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盘西化,誓言“求知识于世界”;出动“半个明治政府”赴欧美考察;高杉晋作、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岩仓具视、西乡隆盛等群杰涌现,锐意改革;确立国民国家观,普及教育,国民识字率达85%……明治维新的日本,“脱亚入欧”,一跃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明治四十四年,慈禧四十八年,站在命运的转折点上,变革与守旧带来了怎样的可能?令人心潮澎湃的腾飞,让人扼腕叹息的衰落。回望昨天的中国和日本,历史的隐喻能否帮我们照亮未来的路?
宗泽亚所著的《明治维新的国度》重读明治维新,以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回首中国百余年近现代变革,探索大国崛起之路,实现中国梦的文明现代化。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明治维新对日本及其邻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治维新的国度》作者宗泽亚搜集整理日本所藏的数据文件,通过展示上千幅古写真,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明治维新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本书不但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明治维新和近代日本,而且可与中国同时期的“洋务运动”对比,使读者深刻认识和冷静反思中日在近代化历程中所存在诸多差异和巨大差距。
1 幕末之国
一、江户幕末
“幕末”指日本历史上作为国家权力中心的江户幕府执掌政权的末期阶段。嘉永六年六月三日(1853年7月8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佩里将军,率领舰队抵达江户湾口,以武力威吓幕府开国通商,引发“黑船来航”历史事件,被认为是幕末期的始点。庆应四年(1868),日本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变革国家体制,被认为是幕末期的终点。
“幕末”没有严格的定义,学术研究上对幕末的终点存在各种不同解说。例如,庆应三年十月十四日(1867年11月9日)德川庆喜实施大政奉还日;庆应四年四月十一日(1868年5月3日)江户开城日;明治二年五月十八日(1869年6月27日),幕府军在“戊辰战争”中败北降伏的战争终结日;明治四年七月十四日(1871年8月29日),明治政府宣布“废藩置县”,实施一元化行政改革,幕藩体制完全终结日,均被理解为江户幕府的终结和明治时代的始点。
史学界在政治层面上的视野,对幕末存在三大见解。(1)幕末只是一个单纯过渡的政治体。(2)幕末是异样的独自的政治体。(3)从国际关系史的视角考察,幕末被定义为“近代”的范畴。幕末与近代西洋列国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踏入了西洋近代体系的边缘。从幕末将军的封建体制到明治天皇为主权者的帝国主义国家体制,幕末这个带有近代色彩的封建政治体和明治维新国家的政治体,事实上维系着千丝万缕的续存关系。因此在日本史上,论及明治时代,通常用“幕末·明治”来总括这段近代史。
二、黑船来航事件
十八世纪末,北方的俄国人为了达到向远东扩张和进出北美大陆的目的,意图将日本列岛作为补给基地。1791年,幕府下达“宽政令”,对前来的俄国船只实施了严格的临检。1806年,幕府发布“文化令”,大幅缓和了相关政策,对遭难漂流的俄国船给予了帮助。1808年,英国军舰“菲同”(Phaeton)号无视日本地方官的制止,强行登陆长崎,发生了抢夺事件,震惊了幕府。1825年,幕府发布了强硬的“文政打払令”,指示海防炮台,只要沿岸看到外国船只就可以开炮攻击。1837年,在“打払令”的强硬背景下,外国船只数次接近日本列岛,都遭到海防炮台的攻击,被迫退去。1840年后,清国林则徐禁烟和鸦片战争失利的消息传至幕府,幕府分析认为,清国败战是因为没有可以海战的海军。清国的事件动摇了幕府一直以来的海防政策。1842年,幕府撤销打払令,发布了稳健的“天保薪水令”,转换了以往的强硬政策,冷静应对来航的外国船只。
1845年4月17日,美国捕鲸船驶进浦贺湾,送还他们救出的22名遇难日本渔民。捕鲸船进入湾内即被130艘日本警护舟团团围住进行调查。事情速报至幕府,老中首座(“老中”系江户幕府官职,统领政务)阿部正弘同意了美国船只入港的要求。1846年7月20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贝特尔(JamesBiddle),奉命参加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率领3艘军舰从清国回国,取道日本请求补给,成为最初来日的政府使节。贝特尔要求日本开国通商,遭到江户幕府的拒绝。1849年3月,美国军舰“普雷布鲁”号为解救在北海道遇难漂流的美国船员专程来日,事情在短期内得到了和平友好的解决。库林舰长返回美国后在报刊上严厉驳斥了一直以来媒体宣传日本人虐待美国船员的不实报道。以上三次与美国交涉经验,使幕府对美国人产生了好感。美国1776年才从英国的统治下独立出来,虽然是一个历史短暂的新兴国,但是美国人的思维方式给日本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与此同时,致力于崛起的美国人已经认识到,要想确保东亚贸易的太平洋航路,保障汽船燃料、水、食料等物资的补给,日本列岛可以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寄港地。
1852年11月24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佩里将军,率领当时世界最大的军舰“密西西比”号(排水3220吨,舰长76米,乘员268名),单舰出航前往清国。其任务是受总统委托前往日本,表面上是学术调查,实际上是担负军事和外交的目的。十九世纪中叶,产业革命扩大的欧洲列强,产品面临大量输出的需求。各国纷纷抢占东南亚市场,抢先获得与他国竞争的优势。海外竞争处于劣势的美国,为了扩大市场的竞争力,确保航道安全,把注意力投向了东亚。佩里出发前发布了公报,欧美各国的文人、学者、旅行家踊跃报名,争相要求参加考察,均被佩里谢绝。
P1-2
什么是明治维新?在中国人的历史观里,知道那是日本国在百年前发生的事情。在那个遥远的年代,日本发生了很多变革。特别是明治维新对中国产生的深刻影响,让人们记忆犹新。明治维新的日本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她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是文明的还是野蛮的,她对东亚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了解这些真相对研究世界近代史至关重要。
“明治”是日本一个时代的年号,指明治元年一月一日(1868年1月25日)至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7月30日),即明治天皇(睦仁祐宫)在位的时间。严谨地说,明治元年的开始,应是指改元诏书发布日,即庆应四年九月八日(1868年10月23日)。由于法规上改元年,需从庆应四年一月一日(1868年1月25日)算起,因此庆应四年一月一日就是明治元年一月一日。明治五年十一月九日,太政官发布改历诏书,废旧历改西历。宣布旧历明治五年十二月三日(公元1873年1月1日),改为明治六年一月一日。自此,日本以年号纪年,以公元历法纪日月。
日本的“维新”之语,解释为“变革”之意。日本最早的“维新”用语可以追溯到天保元年(1830),水户藩的藤田东湖决意藩政改革时,引用《诗经》中《大雅·文王篇》“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古语。《诗经》成书于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其维新之意蕴涵丰富的哲理。日本人在接受大量中国文明时,也同样吸收传承了“维新”的理念。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明治维新推翻了德川幕府,明治新政府在转换政体为天皇亲政体制的过程中,伴随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范围涉及中央官制、法制、宫廷、身份制、地方行政、金融、流通、产业、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宗教、思想政策等诸多方面,使日本变貌为东亚最初的、具有西洋文明特征的、国家体制下的国民主义的近代国家。
研究世界近代史,不能不研究日本近代史;研究日本近代史,不能不究明明治维新;究明明治维新,不能不窥视明治维新的国度。当读者通过视觉器官,亲自感触百年前发生在彼岸的那些逸闻轶事,就会引导我们冷静地面对历史,重新认识近代历史的变迁和演化过程。
回溯百年前未开化的野蛮落后的时代,一个维新的文明出现在东方。当作者撬开历史的缝隙,发现神秘岛国许许多多的故事,竟然和现代文明的许多事物颇多相似时,内心深处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在那个时代,明治维新的理念独树一帜,给东亚社会带来了近代文明的曙光。明治时代的维新精神源远流长,在现代日本社会仍然展示出极大的影响力。社会的改革与进步,需要维新的思想冲破腐朽、顽固、自大的桎梏。明治维新的日本接受了西方“国民”的理念,人民从愚昧狭隘的个人意识,一举跃进到国家观的高度。“国民”的思想,超越了“人民”、“臣民”的概念。“民”的脱胎,成为国家为我、我为国家的近代国家主义。这样的理念即使在今日,也是所有具备先进政治的国家确立的国家思想原型。
明治时代并非完美的时代,日本有过三次对外的战争行为。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北清战争(义和团事变)、日俄战争,三场战争都发生在清国的土地上。一个主张政治维新的国家,对外战争意味着什么,战争给维新之国带来什么,战争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战争的受害者永远是民众,无论任何胜利和失败的国家,都有着民众血泪的历史。透过《明治维新的国度》中的那些图片,或许可以引导我们找到了解战争根源有价值的线索。
解读明治维新,需要研究日本人国家意识的形成过程。明治的前期和后期,日本人在国家意识上有着极大不同。日清战争以前,日本人对改造国家缺乏信心,国民普遍没有大国意识,只是埋头苦干,盲目模仿西洋文明。日清战争胜利,刚刚燃起的一点自信,又让三国干涉打了个措手不及。日本人不得不冷静下来卧薪尝胆反省自己,脚踏实地刻苦奋斗了十年。随着日俄战争的胜利,日本人的自信心得到了升华,终于燃起了大和民族的大国意识,自我民族的优越感和他国民族的劣等:意识在同一时间形成。
《明治维新的国度》之编著,旨在通过人们的视觉神经,亲临百年前发生在岛国彼岸,被中国人谓之“倭人”的那些事情。看看那个弹丸小国,看看那里的人们在想些什么,又在做些什么,看看他们所作所为背后的野心。
《明治维新的国度》之回溯,会让人们的思绪延伸到审视自身文明的进化史。看到在相同的历史时期,弹丸小国出现的人物、事物、思想、文明和大陆之国的差别。看到只有勇敢接受进步的文明,才能将国家带入先进的国度。这种审视和思考的延伸,能帮助认识一个真实背景下的历史。
《明治维新的国度》之阅读,是反省自身历史的痛苦过程,因为那样会发现许多已经定格了的历史缺陷和说教,找到自身的劣根性。中华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正是从反省开始,吸收西方文明和明治维新的精神,坚定了改造自我的决心,开创出一个崭新国家的新纪元。这样的反省即使在今日的国度,仍然具有重要的切身价值。
《明治维新的国度》之研究,是“知己知彼”的究诘过程。从百年前现场的视角,考察对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可以解明彼此之间的差距和产生的原因。研究对方并非卑躬屈节,而是任何企望找到自身优劣的谦逊之人应有的智慧和胸襟。
明治维新不仅仅是日本文明的遗产,也是亚洲及世界文明进步的象征。明治维新的国度奠定了一个国家价值的存在,新兴国家的价值又推进了那个国度和近邻国度的崛起,从而进化成文明的近代国家。
作者宗泽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