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山才钟灵毓秀,物华天宝。我们所拾掇的,只是顾山历史长河流淌至今的岸床遗贝。历史古树缤纷飘落,落英残叶,但是它们不经意间透出的光芒任何人遮蔽不了。沧海横流,大江东去,已淘沥了几多风流。
《花开不仅蒂落(顾山文化遗产集粹)》介绍了顾山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顾山的丝竹、山歌、庙会、美食、音乐、木雕、铁铜器、古民居,乃至一些名人传说或传说中的人物,如金兴福、方亮臣、周关宝、马金芳等,让人可以从中了解顾山丰富的地方文化。本书由陈晓东主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花开不仅蒂落(顾山文化遗产集粹)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陈晓东 |
出版社 | 广陵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顾山才钟灵毓秀,物华天宝。我们所拾掇的,只是顾山历史长河流淌至今的岸床遗贝。历史古树缤纷飘落,落英残叶,但是它们不经意间透出的光芒任何人遮蔽不了。沧海横流,大江东去,已淘沥了几多风流。 《花开不仅蒂落(顾山文化遗产集粹)》介绍了顾山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顾山的丝竹、山歌、庙会、美食、音乐、木雕、铁铜器、古民居,乃至一些名人传说或传说中的人物,如金兴福、方亮臣、周关宝、马金芳等,让人可以从中了解顾山丰富的地方文化。本书由陈晓东主编。 内容推荐 《花开不仅蒂落(顾山文化遗产集粹)》介绍了顾山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居建筑,村落街道,陵寝庙宇,古树名木,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经过沧桑世变,完好地保存下来,这就是文物遗产,这就是人类文化财富。文物遗产在顾山有上百处,是顾山人的骄傲。 故事传说,风物习俗,民俗技艺,饮食节气,经过千百年的传承,经过万代品鉴,至今完好地保留,而且成为当今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悠久绵长、文化底蕴深厚的顾山大地上,可说是随处可见,与我们相伴相生。 《花开不仅蒂落(顾山文化遗产集粹)》让人可以从中了解顾山丰富的地方文化。本书由陈晓东主编。 目录 前言 花开,不仅蒂落(序) 那些悠远的传说 红豆传说 水平传奇 少梅故事 胥湖(暨阳湖)风流 顾山史话 香山八景 顾山古山茶 锦带书院本记 顾山婚嫁习俗 关于“七夕” 晋梁文化地 那些风华与风物 北溷女婿阿炳 赤岸李应升 缪昌期与北涸 顾山画家赵雪琴 翁同龢行记顾山 北溷茶馆 萧梁古寺 古街·古民居 游艺场·书码头 服装顾山造 顾山巷门 咸丰重宝 渔村往事 顾山茶香 赤岸方亮臣 北涸金兴福 红豆周关宝 药工刘炯范 蛇医许福昌 曾经风物今何在 渐行渐杳的吆喝声 那些绚烂的技艺 江南丝竹·顾山丝竹 顾山清明集场 北涸划龙船 顾山滩簧 顾山山歌 顾山儿戏·儿歌 顾山小热昏 道场对台戏 顾山宣卷 顾山拳场 顾山放鹞子 袁家泥水匠 许巷三条船 顾山木雕 严渎桥车锭子 北涸竹器 丰硕紫檀 北涸米市 季氏中医 白荡桥阿亨 那些筵席和美食 顾山筵席 顾山、北溷烧饼 顾山糕点 顾山面店 顾山糕团 绉纱馄饨 顾山熝食 顾山土特产 北溷豆腐 顾山咸蛳螺 省渡桥芹菜 南曹庄蜂场 顾山节令美食 红豆树下:七夕与象棋联姻 试读章节 1935年,抗战开始,周少梅离开常州中学、洛社乡师,结束教师生涯,失业回乡。在顾山地区授徒、卖艺。1938年入夏,周少梅穷困潦倒,病困在东湖塘街梢一学生的老屋内。学生们闻讯后冒烈日,赶长路,连夜把少梅先生抬回故里。当年闰七月初,周少梅手抚“三把头胡琴”、怀抱琵琶含恨谢世,终年54岁,死后葬在顾山北麓。 顾山、北溷两地相距不过十华里。顾山出了个民乐高手周少梅,对北漍影响十分巨大。每年的顾山清明集场,北漍人借游集场机会,到顾山去听、看周少梅和他的丝竹社演奏。每年北漍划龙船,周少梅“档船”上的二胡、琵琶独奏,常常让北漍人兴奋赞叹数日。北漍人常常以顾山周少梅为荣誉,为骄傲谈论的资本,周靖梅、周少梅父子在顾山组织的丝竹社,常在北涸的街巷、村头演奏。北漍地区的庆典、喜日、庙会、集场,甚至连富户的婚嫁、寿诞、上梁、新迁、聚会,总要特邀周家组织的丝竹队到场演奏。周靖梅、周少梅从来不计较报酬,每场演奏,只象征性地收取一二元银元,作为喜钱,有时喜钱也不收,吃完喜酒就回顾山。当时,周家丝竹社,一直把北漍人当成近亲对待。 在20世纪初,由于受顾山周少梅和他的周家丝竹社影响,北漍人刘仁华、金汉良、江永基、吴元良、巫德初、冯尧先、费二宝等一批年轻人,也开始学拉二胡,弹琵琶,吹笛子,当时地方上都称他们是“学家什”“弄家什”的后生。这些人大都是农民、商人、教师,常在空闲时聚在一起“弄弄家什”(学合奏曲)。他们弹奏的二胡、琵琶、笛子、三弦等乐器,大多是在集场、庙会上花几十个铜板买来的,演奏的曲目则是派人到顾山去顾山(香山)丝竹社抄写来的,或口授听来的。这些北漍的民乐爱好者学艺十分艰苦,但非常刻苦用功。 1930年7月,周少梅先生回到顾山,听说此事,当即赶到北漍,找到了他的学生吴元亮。吴见周先生到来,非常高兴,当即约了上述近10位北漍的民乐爱好者,聚集在自己家里,正式拜周少梅先生为师,学习二胡等民乐乐器。就这样,在吴元亮家里,这些北漍的民乐爱好者整整学了一个暑期,北漍的第一支民乐丝竹队伍也诞生了。由于吴元亮们的刻苦,丝竹队学会了演奏江南丝竹的八大名曲,及《香调》、《彩莲》等民间曲目。刘仁华、金汉良还让周少梅先生亲授了京胡、京二胡的伴奏方法。这二人跟周先生一样,都是京昆戏曲的业余爱好者。据说那段时间,北漍街上很热闹,前来看他们学曲目演奏的乡人,常把狭窄的北街给轧断了。自那次聚集学习民乐后,从此这些北漍人每年要到“顾山丝竹社”,向周先生学习、求教,或让周先生点拨自己的技艺。1938年,周少梅先生病故,北漍民乐丝竹队专程前往顾山跪拜、送别周先生,以亲授弟子作礼。 随着时间推移,刘仁华、金汉良等人二胡、琵琶、笛子、三弦等乐器的技艺大增。北漍丝竹队伍常和顾山丝竹社联合演奏,在澄东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1945年抗战胜利,北漍恢复划龙船,北漍丝竹队独当一面担起了“挡船”丝竹演奏,那《行街》、《中花六板》的演奏,让两岸的听众,一下沸腾起来,“北漍也有‘洋八弹’了!”(“洋八弹”是当时民众对丝竹队的爱称)。由此北漍地区也像顾山一样,“昼夜弄清音,丝竹遍乡间”,这种充满民乐氛围的景象,一直延续到1949年后。民乐爱好者也渐渐成为民乐能手。 刘仁华老先生是在1990年过辈的。临终前,他让儿子把他常拉的京胡、京二胡作为陪葬。他年轻时学民乐,后来迷上了京昆戏曲,成为北漍地区第一个京胡伴奏者、第一个京剧票友。他对京剧的爱好,是从周少梅先生的《戏曲谱》中得到了启发而兴的。1947年,他为了看北京马连良学生的戏,赶到无锡,看完戏,回到住地京沪旅馆,刚好碰到阿炳在旅馆内卖唱,他听了一会阿炳的单弦拉戏后,就直接请求阿炳说:“阿炳,今朝我俩合一曲,你拉戏,我伴奏。”阿炳听说是北漍人,当场答应合一段梅派戏《霸王别姬》。阿炳用二胡拉梅派的唱腔,拉得可谓惟妙惟肖,刘仁华用京胡伴奏,一拍即合,天衣无缝。两人的精彩合奏,让整个京沪旅馆都挤满了人。一曲合完,阿炳问翠娣,可认得北漍人刘仁华,翠娣说:“刘先生是同乡人,是拉胡琴好手。”当场刘仁华掏出二元银元给翠娣,但阿炳死活不收,只求以后天天和刘仁华合乐合奏。1946年,苏州市开明戏院义演,刘仁华不但参加伴奏,还亲自登台演了一折《四郎探母》。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镇上的民乐演奏之余,仍精心钻研京胡、京二胡的伴奏方法,多次参加常熟京票的伴奏、演出。1958年,他收了个小徒弟,叫许景高,当时只有5岁,不出5年,小景高成了京胡专业能手,这都是刘仁华先生的功劳。许景高后来成为了苏州地区京剧团京胡主奏。 吴元亮,小名四毛先生,年轻时在苏州上过音乐专门学校,在华市小学任教时,和刘天华同过事,还向刘学过西洋管弦乐,向刘介绍过周少梅先生。以后每年假期总要去顾山跟周少梅学二胡、琵琶等民乐。他常在音乐课上用风琴演奏《三六》、《中花六板》、《欢乐歌》等江南丝竹曲目,向学生讲授江南丝竹的知识。1956年,他把北漍镇上10多个爱好民乐的学生组织成“北漍青少年民族管弦队”,一起学习江南丝竹曲目,演奏民间乐曲,把小乐队搞得有声有色,经常到乡村去演出,很受北漍人的欢迎。吴元亮老先生音乐节奏感特别强,音乐知识面特广。北漍凡是受过他音乐教育的人,上过他音乐课的人,都称道北漍中心小学“音乐吴元亮,体育陆德文”。P32-35 序言 顾山的千年红豆树,花开不寻常。但一俟花开,便大夺眼球,引来争相观睹,史家手笔。花开花落,荚生豆熟,采撷珍藏,红豆成为人人孜孜以求的信物,只因它红得赤诚,溢满相思,丰盈爱情,千年往复,怎能不令人怜之悯之,歌之咏之! 花开芬芳,是为了瓜熟蒂落。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花开,不仅蒂落,而更多的是寻求更好地花开,更好地蒂落,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也是文明遗产的本命、使命。顾山锦带文联成立,把历史、文化之成果系于锦带,传承弘扬,所企求的正是顾山文化之花团锦簇,硕果满枝。 传统文化、文化传统是一个地方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中之内核,其深度、厚度决定这个地方的创造力,这大体算是个共识。因此,才有一批有识之士对文化遗产苦苦搜寻,经年累积,潜心整理,才有今天这本集粹的聚沙成塔。 那些悠远的传说,是关于我们从何而来的命相、体态; 那些风华与风物,是灵}生和人性共融同长; 那些绚烂的技艺,是这方水土滋育出来的串串珍珠; 那些筵席与美食,是民以之为天的质朴生成。 孕育,总与痛苦相伴。但惟其孕育,才有继承和遗传的自我使命,这似乎是文明进化之必经。正是由于代代相传,世世人为,顾山才钟灵毓秀,物华天宝。我们所拾掇的,只是顾山历史长河流淌至今的岸床遗贝。历史古树缤纷飘落,落英残叶,但是它们不经意间透出的光芒任何人遮蔽不了。沧海横流,大江东去,已淘沥了几多风流。我们立在时代的这个点上,就要以前人业绩为大厦之基,就要以先辈创造为力量之源,录以知古,载以为道,启示未来。这也是~种现时创造,起于翠微,收之锦匣,志以后人。 相信,我们所做的这种尝试,缘起于顾山人追求幸福的愿望,也是顾山亘古恒新的动力源,更是花开不败的朴素期待。深知,挂一漏万之不免,识伪鉴真之浅陋。然既为之,必欲洋洋洒洒只忧所记不能穷详,必欲深究其竞只忧所述未得真妙,必欲飨之于众只忧流传囿于小我。 落英斑驳满地,自当俯拾渥堆,落红成泥,自为再蓄水土。花之芬芳本无需多言,蒂落之后终还迎春。如此周而复始,残破亦可再生,敝帚也能自珍。 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融在我们的生活中延续着,这是最可令人欣慰的。所以,现在我们远望花开,乐得蒂落。也因此,我们更乐见大家评点指虞,以期花开更妍,蒂落风雅。 陈晓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