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死吟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高诚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四川灾区77天的采访过程中,我听到了许多关于灾难、关于死亡的话题。我没有精准的诠释,也没有完整的答案。我想,所有的诠释和答案,或许都在这些文字和图片里。这里有我面对灾难,面对废墟、面对死亡、面对地震幸存者的见闻和感受……

内容推荐

我就是想通过在灾区采访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记述那段让中国人同悲共挺的日子。我希望把这段历史留下来,让我们的子孙后人,通过这些文字和图片,看到汶川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的惨痛灾难!看到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如何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这是一部具有史诗性因素的长篇小说,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众多人物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从而烘托出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人们在物质世界中的精神惶惑、坚守与追求。

目录

导语

擦干眼泪 踏上征程——2008年5月21日

赵洋解忧 奔赴江油——2008年5月22日

初到永兴 感受灾情——2008年5月23日

冒死奔命 接近北川——2008年5月24日

惊魂一刻 难忘终身——2008年5月25日

再进华西 探访伤员——2008年5月26日

改变计划 采访什邡——2008年5月27日

走村串乡 寻访生者——2008年5月28日

走进红白 难释情怀——2008年5月29日

来到彭州 喜忧参半——2008年5月30日

又到华西 采访伤者——2008年6月13日

众人帮助 心存感激——2008年6月2日

抖擞精神 进入映秀——2008年6月3日

深入映秀 采访灾民——2008年6月4日

改道龙池 采访唐海——2008年6月5日

迂回成都 整装待发——2008年6月8日

奔赴阿坝 前路未明——2008年6月9日

走过高原 铁军解忧——2008年6月11日

穿越恐惧 踏进汶川——2008年6月12日

攀登高山 探访羌寨——2008年6月13日

跟随方强 又访羌民——2008年6月18日

跟随铁军 转移百姓——2008年6月19日

延伸采访 发现美好——2008年6月20日

告别汶川 采访州长——2008年6月21日

成都休整 以利再战——2008年6月24日

重返什邡 再访北川——2008年6月25日

奔走金花 采访唐沁——2008年6月26日

又进安县 再访北川——2008年6月27日

辗转广元 奔赴青川——2008年6月28日

闯过封锁 探访木鱼——2008年6月29日

冒雨前行 采访灾民——2008年6月30日

冒险跋涉 挺进曲河——2008年6月30日晚

深入青城 探访灾民——2008年7月1日

瞩望红光 发现奇迹——2008年7月2日

告别青川 寻访英雄——2008年7月3日

重访安县 融人灾民——2008年7月4日

走过生命 塑造人性——2008年7月6日

追踪热点 再进汉旺——2008年7月7日

再回什邡 聆听佛法——2008年7月8日

辗转德阳 进入高水——2008年7月9日

冒险闯关 命悬北川——2008年7月10日

锦里话别 再访刘轶——2008年7月13日

奔赴重庆 采访晨曦——2008年7月15日

延期赴雍 采访胡海——2008年7月16日

深入什邡 全景扫描——2008年7月17日

采访雨航 重返安昌——2008年7月24日

短暂休整 奔赴平武——2008年7月26日

走过险滩 深入石砍——2008年7月28日

绕道松潘 生死茂县——2008年7月29日

走进牟托 独闯黑虎——2008年7月31日

死里逃生 重新上路——2008年8月1日

郫县探访 回访曹阳——2008年8月3日

结尾——2008年8月5日

[附录]

灾难·感恩(代后记)

试读章节

有关灾民哄抢救灾物资的事件,我有所耳闻。今天是亲眼目睹,对此我倒要说个一二。据我观察,只要组织有序,分发公平,灾民基本能按照要求领取。发放救灾物资的人员倒是需要做认真细致的组织工作,否则就会出现哄抢现象。灾难时期,这对我们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管理能力是一种严峻考验!

我拍了一组发放救灾物资的照片,便独自走向灾民帐篷。我觉得,这些帐篷里或许就有地震幸存者。我走进一顶帐篷,跟一位叫严家军的灾民聊了几句,他果然就是地震幸存者。他告诉我,他是水观镇人。5月12日那天,他妻子在镇里开完会回家时地震发生了。她是被震到路边河塘里淹死的。交谈中我感觉到,他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说着说着,他便哽咽着说不下去了。停了好一会儿,他才说,明天我带你去村里看看,现在晚了,如果回去很危险。我把手机号给他,并说,明天给我打电话,我不接,然后我打过来,这样可以节省你的电话费。

告别了严家军,我一直往路东走。来到一个十字路口,一顶帐篷前竖起的牌子引起我注意。那上面写着招生启事。我停下来,一问才得知,这是个灾区辅导班,老师是几个大学生,都是“80后”。地震后一星期他们就汇集到这里,并开办了这个灾区义务辅导班。

这是一顶大帐篷,旁边还有一顶小帐篷。他们告诉我,白天,孩子们就在这顶大帐篷里听课,晚上他们几个男生在这里睡觉,女生则睡在小帐篷里。一个来自四川大学的女生告诉我,现在每天有一百多个孩子到这里接受辅导。我问他们,你们的费用怎么解决?她告诉我,到目前为止,所有费用都是他们在校读书的生活费。我说,那怎么够?她说,省着厢呗!

看着他们倦怠却兴奋的青春脸庞,我有些感动。我说,向你们致敬!

我想,这大概是我在四川灾区采访时最早接触到的帐篷学校吧。

天色黑了下来,我估计救灾物资的发放也该结束了,便告别了几位大学生,回到救灾物资发放点。趁着李忠休息的空当,我问他发完物资怎么安排?他情绪高昂地告诉我,发完这些救灾物资就回成都,明天再组织一批。

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我是到灾区一线采访的,不能就这样回成都,否则不还是被困在成都吗?我想起赵青跟我说过,有什么事可以找彭凯。彭凯是广东武警边防总队深圳七支队的政治处副主任。我赶紧给彭凯打电话,并说明了情况。他说,没问题,你晚上九点过来吧,我在绵阳绵州酒店。我要给报社发一篇稿子,大概要到晚上九点多才能处理完。我跟他说,我想去灾区一线,能不能帮我解决交通问题?他说,没问题,明天一早我们去安县。安县不就是重灾区嘛!

听彭凯这么说,我心里顿时踏实了许多。此时大概因为天黑,再加上现场秩序混乱,救灾物资还有一半发不下去。李忠他们便暂停发放,来到一处空地商量下步打算。我走过去说,一开始那样发不是挺好嘛,还是按户登记发放好。李忠说,速度太慢,天黑以后,也看不清,有的人排好几次队。我想想也是,实在没有好办法。时间又这么晚了,如果再找灾民所在村领导,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

这时我把李忠拉到一边说,我现在得去绵阳,我跟武警部队的人约好了,晚上九点钟见面。现在都快八点半了,我也不知道怎么走?李忠说,我叫司机送你。

上了汽车我才想起,到现在还没吃晚饭呢。看来,人在非常时期是会忘记饥饿的。

绵州酒店此时住客稀少,所有房间都打了最低折。进到彭凯房间,还没容我放下行李,他就问,你怎么认识赵青的?我就把跟她认识的经过说了。他越听越不对劲。我这才知道,我说的赵青和他说的赵青根本是两个人。一个是女的,一个是男的。一个在零点星工作,一个在《深圳晚报》。我俩都为这个小插曲忍俊不禁。

趁彭凯在处理稿件,我便开始写当天的日记。其实,这些日记都是我在灾区采访的行踪。因为太累和时间紧无法写得更细更具体,只能记下大纲和线索。P15-16

序言

“汶川大地震是怎么回事?”

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人或许会提出这个问题。作为“过来人”,我们该如何回答?难道只能说,就是2008年5月12日,中国发生了四川汶川大地震;或者,当他们再进一步问时,我们竞无言以对;或者,我们甚至连大地震发生的准确日期和时间都模糊不清,只是说出“汶川大地震”这几个方块字?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清楚,2008年5月12日14时27分(新华社报道为14时28分),北纬31度,东经103.4度,这个时间、这个地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注定要用重笔书写,注定要为中华民族铭记!因为它们,已经永远与惨烈、悲痛画上等号!因为它们,已经永远与坚韧、顽强融为一体!

汶川大地震,地震级别之高、波及范围之广、受灾面积之大、造成灾害之重,在中国历史上都属罕见。

据统计,汶川大地震使四川省受灾面积达到6.5万平方公里,涉及阿坝、绵阳、德阳、成都、广元、雅安等六个市、州、县,严重受灾的县区达到44个,受灾乡镇1061个。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08年5月24日12时,此次地震累计受灾人数为45509241人。另据民政部2008年8月18日12时报告,汶川大地震确认69225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

虽然这些数字未必是终结,也未必最确切,但是我们可以透过这些数字,看到它背后的种种,以及种种背后的悲壮故事,从而引发我们的许多思考。

自然万物哺育了人类,又时常向人类敲响警钟。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无法避免灾难,人类总与灾难不期而遇。

千百年来,人类和自然就是在沧海桑田中演变、前行。

我们不是地球的主宰,也不是地球的奴婢,只有直面人类与自然的冲突,才能使我们与地球和谐共处。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有的人已经淡忘汶川大地震。他们说,中国人不喜欢自揭伤疤!中国人要面对现实!中国人要享受生活!我在写《77天,汶川大地震亲历记》的过程中,就听到过这种声音。

但我却固执地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记忆、善于反省、善于思索的民族,又是一个能够从悲痛中觉醒、从灾难中崛起的民族。中国人的坚韧与顽强,是因为经受了太多的苦难,经历了太多的灾难!也正因为此,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才生生不息!

汶川大地震,不仅使大地震动,也使人心震撼,它留给中华民族、留给全人类太多的东西。

今天,当我打开电脑,写作这部《生死吟》时,就是希望通过在四川灾区采访两个半月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来真实记述那段叫中国人同悲共挺的日子。

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希望把那段历史留下来,让我们的子孙后人,通过这些文字和图片,看到汶川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的惨痛灾难!看到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如何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也看到他们的先人在灾难面前是以怎样坚韧、顽强的意志,创造出一个个生命奇迹,去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

我相信,只有记住灾难,才能审视灾难;也只有记住灾难并审视灾难的民族,才是有思想而坚强的民族!

或许有人会问,你让我记住灾难又有何益?那么,我告诉你,记住灾难,不管它是自然造成的,抑或是人为造成的,都是为了更好地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以使我们更好地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在灾区两个半月的采访过程中,我听到了许多关于地球、关于自然、关于环境、关于人类、关于灾难、关于死亡的话题,其中也有不少悖论。我没有精准的诠释,没有完整的答案。我想,诠释和答案,或许就在以下文字和图片里。这里有我面对灾难、面对废墟、面对死亡、面对地震幸存者的见闻和感受。

后记

灾难·感恩(代后记)

“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来临之际,在深圳市文联、作协的支持下,我用了半个月时间两次重返四川部分灾区,回访去年我采访过的地震幸存者和亲历者,并带去一批于四月份出版的拙作《77天,汶川大地震亲历记》,赠送给四川灾区的地震幸存者和当地老百姓。

有朋友说,这次回访应该写些什么吧!我说,我不做应景之作,我希望有感而发。

去四川前,我从一些新闻上看到,各路记者纷纷拥人四川,当然还有各地群众。然而,据我观察,很多人是作为观光者和游览者,看看地震遗址,以满足好奇心。据不完全统计,北川老县城开禁三日,拥入近百万人,其中包括参观者与回乡祭奠亲人的当地百姓。仅5月12日这一天,进入北川老县城人数就达三十余万人。

及至来到成都、德阳、绵竹、绵阳、北川、什邡、汉旺、郫县等地,我便听人说,大家都不愿谈论这场灾难,不愿自揭伤疤。

然而,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期一过,许多媒体记者和参观者便像退潮一般撤了。可以预想,以后仍有众多参观者会陆续去那里。然而,他们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而去?我不得而知!

一年过去,四川灾区的百姓大多已从灾难的阴影里走出来。这是事实,但是我们却无法知道他们是怎样走出来的。特别是那些失去亲人、身体致残、心理受损的地震幸存者。我们更无法想象他们是凭着怎样的意志战胜恶魔,走出阴影。

在北川,一位政府官员对我说,因为冯翔的自杀,一度引起社会的骚动。从中,我看到灾区一部分百姓的精神,仍然被灾难的阴影压迫,仍需治疗和缓解。但是,怎样治疗?怎样缓解?这是各方面专家急须解决的课题!

有一点很清楚,要想让灾区百姓真正走出地震阴影,就必须告诉他们,要勇于面对灾难,寻找信仰,树立信心!

事实上,灾难,随时都可能降临到我们头上。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无法把这句颇富哲学意味的俗话放在心里,以至于用一种假象掩盖所有可能或已经发生的灾难。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灾难!更可怕的是,灾难过后,有的人依旧糟蹋环境,依旧破坏自然。

记住灾难,不仅仅是让我们记住死亡,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汲取教训。

这教训,是叫我们反思,反思人类与地球如何和谐相处的终极命题,反思在灾难之前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否违背自然规律,反思灾难是否来源于人的贪婪本性!

这教训,是叫我们质疑,“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我们该如何记住灾难?如何面对现实?如何收敛对物质世界的贪婪追求?

我想,这所有的反思与质疑,都需要我们以记住大灾难为前提,都需要不断培养我们的灾难意识!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是一个善于总结的民族,才能经受住更多的灾难,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对灾区幸存者的采访,使我懂得了感恩!

在灾区的日日夜夜,北京、安徽、广州、深圳以及其他地区的许多亲戚朋友都经常给我打电话或发短信,嘱我多注意安全!深圳市文联、作协的领导以及很多文友,还通过各种方式,询问我采访的情况,祝我采访成功,望我早日凯旋!

他们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王云鹏、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温远辉、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杨洪海、深圳市作家协会秘书长于爱成、著名作家深圳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南翔、深圳德泰堂集团公司董事长刘煊苗、深圳零点星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卢茂新,以及文化学者胡野秋、影视评论家王樽、记者何文琦、作家吴君、刁泽民等,当然还有我的亲人。

我还要鸣谢:北川县委、青川县委宣传部、平武县委宣传部、什邡市委宣传部、彭州市委宣传部以及高峰、王国平、廖皎、邓国权、陈岩、尹大芝、王国章、赵洋、阿贝尔、陈文、廖卉、徐红玉、李忠等同志,在四川灾区采访的七十七天里,是他们为我提供交通工具或采访线索,使我的采访得以顺利进行。

此外,还有许多热心的志愿者和不知名的朋友也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在此,我向他们一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回到深圳一年多,我一边埋头写作,一边回忆在四川灾区采访的七十七天,我深深感到,如果没有各级政府、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亲人和朋友的鼓励、鞭策,我便难以渡过那些艰险的、孤独的日子,就谈不上走完四千余公里的十个极重灾区,完成百人以上的采访,更谈不上顺利完成有关汶川大地震的纪实文学的写作。

让我们在记住灾难的同时,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吧,感恩祖国!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为我们创造幸福的大自然!

2009年12月20日 于深圳好景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