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那些中国人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萨苏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萨苏,人称“文坛外高手”、“会讲故事的人”。这是他的又一部随笔集。书中,他以文人篇、军人篇、科人篇、伶人篇、凡人篇分别讲战争的故事,写科学院的故事,说普通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妙趣横生。在他笔下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中国人。他的描写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或会心一笑、或心尖一颤、或若有所思……他在竭力探寻着同为中国人的最为本质和共性的东西。

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评价作者“萨苏先生的文章很有吸引力,语言亦庄亦谐,举重若轻。”

内容推荐

本书是人称“文坛外高手”、“会讲故事的人”的著名作家萨苏的随笔集。在这本书中,他写战争的故事,写科学院的故事,写普通人的故事都活泼有趣如同说书,他竭力在探寻同为中国人的最为本质和共性的东西。

萨苏的笔端是流畅的,他也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读他的书,会是一种快乐的交流。虽然,他不是科班出身,既不学历史,也没有做成专业作家,但他笔下的这些描写,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中国人。都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或会心一笑、或心尖一颤、或若有所思……

目录

序 中国人究竟是什么样的

文人篇

 玲音之城——闲谈好男人

 有人送醋亦风流

 一世纪的风流

 闲话好男人外一篇

 一个让吴晗先生暴走的错字

 曾因酒醉鞭名马——读郁达夫《钓台题壁》诗

 隐藏在《围城》后面的梅贻琦先生

 砸汽车打人的大学校长

 锋锐如锥——纪念柏杨先生

 琼瑶的泰坦尼克

 地狱里也有天堂——读徐晓的《半生为人》

 王小波,或许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

 重新一识沈佩贞

 京城八卦掌传奇

 末代皇后的另一个剪影——清宫档案中的婉容

军人篇

 血战?元帅?集结号

 人不传奇枉少年——薄一波二三事

 “电中国政府派兵船来”

 老帅少帅——张学良父子二三事

 第一个在美国阅兵的中国将军——程璧光

 中国早期航空三女杰

 蒋百里将军轶事集锦

 善阐侯家女将军

 听台湾朋友说老蒋

 孙立人将军轶事

 三个丘八种大树

 “丘八书生”大楼处长二三事

科人篇

 工资比国家主席还高的科学家

 三角八卦

 娶了个“工科美人”

 院士与学部委员

 “罪大恶极”的数学家——潘承彪

 毕不了业的潘承洞

 严济慈先生的课

 世界领先水平

 鸡兔同笼

 生死耀邦

伶人篇

 一张名片品梨园

 梅花终是傲雪骨,名伶亦是真丈夫

 孤独的中国女儿——邓丽君

 洪深与胡蝶

 最早的黄色擦边球

 老实人夏衍的冲冠一怒

 最后的别姬

凡人篇

 荒漠甘泉

 警察同学之间的战争

 乡党中的大盗史金栋

 刘旱魃

 陆洗素

 一句话的乡愁

 “黄埔听训”——我在小学经历的变相体罚

 子非鱼

 让人发疯的太医

 乡下媳妇和大猪头

附 由老萨写中国人所想到的

试读章节

一世纪的风流

有朋友提到军事家蒋百里和林徽因还有问接的关系,当时大吃一惊,心想这两位年龄相差很大,似乎也没有绯闻……仔细想想,其实蒋百里和林徽因还真是一个圈子里的,两个人和这个圈子里的一位潇洒狂生都有缘分,那就是被称为至情至性的康桥诗人徐志摩。

蒋和徐的关系很近,徐志摩与前妻张幼仪的婚姻是蒋百里的撮合,因为蒋是徐的亲戚加好友(徐的姑父是蒋的堂兄,对了,顺便说一句,金庸是徐的表弟,小的时候两个人感情还不错呢),而张幼仪的哥哥张君劢也是蒋百里的朋友,两家在蒋的寓所相遇,张君劢极看重徐志摩的诗人才气,徐父则看重张氏的家柄,遂订婚。此后蒋、张介绍徐志摩拜梁启超为师。

因了这个关系,徐志摩通过梁启超父子的关系出洋,在伦敦结识了才女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此后就迷恋上了林徽因。

徐志摩的浪漫不可救药,已到天地无用的地步。张幼仪是才女加美女,学贯中西而且性格娴淑,出身显赫而不骄纵,对志摩极好,按说可算佳偶。张是传统的窈窕淑女,但这种温柔的结果适得其反,徐诗人情怀,总喜欢感情上有些波浪才能找着感觉,因此对如此平静的爱情无法接受。后来徐张离婚徐志摩对张幼仪有不少暗面评价,说起来无非是第一封建包办,第二缺乏共同语言,第三没有感情。其实三个理由都拿不上台面, “封建包办”反映的是徐志摩自己的革命精神,这个精神是结识了一大帮欧洲文化人比如罗素以后产生的,这些人无一不是风流债一筐,看得志摩不免神往;缺乏共同语言难以理解,因为幼仪受过中西双重教育(徐很早就说幼仪是“乡下土包子”,不知道此言何来),和徐离婚后做到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两个人并无文化隔阂;没有感情一说可谓牵强,因为后世同情徐的朋友说法都是两人极不相容,而看徐没有见到林徽因时自己的评价,却说他们“伉俪情深”,而且写过诗表达两人的爱情。我的看法志摩当时是个少年狂童,还不懂得负责任,说这些话更多的是安慰自己的良心吧,反正幼仪越不和他相配,他心里边的歉疚就越可以少些。看志摩给幼仪的离别句子——“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故转夜为日,转地狱为天堂,直指顾问事矣……”记得当时还有一首诗,好像什么月白,青天,还却自由身之类的话,全是自己的快活,可见从来没有从妻子角度考虑过。可是当时张幼仪正怀着身孕,看看后来回忆文章中对两人当时对话的记录,徐志摩正在紧迫林徽因,一听说幼仪怀孕便说:“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徐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张幼仪可以说是个了不起的女性,此后终生对徐志摩的风流韵事缄口不提,自强不息,在志摩百年后曰: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志摩当时还有着追求“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的期待,读到此处不禁长叹——唉,志摩太残忍!

徐见到林徽因后便开始拼力猛攻,——别忘了林徽因与他老师梁启超的公子梁思成已有婚约,而徐与梁思成还是朋友!徐志摩是从来没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当时十六岁的林也是多情种子,面对“中国的雪莱”前来进攻不免陶醉,按照在伦敦的交往轨迹分析,两个人应该是相恋而不是徐单相思。那时候诗人怎么如此吃香?

幸而——注意我用了幸而二字——此事没有成功。林的老爹林长民比较清醒,他和徐志摩也是朋友,甚至曾以情人书信的方式做过文字游戏(这个后世之人可能感到奇怪,其实和凝以下,中国古代的文人常玩这个游戏,还经常把朝廷比成恋爱对象呢,不足为奇),对此事一直持反对态度。可是我以为这件事的关键还是林徽因自己。她恋爱是恋爱了,可是并不糊涂,这是个飘逸如风的女子,也是唯一能在徐诗人魅力下超脱的女子,不可谓不奇。

林徽因对徐志摩的决裂,大概就发生在徐逼着怀孕的张幼仪签字离婚的一瞬吧。她后来说徐志摩也是一个会欢喜穿粉红绣花鞋女子的那种人,可算看透了志摩风流背后不负责任的本质。

所以当徐志摩要求林徽因“许他一个未来”,林徽因乖巧地回绝了,她并非对徐志摩没有感情,但是明白此人终非佳偶,一句:“你能帮我扛心里的重担吗?它会像千斤重担压我一辈子?”带出了对于张幼仪的同情和委婉地对志摩的不满,在林徽因的心里,爱情的顶上还有一重天呢。但是徐依然锲而不舍,追问:“就为了成就那虚无飘渺的道德?”林徽因巧妙地答道:“道德,不是枷锁,而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最后加上一句——“我不是没有来,只是无缘留下。”年龄上徐志摩要大,心理上可是林徽因比他成熟得太多啦!特别是最后一句如空谷足音,够志摩琢磨感怀几十年的了。

当林徽因最后选择了梁思成,回答思成“为何选择我”的疑问时,她同样狡默地回答:“这个答案很长,我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一份甜蜜,一份俏皮,里面还暗暗地藏着一句潜台词,选择思成不是为了道德,而是明白这是个能和自己厮守一生的爱人。

林徽因可谓懂得对自己负责的女孩子。

志摩如火,思成如山,徽音如水,最终,大山间一湾清泉。

对于徐林之恋,蒋百里的态度很可玩味,他肯定要维护徐志摩的,因为是好友至亲,他也有些爱情至上的倾向。但是对张幼仪的事情恐怕蒋百里也不无看法,因此没有看到蒋对此事的撮合。只有泰戈尔访华的时候,蒋百里曾设法帮助,志摩和徽因在老泰面前被称为“金童玉女”,不过,那已经是罗敷有夫,事过境迁了。蒋百里何许人也?他对林徽因的看法肯定比徐志摩要清醒得多,战略上无法打赢的仗,根本就不要去筹划。只怕百里先生暗中要为志摩叹气:全中国的女人哪个不好找你非要爱上了她?

徐志摩此后和赛珍珠、陆小曼过从,赛珍珠大体是柏拉图式的恋爱不表,陆小曼那件事又体现了徐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呆气”,终于完成了一次从朋友家里夺妻的传奇。但是,陆小曼只是林徽因的替身,而且等而下之,徐对她的痴情,与其说是对陆小曼本人的爱,倒不如说是徐自己的感情闸门已经蓄洪太满,不得不宣泄了。P16-19

序言

中国人究竟是怎么样的,做了三十多年中国人,我还是说不清。

因为中国人太多了,也太复杂了,哪里是一句两句话可以说得清?

《传说中的近代中国》里面有两篇本不相干的文章,倒是和这个话题都有些相干。

一篇是关于王云五的。

王云五,商务印书馆的老总,学问很大,本领很大,一辈子都很英雄。不过他最有名的事情是帮着国民党搞金圆券,最后以失败告终。一辈子英雄,最后吃了一口狗肉,而且这口狗肉大得吓人,足以噎死王先生一世英名,说来也是够黑色幽默的了。其实王云五的确是个很聪明的人,我上大学的时候对他耳熟能详,并不是因为他搞金圆券,而是因为萨读的是图书馆专业,要学的“王云五四角号码检索法”,就是他的手笔,那是可以和美国的杜威分类法相提并论的专业成就。

有趣的是杜威也是最后吃了一口狗肉,居然去竞选总统。选前形势大好,杜威睡觉前告诉太太——“明天你就会和美国总统睡在一张床上了”。

第二天选举揭晓,却是杜鲁门咸鱼翻身。

太太问:“怎么办?是我去白宫?还是叫杜鲁门过来?”

这个故事是大学老师忽悠我们的,真假不论。从年龄上看,我怀疑他说的可能是另一个杜威。

图书馆的专家似乎都不适合搞政治。

王云五是个走到哪儿都很出风头的人物,1929年抑或1930年他到美国考察。迎接这个本领很大名气也很大的王云五的,是他的好友,当时的留美学生监督,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王云五在美国考察,梅先生就一直跟着。

这天到了某地,忽然看见一个飞机场,说可以坐飞机上天观光。不过那时候的飞机性能不佳,经常出事,所以美国人让每个有兴趣上天的人都要签合同,说明是自愿的,摔死活该,与美国人无涉。

一时众人大哗。然而王云五是不怕的。那是,王云五是什么人?凛然不惧,坚持要坐。这飞机上可以坐两个人,王云五遍邀诸君——你们谁和我一起上去兜一圈?

周围的美国人都说No,Mr,wong,我可以给你家报信,可是不会陪你Do that。

王云五失望了,随口问道——月涵,你可愿意陪我一游?

月涵是梅贻琦的字。梅先生本来就在笑,听到这句话点了点头。

王云五大喜,当即签字,签完忽然良心发现,转头问梅先生——月涵,我是坐过飞机的,我不怕,你要不要再考虑一下?

梅先生笑得不变,摇摇头,又点点头。

两个人就上飞机了。

那一次,平安而返。

梅先生事后在回忆录中写到,当时他并不愿意上飞机,只是没有人陪客人,面子上实在说不过去,这才硬着头皮登机,感觉像是去鬼门关转了一圈。

作者点评——一位澳大利亚居民说,他不明白为什么他的中国邻居在“非典”期间还敢接待来自中国的亲友。 “要是我,”他说, “一定坚决拒绝他们进入我的房子,无论是谁。”

澳大利亚人说的话很科学,所以他不明白。

看了梅先生坐飞机的感受,我知道这个澳大利亚人为什么不明白了,实在因为他不是一个中国人。

另一段和梅先生的话题根本没关系,是悼念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斯人也而有斯文》。里面提到汪先生最爱写与他老家高邮有关的文字。并引用了一段纪实体小说《大淖记事》,写挑夫人家的勤快,写锡匠手艺的精巧,写小锡匠十一子和巧云好,写巧云被刘号长污辱了,十一子和巧云反而更加好;写刘号长把小锡匠十一子打得快要断了气,也没法逼十一子告饶;写锡匠们顶炉告状,终于赶走了刘号长。

这个时候,汪先生写了一小段文字,写为了救活十一子,巧云按照土方喂他喝尿碱汤。

这段文字是这样的——

巧云捧了一碗尿碱汤,在十一子耳边说:“十一子,十

一子,你喝了。”

十一子微微听见一点声音,他睁了睁眼,巧云把一碗尿

碱汤灌进了十一子的喉咙。

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

“她自己也尝了一口。”据说写到这里,汪先生流了泪。

我读到此处,又何尝不是如此。

忘了说,前面那一篇写梅先生的,名字叫做《到底是中国人》。

后记:时代不同了,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或主动或被动地去做过种种未必那么厚道的事情。然而,我一直觉得,我们中国人在心中,总是梅先生,是巧云,是十一子。

这种与生俱来的东西,我们想改,大约也是改不了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5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