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嘎玛仁波切编著的《安心就不会痛》里,有身价上亿的富豪,有名利双收的官员;有情路坎坷寻觅幸福的女人,有事业不顺遭遇风雨的男人;有收入稳定的高级白领,也有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更有不可一世黑帮老大……他们的社会地位,教育背景,生活环境大不相同,却又同时与嘎玛仁波切成为朋友。他的道理看似都很简单——要做就要做让自己可以好好睡觉的事。但越是简单的道理,我们做得越不好。
这本书告诉我们,不管你过去、现在及将来有什么样的地位、财富,最终能让人享受的惟有“安心”。只有我们安心,才能强大,拥有无畏人生。
谨以此书献给在这复杂的世界的人们,愿他们在佛法的智慧与光明下,温暖地与世界相拥,愿他们得到安心的加持,可以从容地面对人生。
嘎玛仁波切编著的《安心就不会痛》讲述了:活着都不容易,因为我们总是活得不满足。为了过上好日子,我们一窝蜂挤在人生之路上左冲右突,但无论如何流血流汗,汲汲营营,却总是追不上欲望的脚步。为什么我们会活得累?嘎玛仁波切在此告诉我们,因为我们所有追求的结果都不能让我们安心,而安心才是生命中最大的加持。只有安心才能让我们拥有强大的智慧。
嘎玛仁波切是当今公认最具非凡成就的大修行者之一。二十多年来,应邀赴海内外各大寺院、企业、高校等讲经说法,利益广大有缘者,影响深远。
善念能救命
如果总是心存善念,喜欢帮助别人,而最后受益的,有可能不是别人,而正是自己啊!
记得是 2008年 5月 20日,汶川大地震灾区还是一片惨状,我与乌金喇嘛和三郎喇嘛赶往成都去采购救济品。等车行到小金的时候,远远看到一辆车撞到悬崖上,有人在拼命地向我们招手。我赶忙叫乌金喇嘛减速停车,准备救人。当我们接近时才发现,原来他们冲我们招手不是要求救助,因为救护车早已来过了,也已经处理妥当了。
他们挥手是要告知后面来的车辆:前边路上因油车翻车漏油,地上全是机油,非常危险,如果车开过去必定会滑落悬崖。听完他们的一席话,我心中不觉一震:若不是我们想停下来救人的这一善念,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所以,平素只扫自己门前雪、只顾自己、不关心别人的人,看到此例应该有所醒悟:如果总是心存善念,喜欢帮助别人,最后受益的,有可能不是别人,而正是自己啊!
人一生中最好要有一个坚定的信仰,因为人是很卑微的,无法把握和预知自己的未来。很多时候,人们把希望放在未来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的等待当中,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的生命白白浪费,而自己却还没有感觉到。为了实现这些希望,人们付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和青春,但是最后也不一定能得到。而心存善念,却能够让我们得福避祸。
所以,人的一生中最好要有一个善的信仰——这个信仰不仅仅是指宗教信仰,任何信仰都可以。
在为信仰努力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准则:在实现信仰的过程中得到的快乐,不是要让我们周边的人痛苦,而是要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还要让快乐的影响更大一些。
如果信仰给自己,也给他人带来了快乐,这样的信仰就非常有意义,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不虚此行。
物欲追求者忧心忡忡
很多时候,我们迫于欲望带给我们的无形压力。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我们全身心投入,这种执著是最终造成一个人身心垮掉的源头。
我认识一个人,很爱收藏古董,每次收藏到一件宝贝就会打电话告诉我,我每次都说很好。他收藏得太频繁了,有一天我就跟他讲:“你收藏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无非就是拿回去放在家里的保险箱锁上,要么就放到银行里,这个跟你没有或埋在地底下有什么差别?平常你最多也就是没事拿出来看一看,有两三件、十来件的时候你可以经常拿出来欣赏欣赏,但你拥有几百件后还怎么看?看也看不过来??”有一天,他又告诉我说收藏了一尊唐朝的佛像,我就说:“你要搞清楚,在这个世上你还能活多少年呢?你现在已经 50岁了,我祝福你长寿一点,你最多也只能再活 40年,也就是说在这 40年的时间里,看起来像是你在收藏那尊佛像,但从唐朝到现在,佛像存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才多大年龄,是你收藏佛像吗?佛像暂时收藏你几天还差不多。你要搞清楚你到底是干什么的,你在这个世界上最后不过只是昙花一现,佛像是古董,就是因为它已经在这个世界上这么久了,你不是收藏家,它才是收藏家,你还搞不清楚??”我说你醒一醒吧,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到收藏古董上去了。
我们的欲望就是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断轮回,不断膨胀,以致形成了习惯。当然,如果这个过程带给我们的都是快乐,那是一件好事,但大多时候带给我们的是忧心忡忡。
佛教认为,人到这个世界上应该是来过快乐日子的。但是,因为我们的欲望太大,总是想方设法去拼命占有,以至于赚钱赚到最后就成了一种游戏,多一个零我们就高兴,然后拼命去为了后面再多个零而努力。
不仅在追求金钱的时候如此,我们还在乎自己的名声,即使当面听不到别人说什么,也要想方设法去打听别人是如何传播自己的。所有这些,都是占有欲在作怪。一个人随着能力的增强,占有欲会越来越强。一个人做平凡人的时候他是平凡人的样子,而做了名人,他的欲望就不一样了。从小员工到小白领,到大老板,甚至到领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他的欲望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都在变化。
P2-5
序 让苦变得更香甜一些
生命延续的每分每秒其实都是生与死的博弈。无常时刻都在上演,在事不关己的时候,似乎我们经常做的,只是听闻过后叹息一声。然而当离别之痛降临于我们自己身上时,我们就会忧苦而无助。何以如此呢?因为我们每天的疲于奔波仅仅是为了满足此生的物质追求,忙碌不停而又忧心忡忡。我们每天劳顿都是忙于表面上的生活,渐渐地疏忽了观望生命的真相。于是,我们变得更加痛苦。
我们都很天真,误以为此生对于生命的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准,就是以地位、金钱、身份、家庭以及最大的社会认同感等终极目标为标准。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后埋下的苦种而已。
这个世间不管是什么国籍、什么种族、什么地域、什么性别的人们,都有诉不尽的苦和解决不完的难题。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内心缺乏安全感,故总是不停地索取而又不能满足,总是有掠夺性的行为,总是不能坦然地面对生死离别。这些生命中的苦,就成了大家世世避不开又解不了的难题。其实我们一直很累,感觉又非常苦。我们也希望归于平和,愿意内心归属良善、大爱、与慈悲,更愿意在得到解开烦恼的方法的那一刻,还原内心最初的样子。
那么我们何不稍事停歇一下,品一杯清茶,赏一段音乐,闻一缕清香,与一本能解开您灵魂苦楚的书卷相伴。如果在人生的前半段旅途中已经摇摆不定而又无法改变了,或许在后半段的旅程中,能在佛法的智慧与慈悲的加持下,让生命之苦、轮回之苦变得更香甜一些。
嘎玛
2014年7月25日
于四川马尔康昌列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