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轮胎的市场需求剧增,价格不断上涨。上海许多外商投资橡胶业,开办公司,发行股票,并在沪上市。当时上海人称橡胶为“橡皮”,故将橡胶公司发行的股票称为“橡皮股票”。
1908年,外商在上海开设的橡皮公司有渣华、达区、萨马格、克罗华等10余家,至1910年已发展至40余家。起初,橡皮股票仅在洋商间争购,如发行最早的英商渣华橡胶公司每股为9两,开市不久即涨到30两,轰动一时。麦加利银行某经理按原始价买进该公司股票1000股,转手之间即获暴利。但橡皮股票在众业公所很难买到,仅有黑市交易,一时间上海居民掀起了一阵抢购黑市股票的浪潮。
1909年.32岁的英商麦边见发行橡皮股票如此有利可图,便在沪开设了一家兰格志橡皮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向上海市民招股,他采取了一系列舆论宣传攻势。
首先,在上海几家著名报纸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今后的橡胶世界》的文章,先介绍橡胶的性能和用途,再分析世界上橡胶市场在今后30年内的供求趋势,给读者造成橡胶产品身价百倍的印象。
其次,在报上刊登整版广告,宣传兰格志公司除在海外拥有许多橡胶种植园之外,还从事木材、石油等行业,资金充足,实力强盛。
再次,拼凑一个董事会,声称该公司在新加坡的橡胶种植园获得丰收,在英国伦敦股市,该公司的股票不断上涨。另外,将新加坡一家橡胶种植园的外景摄制成幻灯片,招待上海市民观看,并宣称该公司的股票每年分红可达45%。
最后,采取提早发红利的办法来抬高股票声誉。该公司宣称,兰格志比其他公司业绩显著,其发行的股票在三个月后即发放股息,每股可得12.5两。通过这种宣传造成该公司股票势必大涨的轰动效应,一时间人们趋之若鹜。
为了吸引一时缺少资金的购买者入股,不少洋商与外商银行互相串通,凡购买洋商橡皮股票的人可向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花旗银行押款,从而引来了大批股民,促使股价不断攀升。如当时面值仅10先令的股票,在尚未开市时已有人以10余倍的价格承购。
兰格志公司还设置了一个骗局,宣称凡购买该公司的橡皮股票可采用期货交易,规定在祥茂洋行预约登记,再在某月某日到汇丰银行缴款,领取股票。到了领股那天,股民们蜂拥赶到,汇丰银行门前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汇丰银行见势立即通知祥茂洋行派出了一批爪牙混入人群制造混乱,再调动租界英警强制股民退出,银行大门关闭,宣布另候通知,改期办理股票手续。经过这一番精心策划,全市轰动,争购客户大量增加。数日后,两家洋商又出一招,由祥茂洋行宣布,由于认购者太多,客户需求一时难以满足,因此规定凡认购100股以内者,按20%缴款;认购100股以上者,按10%缴款。经过这一番表演,进一步刺激了大批股民,激起了一场争购橡皮股票的热潮。
随着橡皮股票价格的不断上升,上海众业公所里人头攒动,日夜开市,争购橡皮股票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沪上一批达官贵人、公司经理、钱庄老板,以及一般市民纷纷投入到这场股票投资狂潮之中。
上海道台蔡万煌率先投入其中,他将道库存入钱庄的资金不断透支,购进大量橡皮股票。候补道台施典章也动用了四川铁路公司的公款购进兰格志股票达485股,每股市价为1400两。许多钱庄老板也卷入了这场漩涡之中。据统计,华商在1909—1910年初投入橡皮股票交易市场的金额约为4000万两,于是上海钱庄的可流通资金几乎全部被橡皮股票套住。
1910年春,橡皮股票的价格已经上涨到十分惊人的程度。以兰格志公司为例,该公司的橡皮股票至3月底已涨到每股1650两,为原票面的275倍。麦边审时度势,见股票已经涨到饱和状态,于是迅速趁机出手,携巨款逃往国外。与此同时,外商银行不断催赎橡胶股票的押款。至当年7月,外商银行同时宣布停止橡胶股票押款。消息一经传出,上海股市一片混乱。股民们见势纷纷将手中股票抛出,但为时已晚,平均每股90余两的股票,狂跌至每股2~3两,且有卖无买,股票形同废纸。其时,大批股民围住上海众业公所要求抛股,但公所已经无力兑付,即告破产。被这场股票狂潮所殃及的数十家钱庄纷纷倒闭。P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