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图解人体经络实用手册/中国国医绝学典藏系列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杨道文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读者解说人体的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与经络相关的各种知识。同时,详细介绍每条经脉上的重要穴道,对这些穴道可以治疗人体的各种疑难杂症均有专门介绍。

书中四百余幅精美插图,独一无二,简洁易懂的图表说明,为读者带来轻松的学习旅程。

内容推荐

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选用艾草对人体某部位进行薰、熨、灼、烫以消除病痛的医疗手法),一个是砭术(用石豆刺割或按压体表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络就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经。

本书为读者全面解读人体的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详细介绍没条经脉的重要穴道。经络治病是简单实用、非药物纯自然疗法,掌握了经络治病,将不必担心手术、西药的幅作用,不必害怕中药苦口。美容、养生、长寿,是现代人的无上追求,而利用经络养生护生,将使你有更强健的体魄。

目录

第一章 经络探幽

 1.经络——气血运行的载体

 2.经络的重要性——凡学医之人,不懂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3.历史溯源——经络的产生

 4.病于内,治于外——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5.经络治未病——中国古代先进的预防医学

 6.中医号脉,号的是什么脉——经络与脉学

 7.经络·阴阳·五行——中医的天人相应观

 8.脏腑配属经络——以气血为中介的联结

 9.气功——经络的一体双生

 10.揭开经络的神秘面纱——高手神功真面目

 11.扁鹊——脉学初祖

 12.《黄帝内经》——《灵枢》、《素问》里的经络学说

 13.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针灸学之祖船

 14.王惟一——宋代铜人腧穴的发明者

 15.李时珍的经络学说——《奇经八脉考》

 16.现代经络学——当今经络研究发展现状

第二章 经络图谱

 1.经络腧穴——珍珠链上的珍珠

 2.命名法——腧穴取名,其意也深

 3.腧穴分类——经穴、奇穴、阿是穴

 4.特定穴——具特殊作用的经穴

 5.四总穴、同阳九穴——人体生命之根

 6.如何寻找腧穴——经穴定取法

 7.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经络腧穴的联系

 8.打通奇经八脉,是困难的吗——大小周天气功功法

 9.手太阴肺经——主管宣发通畅的经络

 10.手厥阴心包经——保护心脏,阻止邪气入侵

 11.手少阴心经——心志的专职护士

 12.手阳叫大肠经——治疗头面上肢疾病的好帮手

 13.手少阳三焦经——气盛则宜,调气护脑

 14.手太阳小肠经——舒筋活络,有容乃大

 15.足阳明胃经——消化吸收,人体后天所本

 16.足少阴阳胆经——肝胆的守护神

 17.足太阳膀胱经——体液代谢,筋络之本

 18.足厥阴肝经——人体气机条畅的护理师

 19.足少阴肾经——藏精纳气,先天所本

 20.足太阴脾经——运化水谷,营养全身

 21.任脉: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经络

 22.督脉:总督一身阳经,调节阳经气血

第三章 经络对症施治

 1.病与疵——症现于四肢五官,病存于五脏六腑

 2.人体疾病的病凶——外感六淫是百病之源

 3.情志敛病——情绪也是导致疾病的一大祸首

 4.看面相,知病原——面部诊疗法

 5.经络疗病法一——经络推拿

 6.经络疗病法二——经络针灸治疗

 7.经络疗病法三——经络拔罐与刮痧

 8.颌惟病——手三阳经、胸大椎

 9.骨质增生——环跳、尺泽

 10.高血压——百会、涌泉

 11.胃肠病及消化不良——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12.近视与疲劳——风池、睛明、四白、承泣

 13.头痛——天池、膻中、极泉

 14.感冒——曲泽、太阳、迎香

 15.鼻炎——上星、迎香

 16.口腔溃疡——列缺、太冲

 17.痛经——关元、足三里、地机、三阴交

 18.失眠——神阙、涌泉

 19.忧郁症——极泉、昆仑、膻中、天池

 20.肥胖症——髀关、伏兔、梁丘、足三里

 21.哮喘——膻中、肺俞、定喘

 22.耳鸣耳聋——翳风、听会、听宫

 23.阳痿——地神、命门、肾俞

 24.便秘——支沟、关元、天枢

 25.妇科炎症——带脉

 26.面斑、痘痘——曲池、合谷、鱼际

第四章 经络养生

 1.中医与天人合一学说——经络养生的基础

 2.兀气——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3.经络·阴阳——阴阳平衡是健康之本

 4.春季重护肝一发陈生长

 5.夏季重护心——蕃秀茂盛

 6.长夏重养脾——暑湿主化

 7.秋季须润肺——荣平收敛

 8.冬季重补肾——闭藏伏匿

 9.经络美容——新型的关容养颜方

附录

 古代人体部位名称今释

 经络腧穴歌诀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

 八脉八穴治症歌

试读章节

1.经络——气血运行的载体

经络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瑰宝,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成为理论学说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经络学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指导下,以腧穴为基本单位,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联结起来的一个完备系统。先人们用流经中原的十二条大河来为其中最重要的十二经脉命名,从而使其学说更为生动和形象。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经脉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的意思,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比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运行气血,营养机体,使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总之,经络是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的人体调控系统。

《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运行是经络系统最主要的功能,由此实现人体整体的物质能量交换。人体中的气血。是不断运动着的精微物质,它流经全身,无处不到。气血的不断运行变化,产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而气血之所以能通达全身,发挥其营养脏腑、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都是依赖于经络的传输功能。

然而经络系统相对于其他人体器官而言,呈现隐系统状态,它不像心脏、胃、肠、肺、血管、五官四肢等是看得见的,通过解剖能够知道具体位置的。它是人体内部遵循一定线路、互相联系、传输气血的隐性系统,解剖看不见,但遇到情况人体却能有所感觉。打个比方,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城市,经络就像城市里纵横交错的各种管道,如下水道、天然气管道、自来水管道等,平时我们可能不会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大家设想一下,城市管道不通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下水道堵了,污水就会在地面上到处横流;天然气管道不通,冬天我们就得挨冻;自来水管道不通,我们就没有了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水,也就无法生存下去。而只有管道正常通畅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才能正常运行。其实经络也是一样的,哪里不通了,哪里就会出现问题。只有疏通好了,经络通畅了,我们的病才能好。

经络的重要性

凡学中医之人,不懂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现在很多人都很信赖中医治本的作用,当今社会上的老中医越来越吃香。但是在这方面不少人有一个明显的误区,即大家都过于看重中草药的作用,只要提到中医诊治,便想到苦苦的中药,虽然中药作用巨大,但中医诊治并不只是依靠中药才起作用。

《黄帝内经》记载,砭、针、灸、药是我国四种独立并存的医术。从这个顺序上也可看出中药相比较来说并不是治病必需的和首选的,如有些小病或一些疑难杂病,利用针灸、砭石刮痧都可取得很好的疗效。而这类疗法都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只有懂得经络知识,才能辨症施治,取得手到病除的良好效果。

或许有人会问,经络看不见摸不着,为什么中医师可以根据经络治愈各种疾病,如有神助?这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经络,也就没有中医,将人体各器官、各组织,联络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正是经络,经络是人体生命机体的网络系统。中医的经络学说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和防治各个方面,与阴阳五行、脏腑、精气血津液等理论相互辅翼,深刻地阐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对临床各科,尤其是针灸、推全、按摩、气功等,都起到极其有效的指导作用。

经络理论,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医学生学内科的要学经络,学外科的要学经络,学妇科的要学经络,学儿科的也要学经络。中医的整体观、辨症观,都得用经络学说加以说明。如果把经络给废了,那中医的理论——中医的整体观,一分为二、分阴分阳的辩症法,六经为体、八纲为用,体用的关系,也就都废了。

历代医家都高度重视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篇》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宋代的窦材在《扁鹊心书》中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症之根源,究阴阳之转变……昔人望而知病者,不过熟其经络故也。经络为识病之要道。”以上诚为经验有得之言也。

P2-9

序言

经络很简单,治病很实用

说到经络,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很神秘的东西,我们一般人是很难了解和掌握的。其实,经络的学问并不如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神秘,它就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同时,又因为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故从这里出发,还衍生出很多与经络有关的东西,如各种气功功法、点穴术,以及武侠里各门各派的神奇武功等。这些均需要依靠经络系统才能完成它们的学说。

经络联系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把人体的五脏六腑、肢体官窍以及皮肉筋骨等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因此《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并有“决生死,处百病”之特能。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古人有言:“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症之根源,究阴阳之转变……昔人望而知病者,不过熟其经络故也。经络为识病之要道。”

综观人类的疾病,大多与经络有关。因为人体经络是人的生命线,它维系着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中医处病之根本,而“调虚实”即是治病养生之关键。

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西医体系的介入和普及,中医经历了数次存废之争,许多人看到西医能够很快地开刀、缝合,做各种内科手术,看到日新月异、数之不清的抗病药物,不免盲目地信奉西医的疗效。尽管许多来不少疑难大病不见攻破,西医也开始陷入僵持停滞的局面,然而西医文化的冲击还是非常强势的,中医逐渐被边缘化,发展艰难,甚至到了保持现状都很困难的程度,这不能不引起有识之士的担忧。

古人有言:“治病之要,气内为保。”针灸、按揉经络穴位可以调动身体的自我修复功能,固本正元,调控气血,增强人体正(元)气。人体的正(元)气足,则邪(病)气不侵,或侵入后被正气所消减,身体便能维持一个平衡和谐的健康状态。

总之,西医治病的优点在于见效快,效果明显,其不足在于仅为局部治疗,治后病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较中医治疗的大;中医治病则从整体观念出发,实施辩证论治,以扶助人体正气,增强免疫功能为主又兼顾局部的治疗,是治本的方法,其缺点是疗效比较缓慢。经络治病是当代医学的返璞归真,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吸收中西医之长,以中医治本、中医养生为原则,掌握按揉经络穴位、中医经络刮痧、中医推拿、十三种罐法、泻血疗法、足部反射区健康疗法等,将能活得更加健康。

鉴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我们诚恳地希望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使我们的水平更上一层楼,这是我们所衷心乐见的。

杨道文(中日友好医院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