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毛泽东的书单
分类
作者 高海萍//张云燕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读书,是毛泽东渊博知识和政治智慧的重要来源,也伴随并指导着他投身革命实践的各个阶段,在伟人的人生历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海萍、张云燕编著的《毛泽东的书单》以毛泽东不同阶段的阅读经验和社会实践,反映了他对读书的酷爱并非只是书斋式的学问研究,而是基于一种朴素的社会理想:早年的毛泽东承继了中国知识分子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读书的传统品德;而当他真正走上了革命实践的道路,便自然而然地将书中所得运用到救国、治国的革命实践当中。

内容推荐

高海萍、张云燕编著的《毛泽东的书单》以时间为脉络,讲述了毛泽东同志的读书生涯,客观解读了毛泽东在不同人生阶段阅读的各类书籍,和对他以及中国革命实践的影响。作者试图还原作为普通读者的毛泽东与书籍结下的不解之缘,追述1893—1976年间的文化发展及社会思潮,以及毛泽东由一位普通受众,最终成为能够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代领袖的历史细节。同时,书稿也真实而细致地展现了一代伟人的读书生活画卷和他崇高的精神追求。

目录

第一篇 少读孔夫子(1893—1910)

 第一章 少读《四书五经》

私塾中的“省先生”

后科举时代的乡村儒学

“濯足”与“修身”

马克思主义化的“孔孟之道”

不那么高兴孔夫子

 第二章 《三国演义》是历史吗

“三国故事大王”

京剧《毛泽东空山计》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七十年的三国情结

 第三章 失了布匣的《盛世危言》

郑观应笔下的世界

孩儿立志出乡关

深明大略者,有几人哉?

第二篇 初识新学(1911—1920)

 第一章 乾隆皇帝的《通鉴辑览》

校长赠书

“伟大之器”

造福学术界

退学自修,初涉西学

 第二章 广求世界之知识

“四十岁以前,学遍中国学问”

“新时代之眼光来研究吾国之旧学”

听讲船山学术

 第三章 《新青年》的“粉丝”

“我的模范”

“二十八画生”

湘江畔的“新青年”

 第四章 书为媒革命的启蒙

三本书入门

领悟书本理论的精髓

走出书斋的“秘密组织”

历史观的飞跃

第三篇 曲折求新(1921—1936)

 第一章 翻开“无字天书”

《寻乌的故事》

“高明的学校”

实践的精神

 第二章 井冈山油灯下的水浒魂

嗜爱《水浒》

与天斗争,其乐无穷

亲赴梁山

梁山与井冈山

“当作一部政治书看”

毛泽东的纠结

 第三章 “马背上的马列主义”

“学者的隐居处”

坚定的立场和正确的思想方法

第四篇 融会中西(1937—1946)

 第一章 批注出的《矛盾论》

不动笔墨不读书

哲学不是书斋里的东西

 第二章 兵无常势

“你顶多是看了些《孙子兵法》”

研读克劳塞维茨

 第三章 寄给彭德怀的列宁著作

《两个策略》和《“左派”幼稚病》

“你根本不大懂”

 第四章 我是圣人的学生

最硬的骨头

匕首与投枪

第五篇 人间正道(1947—1956)

 第一章 探究苏联《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先生”与《资本论》

学习斯大林的经济著作

领导人读书小组

建立中国自己的经济体系

 第二章 《红楼梦》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毛泽东与《红楼梦》

红学“小人物”与“大人物”

红学风波

 第三章 一个特殊的借阅者

湖南省立图书馆的“常客”

北大图书馆的助理员

毛泽东多次创办图书馆

北京图书馆的一号借书证

第六篇 中流击水(1957—1966)

 第一章 诗词余事泰山北斗

参观杜甫草堂

亲选《诗词若干首》

一呼百应的《红旗歌谣》

游览三峡谈《神女赋》

 第二章 巡游华夏的武英殿本《二十四史》

“我要把二十四史读完”

“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

 第三章 神秘的《金瓶梅》

小范围解禁《金瓶梅》

一部“谴责小说”

第七篇 绘制“新世界"(1967—1976)

 第一章 拥书十万卷

绥德“藏”书

中南海里的菊香书屋

 第二章 以书喻人

刘盆子的故事

借鬼说事

 第三章 《毛泽东诗词》海外版

“官方定本”

译诗花絮

 第四章 唯一的奢华

大字本的由来

晚年读过的大字本

“大字本”的幕后

 第五章 最后一页

读到生命的尽头

定格在宋代的百科全书

第八篇 余韵不绝(1976以后)

 第一章 《毛泽东选集》的问世

抗战时期的“毛选”

斯大林的建议

“风风雨雨”第五卷

 第二章 逝者如斯

熄灭的灯塔

寰球同此凉热

 第三章 海外毛泽东热

精神图腾

国外的毛泽东思想研究

革命书店

篇外篇 书与毛泽东

三个28年

书理乾坤震寰宇

《毛泽东选集》的价值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退学自修,初涉西学

1912年春,毛泽东在长沙第一中学读了半年后,觉得该校的课程太浅,校规又太繁琐,很不理想。尤其在他读了长达116卷的中国历代编年体史书《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后,对从黄帝到明末的中国史重要史实有了大概了解,觉得自己学习、自己研究对进步更有益。于是,在1912年暑假索性退学,并制定了一个自修读书计划,之后每天到湖南第一省立图书馆自学。

第一省立图书馆创建于清朝末年,藏书丰富,楼上是藏书楼,楼下是阅览室。当时因为距市中心较远,每天来读书的人不多。为了争取时间多看书,图书馆一开门他就进去,中午吃两块米糕,闭馆才离开,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贪婪地读,拼命地读。图书馆的一位管理员,深深为这位衣着朴素、学习异常勤奋的年轻人所感动,与毛泽东交上了朋友。后来,这位姓金的管理员追随毛泽东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在回忆毛泽东当年在馆里的学习情景时说,那时候,图书馆每天早上一开门,迎接的第一个读者就是毛泽东。他每天天麻麻亮就动身,到图书馆时,毛泽东已在那里等候多时了。每天下午关门,还要“撵”他走,因为他一看书就着迷,不提醒他,是记不起回家的。

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青年毛泽东广泛涉猎古今中外名著。他读书的面很宽,什么书都想借来读,像中国的经、史、子、集,美、英、法、俄等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文学、哲学,并穿插阅读了一些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以及童话故事书籍。此外,有关西方的历史、地理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书籍他也有涉猎:“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斯·密尔(应是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应是《民约论》),斯宾塞的《逻辑》和孟德斯鸠写的一部关于法律的书(应是《法意》)。”

这些西方资本主义时期的代表著作,大多是具有民主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严复翻译的,多在此前七八年或十几年前就出版了。然而对青年毛泽东来说,这些书绝大多数他还是第一次读到。因此,他都感到非常新鲜,越读越有兴味,从中获得了许多新知识,也得到许多新的启示。其中有些书,如《天演论》,对毛泽东的思想发展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书中宣扬的那种打破封建思想束缚,蔑视传统思想权威,提倡自强、自立、自主,主张发奋图强、救国图存的学说,大大拓宽了毛泽东的眼界,对他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在自学的半年中,还有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毛泽东在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地图。

图书馆正面墙壁上挂着一幅巨大的《世界坤舆大地图》,他常常一个人站在地图前沉思琢磨,世界竟这样大?于是,他自己购买了《中国地图册》和《世界地图册》加以浏览并达到了相当了解的程度。如果“有人说出一个地名,他会立即说出在中国的哪个省,或在某一外国的具体地点”,这对于他后来指挥战争和了解国际形势有很大帮助。毛泽东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时间虽然只有半年,却看了不少书。

他曾感慨地回忆在湖南图书馆自学这段难忘的时刻说:“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它替我打好了文化基础。但我学习生活中最有收获的时期却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这正是辛亥革命后的一年,我已经19岁了,不但没有读过几本书,连世界上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书,哪些书是我们应该读的,都一点不知道。乃至走进湖南图书馆,楼上楼下,满柜满架都是书,这些书都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真不知该从哪里读起。后来每读一本,觉得都有新的内容、新的体会,于是下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多读些。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我这样度过的半年时间,我认为对我极有价值”。

P38-3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4: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