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经历颇丰,在同时代人的眼里,似乎有着无法统一的两世人生。他,从一个翩翩公子,到重振南山律宗的一代大师,这般从绚丽至极到归于平淡的经历让他对人生有着深刻的体悟与见解。他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弘一法师为世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其思想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受益无穷。
白君著的《弘一法师人生课》摘录了弘一法师的经典言论和处世智慧,结合开化众生的智慧故事,开释众生破除尘世中种种利欲和迷惘,教化世人明心见性、荡涤心灵,于佛法中找到人生的智慧,让内心回归简单和宁静,是最接灵气、最具知识的修心读本。
弘一法师遗忘了红尘,红尘却没有忘记他。他那传奇的一生,他天纵的奇才,他遗世独立的人格,成为人们心中的挂念。在漫漫的人生路上行走,我们须有弘一法师的静心淡泊、旷达安然,方可达到那“梅开雪落寻常事.一荣一枯报春来”之境。让我们跟随弘一法师,一起寻找生命的初心,实现人生的意义。
白君著的《弘一法师人生课》摘录了弘一法师的经典言论和处世智慧,结合开化众生的智慧故事,教导众生破除尘世中种种利欲和迷惘,教化世人明心见性、荡涤心灵,于佛法中找到人生的智慧。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前一世是一位修行者。他日夜不断,诚心诚意、锲而不舍地修行菩萨道,惊动了天界。天帝为了测试他的诚心,即令侍者化成一只鸽子,自己则变成一只鹰,在鸽子后面穷追不舍。
修行者看到鸽子的危难情况,挺身而出,把鸽子放在怀里保护着。老鹰吃不到鸽子,很是不满,就责问修行者说:“我已经好几天没吃的了,再得不到吃的就会饿死。修行人不是以平等视众生吗?现在你救了它的命,却会害了我的命啊!”
修行者道:“你说得也有道理。为了表示公平起见,鸽子身上的肉有多重,你就在我身上叼多少肉吃吧!”
天帝使用法力使放在天平秤上的修行者的肉总是比鸽子肉轻。修行者还是继续忍痛割下自己的肉,直到割光全身的肉,两边重量还是无法相等。修行者只好舍身爬上天平秤以求均等。
看到修行者的舍身,老鹰、鸽子都变回了原形。天帝问修行者:“当你发现自己的肉已割尽,重量还是不够时,你是否有丝毫的悔意或怨恨之心呢?”
修行者答道:“行菩萨道者应有难行难修的精神,为了救度众生的疾苦,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怎会有后悔怨恨之心呢!”天帝被他的慈悲心及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又使用法力,使他恢复了原来的健康。
《三字经》的开头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十分充分地对善良的价值加以了肯定。的确,善良是人性中蕴藏着的一种最柔软,但同时又是最有力量的情愫。
弘一法师认为,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佛法是十分注重慈善之心的,而且一直都教导人们一心向善。尤为重要的是,佛法对善良的理解往往要比我们在世俗中的理解深刻得多。佛法强调真正的善良首先应该是建立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平等,那么便谈不上善良。比如一个高高在上的有钱人施舍一点残羹冷炙给乞丐,这不是善良,而是怜悯。佛法中的慈悲与善良的伟大就伟大在佛祖是以与众生平等的地位来展示自己的慈悲与善良的。
大迦叶尊者喜欢向贫穷的人乞食,而不向有钱人乞食。一天,尊者准备去乞食前,先入定观察应该给哪里的穷人种福田,观察后即来到王舍城中,看到一位老母最为贫困。
她住在茅厕中,身体赢弱又有疾病,孤苦伶仃、无衣无食,只能用小篱笆遮挡身体。尊者入定后知道她由于前生没有种福所以今生贫穷,又知道老母近日即将寿终,于是心想:我若不度她,她就再也没有种福田的机会了。
这天.老母饥渴困乏,见到一位长者要丢弃一些已经酸臭的米汁,就拿着破瓦盛了回来。大迦叶尊者来到老母的住处,说:“你若布施给我,可以得到大福报。”老母回答:“我又病又穷,无衣无食,并非我不愿布施,实在是没什么可以布施的呀!”
尊者说:“佛是三界至尊,我是他的弟子,想要解除你的饥饿贫困,所以向你乞食。如果能把衣食分少许给我,即可从饥贫中解脱,来世得到豪富。”
老母说:“诚如您所说,我前世没有修福,所以今生住在粪窟中,无衣无食,虽想要布施却无能为力啊!”
尊者说:“你说饥饿贫穷无以布施,如果你有布施的意愿,则不能说是贫穷了,如果再有羞惭之心,就是穿着法衣了。世上有的愚人,虽然锦衣、财宝、谷物众多,却不知布施,福报尽后就要受贫穷的果报了。如果你这么贫穷还能布施修福,那就很难得啊,要相信布施必能获福啊!”
老母听尊者说完后,心里很欢喜,想起今天得到的臭米汁,想要布施又担心没法喝,于是请问尊者:“可以慈悲接受我的布施吗?”
尊者回答:“很好很好!”
老母于是取来米汁,由于没有蔽体的衣服,只能侧着身子隔着篱笆把米汁递给尊者。尊者接受了米汁后,即祈愿老母获得福报安康。 尊者心想:我如果把米汁带到别处喝,老母会不相信,以为我把米汁丢弃了。于是他就当着老母的面把米汁喝干净。
尊者问老母:“你有什么心愿?”
老母厌恶世间之苦,向往天上的快乐,就对尊者说:“我愿以此微福得生天上。”迦叶尊者忽然隐没不现。
数日后,老母寿终,即转生到忉利天上,威德巍巍,震动天地,光明殊特,譬如七个太阳同时出现照耀天宫。
在佛祖的眼里,人与世间其他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十分值得去珍惜和热爱的,更是都需要我们去善待的。一个真正善良的人,正是因为把万事万物都放到了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因此,他更容易感万物之所感,悲万物之所悲,也就懂得去善待他物。
P002-005
悲欣不交集:弘一法师明心见性大智慧
他,一生经历颇丰,在同时代人的眼里,似乎是无法统一的两世人生。他,从一个翩翩公子,到重振南山律宗的一代大师,这般从绚丽至极到归于平淡的经历让他对人生有着深刻的体悟与见解,他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
弘一法师的一生极其绚烂,这位“二十文章惊海内”,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在自己事业如日中天、绚烂至极的时刻,悄然遁八空门,自此芒鞋破钵、青灯孤伴。
丰子恺先生用这样一段话说来形容他:“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像个青衣,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大面又像个大面。”
弘一大师做人做得完美至极,其风骨、才骨、傲骨兼具的人生历程就是这样一层层上升的,从一个富家子弟到一个久负盛名的艺术家。又从一位艺术家而于中年顿悟佛门之精妙,决绝八空门专心研佛而成为一名僧人,其一生恍若两世。
弘一大师以大才子、大学者与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语堂等文化巨擘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这其中蕴藏的人生智慧像珍珠一样闪光,弘一大师的智慧人生也常常能给我们启示。
李叔同遗忘了红尘。红尘却没有记住他。他那传奇的一生,他天纵的奇才,他遗世独立的人格,成为我们心中的挂念。人道茫茫.天道渺渺,人生是一种修行。昨天的路即使不堪回首也回味无穷,现在的路纵然疲惫不堪却也义无反顾,未来的路虽是曲折坎坷却任重而道远……不要为自己的职业、容貌、出生、选择感到悲哀,淡淡地品味生活,静静地修好一颗心,就可创造圆满的人生。 本书摘录了弘一法师的经典言论和处世智慧,结合开化众生的智慧故事,开释众生破除尘世中种种利欲和迷惘,教化世人明心见性、荡涤心灵,于佛法中找到人生的智慧,让内心回归简单和宁静,是最接灵气、最具知识的修心读本。弘一法师为世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其思想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奉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铭刻着许多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在策划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怀与帮助,及许多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于海英、张保文、齐艳杰、张艳芬、赵广娜、王艳明、梁素娟、曹博、王杰、王鹏、何瑞欣、周珊、慈艳丽、李文静、刘健、程仕才、李彦岐、李静、宋洁心、黄亚男、李猛、黄克琼、魏清素、李良婷、武敬敏、黄梦溪、张晓静、李娜、李佳、李倩、杨英、徐娜、赵一、王艳、聂小晴、蔡亚兰、淡佳庆、黄薇、黄晓林、李伟军、齐红霞、李惠、欧俊、姜波、史慧莉、闫晗、焦亮、秦凤超、常娟、闫瑞娟、曹徐学、廖春红、杨云鹏等。
阅读是一种享受,写作这样一本书的过程更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之余,我们心中也充满了感恩。因为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不仅得到同行的帮助,还借鉴了其他人智慧的精华。相信你们劳动的价值不会磨灭,因为它给读者朋友们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出家,他的弘法度生,都是夙愿使然,而且都是希有的福德。
——夏丐尊
佛终生说法,都是为救济众生,他正是以出世精神做人世事业的。
——朱光潜
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
——丰子恺
以律学名家,戒行精严,缁素皈仰,溥海同饮者,当推弘一大师为第一人。
——赵朴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