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宾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籍贯北京。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他1938年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将传奇般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
本书是一部读者期盼已久的音乐传记,以王洛宾62年的音乐生涯为主线,以其创作、改编歌曲的故事为素材的传记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洛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言行一//王海成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洛宾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籍贯北京。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他1938年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将传奇般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 本书是一部读者期盼已久的音乐传记,以王洛宾62年的音乐生涯为主线,以其创作、改编歌曲的故事为素材的传记作品。 内容推荐 他出生在北京,他的梦想是去巴黎,六盘山下的一首“花儿”将他的脚步与灵魂永远地留在了大西北,他用乐谱写作传奇故事,甩歌声绘就人生旅程。他就是主洛宾,一位执著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传歌人。虽已故去多年,但他给人们留下的音乐财富却成了永恒。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音乐传记。尽管这里有王洛宾的儿子王海成提供的很多珍贵的音乐手稿和老照片,但是让这本传记真正具有价值的是作者讲述的故事:王洛宾留在大西北的故事,王洛宾在狱中用莫合烟以及省下的口粮换民歌的故事,王洛宾那一首首歌曲背后的传奇故事。可以说,这是众多有关王洛宾的传记和著作中最真实、最权威的一本。 目录 01 叩响音乐殿堂之门 02 最美的音乐就在自己的国土上 03 生生死死达坂城 04 歌声唱服大阿訇 05 半个月亮爬上来 06 来自金银滩草原的情歌 07 小鸟一去不回还 08 W叔叔和蚕豆谣 09 阿拉木汗什么样 10 凯歌进新疆 11 妙笔写出溜溜的歌 12 黑力其汗就是她 13 沙枣花香唱和田 14 萨拉姆毛主席 15 大墙内那排高高的白杨 16 女狱警撒阿黛 17 康巴尔汗的热泪 18 哦,亲爱的白兰地 19 歌剧风波 20 把月光还给沙滩 21 献给死者的恋歌 22 寻找诗人玛依拉 23 我不愿擦去鞋上的泥 24 骆驼队来了个写歌的人 25 人民的生活亚克西 26 都达尔、玛利亚和玫瑰花 27 掀起你的红盖头 28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29 歌声唱响联合国 30 愿透过歌曲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附录 王洛宾年表 触摸歌者生命的琴弦(代后记) 试读章节 02 最美的音乐就在自己的国土上 1937年发生的七七事变,彻底改变了王洛宾的生活轨迹。 已在扶轮中学教了三年音乐的王洛宾,还兼任另外两所中学的音乐教师。王洛宾口碑好,哪个学校都欢迎他,继续任教是没有问题的。但在日寇统治下教学,意味着必须接受“日式教法”。然而,王洛宾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品尝做亡国奴的滋味。于是,他决定投奔在北平一见钟情的恋人杜明远。 经过周密的准备,1937年10月的一天清晨,王洛宾身披重孝,骑上自行车,以给母亲上坟为由,瞒过把守城门的日本宪兵,逃出了北平。他先到了天津,从塘沽口上了去青岛的海轮。在轮船上,他听到有个女学生在唱《奴隶之爱》。王洛宾对自己作品的传播之快感到吃惊,第一次感受到了歌曲的力量。几经辗转,他最后乘火车到了河南开封。 杜明远是九一八事变前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学生,专攻西洋画。她性格活泼,思想开放,又会跳芭蕾舞,在当时的北平,是为数不多的新女性之一,令许多男生非常仰慕。通过同学曹试甘的介绍,王洛宾认识了杜明远。一次演出中,王洛宾的男高音伴唱令表演芭蕾舞的杜明远怦然心动,两人很快坠入爱河。 九一八事变后,迫于日本侵略者的人身威胁,杜明远离开北平,回到故乡开封。 见王洛宾匆匆来到自己家,杜明远心中顿生惊疑:“洛宾!你怎么好好的忽然到开封来了?没有收到你要来这里的信啊!” 杜明远的父亲杜继增一边热情接待客人,一边说:“是呀,兵荒马乱的,你不好好在北平呆着,怎么跑出来了?” 略显窘态的王洛宾赶紧说:“明远,杜伯伯,我在北平没办法再待下去了!做亡国奴是最大的耻辱,教员上课一律要听从日本校长安排!可我怎么能教中国孩子唱日本的国歌《君之代》呢?!” 王洛宾紧接着说:“杜伯伯,我这次到您这儿,不是来避难。如果您赞成的话,”他看了一眼杜明远,“我想和明远一起到后方从事抗日宣传活动,为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出一份力!” “好,好样的!”杜继增连连夸奖王洛宾说,“有志青年就应该如此!洛宾,我支持你的想法,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吧!” 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的杜继增名义上是一位开明绅士,实际上他是1926年入党的中共党员,同年受党的委派由北平到东北开展地下工作,公开身份是教师和《哈尔滨日报》社编辑,在东北各地开展秘密活动。他曾是牡丹江地区创建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人,先是被东北军阀政府通缉,后又两次被日本军警逮捕,后来他逃出了日本人魔掌,返回开封。眼下他正在忙着变卖家产资助抗日。 对于王洛宾的人品和性格,杜继增早已经从女儿口中有所了解。他很喜欢这个既有才华也有革命热情、为了祖国领土完整决不忍辱偷生的年轻音乐教师,也为他的抗日热情深深感动,所以才毫不犹豫地支持女儿和王洛宾一起去参加抗日工作。 由于王洛宾和杜明远的关系已经确定,为了出行方便,互相有个照料,王洛宾接受了杜继增的建议,和杜明远举行了简单的婚礼(这段婚姻维系到1941年3月)。为了在外工作方便,杜继增为女儿改名洛姗,让王洛宾和洛姗在外以兄妹相称,并给了他们十块大洋做路费。 一个细雨霏霏的清晨,王洛宾和洛姗告别了杜继增,踏上漫漫西行之途。 王洛宾和洛姗第一站到了西安,他们找到八路军办事处,表示要去延安。可到延安没有汽车,必须徒步。他们俩有点犹豫了。对两个在大城市长大,从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磨炼的知识分子而言,长途跋涉穿过千里荒野,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正在这时,王洛宾碰到了一位同学的同乡,他是从山西随营学校来西安招生的。名为招生,实际上是收拢流亡学生。这时,王洛宾和洛姗对何去何从产生了分歧。洛姗想到革命大学去学习,而王洛宾却不想再上学,他只想投入抗日工作。最后,他们取得一致意见,双双来到了山西临汾。 没过几天,塞克也到了临汾。在这里相逢,他们都很意外。原来,九一八事变后,塞克先去上海参加了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后又带领一个演剧队从上海来到山西。在临汾受到进步女作家丁玲书信邀请,塞克准备去洪洞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 王洛宾认为投入抗日宣传工作时机已到,于是打算跟塞克一起去洪洞。洛姗经过思想斗争也同意跟随王洛宾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几天后,他们有幸搭上贺龙将军的座车,在贺龙将军亲自指点下,经过长途奔波抵达驻扎于万安镇的西北战地服务团。 由进步作家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吸收了当时很多的中国文化名人,有作曲家李劫夫、周巍峙,诗人塞克,作家萧军和萧红夫妇。萧军一见到王洛宾,又惊又喜,两人立刻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萧军感激地告诉王洛宾,还是在上海的时候,就有从北平到上海宣传抗日救亡的东北大学学生为他唱过《奴隶之爱》。萧军对这首插曲深感满意——自己在文字描写中未能充分表达的情感,王洛宾的插曲表达得淋漓尽致。萧军没想到会在这儿与王洛宾相逢。 身着戎装、被毛泽东亲切地誉为“今日武将军”的丁玲,拍拍王洛宾的肩膀,手拉着洛姗,连声说道:“欢迎你们来到战地服务团!洛宾同志,我一直非常盼望你能来我们服务团,没想到你果然来了,还带了一位漂亮的才女!”她停顿了一下,莞尔一笑,忽然想起了什么,“洛宾同志,我们大家都听过你为《八月的乡村》谱的曲子,大家都会唱!”说着,丁玲风趣地高声唱了一句:“我要恋爱……” 大家一起鼓掌,开怀大笑。 随后,丁玲为大家分配任务,王洛宾分在歌咏组,洛姗分在女子队,塞克分在戏剧组。 王洛宾第一次穿上了军装。 他卓越的音乐才华,在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发挥。 1937年12月,随着抗日前线形势吃紧,战地服务团奉命向西安转移,一路演出来到黄河边上的风陵渡。 风陵渡是黄河的一个重要渡口,也是连接山西和陕西的水陆要冲。渡口以北是山西抗日前线,南边紧邻陕西战略要地潼关。山西前线中日战事正酣,每天都有大量中国军队伤员被送到风陵渡,再转运到潼关的野战医院。河面上船来船往,昼夜不停地运送伤员和物资。战地服务团的编导和演员们,一边要为抗日将士们慰问演出,一边还要到渡口帮助运送伤员。 渡口从早到晚繁忙的景象,河面上船夫和纤手们一阵阵的号子声,让王洛宾忽然萌发创作灵感。经过一个夜晚的写作,一首鼓舞士气的《风陵渡的歌声》在王洛宾笔下诞生: 咳哟!咳哟!咳哟!咳哟! 我们是为了来抗战哪, 大家齐上肩哪, 搬运手榴弹哪, 伙伴们莫偷懒哪! 咳哟!咳哟!咳哟!咳哟! 掌好你的舵呀, 拉紧你的帆呀 我们是为了来抗战啊,咳哟! 大家多流汗啊,咳哟! 咳哟!咳哟!咳哟!咳哟! 歌曲写出后,王洛宾先唱给渡口的民工、船工和纤夫们听,再到野战医院唱给伤员们听。不久,这支很受欢迎的抗日歌曲从黄河两岸流传到全国。 这一时期,由王洛宾创作并交给战地服务团演唱的作品有《血花曲》和塞克作词、王洛宾作曲的《洗衣歌》《老乡,上战场》,还有《抗战进行曲》《黑龙江上》。激越、豪迈的抗战歌声像插上了翅膀,旋风般飞遍华北抗战前线,激励着勇士们奋勇杀敌。 P10-13 序言 歌声永无休止符(自序) 王海成 我的父亲王洛宾在他的遗言中写道:“愿透过歌曲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这句话浓缩了他一生对音乐艺术的执著追求,象征他为人为艺的最高境界。 父亲的一生因歌而起,又因歌而落。半个多世纪来,他的歌曾经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也为自己带来过许多厄运。他曾经两次入狱,饱受18年的牢狱之苦。让人无限感慨和敬佩的是,就是坐牢,他也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 在狱中,他为自己起了一个维吾尔族的笔名,叫做艾依尼丁(富有者的意思)。其实,作为一个囚徒他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可他还是乐观地自喻为音乐的富有者、精神的富有者、灵魂的富有者。他一生中曾经创作过30多首囚歌,其中两首《我爱我的牢房》和《撒阿黛》应该说是世上囚歌中的杰作。 父亲的一生充满了浪漫和传奇:他曾经穿过五次军装。因为宣传抗日,他在“西北王”马步芳的军队里当过上校音乐教官,为马家军写过《战马歌》;后来,他又在王震将军率领的解放军一野一兵团当过文艺科长,为人民军队谱写过《凯歌进新疆》。 父亲的一生中曾经有过两次辉煌:第一次辉煌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等许多经典歌曲开始在国内外广泛流传。但是后来他又被淹没在政治运动的漩涡里,他的歌曲或者作为没有作者的民歌被传唱,或者被禁唱。第二次辉煌是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他带来了第二次艺术生命。当父亲顶着红盖头重新登上舞台的时候,人们惊喜地发现,《在那遥远的地方》的作者王洛宾仍在人间。 有一次,香港《大公报》的记者问父亲:“王洛宾先生,听说,在你的一生中曾经有18年是在监狱中度过的,能不能给大家谈谈坐牢的感受?”父亲认真地回答:“我感到很幸福!”这个“幸福”的含义,是常人无法理解的,恐怕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里,只有王洛宾才会这样大智若愚。 其实,父亲生活得并不幸福。早年他在青海时,因为搜集民歌,首任妻子与他分道扬镳。他38岁那年,第二任妻子(我的母亲,当时我只有8个月大)又因病撒手人寰。从此,他一个人拉扯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孤独地走完了自己戏剧性的后半生。 父亲的内心世界里充满了对祖国、对亲人和对生活的热爱。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父亲被判刑入狱。后来的十几年里,只有在探监的日子里,我们父子才能相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我们父子身不由己,聚少散多,尽管我们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数,但父亲却给过我们世界上最伟大的“父爱”。小时候,每到冬季,父亲就会亲手为我们哥儿仨每人织一双毛线袜子。现在想想,这个世界上会毛线活儿的男人实属罕见,每当我提及这件往事,总会有‘朋友为之感动流泪。 1961年4月,父亲在狱中给新疆军区首长的信中这样写道: 天气已经转暖,在学校里的两个孩子还没有脱掉冬衣,他们的布票在文工团的会计那里保管着,还有我被捕前两个月的工资,可以请人去为他们做几件夏天的衣服。我的银行存折里还有一些存款,这笔钱足够这里的两个孩子的上学费用,请求领导考虑不要将他们送孤儿院,孩子是无辜的。最近我腰痛的老毛病又犯了,请求领导考虑将我送去劳动改造,或许可能减轻病痛。 这就是我可怜、无辜、无奈而又不平凡的父亲王洛宾! 上世纪80年代,父亲得以平反昭雪,他的艺术成就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他开始在世界各地的艺术舞台和电视屏幕上频频露面。在太多的媒体报道和赞美的同时,对他的一些误解和非议也开始滋生蔓延—一关于民歌著作权的争议;关于台湾女作家三毛来访的传闻;还有人要翻旧账,要重提父亲和马步芳交往的那段历史。这时父亲已是耄耋之年,他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理论那些是是非非。父亲说:“人民喜欢我的歌,就是我最好的版权。”他打算用生命中的最后时光,去完成“让西部民歌传唱五百年”的宏伟计划。 介绍父亲的文章和书已经不少了,可父亲在世时并不满意,后来他打算为自己写一部传记。1995年12月,他应邀前往新加坡参加文化活动,回来后不久,就患病住院再也没有回家,父亲最终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父亲走了,他曾想为自己著书立传的遗愿,竟成了我难以释怀的心事。这些年来,完整系统地写写父亲的经历,甚至为他写一部传记的念头,经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我曾走访过大西北父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访问过他的许多老朋友、老同事,听这些当事人娓娓动听的讲述时,父亲当年搜集民歌、改编歌曲的感人故事就浮现在眼前。我发现,在父亲编写的每一首歌曲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在他的歌中,有六盘山下的五朵梅,有青海湖畔的卓玛,有葡萄沟的黑力其汗,还有昆仑山下的乌尔尼沙和沙枣花儿。一百首他的歌曲,就有一百个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一次又一次深深地感动着我,激励我要为父亲写一部音乐传记,让更多的人了解王洛宾和他编写的那些永恒的西部民歌。 要为这位世界级文化名人著书立传,我的写作水平和力量确实难以胜任。就在我感到为难的时候,我的挚友言行一志愿加盟。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的确遇到不少的困难。除了要对作品文字语言加以润色,还要对王洛宾不同时期历史背景、相关人物、音乐作品出处以及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等进行准确无误的介绍。言行一知难而上,他经常鼓励我说:“王洛宾一生忠诚祖国矢志不移和他苦行僧般投身西部音乐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为王洛宾树碑立传是我们后人应尽的义务,我们要让世界全面了解王洛宾,让大家把他的事迹和歌曲一代一代传下去。” 冬去春来,经过我和言行一将近一年时间的辛勤笔耕,一部读者期盼已久的音乐传记《王洛宾》终于完成了。这是一部以王洛宾62年的音乐生涯为主线,以其创作、改编歌曲的故事为素材的传记作品。 在这部作品付梓之际,我衷心感谢给予我鼎力支持的言行一,衷心感谢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的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先生,衷心感谢为弘扬王洛宾音乐事业作出无私奉献的各位朋友! 2010年1月于乌鲁木齐 后记 触摸歌者生命的琴弦(代后记) 《王洛宾》书稿完成后,再读泰戈尔《流萤集》中的诗句“请让你手指的触摸震颤我生命的琴弦吧/奏响属于你/也同样属于我的乐音”,才真正感受到其中深刻的含义。 作为喜欢中国民歌、尤其喜欢王洛宾著名西部民歌的民歌爱好者,多年来我经常用心灵触摸这位西部歌王的六弦琴,在感动和叹息、快乐和忧伤、观察和沉思中,细致地阅读王洛宾毕生追求音乐之美的苦行僧般的艰难历程,领略着他不平凡生命旅程的旖旎风光。 王洛宾一生对西部民歌的追求,到了废寝忘食和不计荣辱的程度。他已经不是普通意义的音乐人和传歌者,他是人类音乐艺术领域闪烁奇特光芒的一个异数,是一个品德高尚、忍辱负重的大写的音乐家。王洛宾近乎完美的人格和卓越的音乐才华,感动、震撼了许多人的心。读王洛宾悲欢离合的故事,不仅仅是感动和叹息,这些故事会让人们回首过去错综复杂、五光十色的时光;于王洛宾身后写王洛宾,让我们有机会探视自己心灵的各个角落,扪心自问:好不容易来到人世的我们,究竟为这个世界创造和奉献了些什么?在这个光明与黑暗交织、温情与冷漠参半的人世间,有多少人能像王洛宾那样,把自己纯净的灵魂和躯体、美丽的梦想和希冀、火山喷发般的热情和挚爱,化作数百上千支美丽的民歌,一往情深地献给这个世界而无怨无悔? 王洛宾不平凡人格的伟大力量,激励我与挚友王海成默契配合,夜以继日、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从阳光温暖百花盛开的春天到大雪飘飘滴水成冰的严冬,我们沿着王洛宾那些美丽民歌的旋律,细心捕捉过去时代的蛛丝马迹,努力还原一个真实可信、可敬可亲的王洛宾,让所有的读者重新了解和审视这位不同寻常的音乐艺术家。我们先后十多次认真修改稿件,使这部以王洛宾重要音乐作品为主线的传记日臻完善和成熟,最终付梓。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夏天我赴北部和西部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经山西、内蒙、宁夏入青海再到甘肃和新疆。在新疆,短暂驻足哈密、吐鲁番、达坂城、乌鲁木齐,喀什;从新疆返回时越过戈壁滩与祁连山相遇,最后通过河西走廊经兰州抵西安——阴错阳差问,几乎重蹈了王洛宾当年西行的足迹。这不仅让我领略了王洛宾一生所钟情和歌唱的西部风情,而且为几年后与挚友王海成联袂创作《王洛宾》,储备了丰富的意象资源和辽阔的思维空间。记得那次从青海湖畔经过,车窗外一望无垠的高原、碧绿如茵的草地、如洗的蓝天和白云、如宝石般镶嵌在高原上的帐房,这一切让我不禁放声歌唱《在那遥远的地方》。数日后归途中经过茫茫戈壁和祁连山麓,自然又联想到王洛宾,心中悠然间涌出一首短诗《王洛宾——西部印象》: 苍凉冷峻宁静 美丽而漠然的苍凉 没有这样的苍凉 就没有美丽的想象 没有这样的苍凉 就没有歌王的忧伤 西部的苍凉铸就了 王洛宾的辉煌 过去已经有不少介绍王洛宾事迹的文学作品,相比之下,由王海成和我合作的这部《王洛宾》,在所取史料上应当说占有较大优势。或许它会成为解读王洛宾的权威读本——且慢,这个结论还是请广大读者朋友和众多王洛宾研究专家来作为好。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我们得到北京王万宾,乌鲁木齐宋博年、段希亮、余安青,马鞍山靳林春、王兴无、郭翠华、陈茂平、朱建华等各界专家学者和热心朋友的倾情相助,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言行一 2010年3月25日于安徽马鞍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