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则故事,管仲与鲍叔牙做了三次生意,分利润时,管仲每次都多拿。有人说他很自私,鲍叔牙说这是因为他家里穷。后来管仲做了三次官,三次都被辞退了,有人说他不会做官,鲍叔牙又为他打圆场,说他没有机遇。管仲还打了三次仗,三次都临阵脱逃,有人说他是胆小鬼,鲍叔牙说,他怎么是胆小鬼,他是为了尽孝,家里有一位80岁的老母亲,他死了,老母亲怎么办?所以有人说,在鲍叔牙的面前,管仲没法不变成圣人。在鲍叔牙信任的眼光下,管仲最终变成了圣人。可见,信任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
听到许多老师谈起现在的学生就感到头痛:家庭条件好了,学习习惯差了,独生子女的骄纵、不服管教等等。其实,不管以前还是现在,青少年的成长都要经历从他律逐步进入自律的过程,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社会,比以前的孩子有更强的自我保护的意识,更加迫切地需要老师的肯定。“人之初,性本善”,青少年的精神状态,与老师对他的评价密切相关,老师的信任与表扬,可以把学生的精神状态激发到最佳状态,相反,老师的淡漠与猜疑,也可能会让一个孩子的情绪跌落到低谷,一落干丈。
教师对学生要有起码的信任,相信他们能够转化,能够进步;相信他们都喜欢美好的事物。当老师的信任一旦被学生接受,就可以对他们自身产生巨大的动力,催他们自我修正自己的生活轨道,沿着教育者期望的方向努力,这比老师的苦口婆心、开导、说教、规范、惩罚要有效得多。信任与高期望就是“无为”教育的深刻本质。“无为”教育艺术展现的是教育者导演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在无形无象、但有声有色的无为教育中:学生的自主意识会大大增强,身心健康水平、智慧和悟性都会有新的提高。
一个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不愿听。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中学练。突然,她听到一位老人的赞许,她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感觉你拉得不错!”小女孩受到鼓励,于是每天都至U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励她说:“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家长惊异地发现了女儿优美的琴声,忙问是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女孩才知道,林中的老人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且她的听力一直很好。
且先不说这位老人是否真的在专业上有很高的造诣,但她绝对是一名高明的教育者,她装耳聋,却成功地引导一个孩子走向了自信。她认真地倾听孩子的琴声,对孩子不断鼓励,虽没有具体施教琴艺,又没任何说教,但却给了孩子动力和智慧。女孩每天为“残疾”孤寂的老人拉琴,从中悟到艺术的价值和魅力,琴德、琴艺都得到升华。这个传奇故事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哲理。
常言道:信心是成功的前提,世界上的每一个成功者,必定是绝对地相信自己,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一个没有脊梁骨的人,要站得笔直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自信完全消失的时候,也只会什么事都做不成。在很多时候,对待一个调皮厌学的学生,有些教师常用的是老三招:一训二罚三请家长。但往往收效甚微,甚至最后使得学生更加肆无忌惮。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位初一时转来的学生,他在原来的学校结交了一些不好的同伴,纪律散漫,习惯较差。不久新班主任马老师领教了这位学生的厉害,开学不到一个月,他就与初二的一位同学发生摩擦,结果纠集了一帮人围攻初二的学生,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平日的自习和午休他也是有名的“老大”。刚开始的时候马老师也不断地批评,找家长,但不见起色,老师的心情也被弄得很乱,感觉自己真的很无能,总是在不停地被动收拾残局。等自己冷静下来,她认真分析了这个孩子:他有良好的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副教授,对他的要求很高,有时恨铁不成钢,孩子感到没有亲情;他虽然急躁好斗,但他有着一股义气,同学们也都欣赏;他虽然一再违反纪律,但对于老师交给的任务,都完成得相当漂亮……
一天,班主任马老师利用班会时间说了一段话:“我们班上的男同学很多,我一直想找一位合适的男班长,我希望这位班长具有以下特点:一、热爱班级,有责任心;二、有正义感,具有一定的威信;三、有上进心。你们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提出候选人名单,马老师自己也举起手:“老师也提一个名:×××。”那个孩子吃了一惊,同学们也一下愣住了,他们都知道,平日哪个班干部都管不了他,违反纪律最多的也是他。那个孩子连忙说:“老师,我不行。”马老师笑着说:“我觉得你有责任心、很义气,自尊心强又上进,你一定行。”孩子惭愧地说:“我经常违反纪律,学习成绩也不好,我还不够资格当班长。”“你在运动会上积极的状态让老师看到了你不服输的劲头,你组织同学们拔河的时候让老师欣赏到你的威信与魅力,你在大扫除的时候、布置班级晚会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都看到了你是个热心、负责的好学生……”马老师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都为那位学生鼓起掌来,“你行,一定行。”这时,老师分明看到了那位学生眼中的晶莹泪花。最终,那位学生承担起维持班级午休纪律的任务。从那时起,这个班令人头疼的午休纪律问题解决了,此后一直得到学校的肯定。也是从那时起,孩子像是变了一个人,个人的毛病明显减少,干工作积极努力,学习也认真许多。马老师感觉到,他是在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会是一位真正合格的班长。
让我们想想教育家们的告诫吧:“你的鞭子底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有时,过多的惩罚会使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另一个极端,为了孩子的真正发展,为了孩子真正的未来,请你最大限度地理解、善待孩子,信任他们,如果说一定要用金钱来衡量价值的话,请记住“万物有价,信任无价”。P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