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本书收录了他的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散文作品,包括《西山小品》、《自己的园地》、《怀旧》、《故乡的野菜》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故乡的野菜(精)/经典怀旧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周作人 |
出版社 | 海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本书收录了他的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散文作品,包括《西山小品》、《自己的园地》、《怀旧》、《故乡的野菜》等。 内容推荐 本书是周作人的一部散文集,以其中的一篇《故乡的野菜》命名。《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小品散文的名篇之一。文章的开头极力申述对故乡并无特别的情份,是一个“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周作人的这种极力的淡化感情的做法,其根本就在于他的审美标准,表现在文学上就是“爱好天然、崇尚简素”,也体现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生活态度和审美理想。从作品来看,文中并非无情,相反地常常是有有一种情切温暖。作者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目录 西山小品 自己的园地 怀旧 初恋 玩具 故乡的野菜 北京的茶食 济南道中 济南道中之二 济南道中之三 破脚骨 苍蝇 苦雨 生活之艺术 喝茶 上下身 若子的病 鸟声 谈酒 两个鬼 乌篷船 金鱼 虱子 水里的东西 村里的戏班子 关于蝙蝠 两株树 苋菜梗 北平的春天 卖糖 读书的经验 雨的感想 风的话 东昌坊故事 谈文章 石板路 南北的点心 水乡怀旧 冬天的麻雀 种花和种菜 试读章节 济南道中 伏园兄,你应该还记得“夜航船”的趣味罢?这个趣味里的确包含有些不很优雅的非趣味,但如一切过去的记忆一样,我们所记住的大抵只是一些经过时间熔化变了形的东西,所以想起来还是很好的趣味。我平素由绍兴往杭州总从城里动身(这是二十年前的话了),有一回同几个朋友从乡间乘船,这九十里的一站路足足走了半天一夜;下午开船,傍晚才到西郭门外,于是停泊,大家上岸吃酒饭。这很有牧歌的趣味,值得田园画家的描写。第二天早晨到了西兴,埠头的饭店主人很殷勤地留客,点头说“吃了饭去”,进去坐在里面(斯文人当然不在柜台边和“短衣帮”并排着坐)破板桌边,便端出烤虾小炒腌鸭蛋等“家常便饭”来,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可惜我好久好久不曾吃了。 今天我坐在特别快车内从北京往济南去,不禁忽然地想起旧事来。火车里吃的是大菜,车站上的小贩又都关出在本栅栏外,不容易买到土俗品来吃。先前却不是如此,一九。六年我们乘京汉车往北京应练兵处(那时的大臣是水竹村人)的考试的时候,还在车窗口买到许多东西乱吃,如一个铜子一只的大鸭梨,十五个铜子一只的烧鸡之类;后来在什么站买到兔肉,同学有人说这实在是猫,大家便觉得恶心不能再吃,都摔到窗外去了。在日本旅行,于新式的整齐清洁之中(现在对于日本的事只好“轻描淡写”地说一句半句,不然恐要蹈邓先生的覆辙),却仍保存着旧日的长闲的风趣。我在东海道中买过一箱“日本第一的吉备团子”,虽然不能证明是桃太郎的遗制,口味却真不坏,可惜都被小孩们分吃,我只尝到一两颗,而且又小得可恨。还有平常的“便当”,在形式内容上也总是美术的,味道也好,虽在吃惯肥鱼大肉的大人先生们自然有点不配胃口。“文明”一点的有“冰激凌”装在一只麦粉做的杯子里,末了也一同咽下去。——我坐在这铁甲快车内,肚子有点饿了,颇想吃一点小食,如孟代故事中王子所吃的,然而现在实属没有法子,只好往餐堂车中去吃洋饭。 我并不是不要吃大菜的。但虽然要吃,若在强迫着非吃不可的时候,也会令人不高兴起来。还有一层,在中国旅行的洋人的确太无礼仪,即使并无什么暴行,也总是放肆讨厌的。即如在我这一间房里的一个怡和洋行的老板,带了一只小狗,说是在天津花了四十块钱买来的;他一上车就高卧不起,让小狗在房内撒尿,忙得车侍三次拿布来擦地板,又不喂饱,任它东张西望,呜呜地哭叫。我不是虐待动物者,但见人家昵爱动物,搂抱猫狗坐车坐船,妨害别人,也是很嫌恶的;我觉得那样的昵爱正与虐待同样的是有点兽性的。洋人中当然也有真文明人,不过商人大抵不行,如中国的商人一样。中国近来兴起一种“打鬼”——便是打“玄学鬼”与“直脚鬼”的倾向,我大体上也觉得赞成,只是对于他们的态度有点不能附和。我们要把一切的鬼或神全数打出去,这是不可能的事,更无论他们只是拍令牌,念退鬼咒,当然毫无功效,只足以表明中国人术士气之十足,或者更留下一点恶因。我们所能做,所要做的,是如何使玄学鬼或直脚鬼不能为害。我相信,一切的鬼都是为害的,倘若被放纵着,便是我们自己“曲脚鬼”也何尝不如此……人家说,谈天谈到末了,一定要讲到下作的话去,现在我却反对地谈起这样正经大道理来,也似乎不大合适,可以不再写下去了罢。 十三年五月三十一日,津浦车中。 P26-28 序言 今年年初的一天,我的年轻朋友梅杰给我打来电话,他代表海豚出版社邀请我为他策划的一套《中国儿童文学经典怀旧系列》担任主编,也许他认为我一辈子与中国儿童文学结缘,且大半辈子从事中国儿童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对这一领域比较熟悉,了解较多,有利于全套书系经典作品的斟酌与取舍。 一开始我也感到有点突然,但毕竟自己从童年开始,就是读《稻草人》、《寄小读者》、《大林和小林》等初版本长大的。后又因教学和研究工作需要,几乎一而再、再而三与这些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为伴,并反复阅读。很快地,我的怀旧之情油然而生,便欣然允诺。 近几个月来,我不断地思考着哪些作品称得上是中国儿童文学的经典?哪几种是值得我们怀念的版本?一方面经常与出版社电话商讨,一方面又翻找自己珍藏的旧书。同时还思考着出版这套书系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却长期处于一种“不自觉”的蒙昧状态。而清末宣统年间孙毓修主编的“童话丛刊”中的《无猫国》的出版,可算是“觉醒”的一个信号,至今已经走过整整一百年了。即便从中国出现“儿童文学”这个名词后,叶圣陶的《稻草人》出版算起,也将近一个世纪了。在这段不长的时间里,中国儿童文学不断地成长,渐渐走向成熟。其中有些作品经久不衰,而一些作品却在历史的进程中消失了踪影。然而,真正经典的作品,应该永远活在众多读者的心底,并不时在读者的脑海里泛起她的倩影。 当我们站在新世纪初叶的门槛上,常常会在心底提出疑问: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到底积淀了多少儿童文学经典名著?如今的我们又如何能够重温这些经典呢? 在市场经济高度繁荣的今天,环顾当下图书出版市场,能够随处找到这些经典名著各式各样的新版本。遗憾的是,我们很难从中感受到当初那种阅读经典作品时的新奇感、愉悦感、崇敬感。因为市面上的新版本,大都是美绘本、青少版、删节版,甚至是粗糙的改写本或编写本。不少编辑和编者轻率地删改了原作的字词、标点,配上了与经典名著不甚协调的插图。我想,真正的经典版本,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是精致的、典雅的,书中每个角落透露出来的气息,都要与作品内在的美感、精神、品质相一致。于是,我继续往前回想,记忆起那些经典名著的初版本,或者其他的老版本——我的心不禁微微一震,那里才有我需要的阅读感觉。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也渴望着这些中国儿童文学旧经典,能够以它们原来的面貌重现于今天的读者面前。至少,新的版本能够让读者记忆起它们初始的样子。此外,还有许多已经沉睡在某家图书馆或某个民间藏书家手里的旧版本,我也希望它们能够以原来的样子再度展现自己。我想这恐怕也就是出版者推出这套书系的初衷。 也许有人会怀疑这种怀旧感情的意义。其实,怀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它是一种自古迄今,不分中外都有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人类作为个体,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需要回首自己走过的路,让一行行的脚印在脑海深处复活。 怀旧,不是心灵无助的漂泊;怀旧也不是心理病态的表征。怀旧,能够使我们憧憬理想的价值;怀旧,可以让我们明白追求的意义;怀旧,也促使我们理解生命的真谛。它既可让人获得心灵的慰藉,也能从中获得精神力量。因此,我认为出版《中国儿童文学经典怀旧系列》,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积淀。 怀旧不仅是一种文化积淀,它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经过时间发酵酿造而成的文化营养。它为认识、评价当前儿童文学创作、出版、研究提供了一份有价值的参照系统,体现了我们对它们批判性的继承和发扬,同时还为繁荣我国儿童文学事业提供了一个坐标、方向,从而顺利找到超越以往的新路。这是《中国儿童文学经典怀旧系列》出版的根本旨意的基点。 《中国儿童文学经典怀旧系列》经过长时间的筹划、准备,将要出版了。 我们出版这样一个书系,不是炒冷饭,而是迎接一个新的挑战。 我们的汗水不会白酒,这项劳动是有意义的。 我们是向往未来的,我们正在走向未来。 我们坚信自己是怀着崇高的信念,追求中国儿童文学更崇高的明天的。 2011.3.20 于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