卑后裔。东胡是生活在匈奴东面众多民族的统称。大约在秦末汉初,东胡被匈奴击溃,部众溃散,其中一支退居大兴安岭山脉南段乌桓山(今巴林左旗境北乌兰达坝山脉),逐渐形成乌桓民族;—支退居大兴安岭山脉中段鲜卑山(今通辽市境内),逐渐形成鲜卑民族。
东汉末年,随着匈奴民族退出历史舞台及乌桓人被曹操迁入塞内,居住于大兴安岭山脉的鲜卑民族走出深山老林,南迁西走,占据了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进而填补了匈奴人撤走后的漠北,将留居原地的匈奴、乌桓等民族纳入本民族之中,逐渐形成东部鲜卑、北部鲜卑、西部鲜卑“三大板块”,统治了大漠草原。东部鲜卑由慕容氏、宇文氏、段氏j大部组成,契丹为宇文部成员之_。
344年,宇文部被慕容部击溃,残部逃人松漠间(以今赤峰市为中心),契丹与库莫奚遂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由于当时契丹部族势力弱小,因而寄篱于库莫奚部落中而不被外界所知。
388年,北魏政权(北部鲜卑人拓跋琏所建)对库莫奚部大举用兵,库莫奚部被击溃,契丹部族趁机从库莫奚部中脱离出来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开始以契丹族称登上历史舞台,仍然游牧于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在此后的数百年问,契丹族经历了古八部联盟、大贺氏八部联盟等阶段,与中原政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唐贞观二年(628年),契丹大贺氏八部联盟长摩会入唐廷觐见,唐太宗赐予其旗鼓以为权力象征。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长窟哥举部内附唐廷。唐太宗在契丹设置松漠都督府,在契丹八部游牧地置州,任命窟哥为松漠都督,封无极男,赐姓李氏,统治契丹诸部、诸州,契丹与唐廷正式建立隶属关系。
唐武则天执政期问,契丹大贺氏八部联盟长李尽忠在营州(今辽宁朝阳)起兵反唐失败(696年),大贺氏八部联盟逐渐解体,部落联盟长的选任转到遥辇氏族。在这个过程中,乙室活部的迭刺氏族崛起,成为契丹诸部中的强族,代表人物叫涅里。
涅里的父祖情况不详。从史籍记载来看,至涅里时,其家族为遥辇氏部落联盟八部之一的乙室活部的主要成员,掌握了该部的领导权。
后来,涅里家族迭刺氏从乙室活部分离出来,建立迭剌部,并以世里没里水,即后来的辽祖州一带为其游牧中心区。契丹族原来没有姓氏,以所居地名呼之。辽太祖阿保机建国后,以所居地名著姓,涅里家族正式以“世里”著姓,“世里”汉译为耶律。故此,《辽史》有时称涅里为世里涅里,有时又称耶律涅里,耶律氏家族崛起便始于此人,被耶律氏皇族尊为始祖。
涅里生卒年不详,在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末期契丹内乱过程中脱颖而出,因平定内乱有功,被唐廷册封为契丹松漠都督,掌握了契丹诸部实际领导权(735年)。但是,涅里是一个善于权变之人,他见自己家族势力不如遥辇氏家族强大,便采取以退为进之策,让出契丹领导权,拥立遥辇氏为契丹可汗,组建了契丹遥辇氏部落联盟(737年,亦称契丹遥辇氏汗围,下同),以期自己家族势力强大时再取遥辇氏而代之。涅里拥立遥辇氏为契丹可汗,虽然有自己的政治意图,但遥辇氏部落联盟的组建,不仅稳定了契丹政局,而且将契丹推上了发展快车道,为建立契丹国家准备了条件。
为了实现取遥辇氏而代之的目标,涅里在帮助遥辇氏组建部落联盟的过程中,以拥立之功,位居遥辇氏部落联盟佐相及契丹八部兵马最高统帅(时称夷离堇),从而使遥辇氏部落联盟建立之初便形成事实上的军政分权格局,即遥辇氏掌汗权,耶律氏掌兵权,涅里由此成为遥辇氏部落联盟2号人物,其家族同时获得世掌契丹八部兵马权柄的特权。P3-5
10至12世纪,契丹人以今赤峰市巴林左旗为首都(辽上京)建立契丹辽王朝,统治中国北疆200余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契丹辽文化。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契丹人在辽上京这个舞台上,书写了足以彪炳史册的辉煌乐章,也为我们巴林左旗留下了厚重的历史记忆。
近几年来,巴林左旗档案局响应旗委、旗政府大力发展契丹辽文化产业号召,从档案工作角度,对巴林左旗以及赤峰市、辽西部分地区辽代遗迹、出土文物进行拍照,搜集、购买了一些契丹辽文化方面的图书资料,在旗综合档案馆建立了契丹辽文化方面照片及图书资料档案,不仅丰富了档案馆藏内容,同时也为了解和研究契丹辽文化提供了方便条件。诚然,这些照片和图书资料还不足以反映契丹人的历史全貌,但毕竟承载着一些契丹人的历史记忆。
2014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中力、发[2014]15号),要求各级综合档案馆(室)“主动开发档案资源,积极提供档案信息服务,通过报送或推介相关档案信息、编辑出版档案选编、举办档案展览、制作电视节目、发布网络视频、发行音像制品、送档案信息进农村和社区等多种形式,全方位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各档案馆(室)要加强对档案信息的分析研究、综合加工、深度开发,提供深层次、高质量档案信息产品,不断挖掘档案的价值,努力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更好地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管理提供参考”。为了贯彻落实中办、国办文件精神,探索开发档案资源新途径,旗档案局组织人员编写了《巴林左旗五千年大事记》、《辽上京契丹记忆》、《巴林左旗寺庙》等档案编研资料。
《辽上京契丹记忆》从巴林左旗综合档案馆藏契丹辽文化照片中,精选出巴林左旗辽代遗迹、出土文物照片600余幅集结成册,辅以巴林左旗部分辽代遗迹简介及辽代时发生在巴林左旗的重要历史事件、故事和主要人物事迹,以期把辽代时契丹人在巴林左旗的历史足迹图文并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意在宣传契丹辽文化知识,为巴林左旗建设契丹辽文化旅游胜地尽一点微薄之力,同时也是对开发旗综合档案馆藏资源、编辑出版档案编研资料、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实现档案资源社会共享及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的一种有益尝试。
本书文字部分并非照片说明,亦非学术著作,而是依据《辽史》、《契丹国志》及有关史籍和研究资料,对巴林左旗部分辽代遗迹加以简介,对辽代时发生在巴林左旗的重要事件、故事及主要人物加以简述,目的是让读者在欣赏照片的同时,对契丹人在巴林左旗的历史有一个概略的了解。由于《辽史》内容贫乏及记事不完备,加之辽代留给世人的材料非常匮乏,许多问题缺乏足够的证据加以说明,因此本书的一些观点带有推论的性质。当然这些推论是建立在编者对《辽史》理解及采纳有关契丹辽史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并非凭空想象。即便如此,也难免有错谬之处,敬请读者指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旗政协文史委主任王玉亭、旗公安局退休干部葛华廷、辽上京博物馆馆长李建奎三位本土契丹辽史研究人员的大力协助。三位先生对本书篇章结构及内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对本书照片文字说明进行了全面校正。王玉亭、李建奎先生还为本书撰写了辽瓷部分,并为本书提供了珍贵的文物照片;葛华廷先生对本书内容及一些观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本书内容。在此谨致谢意。
在本书付梓之际,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阅读家乡历史之快乐,同时亦感到宣传家乡历史文化之责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我们分享家乡历史文化遗产的时候,对于在巴林左旗大地上创造出灿烂文化的先民们总是要有一些历史记忆,哪怕是一点点模糊的记忆!!
编者
2014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